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小艾灸 防大病

医案日记 2023-05-02 21:16:35

小艾灸 防大病

本报记者 周颖

“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要穿棉。”民间俗语道出了秋冬季节的温度变化和生活习惯。特别是深秋与初冬交替的一段时间,气温变化大且突然,昼夜温差较大,加之空气干燥,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细胞较为脆弱。当人体虚弱、疲劳或受风着凉时,疾病便乘虚而入。因此,每年的秋冬季节就成为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

怎样避免疾病的侵入?如何养生保健?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曹奕认为,我们祖先发明的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灸法:防治疾病历史悠久

“家有七年艾,郎中不用来。”可见古代灸法在民间盛行,并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曹奕介绍,艾灸是中医针灸的疗法之一。方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人体穴位。施灸材料主要为艾草。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古人在煨火取暖时,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无数次重复这一过程后,他们认识到烧灼躯体的一定部位可以治病,这就是最初灸法的起源。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在皮肤表面烧灼,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魏晋时期,“隔物灸”为灸疗多样化开辟了新途径,后到唐宋时期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并提出预防灸法概念。明清时期隔物灸已经到了鼎盛阶段,明朝的张良创造了局麻施灸,缓解灸疗过程中的疼痛。

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

中医早就认识到艾灸可以预防疾病,即“防病于未然”。民间俗语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也是这个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如果长期自灸保健穴位,就能够达到调合阴阳、固本培元、祛病延年的效果。

灸法:秋冬常见病的良方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天气转冷,人体易受凉感冒。特别是老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患者,一旦感冒,呼吸道的防卫能力减弱,则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气促等症状明显加重。因此,人们必须适应气温变化,调整自身机体,预防疾病,而艾灸则是秋冬季节防治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一剂良方。

曹奕介绍,灸法有很多种,最简单实用的是温和灸和隔姜灸。两者相比,隔姜灸散寒作用更强一些。

温和灸,是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当患者有温热舒适感觉时,固定不动,以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30分钟左右,至皮肤红晕为度。

隔姜灸,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约0.3~0.5厘米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根据病情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在季节交替或流感暴发期间,常灸足三里、风门等穴,对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流感有明显的作用。如果得了感冒,及早用艾灸治疗,也能有效防止病情加重。除了感冒咳嗽以外,哮喘也是秋冬季节的高发病之一。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灸法治疗哮喘可通过调节机体各种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哮喘患者的炎症反应。我们可以选用简单易行的隔姜灸来防治哮喘,每天一次。长期坚持,能够很好地预防和控制哮喘的发作。

灸法:调摄前后注意事项

艾灸是秋冬季节的一种常用保健方法。很多人以为,只要灸完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艾灸前后调摄,一些事项要特别注意。

曹奕介绍,对初次使用灸法的患者,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的人,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尤其是冬季,要注意给患者保暖;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醉酒禁灸;高血压、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以及孕妇的腰腹部均不适宜施灸。

曹奕提醒人们,饭前空腹时和饭后不要立即施灸;秋冬季节施灸后,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施灸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感染风寒;如果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晕灸症状,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

很多人在艾灸后会感到口干口渴,可选用一些滋养肺胃之阴的中药,如用西洋参、麦冬、玉竹、石斛、山药煮水,在灸后服用;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更要持之以恒,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艾灸;艾灸后,要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饮食,以保证疗效。

艾灸有什么好处?

艾灸的治病机理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局部温热刺激效应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2.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 经络系统
大脑 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其它作用
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作用
概述
艾灸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主要作用归结为一下: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美容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轻松治疗儿童病,艾灸为父母解忧

1.灸法治疗小儿腹泻,既方便又安全。
腹泻是宝宝最容易患的“小儿四病”之一,几乎每个宝宝都发生过腹泻。很多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从心底里恨不得能让宝宝立即好起来,于是立即给宝宝服用各种药物。殊不知,宝宝体质纤弱,根本承受不住这些药物的作用,病情不见好转甚至会拖的更久。使宝宝的生长发育收到很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试试艾灸疗法。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与腹痛并发,病因大多与暑热、湿滞、伤食、虚寒损伤脾胃等致气机失调有关,临床上分为寒症与热症,所以,艾灸也要分别对待。

寒症腹泻,小儿寒泻多是由脾胃虚寒,肾火不足,不能运化水湿,致使水湿停聚而引起起的。主要症状有泻下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如鸭粪一般,气不甚臭,腹部冷软,小便清白,汗出作呕,面唇蛋白或蛋黄,精神疲倦,舌质淡,苔薄白。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肠腧、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

