编者按:1911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的发展颇为艰辛与困难。但不论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或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或在日本占领台湾地区期间,都未能阻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他们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奋力的抗争。虽然中医药发展面临空前的困难,但是,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仍然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两岸中医药交流不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也体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医缘与药缘。
肖林榕
民国时期(1911~1949年),不论在大陆,或在台湾,中医学的发展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面对当局各种倒行逆施的政策,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奋力的抗争与交流,并且竭力地传承与发展中医学。
时代背景
1911年至1949年,不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中医学的发展都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竭力主张废弃中医药。1914年,袁世凯提出“废止中医,不用中药”,汪精卫则主张“不但国医一律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应限令歇业”。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中医药也是采取废止政策。尽管在各地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下,当局取消了废止中医议案,但1936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中医条例》仍充满着歧视的内容。由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的政策,使得大陆中医发展遭到严重摧残。
1895年的甲午战争,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了永久霸占台湾,消除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观念,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各种“改革”。其中对中医采取自然淘汰制管理,即举办一次考试后不再许可的方式,使中医因死亡老残而自然逐年减少。因此,在日本侵台初期,曾对台中医师进行过一次考试,然后颁发许可证,并规定了许多限制;继而对中医采取扼杀、取缔政策,对具备行医资格的中医师,不发给执照,不准行医。据1897年的统计,土人医1070人,包括汉医1046人、洋医24人;而至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时,台湾持有从事中医执业许可证者仅97人,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摧残。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都受到极大的摧残与限制,但是这些未能阻挡中华民族对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宏扬,海峡两岸中医药的交流仍然不断。
中医教育交流
20世纪30年代,大陆中医药界一些团体与个人不顾当局的阻挠,相继兴办中医学校,力争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如上海有上海国医学校、中国医学院等;福州有私立福州中医专门学校、福州中医学社等;厦门有厦门国医专门学校等。这些中医学校的创办,吸引了大批有志于中医药发展的同仁,也吸引了许多台胞来大陆学习中医药。
在台湾,面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广大台胞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日本文化殖民统治的斗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日本殖民主义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以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文化。许多台胞甚至不畏艰辛,回到祖国大陆学习汉语、学习中医。当时广州、厦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大学生中均有不少台湾籍学生。其中到上海国医学院学习中医的台胞有苏丰任、蔡荣华、钟金枝等;在吴瑞甫主办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里学习中医药的有叶振成等。这些台胞通过学习中医药,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认同与传承,也体现了祖国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医事人员交流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人士交往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没有中断。日本占领台湾,使得在台湾从事中医药的环境日益恶化,造成部分台湾中医师不畏艰辛,回到大陆行医;与此同时,这些台胞亦面临着大陆国民党政府的迫害。
1926年前后,有一批台湾籍医生前来福建龙溪、龙海开业行医,如石码的谢忠信、黄德川、林良朋、林亦惠,海澄的许丕峰,浮宫的许丕丞,海沧的史介青,以及分散于各农村集镇的台籍医生,他们都为龙溪、龙海人民进行过救死扶伤的工作。这些台籍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有的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如台湾籍医生王辉森大夫,在海澄行医期间,及时把自己在诊病过程中获得的重要情况通报给当地党组织。1938年5月,日本占领厦门后,国民党当局下令逮捕全部居留大陆的台湾籍民。仅石码镇被逮捕者就有20多户59人,其中林亦惠、谢忠信、黄德川、林良朋等医生都遭逮捕并押解连城转入崇安“台湾人集中营”,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才获释放。
20世纪30年代初,台湾医师吕耀唐客居福州行医时,应用枯痔药条秘方治疗内痔收到良好疗效,仿效者不乏人在,对福建中医药治疗痔疮的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此时期大陆中医师赴台湾地区行医者,亦不乏其人。早期的如:林培因(1877~1938年),讳肇研,号培因,福鼎沙埕镇人,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进取福鼎县学第九名,后矢志攻读岐黄医术,曾受业于6位老医生,尽得医术奥秘,就诊者络绎不绝,40岁时(1917年),受邀赴台湾,在台北市悬壶数载,门庭若市,震动全台。
