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茶本中药(本草纲目中药茶设计理念是什么)

医案日记 2023-05-03 13:47:51

茶本中药

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国医学院 庞景三

茶本是一味中药。就其药性而言,微苦、微寒、微甘,入心、脾、胃、膀胱经,具醒脑提神,清火解毒,消食美容之功。然而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将茶演化成一种饮品,并进一步发展了茶艺、茶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又发现许多饮茶的好处,医家用之以治病,名流雅士品茗以求情趣,养生家饮用以求长寿。从一定意义上讲,香茶一瓯,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品位。唐代以后茶文化、茶行业也日渐兴盛起来并远播海外,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健康饮品。

茶本中药

在我国,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茶圣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有关茶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一旦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文中的“荼”是当时人们对茶的称呼。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新修本草·木部》中讲:“茗,苦茶,味甘苦,微寒,主痔瘘,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北宋官方编写刊行的《和剂局方》中有一则治疗头目不清、头痛的名方“川芎茶调散”,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草求真》一书则总结茶的治疗范围是:“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有效。”真可谓功效不凡。近代医学大家蒲辅周对茶叶的药性及作用也颇有研究,他说:“茶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而不伤阴,辛开而不伤阳,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

茶亦饮品

茶之起源,始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应无异议。茶本来是一味中药也是实事,而真正把茶视为饮品而推广之者应是茶圣陆羽。唐代的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宋人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对茶的称呼较多,如茶、茗等,但不管如何称呼,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在走进官宦皇家的府邸的时候,也走入了文人雅士的生活,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便有了诗人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敌先天花”之吟,也有了平民百姓的“明红暗绿嫩初霜,温壶烹来满是香”的赞叹。《茶经》记载的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方法是: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将其碾成细末,再过细筛,放到开水中煎煮。加热至水始开,水面出现细小的像鱼眼一样的水珠,“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须加入一些盐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舀出一瓢开水备用,并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水中央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舀出的那瓢水再倒入锅内,一锅茶汤才算煮好。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煮好的茶汤舀进碗里就可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味道次之,五碗之后,“非渴其莫之饮”。这便是当时社会上较流行的饮茶方法。唐代文人卢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闻名于世,其《谢孟谏议寄新茶》吟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来。”不但道出了润咽喉、消闷愁、激文思、散抑忧、利筋骨、轻身、益寿七大功能,而且以诗人的浪漫唱出了饮茶如仙之快乐。在唐诗中有许多吟茶之名句,如曹邺的“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吕岩的“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香气入肌肤”;刘禹锡的“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茶为生活之必需品,他在《论茶》中说:“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并提出了饭后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唐代以后,关于饮茶的讲究越来越多,不但对茶叶很讲究,而且对茶具也有要求,就是泡茶的用水也马虎不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道,贾母带人游道观,妙玉给刚吃完饭的贾母奉茶,贾母说自己不吃六安茶,因为六安茶属绿茶,饭后饮之容易拉肚子。妙玉马上说,我这茶是老君梅,而且是用隔年梅花上的积雪融水冲泡的。妙玉的话既抬高了贾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自己的品位。这就表明有身分的人喝茶是十分讲究的,饭后宜喝暖胃的熟茶,不但去油腻,而且助消化。这段描写可以说曹雪芹既精于茶道,又深谙医理,且为其故事情节增色不少。

饮茶有道

在我国,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异常丰富,不但讲究茶的品种、作用,也讲究饮茶的形式,这就形成了颇具东方色彩的茶道。茶道的形成始于唐,而成于宋。到了宋代,基本不再将茶制成茶饼,而是将茶简单地进行加工,特别是绿茶,更是保持了茶叶的原形。也不再将茶进行考炙,碾成细末,再进行锅煮,而是直接将茶叶放入壶中冲泡,这也保证了许多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掉。喝茶时不再加入调料,完全保持了茶所独有的特殊的本色清香。值得一提的是,因喝茶的需要,又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制壶,而且将壶业发展成为一种工艺,并产生了制壶大师和作为艺术品的茶壶。人们也不再用大碗喝茶,而是用小盅品茶,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过:“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用诗人的话说细啜慢饮才是品。只有品才能做到心领神会,也只有品才能体会到品茗的妙处,同时也只有品才能充分调动人的嗅觉和味觉功能,用沉静下来的心思领略一种雍容大度的闲适心境,给疲惫的身心一个放松恢复的条件。

选一处安静的环境,小桌上置一茶盘,一把紫砂壶,小茶盅若干。先用温开水冲紫砂壶的外边,叫“洗尘净身”,洗去尘世间的烦恼,放松身心,净化心灵。同时使整个茶壶温度均匀,利于茶香氤氲。掀开壶盖,放入茶叶,倒入开水,叫“翻江倒海”,形象地描绘出冲茶的情景,极富想象力。将水倒满后,手拿壶盖轻轻地抹去浮在上面的泡沫,叫“春风拂面”,即洗了茶,又有淡淡的茶香飘散而来,只感觉宁静清爽,心旷神怡。稍停片刻,将泡好的茶倒入茶盅,叫“佛施甘露”。这时轻拿茶盅,一闻、二品,绿茶的清悠,红茶的醇浓,乌龙茶的香鲜,黄茶的爽悦,白茶的黄亮,黑茶的厚重,花茶的绵芳,其精妙之处无以言表,此时不是饮,更不是解渴,如此品味,只觉得一股茶香萦绕心田,心随茶香而飘然;甘甜玉液润滑全身,身轻无烦而醉然。不是神仙而胜似神仙。