热症腹泻,小儿热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暑湿内扰,或冬春风温,热移大肠。主要症状有肠鸣腹痛,痛泻阵作,卸下如注或夹肠垢粘稠,便色深黄,气秽臭,唇面微红,烦躁啼哭,口渴喜冷,腹部涨满,四肢温或手心热,肛门四周发红,舌质红少津。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肠俞,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上巨虚,曲池和阳陵泉。

如果家长觉得选取多个穴位进行灸治比较麻烦的话,可以采取只灸神阙穴,神阙穴是个神奇的穴位,只灸神阙穴也能达到止泻的效果。可以等孩子睡着以后进行,灸10-15分钟即可,上午下午各一次。
2. 小儿百日咳,艾灸辩证治疗更有效

百日咳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症,夜间严重,咳嗽时面红目赤,弯腰屈体,涕泪交流,咳尾有鸡鸣样的回声,或伴呕吐,颜面浮肿,口、鼻、眼结膜出血等症。多发于冬春两季,以五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虽然国内目前对百日咳的免疫计划已经广泛展开,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中医通常将百日咳分为初期、痉咳期、恢复期三个阶段。灸法治疗本病时,主要以宣肺止咳、理气化痰为主。

百日咳初期,百日咳在初咳期的症状类似于感冒,宝宝在夜间咳嗽加剧,并伴有发热和流鼻涕的症状。治疗的时候以宣肺化痰止咳为主,主要选用大椎,风门,肺腧,列缺,合谷等穴位。大椎穴可解表清热;风门、肺腧具有疏表肃肺的作用;列缺、合谷多用于解表清热、化痰止咳。

百日咳痉咳期,宝宝的痉挛性咳嗽间歇发作,白天症状较轻,晚上加重,咳嗽时会出现面红憋气,涕泪俱出症状,咳出或呕吐大量痰液后症状才能暂时缓解。此时治疗应以清热化痰,降逆镇咳为主,选用大椎、身柱、尺泽、丰隆等穴位。大椎有通阳泄热的作用,身柱可理气平喘,尺泽止咳止血,丰隆有祛痰的功效。

百日咳恢复期,宝宝咳嗽减少,咳嗽声低无力,痰量减少或者干咳,精神疲倦。此时应以健中扶正,温养肺脾为主。灸治时选用益气健脾的肺腧、脾腧,足三里、太渊、太白等穴。

在施灸时应该注意,小儿皮肤娇嫩,避免过灸,每个穴位20分钟左右,如果出现水疱,注意护理,谨防感染。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3.艾灸治恶食,让孩子吃饭香身体棒

厌食,古代称为恶食,是指小孩儿在较长时期内,食欲不振,甚至拒绝饮食的病症。厌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微量元素缺乏及精神因素有关。主要因内在胃气薄弱,外在乳食失调,如暴饮暴食,偏食挑食;食物品种单调,影响食欲;喜欢零食,讨厌粥饭;大病之后调护不当导致脾胃不和等。

当今孩子厌食现象猛增,小儿厌食较严重者,可出现消瘦疲乏,面色萎黄,毛发无光泽等症状。厌食时间较长的患儿可病发中度以上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抗病力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智力低下。

厌食初期厌食患儿的正气尚未受伤,厌食症状较轻,一般只见食欲不振。厌食中期,可能由于积食,或脾胃受损而痰湿滋生,或感染了各类虫病,从而引起了脾胃功能。厌食后期,脾胃已伤,正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身体虚弱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采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主要作用是和脾助运,养胃滋阴。可采取穴位有大椎、脾腧、胃腧、肾腧、中脘、神阙、足三里等。每穴10-15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到食物增进为止。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挑食和偏食,则孩子多半也是厌食者,所以,父母应当为孩子做出榜样。尝试引导孩子吃她不愿意吃的食物。在吃饭时创造好的气氛,使孩子心情愉悦的进餐。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尽量不使用补药或者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
4. 小儿惊厥不用慌,艾灸疗法来帮忙。

有的家长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前一秒还是好好的,后一秒就开始两眼凝视,不省人事,紧接着手脚抽动起来,继而面色转青紫,口吐白珠,样子十分吓人。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不知所措,结果就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事实上,这种状况属于惊厥,俗称惊风或抽风,是孩子常见的一种症状。惊厥可以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在使用艾灸疗法治疗时也要区别对待。

