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六君子与二陈汤

医案日记 2023-05-03 05:01:03

六君子与二陈汤

1916年袁世凯洪宪称帝退位倒台后,有人曾用汤头作过一副对联: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此用六君子汤和二陈汤,一语双关。六君子指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等六人,二陈指陈树藩和陈宧。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即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又解散国会。1914年袁世凯召开约法会议,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独裁制。随即又废除国务院,改设政事堂,并设参政院代行立法权,实际上袁世凯大权独揽。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宣扬中国适合君主制。此期间,杨度也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君宪救国论》,吹捧袁世凯。在袁世凯授意下,此六人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名,于8月14日联合发起成立筹安会,鼓动复辟帝制。陈树藩、陈宧也随之响应。袁世凯于1915年12月12日宣布接受帝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此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在此形势下,北洋集团撤回对袁的支持,二位姓陈的也见风转舵,先后对袁世凯宣布“独立”。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际,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以六君子述袁世凯发病,而“二陈汤”成为袁的催命符,非常恰切,难怪此联广为流传,此联之炼字度句皆绝妙异常,堪为近代名联。也因于此联的传播,一个时期医生开方,有“由是医家忌二陈”之说。(常怡勇)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导读 古人云:“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见病治病,易落于下乘,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明辨气机升降失常,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真效,本文讲述为医善治痰者,必善治气而避治痰,补气、化气、理气、降气,灼见真知,明例示范。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总责之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所以治痰以治气为先,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着手,常可获较好的疗效,临证中诸多验案都说明了此理。


《丹溪心法》云: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这里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临证中遇到很多病证与痰有关,所以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也就是说,治气是治疗痰证的关键一环。


痰与气关系密切


痰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产物,亦是一种致病物质,诸多疑难杂症每责之于痰,故有 “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 之说。《类证治裁》云:


“饮唯停蓄肠胃,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


此处较详细地指出了痰饮随气升降引起的诸多病症。其中治气一法,笔者以为能保持或恢复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令全身之津液输布正常,是治痰的重要原则。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随气病而生者较多。在人体中,气属功能活动,痰乃水津所化。在正常情况下,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矣”。


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脾失运化,水不转输,则水湿停聚,凝而成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壅滞,气化失司,则气结生痰。《杂病广要》云:


“人之一身,无非血气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也,流行于上,则为痰饮。散周于下者,则为津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上下者,亦气使之然耳。大抵气滞则痰壅,气行则痰行。”


又云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可见痰的产生无不与气有关。


气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气,两者互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于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积为痰,而见咳喘,喉中痰鸣。若痰浊未能及时排除和消散,必内留于肺,遏阻肺气,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环,促使喘咳痰鸣加重。由是观之,治痰治气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痰以治气为先


临证中诸多验案说明,治痰治气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个方面着手,可获比较好的疗效。



补气治痰


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亦属治本之法。因痰随气行,亦随气化,气足则津化,气衰则津停,因而成痰。在临床上若属正气不足而兼痰者,每于化痰之中少佐以补气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顺利排除。 补气包括补脾气、补肺气二法。


补脾气


肺主气而布津液,若肺气虚哀,不能布散津液,则必生痰浊,治宜补肺气以祛痰涎,如 生姜甘草汤 中取人参、甘草补益肺气,令其排痰有力。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


补肺气


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必致痰浊内生而见短气乏力,脘闷痰多,便溏之症,治宜健脾补气以祛痰涎,如 六君子汤 中取人参、白术、茯苓,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杜绝生痰之源,故有 “脾胃健运自无痰” 之说。



化气治痰


即温化阳气。此法属治本之法,其能使体内外阳气升发,促进气机通畅,令全身的气化功能复常。体内阳气不振,水津不化,必内停为痰,故治必以化气为先, 化气包括温脾气、暖肾气二法


温脾气


温脾气者, 苓桂术甘汤、理气化痰丸 是也。二方桂枝、干姜能暖脾胃之气,协助气化,令脾胃温运功能复常。痰饮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暖肾气


若肾气虚衰,水不归源,泛而为痰,治当宗仲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方法,以《 金匮》肾气丸 温暖肾气,方中附桂具有生少火而化气行水的作用,此乃 “烈日一照,阴霾自散” 是也。



理气治痰


即通畅气机。此法有利于使机体气机壅滞的症状改善,令痰浊自动随气的运行而消散和排除。 理气包括宣肺气、理脾气、疏肝气等法。


宣肺气


肺气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则肺气郁而生痰。倘若肺气不宣、痰浊内阻,见咳嗽痰多,胸膈胀满之症,宜选 桔梗枳壳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合 二陈汤 宣肺理气以祛痰,旨取枳壳、桔梗、陈皮宣通肺气,促使肺主气和主治节、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发挥,以保持全身的气化功能正常。