我国为茶的王国,因产地不同,制作有异,而品种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绿茶、乌龙茶、红茶等。仅绿茶又有龙井、碧螺春、云雾、毛尖等不同品种。其它还有大红袍、铁观音、白茶、普洱茶、陀茶等。到底喝什么茶好,这也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绿茶清爽,红茶暖胃,乌龙茶提神,白茶降糖,花茶疏肝。今年87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很喜欢喝茶,在一天之内喝不同的茶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颇具启发意义。

当然,茶也并非人人皆宜,也非什么时间饮都好。饮什么茶,什么时间喝,也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喜好。茶,亦药亦饮,亦当辨证用之。品茶,既是一种生活品位,也是一种优雅的境界,不同的茶或清香、或苦涩、或甘甜,或润滑。茶如人生,也许这就是文人雅士和长寿老人喜欢品茶的原因。

本草纲目中药茶设计理念是什么

其记述非常简洁,正文只有45字,注文也仅 50字正文:“若,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中药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指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单味或复方)代茶冲泡、煎煮,然后像茶一样饮用。中药代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原则指导下,依据辩证或辩证与辩病相结合对病情的判断,为防治疾病、病后调理或仅为 养生 保健而组方选药与茶叶(或不含茶叶)合制而成的剂型。

中文名中药代茶饮主要原料中草药,茶叶是否含防腐剂否主要食用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健身,防治内科病,防治妇科病, 养生 保健,延年益寿

适宜人群孕妇慎用储藏方法阴凉无光食用方法煎服法
中药代茶饮是中医治病调理、强身益寿的特殊中药剂型,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具有以下几个优越之处:

一.饮服方便,易于调理

中药代茶饮可据病情需要辩证组方、随症加减,并按药物的性能特点等选择恰当的使用方法,程序简单,调配方便,针对性强,既保持了中医汤剂辩证论治加减灵活、疗效显著的特色,又克服了传统汤剂煎煮烦琐、携带不便等缺点,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中药代茶饮便于储存,易于携带,可随时多次饮用,且吸收完全,故可备特殊情况或某些急症时用,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药效充分,疗效显著

中药材经粉碎成粗末或切制成细丝、小段,表面积增大,与溶媒接触面增加,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经煎煮后易于溶出。实验证明:这些药物经粉碎后的药液浓度,较未粉碎药材浸出液的药物浓度高得多。

将中药以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饮用,避免了汤剂因加工、久煎久煮造成某些药物,尤其是芳香类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另一方面,以沸水冲泡药物,可将其中的酶迅速降解灭活,避免了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实验表明:第一,解表药多含有挥发油,常温下即可挥发,更易随水蒸汽挥发,故不宜久煎。第二,当药液温度在30-40℃时,药物所含酶活性很强,药物的有效成分,尤其是甙类成分在酶作用下易发生分解,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影响疗效。

对于阿胶、鹿角胶、饴糖等不耐高温的胶类药物及薄荷、藿香、香薷、青蒿、金银花等芳香类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做药茶尤为相宜。因胶质类药入煎剂易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影响药物成分溶出。用作药茶则避免因久煎使其有效成分损耗,从而使药物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高疗效。

三.轻灵精巧,甘淡平和

从药物组成而言,代茶饮组方除注重辩证及配伍严谨,其突出特点为选药精当,用药量轻,较之汤剂,代茶饮能节省药源。如《本草纲目》所载“僵蚕良姜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善治头风。方中仅白僵蚕、高良姜两味,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即3克。而入汤剂,其常用量为20克。采用茶剂,每日即可节约用药17克。由此可见,用中药代茶饮法所节省的药材的用量是相当可观。

从药物性质来看,代茶饮所用之药药性平和,无伤胃之虞,且味多甘淡,或为微苦微寒之品,既有除疾调理之功,又无味苦难咽之弊,对小儿患者尤为适宜。

从药物功用而言,代茶饮所用中药,多为具有解表、清热、止嗽、除湿、和胃、消导、通便、祛暑、安神、补益等作用之品,善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痰湿犯肺、湿热内蕴、食积不化、肠燥津枯、暑热伤津、心神不宁、气血两虚所致诸症。少用催吐、峻下之品,一般不用剧毒祛邪药物。