急惊风急惊风可见于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高热惊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性疾患,如乙脑、流脑等。简单型的高热惊厥长期预后良好,对智力、学习、行为均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步建全,一般不会再发生高热惊厥。此外,上呼吸道感染、菌痢等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性休克前驱期亦可按急惊风施治。诸如慢性脑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可按慢惊风灸治。

急惊风发病骤急,多出现意识不清、两目直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唇青紫等症状。艾灸疗法治疗本证时,应采用清热化痰,开窍熄风的方法。

艾条灸可取穴手足阳明、督脉。曲池、大椎、丰隆。随症加穴:①牙关紧闭者,加颊车、下关;②角弓反张加风池、身柱;③痰多者,加丰隆;④口噤者,加合谷。每穴灸10-20分钟。

慢惊风,慢惊风多出现于病中虚和大病之后,以抽风、形瘦、腹泻等为主要症候,多见于三周岁以内的小儿。本证原因多因饮食积滞,或服用寒性药物,使宝宝体内的正气受到损害,致使脾胃损伤,中气匮乏所致。也有由急惊风失治转变为慢惊风的情况。

慢惊风发病缓慢,患儿往往会出现精神委靡,形神疲惫,便糖游甚至完谷不化,四肢冰冷,手足震颤,唇青舌淡的症状。采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时,可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灸治本病具有温补脾胃,培元熄风之作用。可取穴百会、关元、水沟、神阙、脾腧、肾腧。随症加穴:①泄泻者,加天枢;②体弱者,加足三里;③四肢不温者,加命门。每穴灸10-15分钟,可隔天灸一次,灸一个月。

补充

1.当患儿抽搐之时,切勿强制牵拉,扭伤筋骨,导致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2.惊风伴高热者应采取多种方法降温。

3.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使其向侧偏卧,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促使呼吸通畅,痰涎流出,以免咬伤舌头,或发生窒息。

4.抽搐停止后,往往患儿会非常疲乏,嗜睡懒言,应给予足够休息,避免一切噪音,不要呼叫,使正气得到恢复。

5.抽搐缓解之后脾胃亦会受到一定损伤。因此,要注意调理小儿脾胃。先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富于营养又易消化的食品,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但应注意避免给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之品来补。
5.止住小儿遗尿,艾灸疗法可轻松搞定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儿童,睡眠中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俗称“尿床”。轻者隔数日遗尿1次,重者一夜可遗尿数次。

遗尿的儿童晚上都睡得很沉,叫也叫不醒,即使叫醒了,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尿了床也不知道。由于睡得太沉,以致大脑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因而发生遗尿。亲人突发死亡或受伤、父母吵架或离异、母子长期分离、黑夜恐惧受惊等原因均可导致孩子遗尿。孩子脾胃虚弱,功能紊乱,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从而引起遗尿。过度疲劳、初换环境,病后体虚等精神及体质因素也可引起遗尿。少数患儿进尿可能是由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隐性脊柱裂、大脑发育不良等器质性疾病引起。

肾阳虚的患儿,进尿量多,每夜1次或数次,兼见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四肢冰冷;脾肺气虚的患儿,多发生于病后或向来体质较弱,遗尿量少而次数多,兼见神疲体倦,面色萎黄。艾灸疗法只适用于功能性遗尿,且以益肾补气固摄为治疗原则。在治疗时多取在肽、足太阳经及足三阴经的穴位。

小儿遗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可以艾灸神阙、关元穴、百会、大椎、三阴交。可以艾条悬灸、温和灸或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腹部视孩子的大小,一般10-20分钟,百会5-10分钟,大椎5-10分钟,三阴交5-10分钟。

用艾灸就是温肾驱寒止遗。用艾灸来激发神经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起到了与针灸疗法相类似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遗尿病的目的。治疗期间,家长应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让患儿晚餐少喝水,临睡前嘱咐患儿排空小便,夜里定时叫醒患儿排尿。此外还要避免患儿过度疲劳,避免受惊吓刺激。对已患遗尿的小儿,不要羞辱斥责和惩罚,解除患儿精神负担和引起情绪不安的因素。如果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就要从健脾胃做起。多吃一些养胃健脾的食物,让孩子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6.艾灸健脾消食除疳积,让孩子健康成长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症。疽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指积,多由营养不良而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的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所以现在的疳积多有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容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上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多就能长的越好。殊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的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生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症。

