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读经典的三境界

医案日记 2023-05-04 03:44:46

读经典的三境界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第四人民医院

《论语·学而第一》开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以说是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对此,笔者深有感悟:学习、实践中医经典,即“读经典,做临床”何尝不是如此?特将此引申为中医读经典的三个境界,分别释之。

读经典的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境界是说将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乐而好学。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对此理解得最为深刻:“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习斋言行录》卷下),就是说,“学而时习之”是求学、研究学问的根本。此“习”之意义,一为时时勤学不辍,一为时时付诸实践,对于中医来说,就是要勤读经典,多多临证。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疗效的源头,特别是《伤寒》、《金匮》,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书中的经方,不仅理、法缜密,而且组方谨严,药简效宏,久经临证考验而疗效不衰,且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是足堪师法的至理良方,正如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说:“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所以说,要想当一名好中医,做一个明白医,提高临证辨治水平,就必须熟读经典理论。要想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以取信于患者,就必须夯实经典基础,多做临床,活用经方,因为,天下之至变者,病也,读经典可洞见本源,穷其变则有法可依;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用经方能探其理致,尽其精必圆机活法。实践证明,谁重视经典,谁勤奋刻苦,不怕困难,时时研习并不断地践行经典,谁就能真正做到效如桴鼓,济世救人,从而发扬光大中医事业。

而如何学好用好经典呢?就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学经典,要时时习之,不能放松,不能懈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下苦功夫通读,精读,反复读,反复背,反复理解,如对于《伤寒》、《金匮》条文,一定要做到熟读精思,切实融入自己的辩证思维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得到临证辨治的源头活水,做到临证遣方用药能圆机活法,出手即效。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曾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这就是说,我们当医生的整天说“济世救人”,但真正要想救人于危难,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非明经典而不能致之,而明经典,就必须达到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

读经典的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境界是说要广交益友,虚心向“友”、“朋”学习,乐而互学。

古代教育学专著《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学派较多,每个学派都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有一些独特的创新,每个学研和实践经典有一定造诣的中医,不论是学院出身还是民间师承,都有各自独到的诊疗理论、经验和体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学习经典的捷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学经典不仅要自我苦读,还要突破“独学而无友”以至“孤陋而寡闻”的状态,乐于广拜名师,广交同道“友”、“朋”,通过与“友”、“朋”的探讨和思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使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更为透彻,临证思路更加广博。所以,第二境界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拜名师,乐于交益友,只有善于广纳博采,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读经典的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境界说的是学识与道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可以说是读经典的最高境界,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而淡化收获之乐。

读经典,做临床,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始终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做学问,对于自己学有所得的新观点或新见解,或学有所成的收获,如果得到了赞美、掌声与荣誉,切不可表现自高自大,趾高气扬,夸夸其谈,有舍我其谁之浮躁心态,应处之淡然,继续努力,更上层楼;如果别人不明白,不认同,不理解,不重视,不重用,甚至有批评和指责,也不要生气和怨恨,仍然要孜孜以求,查找不足,更加刻苦地研读,勤奋地临证。第三境界是培养一种真做学问的君子之风,就是要我们做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人生和治学的最高境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关于读书三境界的诗句

1.学习的三种境界(著名古诗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2.读书三境界的三首词做简要赏析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3.王国维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恋花》。

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

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读书的三种境界?

一、诸葛亮:“观其大意”读书法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因此才能成就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他读书远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的休息。他也不会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事实证明,最终读书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成为一代贤相。
二、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顾名思义,五柳先生读书时更着重追求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他追求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是死抠个别字句。这一点也可从《五柳先生传》中:“每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了解到五柳先生对“会意”的追求。
三、孔子:“思丶问丶习”读书法
孔子主张读书时要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第三,当发现问题时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办法,在于请教或者读相关的句子。最后,也要经常巩固复习才能将知识深入掌握,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38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