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俯仰天地 天人合一——略谈五行学说与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是什么呢?)

医案日记 2023-05-04 11:57:04

俯仰天地 天人合一——略谈五行学说与中医

中医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形态,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物质世界。

木、火、土、金、水分别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髓)、五华(爪、面、唇、毛、发)等相配属。通过五行将身体各部位和外在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

以前,说起五行,我首先想到的是各类“半仙”算卦的念白、风水先生堪舆的道具和各类武林秘笈的要义。传统的中国人不论是绘画、书法,还是建筑、起居甚至婚丧嫁娶都要遵循五行生克的规律。五行学说到底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和中医联系在一起的呢?

抽象的五行学说

当我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刘晓燕了解这个问题时,她向我描绘了一个美妙的画面:遥想数千年前,闪亮的星辰布满天幕,植物繁茂,山林深幽,飞禽走兽与人类共聚共存,古人像天真的儿童一样探索着生命,尝试着去理解世界。

他们虔诚地记录着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悉心体察气候更迭,总结雨露霜雪的生消转化。面对大自然的寒暑交替、人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长衰亡,他们心中充满疑问而上下求索,寄望着能够从天地运行中找到人类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经过数千年集体智慧的积淀,先人们逐渐总结出五行学说,并用它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形成过程。

《尚书·洪范》中提到:木曰曲直,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之意,青青嫩苗先是蜷曲着萌发,长大后就变得高且直,这就叫曲直。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土曰稼穑,有生化、承载、受纳之意。金曰从革,主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就天地之气而言,木代表其生长之性,火代表其盛大之性,土代表其稳定之性,金则代表其衰落之性,水代表其最后的收藏。

中医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形态,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物质世界。

五行学说中的“行”字是说这五种物质形态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相生和相克。

所谓相生是说一种物质形态对另一种物质形态具有促进、增长和滋生作用。所谓相克,是指一种物质形态对另一种物质形态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认识最早来自于古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

古人钻木取火,所以木能生火。而木柴、枝叶等可燃物体经过火烧后变为灰烬或尘土,所以火能生土。金、银、铜等金属都埋藏在地下,所以土能生金。金属熔化后变成水状的液体,所以金能生水。树木的生长最离不开的是水的滋养,所以水能生木。木能耗尽土中的养分,所以说木克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说明了土是水的克星,所以土克水。水能灭火,所以说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所以说火克金。金属做的刀斧可以砍伐树木,所以说金克木。

这种最初的认识局限于五种物质本身,并不完备,无法描述世界的复杂性。所以,五行学说逐渐由“五材”抽象为五种物质形态和运动方式,摆脱了“物”的制约,增强了其解释能力。

中医学用五行学说解释生命

刘晓燕说,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具有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类似,故属木;心具有推动血液运行和温煦肌体的作用,与火类似,故属火;脾运化饮食精微,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土类似,故属土;肺具有呼吸、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类似,故属金;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与水类似,故属水。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中五脏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学上五脏的概念,它不单单指五个脏器,还包括了和这五个脏器相关联的功能,比如中医学上的“肝”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这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种体现。

木、火、土、金、水分别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髓)、五华(爪、面、唇、毛、发)等相配属。通过五行将身体各部位和外在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学为什么没有抛弃五行学说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得中医学的诊疗方法、药物、器械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人认为五行学说神秘、模糊,是一种迷信,进而攻击中医学的科学性,那么,中医学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抛弃五行学说呢?

对此,刘晓燕说,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把人体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与自然变化紧密互动,在中医眼里,人体不是放在解剖台上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份子,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医学将研究的目光扩展到人体生存的环境——世界万物中,从而和西方医学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认识产生了不同。

那么,五行学说应用到人体是否适合呢?这种疑问促使了中医与五行学说最初的结合。比如五行学说认为“木克土”,临床中发现肝气不舒出现脾病症状,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证实了“肝木克土”关系。

在之后漫长的时间中,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最终在中医生理、病理、药物学、诊断学、养生学中广泛运用。

结语

五行学说是古人用来认识世界、指导实践的一套朴素的哲学思想,中医理论的发展也得其助力。很多有关五行学说的误解都源于过度刻板化,把木、火、土、金、水狭义地理解成五种物质,导致不能体会其间真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去理解中医五行学说才是登堂入室、得窥真容的正道。

中医基础理论是什么呢?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6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