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化妆。“望诊”对诊断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中医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
不要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牛奶、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变得白腻;杨梅、乌梅等容易使舌苔变黑;咖啡、橘子以及维生素B2等,可能使舌苔变黄;就诊前喝热饮,可使舌质变红。
不要使用气味浓烈的香水或护肤品;不要吃气味浓烈的食物,如葱、蒜等,以免影响闻诊的准确性。
不做剧烈运动。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就诊前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等,以保证脉诊的准确性。(郑丹)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流浊涕——鼻渊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二)望呕吐物
八、 望舌
•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舌诊基础
• (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精气神与舌象
•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金津、玉液)
舌诊脏腑部位分布图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坐位或卧位 2、自然伸出
(二)望舌的方法
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变色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
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二)舌象的生理差异
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
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
4、气候因素:
夏季炎热潮湿,舌苔略黄厚腻
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而欠润
四、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1)察舌神
(二)望舌色
(1)淡白舌
(2)红舌
实热 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3)望舌形
• 老舌、嫩舌
• 胖大舌、肿胀舌
• 瘦薄舌
• 点剌舌
• 裂纹舌
(1)老嫩
•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 白苔
• 黄苔
• 灰黑苔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里证、热证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3)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第二章 闻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病 变 声 音
(一)语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 嘶哑 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病 变 声 音
3、呻吟:痛楚
结合姿态来判断(护处必痛)
4、惊呼:
小儿-惊风、惊恐、疼痛、食积等
成人-剧痛,病位在骨节、脏腑
“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二)语 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 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语 言 异 常
(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
——心脾两虚
(5)狂言: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6)语言謇涩:吐字困难,思维正常
——中风先兆和后遗症
(三)呼 吸
• 虚、寒:气微而慢
• 实、热:气粗而快
•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呼 吸 异 常
气短—呼吸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主症有虚实之分
少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多见于虚证。气虚所致
“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四) 咳 嗽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阴虚、痰湿、留饮,表现为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肾失摄纳
咳 嗽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五)呕吐 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
(七)嗳气 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
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痰饮
饥肠漉漉,得食则减--中气不足
肠鸣消失,腹胀痛拒按--腑气不通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十一)肠鸣:
第二节 嗅 气 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腐臭---牙疳或内痈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三)痰涕之气
(四)呕吐物之气
(五)排泄物之气
二、病室气味
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
尸臭味—— 脏腑败坏
血腥味——失血
腐臭——疮疡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闻 诊 小 结
1、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2、“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3、语言病变多属心,为神明失守所致
实、热:狂言、谵语
虚、寒:郑声、独语、错语
4、喘、哮、咳嗽与肺病有关
5、呕吐、呃逆、嗳气与胃气上逆有关
6、尿臊味(水肿病晚期)
7、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
问 诊
第三章 问 诊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例:①发热、咳嗽三天。
②发热、咳嗽三月。
③发热、咽痛伴颜面浮肿一周。
问 诊
三、现病史
(一)发病情况:时间、起因等
(二)病变过程:病情演变情况
(三)诊治经过:检查与治疗的情况
四、问既往病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 家族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分为
表寒证 — 恶寒重,发热轻
表热证 — 发热重,恶寒轻
表虚证 — 发热、恶风、汗出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但 热 不 寒
•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
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 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
按时热势增高
• 微热:长期发热而热度不高或自觉发热而体
温正常,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
潮 热
问 寒 热
(四)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1、辨汗出有无
2、辨汗出时间
3、辨汗出部位
(一)表证辨汗
•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 自汗: 气虚或阳虚
•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 大汗: 里热证亡阳证
•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 黄汗: 湿热交争
(三)局部辨汗
课堂小结:
寒热症状的四个类型:
1、恶寒发热:外感表证
2、但寒不热:恶寒 畏寒
3、但热不寒:壮热 潮热
4、寒热往来:少阳病 疟疾
问汗:自汗 盗汗
三、问 疼 痛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走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胸胁脘腹部多为气滞;四肢关节为行痹
固定痛——脘腹部多为血瘀;四肢多为寒湿痹痛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问疼痛的性质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 胸 痛
(1)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2)气滞证——胸胀痛走窜,太息善怒
(3)瘀血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4)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虚血瘀——胸痛憋闷,痛引肩背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3、胁痛 多属肝胆病变
4、脘痛 “脘”是胃所在的部位,其病变有虚实之分
5、腹痛
(1)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多属脾胃病变
(2)小腹痛——脐以下部位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
(3)少腹痛——小腹两侧痛,多属肝胆病变
6、背痛:
7、腰痛 “腰为肾之府”
实证-寒湿、瘀血阻滞经络
虚证-肾虚及肾的实质性病变
8、四肢痛:
四肢关节疼痛多属痹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独见足跟疼痛,甚者引腰背,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9、周身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火上炎—晕眩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问头身胸腹不适
(二)胸闷:与心、肺有关
(三)心悸:心悸—心中悸动不安
怔忡—心跳剧烈
(四)胁胀:肝胆病变
(五)脘痞:脾胃病变
(六)腹胀: 喜按—属虚:脾虚不能运化
拒按—属实:气机阻塞不通
(七)身重:与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八)麻木: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饮瘀血
(九)乏力: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
(二)问目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六、问睡眠
(一)失眠:难入睡 浅睡眠 早醒 多梦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嗜睡:气虚 痰湿 阳衰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八、 问 二 便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热秘:热伤津液 冷秘:阴寒凝滞
气秘: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问 大 便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问大便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二)问 小 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实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望闻问切是中医上的用语,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过,像我们现在身体不舒服去看中医,其实也一直有这四个步骤的,只是有些人没注意到。那么这四个步骤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望诊
望诊顾名思义就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进行观察,可以知道其内脏是否发生异常。相信去看过中医的人基本上都有这个经历,就是医生会让你伸舌头给他看看。
望诊首先是望神,一个健康的人的神态是有神的,目光明亮、神志清楚的,而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目光晦暗的人基本上就是身患疾病。还有察色,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也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的变化。
闻诊
闻诊包括了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患者声音高低、强弱、清浊、缓急都能够反映出其体内是否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嗅气味也是一样的,把患者身上气味分为酸甜咸香臭,可以反映其身体的健康状况。
问诊
问诊是指询问患者症状,了解起病原因、发病经过,痛苦所在和自身感觉等以及过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古中医有这样一首问诊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问胸,七聋八渴及睡眠,九问旧病十问因,再看服药参机变,妇女应问经带产,小儿麻疹斑疹牵”。再想想之前去看中医的过程,就会知道原来这一过程是医生在进行问诊。
切诊
切诊就是我们去看中医时最为熟悉的摸脉象,用手指来触按患者的身体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有五摸四触的说法,五摸是指:一摸脉、二摸腹、三摸脊柱、四摸头、五摸腿,四触是指:一触头、二触交脚、三触颅骨、四触尾骨。
望闻问切从古到今一直被沿用,说明其在中医诊断病情上是有着非常好的作用的。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限制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5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氧化碳污染物可损害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