家长们都知道喂孩子吃药是一件麻烦的事,如果用药不当也会给孩子健康造成影响。艾灸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可以健脾消食除积,不但可以免去孩子吃药的痛苦,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可以将艾条点燃后,在脾腧、足三里、中脘、天枢、四缝这几个穴位处温和灸,如果孩子腹部胀痛,加公孙;小儿虫积者,加百虫窝。脾腧、中脘、足三里这三个穴位可以健脾养胃,消化积食,天枢具有行气导滞的作用,四缝穴可以健脾消痞,公孙穴能健脾行气,百虫窝可消虫除积。每天施灸2次,每次每穴15分钟左右。

此外,父母平时可以给孩子进行按摩和捏脊,来强健孩子的脾胃。足三里是全身性强壮穴。父母每天给孩子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孩子的消化系统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使面黄肌瘦状况得到好转。中院属于任脉穴,经常按摩能行气活血,清热化滞,健脾和胃,对于孩子食积、疳积、腹痛胀满等症状有较好的作用。父母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右侧,让孩子俯卧,用双手握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每天2次,这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可以改善孩子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7.小儿疝气是大事,可用按摩加艾灸治疗

疝气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人另一部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在大腿根或者肚脐鼓出来一个包,躺着或者用手揉揉可以回去,一般发生在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的时候,发育不良的婴幼儿和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多见。

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类。小儿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的“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完全,婴幼儿啼哭、咳嗽、便秘等原因使腹压过大,导致腹腔内的小肠、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而形成腹股沟疝,小儿脐疝的形成多因脐带脱落后,脐部闭锁薄弱,加之腹压过大而成。中医认为小儿疝气是气血下陷或寒凝肝脉所致。

很多家长对孩子“疝气”并不放在心上,认为“疝气”进进出出,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疝气”可以自行进出,但是偶尔也会发生嵌顿、上不去的情况,这就麻烦了,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会影响消化系统,造成吸收功能差、体质下降等症状;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疝气的挤压可能会影响小儿的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容易因受到挤压或碰撞而肿胀发炎,时间一长会造成疝内肠段的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小儿疝气可不是小问题。艾灸疗法具有益气升陷、疏肝理气的作用,是治疗小儿疝气的理想选择,可避免小儿手术的风险和痛苦。

可以选取穴位归来、三阴交、太冲、大墩这四个穴位,小儿疝气且中气不足者,加气海穴。还可以取小儿患部对侧的三阴交和患侧的归来穴。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平时按揉宝宝的气冲穴和大墩穴来治疗小儿疝气。大敦穴是治疗疝气的持效穴,配合太冲、气海、地机这三个穴位一起按摩,疗效更好。气冲穴的气强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就如长街一样,此穴位外传之气也聚实饱满,长期按压此穴,对小儿腹痛、疝气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8.治疗小儿鹅口疮,艾灸疗法是良方

口疮谁都会得,但孩子的口疮和大人的不太一样。对于小孩子来说,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腮、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如果发于嘴唇两侧称为鹅口疮,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性病变,多发生于新生儿,尤其以早产儿和体弱多病的婴儿多见。
白色念珠菌多寄生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和阴道,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婴幼儿感染白色念珠菌多由于患儿母亲乳头不洁或在喂奶时通过手指传播所致,也可能是婴儿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所致。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也可感染白色念珠菌。

鹅口疮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与口疮基本相同,其病变特点是在口腔黏膜处出现白屑或雪白色凸起,迅速蔓延至牙龈、口唇甚至咽、喉、食道、鼻道等处,白屑周围有红晕甚至出血,严重者可导致吮乳困难和呼吸不利。营养不良及口腔不洁是其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中医则认为本病是先天胎毒蓄积心脾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祖国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若脾经郁热,则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形成鹅口疮。

鹅口疮的症状有虚实之分。属于实证者,大多数是由于外感风热或胎中有热,以致心脾积热上攻到口腔,引起口疮的发生。得病的孩子嘴唇、脸颊、上颗黏膜、齿龈、舌面等处有溃疡,溃疡周围鲜红、肿痛、口臭、流口水,还可能伴有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指纹深紫等。属于虚证者,一般是由于孩子先天发育不良,身体虚弱,或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身体内部阴液亏耗,以致阴液不能制约火气,虚火上升,而引起口疮。这时得病的孩子嘴唇、脸颊、上颗黏膜、齿龈、舌面等处有溃疡,溃疡面较小,溃疡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一般较轻,多会伴有口干口渴的症状,舌质淡红,苔少等症状。

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鹅口疮时,可采用清心健脾的治疗方法。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清泄心脾之火,合谷穴具有疏调阳明经气,祛风散邪的作用,地仓可用于调节局部经气,三阴交则是足三阴之会,可以滋阴清热。如果患儿有发热的症状,则在以上4穴的基础上加曲池,以清泄阳明之热。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患儿皮肤2~3厘米处施温和灸,每次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如果孩子口疮暂时好了,家长也要坚持使用艾灸疗法一段时间巩固疗效。

此外,如果孩子经常长口疮,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硬及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持孩子口腔清洁,饭后要漱口,防止口腔黏膜破损。餐具应该经常煮沸消毒,避免感染。注意调节孩子的饮食营养。还在哺乳的妈妈平时不宜食过于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通过乳汁把热邪传给孩子。

艾灸宜用于治疗小儿疾病,这是真的吗?