理脾气


脾主升运而化精微。若脾胃气滞,升运失调,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闷痰多,头重身困,可以 顺气化痰汤 (《时病论》)、 平陈汤 (《汤头歌诀白话解》)等理气健脾以消痰。其中苍术、陈皮、厚朴、木香等能调畅脾胃气机,令其升降复常,精微运化。


疏肝气


肝主疏泄而恶抑郁,郁则气机不通,水津必随气结而为痰。若见脘胁胀闷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症,宜选 越鞠丸、二陈汤 加柴胡、郁金或加香附、白芥子等疏理气以祛痰,方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谓“气顺则痰自消”。



降气治痰


是引痰下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因 “痰之为物,随气而行,无处不到”。 若气机上逆,往往痰随气上而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变可用降气祛痰法治之。 降气包括降肝气、降肺气、降胃气等法


降肝气


若肝郁侮肺,气机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气结,逆于咽喉,见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可投 香苏散合半夏厚朴汤 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气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随气降。


降肺气


肺主宣肃而通调水道,若素有留饮,聚胃关肺,阻碍肺气下降,见上气喘逆,胸痞痰多等症,宜以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治之,取苏子、莱菔子降肺气以强攻涎。


降胃气


胃气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随胃气上逆而致眩晕呕吐,痰涎清稀,宜选 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 ,以降逆和胃以祛痰。


临证中,气病生痰有虚实寒热之分,虚则湿运无力,津聚成痰,实则气机壅滞,津停为痰,


“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邪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至凝结,斯成痰矣”。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须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求气之虚实寒热而治之。总之,治痰宜以治气为先,在治气的同时,还须依据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药。若治痰与治气二者配伍得当,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古今医家皆重视痰饮治本的问题,意识到攻伐虽有一时之效,但也流弊不少,何况一旦滥用,正气削弱,难以恢复,患者因此而不起。《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


行气、理气应视为治痰的基础,如严用和指出: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所以朱丹溪指出: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其中 “不治痰而治气” 一语,实为治痰之妙谛。

英年早逝十五字对联?

