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石膏治病验方

医案日记 2023-05-02 21:24:38

石膏治病验方

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性味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笔者经临床反复使用,治以下疾患疗效满意:

胃火牙痛:石膏100克研末,用醋调成丸,如绿豆大小,每次吞服12丸,每日3次。3~5天即可治愈。

治水火烫伤:石膏30克,冰片15克研末混匀,凉开水调糊状敷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3~5天即可结痂。

腮腺炎:生石膏50克,黄柏20克,研粉再与青黛、冰片各5克混匀。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厚约0.5厘米),每日1~2次。

小儿发热:取石膏20克及适量面粉,用温水调匀,捏成5个如一元硬币大小的小饼,临睡前敷于患儿涌泉(双)、内关(双)、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次日去下。

痈肿:取石膏、冰片按2:1比例研细末混匀备用。使用时视肿块大小,在石膏冰片粉中加入少许食醋及适量冷开水,调成膏状,然后直接敷于肿块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待肿块消失后停药。

接触性皮炎:取石膏100克,水煎取液1000毫升待温,浸泡患处,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一般治疗当天即可见效,3~5天即可治愈。(李永明 张可堂)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

《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药性论》:"味苦辛。"

《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 入肺、肾经。

《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中药细辛图片

细辛


细辛叶子

细辛治病验方


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

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治偏头痛:

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治伤风鼻塞:

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治鼻塞不通:

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治牙齿痛久不瘥:

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风入腹,切痛烦冤:

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治口臭及匿齿肿痛:

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治耳聋:

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

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

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口舌生疮:

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鼻中息肉:

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细辛临床常用药对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临床应用常见药对如下:

细辛—麻黄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麻黄能发汗、平喘,归肺、膀胱经,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饮、喘咳可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细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细辛配麻黄,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细辛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细辛—白芷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细辛—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善宣通鼻窍。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细辛配辛夷,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细辛—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显。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细辛配独活,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细辛—附子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细辛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又记载“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3g)。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二)毒理试验

LD50: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l2.875g/kg。细辛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247g/kg。

毒性反应:犬口服细辛水煎剂0.75g,即发生呕吐,对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和口服均为lg/kg。细辛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细辛挥发油对蛙、兔、小鼠,均呈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三)临床观察

有小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剂量过大有恶心反应,挥发油中之黄樟醚有肝肾毒性,并是致癌物质。不宜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也不宜制成中成药长期服用。

慎用量参考古医籍

对於细辛的用量限制,古人早有警告。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教授考证,汉代张仲景的汤剂方中,细辛的用量较大,由最低13.92g至最高41.76g。宋代的陈承认为细辛研末内服不能超过「半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药器具。宋代的半钱匕细辛相当於0.3克),明代的李时珍将「半钱匕」改为「一钱」(明代的一钱细辛相当於3.73克)。此后,人们又常忽略了这是在细辛用作散剂时的剂量限制,逐渐演变成「凡内服细辛均不宜超过一钱」的定论。临床上也流传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各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是汤剂每次用1至3g,散剂每次服0.5至1g。

【注意】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药性论》:"忌生菜。"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细辛的食用方法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不可过钱(3G),如入汤剂便可不拘泥于此。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1)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

(2)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3)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4)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5)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6)该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

(7)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麻黄细辛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分类】 解表剂-扶正解表

【组成】 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温肺粥

材料:

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

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布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

养生功效:

温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冬季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色稀白者。

上一页全文完(共 24832 字) 展开全部内容

知母治病验方,中医偏方有用吗?

1.烦渴不止:知母20克,生石膏30克,乌梅15克,玉竹10克,葛根15克,五味子、天花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治疗口干咽燥而烦渴饮水不止,也适用于糖尿病及尿崩症等患者服用。
2.老年干燥综合征:知母、黄柏各20克,熟地黄15克,麦冬、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本方能滋阴降火,除热润燥,除适合老年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凡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患者均可服用。
3.前列腺肥大:知母、黄柏、牛膝各20克,丹参30克,大黄15克,益母草50克,川芎20克,穿山甲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14天。

压箱底干货:有价值的秘验方30首,可遇不可求!收藏备用吧(上)

1.健脾滋胃方

【处方】太子参,茯苓,淮山药,麦冬,石斛,白芍,生甘草,木瓜,丹参,生蒲黄,莪术,生谷芽。

【主治】脘腹痛

2.四逆梅瓜汤

【处方】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青皮,苏叶,郁金,苍术,木瓜,乌梅,甘草

【主治】糙皮病

3.宫血灵

【处方】益母草,贯众炭,茜草,生山楂,红花,旱莲草、生地榆、藕节,三七粉(研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血。

【主治】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功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放环后出血等。

【加减】气虚不摄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热象重者,加黑条芩、黑山栀、黄柏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腹痛重者,加元胡、五灵脂;血虚重者,加白芍炭、熟地炭、阿胶;子宫内膜炎者,加二花炭、黄芩炭、败酱草、白芷。

【方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4.香蔻汤

【处方】煨肉蔻,丁香,草蔻, 白蔻仁, 茯苓,怀山药,木香,木瓜,乌贼骨,甘草

【功效】温肾健脾 醒脾化湿 涩肠止泻

【主治】睥肾阳虚之泄泻。症见腹泻、遇凉加重或夜间加重,伴脘腹胀满、肛门下坠、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细者,临床常用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

【加减】脘腹胀满,加焦三仙、鸡内金、砂仁、焦白术、檀香、党参、苡仁以补气健脾、温中和胃消食。若泄泻次数较多或水样便,加赤石脂、芡实固涩止泻。肛门下坠者加枳壳以行气导滞。若久泄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可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阴寒内盛、手足不温、腹中冷痛者,合用附子理中丸再加吴茱萸、肉桂温中散寒

