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任何一门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有效的传承。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医药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时代”,一个与中医学诞生时代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传承中医,首先必须解决对于中医的认识问题。我在《回归中医》一书里认为“如何认识中医,事关战略”,不仅如此,“传承中医”更是关乎战略的大问题。刘世峰把自己的学术著作,定位于《传承中医》,可谓有胆有识,立论高远。
其实,传承中医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的困惑,也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一代中医的历史使命。国医大师邓铁涛主张“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是破解中医传承现实难题的战略号召。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要“读经典,做临床”,也是为了传承中医而采取的基本策略。第一届名师与高徒的传承大会,把“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作为大会主旨,更是把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做出的倡导。可见“传承中医”绝非等闲小事,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
传承中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未来的青年学子介绍中医,让他们从什么路径“登堂入室”,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刘世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引路之作。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介绍他自己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学习中医的心得,也有许多以过来人身份介绍的好方法。比如,他认为四诊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诊,辨证是否准确,关键是问诊是否全面,“要而不烦”、“善于抓主证”。当然,中医问诊的时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把过去经验与现实具体病症互相印证,医生与患者即时交流、浮想联翩、思维创新的过程,绝不是单向被动接受患者信息的过程,因此,中医问诊是某些化验单、检查报告无法替代的过程,不能靠一大堆理化检查来回答。
经验积累是一个中医成长的必由之路,没有经验积累,即使念书念到博士毕业,职称到了教授,名誉成为院士,也不是合格的中医,老百姓也不买你的账。因为这样的“空头理论家”解决不了群众的疾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寿亲养老”的实用技术,也是一门“化毒为药,变废为宝”的智慧学,是一种“道术并重”的大学问。
中医是一个“易学而难精”的学问,学习几个穴位,扎针很容易见效;学几个方剂,一用也容易“效如桴鼓相应”。但是,要想精通中医学,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能够融通古今,符合科学的要求,能与西医的理论相互沟通,那就困难了。尽管“医有疗效气自豪”,但是要想取得行医资格,就必须达到有关要求,“一考而中”获得执照,否则就不准进入医学的行列。许多民间医生曾经遭遇过很尴尬的境遇,治好了一些疾病,也不敢声张,怕一旦宣扬,“非法行医”的传闻也就“做实了”,有关部门处罚他也就有了证据。在崇尚科学的大环境里,不仅“非科学则不足以言”,不足以学,甚至到了“非科学就该取消”的境地,看不懂西医的报告单,要想行医也就不太可能了。
我与刘世峰尽管相隔千里,但是都生于半个世纪之前,都有过几次学习中医的经历,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靠中医治病救人,并且一起“自觉地”站在了承接中医历史、传递岐黄薪火的关节点上。在反击取消中医思潮沉渣泛起的时候,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医高峰论坛”上,我们相识,交流学术,并肩战斗。
我对于中医的认识和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成了主任医师、硕士导师之后,受一种历史责任感的驱使,重新拜师学艺,走上师徒传承中医之路。因为“传承中医”不仅是国医大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邓铁涛告诉我,做学问一定要“根基牢固,然后千年不倒”。中医学之所以万古长青,就是因为根基深厚。解决现实医学难题,则需要充分吸收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学术。国医大师朱良春告诉我:“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只有理论翻新而没有临床疗效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医复兴。
《传承中医》的出版,就承载着中医学术传承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中有他的临床经验,也有他的创新见解,还有许多针砭时弊的医论医话,可以说是他行医30年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有论必争”,他的某些见解不一定成为大家的共识,也不一定被当作真知灼见,但是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起大家关注,互相交流,就有可能“一鸟引来百鹤鸣”,就像报春的鲜花那样迎来中医学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读到他的大作,受益良多,为有这样的好著作出版而欢欣鼓舞。当然,对于他提出来的取消营卫之说的见解,我还要同他争鸣;对于症状与病灶的临床意义,也需要和他再行论证。对于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整体时空观等与中医学的关系,也需要向他请教。我为结识这样一位道友而高兴,也为有这样一位“铁杆中医”而自豪。
《首席医官》是一个长篇中的长篇小说,全书937章,语音音频也要624集,平时也就上下班路上看看或听听,所以这篇小说耗时三四个月才看(听)完。
该书作者谢荣鹏,演播阿陈。
听书的时候,每一集开头都会放一段这样的话:
这段话突出了《首席医官》主人公曾毅的身份,他既是一个医生,又是一个官员,他既有医德又有官德。上医医国,他做到了!