20世纪40年代,赴台湾地区行医者较多。举例如下:
许汝南(1888~1949年),字耀川,自幼接受父辈传授医药知识,21岁旅居新加坡,拜田伯良先生(诏安县人)为师,学成回家乡。因其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而名扬县内外。40年代赴台湾,1946年任台湾省台南市中医公会会长;1947年又回故里。
黄海晏,字河清,诏安人,出身中医世家。随父攻读医书。20世纪30年代赴台。1947年参加考试院中医师特种考试及格。开设寿元中医义诊所。曾任考试院典试委员、中国医药研究所研究委员,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台湾中国针灸学会顾问等职。
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人士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两岸中医药学的发展,并成为发展当地中医药事业的骨干。
中药材交流
近代海峡两岸中药材的交流主要是依托两岸经贸活动而进行的。
民国时期,福州是福建省最大的土特产出口及对台口岸,是闽东、闽北以及闽南部分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品,如山西省供给的兽皮和毛皮,从山东省、天津及沿海其他各地以木船运来的蔬菜和药材,来自琉球岛的贡舶输入干鱼、鱼翅、冲燕窝、酒、海参等。福州口岸主要输出茶叶、樟脑、木材、纸、药材、香菇、干鲜果等。
当时厦门的进出口贸易主要由当地的十途郊经营,即洋郊、北郊、匹头郊、茶郊、泉郊、药郊等。药郊从事药材进出口贸易,同时兼办各种海产物,可分为洋货行及药材行。洋货行为主的商号输入的货物有洋参、燕窝、鹿茸、高丽参、鲍鱼、海参、肉桂、龙涎香、琥珀、熊胆、牛黄等,主要从香港输入,供给漳、泉等地。药材行的商号办理的货物有肉桂、珍珠、琥珀、牛黄、犀角等,均从新加坡、安南、淡水等地输入。
抗战期间,由于福州、厦门两大港口遭受封锁,对外贸易的进行便转移至三都澳、漳州石码、泉州、涵江、海口、沙埕等港口。如厦门沦陷后,闽南各县进出口货物分散于漳州泉州两地。出口货物是纸类、竹品、药材、杂物等。从海峡两岸的贸易内容来看,中药材是这一时期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未中断。
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中医教育我有三句话要说,一是教学中绝对维护中医的主体思想;二是中医是实践医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三是学中医必须在思想上扫除民族虚无主义,要让年青中医师培养起信中医、爱中医的热情。
中医历来认为「术不轻传」,「得其人方传」,对传承弟子尤其有严格的要求。作为弟子,首先要信念坚定,热爱中医。其次要人品端正,心术纯正。第三要天资聪明,颖悟过人。第四要精勤不息,好学求进。第五要通文达理,明经晓史。
中医能不能很好地得到传承,老师的品质同样重要,首先要思想开明,不惜秘术。其次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第三要厚积薄发,取精用弘。第四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当今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中医药事业乏人乏术的现象是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中医界的代表人物、中医传承研究的探路者,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对于中医学的传承有深刻的思考和深切的实践感悟。近日,笔者就中医传承的相关问题向他讨教,并整理记录,以飨读者。
笔者: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焦点,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颜老作为当代中国中医传承的领军者和实践者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颜德馨: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当今,也对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学要发展,中医药事业要进步,重点在后继人才的培养,在中医的传承。可以说,中医的传承是关乎中医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中医能否延续和发展壮大的根本,是中医药事业的生命线。
当前,国家对中医事业传承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中医药界的同道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开展了5个批次,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将200多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总结和传承列入科技支撑计划进行重点研究;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研究名医的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在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并于2010年启动了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也在进行中;全国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我作为中医药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也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一点工作。在1992年的时候,我发起创办了在香港注册的中医药研究中心,为沪、台、港建立了第一个中医药学术联盟,收台湾中医师邱雅昌为学生,成为海峡两岸第一对中医师徒;1999年我捐出稿费成立了「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2005年又追加资金,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支持青年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和培养;2008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我在同济大学主办了中医大师传承班,探索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的新路子,目前已完成了二期培训,效果非常好。我希望,中医的传承工作能够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符合当今时代规律和特征的新路子,为中医药事业的代代相传、薪火不熄提供坚强的支撑。
笔者:这么多年,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中医药业界的同道,都在不断探索中医传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那么,以您的实践经验看,中医的传承应涵盖哪些内容呢?