5.公英消癌汤

【处方】蒲公英、紫花地丁、远志、肉桂、瓜蒌、穿山甲(代)、天花粉、赤芍、甘草、夏枯草、金银花、黄芪、白芷、桔梗、薤白头、当归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乳腺癌。

【加减】有淋巴结转移者,加薏苡仁、柴胡、海藻、牡蛎、玄参;肿瘤已溃烂者,去蒲公英、紫花地丁,倍用黄芪;体虚易汗,面色苍白者,加黄芪;口干,便秘者,加枳实、青皮;怕冷,带下色白,腰痛,四肢不温者,肉桂;面赤发热,口干心烦者,加黄芩、黄连各。

【附】在服药同时,兼用贴敷疗法。处方:五灵脂、雄黄、马钱子、阿胶各等份,研细末,用香油调敷肿块上。

6.经验方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百合,乌药,石斛,蒲公英,菖蒲,瓜蒌,薤白,鸡内金,三七粉(冲服)

【功效】凉润通降

【主治】胃络痛

7.三黄排石汤加减

【处方】黄芩,生大黄(后下),山栀子,茵陈,金钱草,双花,郁金,木香,厚朴,芒硝(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肾结石

8.宣肺健脾利水

【处方】麻黄,杏仁,桂枝,苍术,猪苓,泽泻,茯苓皮,厚朴,大腹皮。

【主治】水肿

9.臌证丸

【处方】黄芩(冬季可略减,夏季可略增),砂仁,木香,甘遂。甘遂与其他药量之比为1 6。

【用法】共为细末,水打小丸。成人每次3 10g,儿童酌减。每隔3 5天,空腹服1次。

【主治】用于肝硬化腹水、肾炎、慢性心衰伴腹水可任攻下者。

【方源】《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10.乳腺炎验方

【处方】乳香, 没药,血竭,儿茶,轻粉, 葶力子

【用法】以上共为细面,黄腊2两化开入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天服一次,一次服十丸,开水送下,屡试屡验。

【主治】乳腺炎

11.桃仁承气汤加味

【处方】桃仁,大黄(后下),皮硝(另冲),桂枝,甘草,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山楂

【主治】恶露不下

12.痛风汤

【处方】忍冬藤,薏苡仁,生石膏(先煎),海藻,山慈菇(先煎),炒黄柏,苍白术,知母,白芥子,豨莶草,干地龙,木防己。

【功效】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加减】局部焮热痛剧,加飞滑石(布包),寒水石(先煎);红肿退而痛不除者,去石膏、海藻,加片姜黄,蜈蚣两条;肾功能不全者,去木防己。

13.黄芪五物汤

【处方】黄芪, 桂枝,芍药, 生姜,大枣 1

【用法】水煎服,加水600,煮取200ML,温服,日2次。

【功效】补益气血,温通经脉。

【主治】血痹及气血亏虚、体质虚寒的各类病证,症见平时缺乏运动,肌肉松弛,体倦乏力,面色萎黄,怕风寒,易出汗,肢体麻木或困重,舌淡有齿印,脉细弱,部分尺沉。

【加减】方中常加当归、炙甘草,以增强养血通经的功效。如关节、肢体疼痛明显者,加桑枝、羌活、葛根、全蝎;血虚明显者,加阿胶、鸡血藤;血瘀明显者,加蒲黄、桃仁、红花等;兼脾虚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中焦虚寒者,加干姜、小茴香等;虚寒甚者,加制附片等温阳之剂;阴寒凝盛者,加细辛、麻黄等温通之品;肾虚者,加菟丝子、桑寄生、杜仲等。

14.眩晕停

【处方】清半夏,炒白术,天麻,陈皮,茯苓,泽泻,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党参,丹参,生甘草。

【用法】上药除生龙骨、生牡蛎外加水浸泡1小时,生龙骨、生牡蛎加水先煎30分钟后,加入浸泡药物共煎20分钟,取汁,再加水煎20分钟后取汁,两煎混后分2次早晚口服。

【功效】燥湿化痰,益气健脾。

【主治】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临床表现为头重如蒙,视物昏花,胸闷脘痞,食少,形肥,嗜睡,舌质胖,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加减】耳鸣加磁石,纳差加炒麦芽,颈部僵硬加葛根,失眠加夜交藤。

15.加减大黄牡丹皮汤

【处方】 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大黄、芒硝(冲入)。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活血化淤,通腑散结。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16.止血化浊明目汤

【处方】黄柏,知母,生地,丹皮,车前子,瓜蒌仁,竹茹,枳实,茯苓,早旱草,夏枯草,紫珠。

【用法】冷水浸药、文火水煎30分钟,过滤取汁。药渣再加冷水煎30分钟取汁,两次药汁混合共约400毫升,分2-3次饭前温服,每日1剂。

【功效】止血开郁、健脾化浊、通窍明目、育阴养阳。

【主治】内眼出血病。

【加减】本方主治内眼血管性、炎性、变性出血,但要临证变通。湿热重加茵陈、龙胆草;肝阳亢加僵蚕、钩藤、石决明;气阴虚加太子参、芦根;肺胃热盛加竹叶、石膏;便秘加大黄。视网膜静脉周围发炎加银花、黄连;视网膜静脉栓塞加三七粉、怀牛膝;糖尿病加鸡血藤、花粉;视网膜动脉硬化加龟板、鳖甲;黄斑出血加黄芪、阿胶;视网膜水肿加白术、猪苓;视网膜有渗出物加鸡内金、山楂;玻璃体内出血时间长可加水蛭。只要依据主方,变通灵活,用药精当,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的。

#中医# #春日生活打卡季# #春日星能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6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