作者借曾毅这样一个人物,大大宣扬了中医的治病原理、中医的治病方法,甚至中医比西医优越的地方。全书通过曾毅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官场、商场、医院、学校等各个地方形形色色的人,纷繁复杂的事。全书有治病线、仕途线、亲情线、爱情线,甚至还有悬疑线,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小说前半部分重在治病,通过治病,曾毅结识了很多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央首长,有省级干部,甚至还有外宾;小说后半部分重在当官,通过当官,曾毅做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贡献,给当地留下很多美誉和政绩。
曾毅,是一个童话般的存在。
他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对方设下的局里将计就计,巧妙周旋,敌人以为将其逼入了绝境,却不知他总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力大无穷,如金刚护身,退伍军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敌人更是无法伤其分毫。只是有一次为了保护别人而后背受伤,但对方事后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他医术高超,许多疑难杂症到了他手里,只需三剂药,立刻转好。接骨针灸,无所不能;急救疗伤,无一不精。
上至英国女王,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他出手,无不痊愈。甚至出了车祸而差点被医院确诊为脑死亡的病人都能救活。
而且他还创立了南云医学院,培养了无数医学人才,救济了无数因病致贫的人,造福范围更加宽广!
他的书法,遒劲潇洒,下笔如神。他的学问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所以,他所写的字和所写的内容(张居正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能够得到最高领导人的赞赏。
他主政一方,则富强一方,自己不求分毫私利,一切为了人民,是真真正正廉洁的公务员,人民的好干部。身正不怕影子歪,连对手都找不出他身上的瑕疵。
只要真心跟随的,绝不亏待,真心悔过的,绝不放弃,无论商人还是官员,个个心悦诚服。连一开始的对手也被他的人格感化或是甘拜下风。
当然,这样一个人物,肯定是帅哥一枚。
行走天下时,一身布衣,儒雅风流;
走入体制内,一身戎装,倜傥潇洒。
只是他的人生并不完美。
他从小父母双亡,跟着一个医术高超的人隐居乡野,但相依为命的爷爷在他13岁时离世,他只能再次浪迹天涯。他在流浪的同时,积极进取,拜访名师,求学医科大,中医西医兼修,自成一家!
他与师兄相依为命,与韦姐亲如家人,与方书记形如师徒。凡是对他好的,他必涌泉相报。从孤苦无依到亲人朋友众多。最后竟然找到了自己的亲爷爷!
大学毕业后,曾毅原本想要自己开一个医馆,像抚养他长大的爷爷一样,开“生生堂”,治万人病。可事与愿违,手里无权,连诊所都被人万般刁难,最后阴差阳错之下,只能进了体制内。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医人的职责,用医人的思路去医治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曾毅喜欢的人是龙美心,但龙家高高在上,他高攀不上,甚至省委书记上门提亲、老将军上门说和也不行。曾毅只能选择隐忍。对于那些喜欢他而他不喜欢的人则早早划清界线,以免暧昧不清。真是洁身自好!
太优秀了有人嫉妒,太强势了有人反感。功劳大了有人眼红,出错了有人暗喜。官场亦如战场,步步惊心。曾毅无意树敌,但敌人自来。他凭借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主人公在先天条件不是很完美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依靠自己的优秀品质赢得了一切。
他谦虚、正直、大度,凡事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遇事冷静沉着,积极应对。同时又心怀感恩,虚心学习。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曾毅,就是中医的完美化身。
中医,低调内敛,流行千年而不败,自成一家而不傲。
中医,大度包容,不与西医争长短,只管人间治病救人。
中医,传承千年,黄帝、李时珍、张仲景,将毕生精力记录于书中,毫无保留,代代相传。
曾毅,新时代中医的完美化身,将中医再次发扬光大!
题外话:
曾毅跟中医首拼字母都是ZY,作者是不是想通过这个童话般的人物来诠释中医的神奇和魅力呢?
据说这部小说作者写了三年,其中名仕集团顾明珠的病例就是作者母亲的真实案例。作者为了治好母亲的病,自学中医书籍,自悟中医精髓,实在是了不起!