要说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比较重视“盖棺定论”。人都已经作古,大伙儿也不会计较用在死者身上的评价会不会过高,那些赞誉实际也是说给家属听的,对于死者而言反正也已经听不到了。所以捡些好听的话说,肯定不会有大错。
但在民国,同样是写挽联,特别是那些才高八斗的学人,反倒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非得就事论事,戳戳死者家属的痛处,把很多人平时在肚子里不大开得了口的话,借着对联发挥出来,有的影响还不小。
最无奈的挽联
杨度(1875年—1931年),原名承瓒,后来改名度,湖南湘潭人。他是清末反对礼教的先锋。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的秘密党员,1931年逝世。
杨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年参加了各种政治流派,算得上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政治学者。他主编了《中国新报》,笔力雄健,思想先进,在政治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师从当时的大儒王闿运,写得一手好书法,化隶入楷,颇具个性。
他为好几个名人写了挽联,其中对袁世凯和蔡锷将军的两个对子,影响深远。
民国初期,有个当时非常有名的“六君子”,他们是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这六个人与“戊戌六君子”不同,他们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后来却主张“君主立宪”。
这六个人后来发起“筹安会”,“劝进”袁世凯“称帝”;还有三个人,是陈树藩、陈宦,汤芗铭,这三人本来都是袁世凯的心腹,但结果纷纷倒戈反袁,让袁世凯觉得自己在称帝上众叛亲离。
所以杨度后来给袁世凯写的挽联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和二陈汤都是药方,但这里的六君子又指的是“筹安会六君子”,“二陈汤”也是药名,这里就是指另外三个人。这样的挽联颇具讽刺意味。
蔡锷是那个时候少有的死后成就美名的军阀,他是讨伐袁世凯的发起人,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蔡锷将军也是英年早逝,杨度也给他写过挽联:
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上联写英雄早逝、天地动容;下联却抒发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叹息。
写得最好的挽联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很有名,很少不知道的,他们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但1925年,陈寅恪才刚入职清华,赵元任常在各地搞调研,名气远没有梁启超和王国维大,那个时候梁、王才是真正的国学大师。但不要紧,大师也不是一天就能打造和培育的。
王国维,作为一个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一个清朝遗民,从清朝亡到他跳河自尽,经历了十七年,人们几乎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自寻短见,可惜了一代文化大师。
陈寅恪写就一副挽联追悼王国维: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既是王国维的老友,又是他的儿女亲家,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看到陈寅恪写的这副挽联,极为赞叹,说这是挽联中最好的作品!
字数最少的挽联
王世襄与启功是少年朋友,从十几岁开始认识,成为惺惺相惜的好朋友。王世襄小启功两岁,很谦虚,他说启功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近八十年里,很多文章写好了拿给启功看,很多不懂的问题请教,启功总是不厌其烦,帮他修改文章,解答很多文物收藏等诸方面的问题。
启功先生93岁驾鹤归西,91岁的王世襄拟定挽联:
师多于友
痛不能言
这是对老友何等痛彻心扉的怀念。话极其精炼,意思全在里面。
最消遣人的挽联
章太炎(1869年—1936年),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后改名为炳麟。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他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家,也是思想家和大学者,研究范围甚广,涉及文字学中的“小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诸多领域,著述颇丰。
章先生既是个大学者,也是个喜欢恶搞的人。当时有个很有名的法学家和外交家,叫伍廷芳的去世了。他的儿子伍朝枢特地到上海拜访太炎先生。说老爷子为孙中山先生革命而奔走,奔走操心,积劳成疾,如此这般,头发也白了很多。要说别人,会附和着说,确乎如此之类的话,以宽慰死者家属孝心。但章却笑着说:“一夜发白过昭关,此君家之故例也。”意思是说当年伍子胥过昭关,也是一夜白了头。
这还不算,当伍朝枢说到要尊重家父意愿进行火葬(当时风行土葬,火葬算是一个“创见”)时,章太炎又开了一句不合时宜的玩笑:“吾国古已有之,武大郎火葬也。”让伍朝枢脸色红一阵白一阵。
这还没有完。第二天章太炎居然派人送了一副悼念伍廷芳的挽联:
一夜变须眉,难自东皋公定计;
片时留骨殖,不用西门庆花钱。
章太炎写的,算得上是世上最不厚道的挽联了吧!
最不客气的挽联
金庸还是十岁的时候,徐志摩就因为飞机失事去世了。金庸是徐志摩的小表弟,徐志摩的父亲就是金庸的舅舅。因为金庸的爸爸妈妈辈分高,不适合参加徐志摩的葬礼,只好派年幼的金庸参加吊唁,当然金庸受到徐家的高规格接待。但金庸随身带去的挽联却是:
司勋骑语焚难尽,
仆射余情忏较多。
这里“司勋”和“仆射”是古代官名,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沈约。杜牧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诗歌也是脍炙人口。沈约在文学史上也很重要, 是南朝文坛领袖,精通音律,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应用于诗文,避免创作诗歌的“八病”,这是从古体诗走向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转折。
这两个人虽然在诗歌上成就很大,但也是风流才子,都比较好色。挽联写成这样,不就明摆着是暗指徐志摩也是个风流才子吗?
要说金庸十岁带过去的挽联,有可能不是出于他的手笔,十岁小儿不至于懂得那么多,但在以后金庸写的武侠小说里,出现了采花淫贼“云中鹤”,却是映射了徐志摩的笔名“云中鹤”了。看来金大侠从小到大,连个死人也不曾放过。
最自救的挽联
张伯驹 (1898年-1982年)河南项城人,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1956年的某一天,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比如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诸上座帖》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这8件作品,都是宋元以前的书画,至今都是国宝中的国宝,尤其像《平复帖》,比王羲之时代的作品都早很多年。
但是1967年,张伯驹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八个月后,送到吉林舒兰县插队,但公社拒绝收下年事已高(当时接近70岁)、还要“吃白饭”的老头老太。夫妇俩只好离开舒兰,返回北京。他们一下子成为身无分文的人,没有户口,没有粮票,只好勉强靠亲戚朋友接济度日。
1972年,与张伯驹是患难之交的陈毅元帅逝世,张伯驹要求前去吊唁,但他已经不是文史馆员,甚至已经从吉林博物馆退职,级别不够、政治上不过关,没有资格前往。他只好挥泪写下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挽联被挂在灵堂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却被赶来参加追悼会的毛主席看到了,老人家连连说这副挽联写得好,问陈毅夫人张茜,是谁撰的联?张茜把撰联者和张伯驹生活现状简略地告知了毛主席。
当了三年“黑户”的张伯驹夫妇,才在最高领导的过问下,正式落户北京。

闲话章太炎中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这幅对联的妙处

这是章太炎先生戏挽袁世凯的联语,“六君子”指以杨度为首筹安会六君子,他们上书“劝进”,劝袁世凯称帝,最终将袁送上死路。“二陈汤”指袁的亲信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宦(陈二庵)、湖南将军汤芗铭,护国战争中,他们纷纷宣布“独立”,给袁世凯以致命的一击。此联一语双关,妙用传统中药“六君子汤”和“二陈汤”方剂名称,指出了袁世凯政治上“起病”到“送命”的过程,读之令人叫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69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