小儿疾病较多,原因也多,但是由于小儿体弱,神经系统等发育未能健全,一般不适合用抗生素等药物,很多小孩也不愿意接受中药汤药丸畏惧针刺治疗,从而,出现有效的艾灸进行治疗,这个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对于小儿应用艾灸调治,目前很多人还不具备此方面的意识,对小儿艾灸的认识也不到位。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艾灸较适合小儿疾病调治的原因有哪些

艾灸能扶持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适合小儿抵抗力差的机体情况。艾灸温阳,适合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艾灸温通,适合小儿体内有痰湿等瘀阻不通的情况。艾灸舒适,适合小儿惧怕疼痛的心理。艾灸具有广效与普效,治标兼治本,适应小儿多病与易病情况。艾灸健脾补肾,适合小儿生长发育需求。艾灸操作方便,适合小儿在家施治的要求。以上各个方面说明,小儿还是非常适合应用艾灸治疗与保健的。还要注意的是需要坚持治疗一段时间才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小儿艾灸疗程长短因病、因人而宜。


二、艾灸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艾灸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防止烫伤,在临床运用过程中有很多烫伤的情况,所以一定要防止烫伤。做艾灸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着凉,艾灸以后,皮肤的毛孔都是张开的,因为本身艾灸是一种阳热性质的疗法,如果着凉,比如吹风淋雨,或者是洗澡的时候水比较凉,寒邪容易通过艾灸的部位侵入体内,造成疾病。所以艾灸后要注意保暖。另外注意多喝温水,因为艾灸后人体气血运行比较顺畅,多饮水,可以帮助祛除病邪,把体内的毒素驱除到体外。

三、艾灸的好处还有哪些

艾灸属于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疗法,有舒筋通络、驱寒、温阳止痛的作用。艾灸对于维持女性子宫有很好的保养作用,女性宫寒主要有气血瘀阻、不孕不育、妇科疾病等,特别是长期月经失调、情绪抑郁、烦躁、痛经等妇科疾病的人,都可以通过艾灸进行辅助治疗。通过艾灸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有很好的暖宫效果。

艾灸的方法很多,对哪些疾病有治疗效果?

因病而定,风寒,风湿性关结,可针炙并用。坐骨神经,只用艾炙也会有效。骨质增生,针炙配中药。曾治一带状胞疹,单用艾炙,炙前卧床不起,炙后和我在房前屋后转了一圈。总之,要因症而取方。实症的穴位精准又能灸出灸花的体内的实邪会从体表排出。这个叫做 出表法 泄实邪。补虚的话 灸法本身就有补虚的作用。如果有中医的总体观就更上一层的话。

脾阳灸什么穴位可以升阳,我们理解到艾灸的重要性,但是,急性病,慢性病,如果您用艾灸,有的急性病可以当时见效,可是慢性病您一定要坚持下来,慢慢体会艾灸带给你的效果。针灸手法繁多,艾灸灸简单的多。先说说艾灸,无外乎隔姜灸,隔盐灸,隔药灸,雀啄灸瘢痕灸。


我实在想不出针法咋用到灸法中。针刺中烧山火,透天凉以及报刺,巨刺,合谷刺等等针法貌似用艾灸也无法施展。单从手法看两者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从方法来看中医的治病的方法很多,只要辩证准确,理通了,则法无定法,万法归一,殊途同归,针刺与艾灸方法不同,工具不同而已,中医治病靠的是脑袋,这个问题有点难说明白,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主要应用在中医药治病,针炙在古代医学应用较少,是以辅助及急救时有采用。针炙医学理论系统化,是在七十年代的事。

也就是上一代老一辈人的事。艾灸主要针对体质偏阳虚的人!针灸范围广一点,不过也有禁忌,孕妇一些常用大穴禁针,身体极度虚弱者禁针!二者大部分时候可以互补,但临床上针灸见效速度快,艾灸相对是一种慢的方式。艾灸是纯阳之物,地下的太阳,我们生命的保护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6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