真希望这部书能拍成电视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医正名。
1.关于养生的古诗句养生诗词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2.描写养生的诗句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3.我们是中医的传人诗歌当生姜失去麻黄 才懂得什么叫做彷徨 当佩兰失去藿香 才知道什么叫做神伤 当我离别了你 才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做断肠 谢谢你 是你 一直在启悟我 什么是大黄的豪爽 什么是桑叶的清凉 什么是人参的无私 什么是附子的坚强 一直以来 你 像山海棠给我春天的芬芳 像薄荷送我夏日的清凉 像怀菊给我秋季的慰藉 像冰片送我冬天的舒畅 你是我受伤时的三七 是我失意时的远志 是我烦闷时的栀子 是我迷茫时的苏合香 只有在 没有你的时候我才懂得 什么叫夏月麻黄 想起你的时候我才知道 什么叫调和诸方 梦到你的时候才发觉 什么是平补三焦 遇到你的时候才明白 什么是救逆回阳 你曾告诉我 人生就应该像熟地 在九蒸九晒中得到升华 人生应该像青黛 在氤氲中营造希望 人生就应该像阿胶 在炽热煎熬中得到凝练 人生更应该像石膏 在烈火焚烧中追逐辉煌 啊,我亲爱的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相处中 从没有过什么十八反 也不存在什么十九畏 有的只是相使、相须 我希望 我们一起分担风寒暑湿热 我们一起体验酸苦甘辛咸 我们一起追逐寒热平温凉 我相信 我们的情谊 定会在人生事业的升降浮沉中 绽放光芒。
..。
4.关于中医的古诗词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5.有关中药的诗句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讲授者: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黄帝内经书院”范登脉
简介: 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史文献系教授。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特别是对传统语言文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运用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考证中医经典文献中的疑难问题,重视出土文献、文物在中医文献研究中的运用,长期从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文献考证、理论整理、逐篇讲析等工作,对《素问》《灵枢》研究有较深造诣。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
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经方理论、名家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疾病。
出版《黄帝内经素问校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新刊黄帝内经灵枢》(校注)元•读书堂本《新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脉经》(校注)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语言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医史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医文献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馀篇。主持完成973计划子课题一项及其他科研项目多项。
编者按:“自己少受罪,家人少受累,国家少发医药费,这就是我们治未病的效果。”上医治未病,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作为“悬壶莞邑”中医药 健康 大讲堂的第一讲,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范登脉教授从理论知识出发,深入浅出,讲述《黄帝内经》蕴含的 健康 原理,为大家传授中医 养生 知识。
授课大纲:
♦观象授时
中医对“人”的认识,包括了合于天道的藏府身形系统、合于天道的生命活动之人。
天之“道”——空间、时间与阴阳。
中国古代发达而持续的农业文明与重视祭祀活动,对于节令、气候、物候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它要求人们不断去 探索 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及其复杂的变化规律,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问题。
在古代中国,表示时间、方位这些概念的传统方法,是人们广泛接受的干支系统。十干、五位、五行相配始终遵循下面的原则:东方为甲乙木,南方为丙丁火,西方为庚辛金,北方为壬癸水,中央为戊己土。
人之合于天道——人身之气的运行,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也是按照天之阴阳节律升降开阖。
《灵枢·癕疽第八十一》:“阴(营)阳(卫)已张(布散),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昼夜五十营),与天合同(与天道协调一致),不得休止。”
♦正气、邪气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歧伯曰: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一天之中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段测得的温度相加除以四,为一天的日平均气温)。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拔,除也)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 养生 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宽容平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凝)地坼……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人之“理”——形、神两系统
形——藏府身形系统
神——生命活动系统
♦脾胃为本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生病之“理”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治未病——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
《神农本草经序录》:五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痊。
出现苗头,就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饮食有常节
味(水谷)—化(胃)—精(津液)(化生精)—化(脾)(精不化气则为湿浊痰¡°毒¡±)—气(宗气营气卫气)(精化为气)—生形(气生形)
♦秋天 养生 的误区
四时阴阳不以数推;秋气凉燥,肺恶寒。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说明:以上为授课大纲,请以授课内容为准。
【音频】李玲
【配音】李玲玉
【作者】 欧雅琴 李玲 李玲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东莞市~东莞自营号~ 健康 东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40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王琠妙手愈皇子
下一篇: 退热,试试中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