颜德馨: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阴阳」、「五行」这些指导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辨证论治的哲学观既是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中医思维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道」,中医就无所谓继承,更谈不上弘扬。
「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中医的「道」通过「理」实现自己的存在及能动主宰作用。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望闻问切、提拉捻拨、针灸推拿,各种中医理论指导下具象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法皆为「术」的范畴。学术思想、治则治法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术」来实现疗效的。把中医的「术」推广好、传承好对提升中医临床疗效有十分现实的临床意义。
术、理、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三者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强大支撑体系,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浩瀚的中华医道无不浸透闪烁著传统中华文化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中华文化是中医术、理、道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推动三者发展的文化源泉。所以,在中医大师班上我反复强调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不可能传承好中医的精华和本源的。
笔者:刚才您提到了中医传承的丰富内涵,那么如何将这些精髓传承好?又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呢?
颜德馨:这其实是一个传承模式的问题。从古至今,中医传承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王官之学、师徒授受、院校教育。在西周及以前,文字和诸多的专门知识都由王朝专门的官吏掌握,巫医也是如此,如汉书《艺文志》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巫医的职位都是世袭的,贵族以外的人难以接触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下替,「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王官不再能够独占思想与知识的资源,而为更多的人所拥有,并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出现了早期的师徒授受,也就是门派教育,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就分属不同的门派。秦汉以后,随着知识的普及,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师徒授受。院校教育,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唐代的太医署、宋代的太医局、明清的太医院,均承担了医学教育任务,经过民国时期的蓬勃发展,现在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认为要把院校教育、跟师学习和自我研习三者相结合,方有可能成大器。具体来讲就是先接受院校教育,奠定扎实基础,再跟名师学习,并不断研读经典,总结临床体悟,融入自身体会,不断加以创新。我们这一代中医有很多是通过院校教育这个通道而步入中医殿堂的,先学中医经典,背诵药味汤歌,而后通过跟师抄方、临床研习,并通过科研总结,不断提高,才逐渐成才的。「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这一方式是当前被大家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此外我觉得「搞科研」可以作为上述的补充。
笔者:在多年以前,您就联合邓铁涛、任继学诸老联名上书 *** ,就中医教育问题列陈己见,能和我们谈一谈当今中医药的院校教育急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吗?
颜德馨:我一直在讲要抢救中医,抢救中医就要改变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医的院校教育就是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有些东西迫切需要解决。对中医教育我有三句话要说,一是教学中绝对要维护中医的主体思想。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基础,但现在的中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内容不断压缩,总课时一再减少,甚至有的学校把中医经典列为选修内容,而外语和西医比重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对中医药理论理解不深,中医技能掌握不牢固,在临床时又如何能应用中医思维,实施中医操作呢?通过教学改革,加大中医的教学比重,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气血阴阳等中医基础理论,牢记药性方剂等基础知识,掌握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针推手法等基本技能,就为后续的中医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中医是实践医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大家都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是要在实践中去揣摩和掌握的,中医的理法方药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的,离开了临证实践中医就没有生命力,现在有些中医博士在实验室里呆了3年,出来考职称时竟然不懂四诊八纲,不懂辨证论治,这样的博士还能叫中医博士吗?所以在我的中医大师班里,我强调在病人身边上课,用病人的具体案例来提高学员的临证能力。
三是学中医必须在思想上扫除民族虚无主义,要坚信中医具有光明灿烂的前途,要让年青中医师切实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能力,看到中医核心竞争力所在,自然就能培养起他们信中医、爱中医的热情。此外,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医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没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就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也无法真正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功夫在诗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儒道学术和文、史、哲的研习,对中医的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笔者:您刚才对中医本科生的院校教育提出了真知灼见,那么作为中医传承很重要的毕业后师承教育这一环节,您觉得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颜德馨:毕业后的师承教育作为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补充形式,对于培养中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中医人才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到师承教育的培养方法上,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全方位培养。对于高层次中医人才而言,在培养的内容上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诊经验以及现代医学科学前沿这四大板块的知识系统而有步骤地贯穿在培养实践全过程。
二是分层次培养。本科毕业后和博士毕业后的师承教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可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需求,
1949-朝鲜战争:从国民党潜逃台湾。 新中国时期一直是敌视台湾。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在两岸同胞的瞩目和期待中,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诞生,宗旨是“促进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界定了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内部的特殊事务,为促进两岸谈判进程奠定了政治基础。
一九九三年四月,海协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四十多年来的首次会晤,迈出了两岸关系发展中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汪辜会谈签署的协议,在海峡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和事务性商谈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为推动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创造了积极的气氛。
