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防治宜早不宜迟

医案日记 2023-05-02 17:13:4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防治宜早不宜迟

周尚昆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50岁以上患者的重要致盲原因。该病的发生和病程有直接关系,国内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病程在10~14年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为26%,15年以上者发病率为63%。该病常由于视网膜水肿引起光散射而产生自觉闪光感,或由于眼底出血、渗出等病理改变等引起视力减退。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两种类型

非增殖期患者病情相对较轻,眼底可出现微血管瘤,它是毛细血管的囊样膨出,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增厚、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殖引起。同时伴有的症状还有眼底出血、硬性渗出,严重的还可以见到边界不清的灰白色棉绒状斑块,预示着供应该区域的末梢小动脉闭锁、缺血,营养眼底的神经纤维轴浆流阻滞,细胞内水肿。

增殖期此期最重要的标志是新生血管,可生长在视盘、视乳头旁,以及颞侧血管附近。伴随着新生血管的生成,维组织也逐渐生长,最后形成了纤维血管膜。一般而言,由于玻璃体后界膜和视网膜之间有一潜在的间隙,从而为新生血管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从视网膜向玻璃体后表面、视盘、上下血管弓等处生长。这些纤维增殖膜收缩,可引起玻璃体脱离、新生血管破裂导致玻璃体积血、机化、视网膜牵拉性脱离等。

随着视网膜缺血缺氧的加重,黄斑部视网膜出现弥漫性以及局限性水肿,视网膜缺血区产生的血管生长因子还可进入前房诱发虹膜红变、堵塞房角,从而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严重影响视力,治疗极为棘手。

早期预防极为重要,要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发现糖尿病后要及时请内科协助调整血糖,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也很重要,其次要合理饮食,控制血压和血脂,定期检查眼底。一般来说,当眼底没有改变时,每年要常规检查一次眼底。当眼底有轻度的非增殖期表现,如有出血、少量硬性渗出时,应当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但如果出现黄斑部的水肿时,则需要缩短复诊周期,一般2~4个月检查一次,必要时还要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进一步明确眼底的损害程度,根据黄斑水肿的程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局部激光光凝。当病情发展到增殖期非常严重的阶段,则要增加复诊的频度,根据病情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一旦出现严重的增生改变或是增殖期前改变时,要在荧光血管造影的引导下,进行局部或全视网膜激光治疗以消灭无灌注区和缺血缺氧区,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

有些患者对进行眼底激光治疗比较恐惧,实际上对于该病而言,通过眼底激光治疗能够使视网膜缺血的区域产生瘢痕,已出现的新生血管因得不到充足的氧供应而自然消除;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的吸收,维持黄斑区的结构功能等保持相对正常;激光还可以破坏微血管瘤、有病变的视网膜血管等,减少病变血管引起的渗漏。虽然激光产生的热效应对视网膜会有一定的损伤,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能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致盲率。如果在增殖前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膜收缩,眼底反复出血,发展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阶段时,治疗将非常棘手,致盲率较高。

标本兼治,根据眼部及全身情况进行辨证治疗

从中医的角度说,该病属于“消渴”引起的并发症,属于本虚标实的眼病。其中,气阴两虚为本,目络不通,血溢络外,机化物生成为标。治疗时,应在补气养阴的基础上标本兼治。同时,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的偏盛偏衰,选择一些食物以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增强体质,延缓疾病的发展。如果患者偏于气虚,见精神疲惫、四肢乏力等,可选用黄芪、山药、党参等补气;偏于阴虚,见腰膝酸软、夜汗盗汗者,宜服枸杞、桑葚、龟肉、木耳、银耳等以滋阴;偏于肾阳虚,见形寒肢冷、夜尿频多者,可常服韭菜、羊肉等食物以温阳。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做到作息规律,适当运动,可以打打太极拳,饭后散散步,做不太剧烈的运动。平时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抑郁,以调畅气机。

总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现越早,治疗得越及时,导致失明的几率越低。除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之外,糖尿病患者要争取每年散瞳检查眼底一次,一旦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要及早治疗,以预防病情的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证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表现微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讯管异常(IRMA),以及黄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的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体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视网膜病变,增殖性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损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其可引起纤维增生,有时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或引起玻璃体出血。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您好,糖尿病引起的病变主要是全身各器官的一个微血管的病变。眼科只是它微血管病变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是微血管由于血糖增高,造成微血管的室内压升高以后,造成有渗出,造成水肿。这样可以引起视网膜的水肿、渗出、出血,这种病变在视网膜上影响我们叫做视网膜病变。
如果这个病变发生严重了,可以造成视网膜血管闭塞等等,甚至有的出血,积化,最后造成视网膜脱离,造成人的失明,所以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一个很主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针对具体病情,还请规范就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什么治疗措施?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只有适当的控制血糖,让血糖不再高涨才能稳定眼底的病变;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早期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积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控制血脂,视网膜渗出的快速发生往往合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增高,所以要想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也要积极地控制好血脂问题;
低脂低盐高蛋白饮食,多食植物油,可以减少“硬性渗出”并对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利。对肥胖型糖尿病病人,还要控制总热量,降低体重;
有视网膜病变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引起眼底出血,加重视网膜病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5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