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磊 河北省清苑县中医院
黄褐斑俗称妊娠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产后及中年妇女,以颧部及前额多见,皮损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等,边界明显,表面平滑,无鳞屑,常对称分布于面部。临床用西药或外用药物虽见效较快,但复发率高。中药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但许多患者面对中药汤剂却苦于下咽。笔者应用中成药逍遥丸配伍当归片治疗多例黄褐斑,效果明显,且患者乐于服用,现介绍如下:
《医宗金鉴》曰:“黎黑如尘久始暗,缘于忧思恼怒成。”叶天士云:“久病必治络,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临床认为黄褐斑与脏腑气血失调相关,患者情志不舒则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而致面部气血失和而发病。故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中和气血。逍遥丸疏肝解郁,专于肝郁血虚之症;当归片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故有和血之功,为血瘀要药。二药相伍,一气一血,既疗气滞,又治血瘀,气血兼顾,配伍治疗黄褐斑效果益彰。
患者,严某,女38岁,2008年5月8日初诊。患者自述面部色斑半年余,曾到美容院做过护理,也曾服多种西药,但效果不持久。刻诊:两颧部黄褐斑,呈对称性,情绪不佳,胸闷,善太息,头沉头晕,月经加有血块。辨证为肝郁气滞,瘀血内阻。给予逍遥丸、当归片交替口服,每日3次,服药一月后,月经血块消失,头晕、心烦明显好转,色斑变淡。继服上药20天,色斑及余症均除,心情愉悦。6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中药去黄褐斑有以下方法:
1.白附子、白芨、白蔹、白茯苓、蜜陀僧等份研细末,睡前以乳汁调匀,涂搽面部,此偏方可治黄褐斑。
2.生熟地各15克,玄参、天花粉、知母、黄柏、炙龟板、茯苓、山栀、柴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用于因肾虚蕴热而导致的黄褐斑。
3.青嫩柿树叶若干,白凡士林30克。将柿树叶晒干研细面,与白凡士林调匀成膏,每天睡前涂患处,晨起洗净,一般半月至一月后方能有效果。
色斑是由于人体产生黑色素堆积而形成的,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把色斑祛除之后还是会复发,这是由于人体还在产生黑色素,色素还在堆积。如果从体内分解排除色素,并且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再加上外部皮肤的护理,这样的祛斑才更加持久有效。
治疗黄褐斑可以用药物治疗,比如说维a酸软膏或熊果苷等,也可用激光和液氮冷冻治疗,对个别人效果就好。口服药物可以服用维生素c,可以促进色素减退。要积极治疗肝病或者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疾病,同时要避免强烈的日光暴晒,平时多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科学的祛斑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祛斑方式,因为色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单方面的祛斑方式是不科学的。
祛斑单单只依靠一种祛斑产品是不能够把色斑去除的,首先要分析身子色斑形成的具体原因,根据色斑形成的原因选择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和正规的祛斑产品才是科学的祛斑方式。
色斑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多,大致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阳光中的紫外线、环境污染、过度使用化妆品、电器辐射等等;
内部原因: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脾气不好、内分泌系统紊乱、人体代谢能力不足等等;
除了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祛斑可以用一些安全健康的方法吧: 1、保证睡眠质量。经常熬夜、睡眠不足,都会令肌肤加速衰老、加重黑色素沉着。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八小时睡眠,让肌肤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自我修复。 2、少用化妆品。化妆品中含有汞、铅、砷等重金属,它们可以让你在化妆之后变得光彩夺目,可是这美丽背后的代价就是肌肤质量的日趋下降。渗透进来的重金属还会诱发、加剧皮肤深层中黑色素的沉着,让斑点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因此尽量不要化妆,无法避免的场合之下,一定要记得仔细卸妆。 3、做好防晒工作。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引起雀斑的原因之一,它让潜伏的黑色素变得活跃,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斑点。出门之前要提前抹好防晒霜,阳光强烈时撑一把防紫外线的遮阳伞,或者是戴上遮阳帽,尽可能地阻挡阳光对面部的照射。 4、适量饮用红酒。红酒能够帮助清除自由基,抵抗细胞被氧化,还能活血养颜,对减少色斑、肌肤年轻化有很大的作用。 5、不要忽视晒后修复。尽管已经做了防晒的准备,但总是会有疏漏之处,这时就需要回家之后进行晒后修复的工作。除了涂抹修复霜之外,还要记得给脸部肌肤补充水分。 6、用天然的护肤品。一般生产的祛斑产品中多添加了很多工业元素,长期使用多有副作用。建议使用天然纯植物萃取的祛斑霜,安全无副作用,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淡斑效果明显,而且不反弹。 7、多吃美容的食物。许多食物对于营养肌肤是大有裨益的,比如番茄中含有能够抑制黑色素的谷胱甘肽,胡萝卜中富含能够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胡萝卜素,还有维生素C、E等都是美容的好帮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6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治慢性咽炎
下一篇: 药物过敏反应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