一九九五年夏天至次年三月,大陆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后,双方进行政治谈判、共同承担维护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义务,成为稳定与发展两岸关系的不可回避的内容。为突破两岸政治关系僵局,满足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海协从一九九六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中央台办的授权,积极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为及早实现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创造条件。
一九九八年十月,海协邀请辜振甫率团参访上海、北京,与汪道涵举行第二次会晤。汪辜会晤达成四项共识,双方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对话,由两会负责人具体协商作出安排;汪道涵于适当时候访问台湾。这次对话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标志着两岸谈判进程从以事务性商谈为主向广泛对话、包括政治对话的方向发展。
一九九九年汪道涵即将访台前,台湾当局抛出“两国论”,毁坏了两会商谈与对话的政治基础,导致两会接触与对话再度被迫停止。
十年中,海协与海基会等台湾相关民间团体建立日常联系,以相互委托的方式认真解决两岸同胞交往中的具体问题,双方函电往来七千多封,协商处理了上千件涉及两岸同胞权益的事项。海协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处理各类涉台突发事件七百余件,建立和完善了处理涉台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
十年来,海协积极开展与台湾各党派、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受权民间团体的优势,广交朋友,同台湾政界、工商界、学术界、新闻界、地方人士、中小学教师、青年学生、少数民族代表、基层民众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接待来访台胞和海外侨胞超过三万人次。
去年七月份以来,海协根据授权,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主要党派就两岸关系的重大问题开展了多轮交流与对话,在认同一个中国、以一九九二年两会共识为基础重开两会商谈与对话、积极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等方面达成共识,对于遏制“台独”分裂图谋、改善两岸关系、维护两岸同胞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纾难医生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日医院中医肺病科(中医呼吸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及呼吸病分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医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全科医学》、《中国中医急症》、《环球中医药》、《世界中医药》等杂志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学习工作经历:1981~198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至今在中日医院工作,并于期间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特长:擅长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纤维化),哮喘,慢性咳嗽,鼻炎,咽炎,支气管扩张等及多种发热性疾病与过敏性疾病。 研究方向:肺间质疾病(纤维化),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级与部局级科研课题项目。如科技部行业专项《肺痿冲剂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疗效评价研究》。 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6部。 曾荣获“卫生部直属机关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首届“全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5),首届“全国中医药百名优秀科普专家”(2006年)等荣誉称号。
(回答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解决问题。
原创码字不易,希望您能够采纳、点赞。)
1.台湾政党中,以国民党、亲民党及新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主张维持现状和统一、认同包含台湾的中国;而以民进党及台联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主张台湾以一个国家的名义登上世界的舞台。因此,台湾的执政党属于泛蓝阵营还是泛绿阵营,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2.大陆对台政策从原始的武力解决到现在的和平解放,提出了许多对台湾发展有绝大利益优势的政策,最重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方针上,这都建立“一个中国”的原则之上。对待两岸关系,大陆以民为本、惠利台胞,帮助台胞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照顾、维护台胞的合法利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台胞对大陆的看法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
3.台湾是个海岛,土地面积狭小,且天然资源不足,先天环境不利于经济成长;但台湾善于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经济,形成了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经济。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如何利用经济的发展来加深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沟通,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为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经济基础,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4.台湾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四流合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台湾拥有如此多文化融合的产物,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但中国传统文化在面临如此多其他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证其占有的主流地位,让台胞产生文化归属感,已经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台湾在民众平均素质程度上虽占有优势,具有很强的创新及工作能力,商业观念强于大陆民众;但台湾因土地面积狭小及诸多其他因素,经济发展陷入了一个瓶颈阶段,国际化得步伐明显放缓,内需市场缩水,劳动成本的提高制约了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而大陆在施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而属于自己创造的产品太少,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拥有许多廉价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广阔,具有很明显的发展优势;但劳动力的科学素质相比台湾来说要低,世界资讯方面较为闭塞,创新能力弱。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来自各方的投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泛,大陆与台湾可以在经济领域达到互补双赢的局面。
在对待台湾问题的方面,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积极探求台湾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就如同中医所说的“治本”、“对症下药”。目前而言,长时间的分裂导致很多台胞产生了台湾能独立的思想,虽然“一国两制”政策十分诱人,但无法完全取得台湾民众的认同感,所以如何提升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让台胞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是当务之急。
统一祖国,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原则问题。两岸的统一,是世界华人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事业必将完成。
从整体上来看,祖国大陆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政策,都是为了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7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火性炎热易伤阴
下一篇: 胖者健身循序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