四.长期服用,缓缓调治

中药代茶饮用量轻,宜频服,且药性平和,无损胃气,故可长期坚持服用,缓图其效,以和脏腑,尤其适于慢性病的治疗及对机体机能的调整。

对许多病证,长期服用药茶,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达到量化标准,致使药效更加巩固,作用更为持久。如患沁尿系结石病人,持续多次服用药茶后,能保持泌尿道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可稀释尿液,清洁尿路,加大对尿路结石的冲刷力,从而有利于结石的缩小与排出。

五.有病治病,无病调理

中药代茶饮用药平和,可以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盛衰,频频饮服,既可疗疾,又有调理之效。尤其对病后之调理,体力之恢复,大有裨益。

总之,中药代茶饮以祛邪治病,防病保健为宗旨,具有方便、灵活、有效、节约、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它既保持了汤剂作用显著的特色,又克服了汤剂制作烦杂、浪费药材的不足;它宜于长期服用,较中成药功力更为强盛。
中药代茶饮的使用历

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可概括为防治疾病、病后调理及 养生 保健三方面。

一.防治疾病

中药代茶饮使用方便,作用持久,且无呆滞中焦脾胃之弊端,适于长期饮服,故可作为轻症或慢性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亦可用作病情较重者或急性病之辅助治疗手段;此外,尚可用于防疫及预防中暑等。

1.防治内科病

内科病有外感病与内伤病之分。外感病主要指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等热性病。而据脏腑辩证分类,内伤病可分为肺、心、脾胃、肝胆、肾等系疾病。其中多数均可用代茶饮法治疗。古代与现代医书所载防治内科病之茶方不胜枚举。

2.防治外科病

中医外科病名繁多,主要包括疮疡类、皮肤病类、肛门病类、肿瘤类疾病。以中药代茶饮方式防治外科病可获得不错的疗效。如癌症临床多采用手术加化疗、放疗法治疗,若能配合适当的药茶疗法,则可减轻上述疗法的副作用,提高疗效。

3.防治妇科病

对于妇科疾病的防治,民间集验收载之代茶饮方颇多。如煮白茅根浓茶后加红糖代茶饮服,可治月经先期,经量过多之症;《太平圣惠方》中“糯米黄芪饮茶”由糯米、黄芪、川芎组成,具有调气血安胎之功用;哺乳期母亲退乳断奶临床多选用生、熟麦芽水煎代茶。

4.防治儿科病

由于小儿服药常有困难,中药代茶饮疗疾而不甚苦口,易为小儿接受,故用代茶饮法防治儿科常见病优势尤为突出。

5.防治五官科疾病

以代茶饮法防治五官科常见病症,颇多效验。如视力减退,《瀚海颐生十二茶》载:枸杞子、菊花、霜桑叶、谷精草水煎代茶,善治肝肾阴虚所致视力减退。方中诸药俱为明目之品,兼养肝肾,合为茶剂,易于长期服用。

二.病后调理

代茶饮用药较为平和,常通过调和之法使脏腑阴阳气血盛衰趋于正常,故用于疾病之善后调理颇为相宜。

1.扶正祛邪

为使病邪尽去,可于克伐之后,选用药性温和、祛邪兼有扶正作用的药物代茶饮服,缓图其效,以和脏腑,达到使疾病痊愈之目的。

2.调养胃气

疾病后期以茶疗方调理,在清代宫廷中应用较多,纵观清宫医疗档案,疾病向愈之后,常注意调养胃气,频频饮服和胃代茶饮,作为善后调理,以收全功,宗中医以胃气为本之旨。

3.补益元气

人至暮年,肾气渐衰,而患病后更伤元气,故老年人病愈之初有必要酌情选用具有补益元气作用的药茶,缓缓调理,帮助恢复元气。

三. 养生 保健,延年益寿

中药代茶饮作用温和,疗效持久,便于长期服用,为中医众多 养生 保健、抗衰老方法之一。平时常对症选用保健药茶,补益五脏,调和气血,对于延缓衰老,健身长寿大有裨益。
中药代茶饮的使用方法颇多,其中煎服法最为常用。

多数药茶因所含药味多、剂量大,茶具内无法冲泡,宜采用煎服法;有些茶方含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或有厚味、滋补类药物,亦以煎法为佳。传统的煎服法是将茶方中诸味中药置茶具中,加水,煮沸约10-15分钟后离火,取汁,煎2-3次后合并药液,过滤,代茶频饮。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的中医诊疗设备不断被开发应用,其中草本泉源按照汤剂的煎煮要求,利用现代工艺开发的新型煎煮器具中药煎煮壶及保密工艺专利产品中药茶盒,创新了中药代茶饮的煎煮方式及包装工艺。中药煎煮壶在遵循传统中药汤剂煎煮原理基础上,采用新型煎煮技术,2-5分钟即可把药方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操作简单、即煮即喝;且提取率高,节省药材;特殊的构造使得煎煮中草药时不会发生烧焦、沾锅、沉淀现象。

作为“中药煎煮壶”(煎药壶)的配套产品,“中药茶盒”根据医生处方调配加工制作而成,进一步丰富中药代茶饮的适用范围,并具有定量化包装、一人一方、量体用药、使用方便、安全卫生等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79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