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细辛限量的由来(牙膏的来历)

医案日记 2023-05-05 01:48:27

细辛限量的由来

从古至今,细辛的临床用量没有明确限制,真正符合陈李之说限量要求的微乎其微。细辛复方使用,尤其是入汤剂煎服,剂量可不受陈李之说限制。离开限量条件谈细辛限量,甚至无限扩大细辛限量范围都是不对的。

周祯祥 湖北中医学院

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上品,当时既无剂量记载,更无限量可言。

最早论述细辛限量的本草著作是宋·陈承《本草别说》。书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闻平凉狱中尝治此,故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以不识多寡之用,因以有此”。陈氏之论拉开了细辛限量的序幕,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和玩味:①细辛的限量是“半钱匕”。②细辛限量的条件是“单用末”。③过服细辛的毒副反应是“气闷塞不通者死”。④“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即是明证。⑤造成细辛恶果的原因是“不识多寡之用”。结合古代论述,细辛的限量条件还应具备“正品细辛”和“用根”。以上构成了细辛限量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把握细辛限量的着眼点。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有识多寡耳。”内容与《本草别说》记载的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细辛的限量发生了变化。李时珍把细辛的限量由陈承的“半钱匕”(1g)提升到了“一钱”(3g)。究竟是李时珍在引用文献时抄录错误,或是李时珍临床用药经验和心得的积累,均不得而知。至此,细辛的用药剂量基本定格在1~3g,且为大多数本草学家所认同。细辛“不过钱”已经成为历代本草的主流思想。

明末以降,细辛的剂量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反对陈李之说。如张志聪《本草崇原》云:“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嗟嗟。凡药治病者,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主张细辛可以多用,不必受一钱之束缚。②赞成反对参半。如陈世铎《本草新编》提出了“两止可”和“两不能”的观点,认为“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赞成“少用”,反对“单用末”。强调细辛不能单用,用量不宜过大,必须配伍使用。并提出了“多用则耗气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的告诫。③把陈李之说扩大化。如汪昂《本草备要》云: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蒋介繁《本草择要纲目》云:“入煎剂不可过一钱,多则令人气闷”。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云:“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杨时泰《本草述钩元》云:“气厚性烈,入药不得过五分”等。以上诸家均遵循陈李之说,并把“单用末”三字删去,直谓“不可过一钱”或“不得过五分”。抹去细辛的限量条件,无限扩大细辛的限量范围,有悖于陈李之说,有失于细辛限量之旨,更不符合临床用药实际。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以法典的形式对细辛的用量用法进行了规范。如《中国药典》1963年版规定细辛的用量为“三分至一钱”,1977年版规定为“1~3g”,1985年版规定为“1~3g,外用适量”。此后,历版《中国药典》皆沿用此规定,各种《中药学》教科书也都遵从此用量。作为国家标准的《中国药典》并未对细辛的限量条件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以致临床用药无所适从,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极大的约束力。

事实上,从古至今细辛的临床用量是没有明确限制的,真正符合陈李之说限量要求的微乎其微,甚或阙如。如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记载运用细辛的经方16首,其中散剂1方,丸剂2方,汤剂13方,全部为复方,没有单味细辛使用者。细辛的剂量最少为一两(1方),最多为六两(1方),一般为二两至三两(13方)。按今之通行的古今度量衡换算法计算,东汉的1两相当于今之公制13.92g。据此推算,《伤寒杂病论》中细辛的用量最少为13.92g,最多为83.52g,一般为27.84g~41.76g,是《中国药典》法定剂量上限的4.5~27.8倍。可见,细辛复方使用,尤其是入汤剂煎服,剂量可不受陈李之说限制。总之,细辛限量是有条件的。离开限量条件谈细辛限量,甚至无限扩大细辛限量范围都是不对的。

牙膏的来历

牙刷牙膏的由来
大约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动骚乱被关押在英国监狱里。一天早晨他洗过脸后,用一小块布擦牙,根据传说,这种洗牙的方法是由亚里士多德建议,并由亚历山大大帝最先使用的。可是勤于思考的阿迪斯觉得这个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个新主意:先在一块骨头上钻了一些小孔,然后向监狱看守要了硬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去。这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诞生了。
我国唐代已开始用中药天麻、藁本、细辛、沈香、寒水石研粉擦齿,可以香口洁齿。在国外,两千多年前,古罗马人将含有碳酸钙的浮石磨粉,用毛笔蘸着刷牙。19世纪中期,在国内外市场上,普遍出现了以白垩土为主体的牙粉。19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了管装牙膏,使用虽较牙粉方便,但不爽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牙膏厂商在味觉和嗅觉上大做文章,并研制成以碳酸氢钙代替垩土,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取代肥皂的基质,使牙膏普遍为人们所爱用。
另有一些其他的:
2003年1月19日。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地下室。一张距今1700多年,写满了古怪的象形文字的古埃及莎草纸。用烟灰和树胶混合水制成的黑色墨水已然退色,但字迹仍依稀可辨。这份写于公元4世纪的草纸描述了一种“可以让您展开笑颜、用来亮白牙齿的完美粉末”,这些粉末经唾液稀释后,就变成“清洁牙齿的膏状物”:“1%盎司的岩盐和鸢尾干花,2%盎司的薄荷和20粒胡椒(1盎司约等于31克)”把这些东西碾碎混合就成了现在你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用品——牙膏的原型。
从1896年Colgate——高露洁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支挤压管牙膏到现在,刷牙已经从早期一种奢华的行为逐渐提升成为一种素质文明的表现。而13亿的人口也让中国以牙膏年产总量将近40亿支的数字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牙膏生产国。从今年10月10日的口腔医学发展战略国际研究会上获悉“近二十年来中国人口腔保健意识日渐增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的基本指标——刷牙率,已从过去的百分之三十,上升为百分之七十”,其中城镇的达到85%,农村的达到50%,市场分析可以看到还有30%的人口没有刷牙使用牙膏的习惯,农村是一个等待普及的市场。中国农民有5亿,也就说还有2.5亿农民需要使用牙膏。牙膏,也算是见证了20世纪社会文明发展的百岁老人了。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展开各种庆祝活动,以庆祝这个节日。不过这个节日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纪念诗人屈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7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