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骨折了试试小夹板(骨折上了夹板,在此期间要注意些什么的)

医案日记 2023-05-02 16:04:21

骨折了试试小夹板

本报记者 周颖

下楼梯不小心跌倒致使腕部骨折的王女士,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治疗时接受了周中副主任医师的建议,选择中医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只花了几百元,1个月就痊愈了。这种价廉效优的小夹板治疗骨折并非医学科研新技术,而是一项昔日风靡、今朝冷落的中医传统技术。

小夹板发展历史悠久

公元4世纪,被称为小夹板创始人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记载了使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公元8世纪,蔺道人把小夹板理论发扬光大并系统化、具体化。他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将小夹板的用法介绍得更加具体:“凡用杉皮,浸约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绳三度紧缚。”后世称他为中医骨伤科的奠基人。

明代永乐年间的朱橚在《普济方》里强调了手法整复的重要性,详尽论述了各种骨折小夹板固定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是最完整的一本教科书,既有理论又重实践,图文并茂,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8法。值得一提的是创造和改革了多种小夹板固定器具,如对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损伤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长骨干骨折采用竹帘、杉篱固定,髌骨骨折采用抱膝圈固定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学习名老中医苏绍三正骨经验,博采各地中医正骨之长,总结出新的正骨8大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具。在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中,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原则,将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灾区救助凸显小夹板优势

只要是骨折,就要尽可能地保留血供,而小夹板技术很早就达到这一要求了。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突发生时,小夹板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温建民教授介绍,这是因为当时医院既没有手术条件,又没有手术器材,伤员又不能等,使用小夹板就是取材方便,处理方法简单,还不用开刀。

从小夹板的作用原理来说,它是以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来抵消骨折移位的倾向,以外固定的杠杆作用来协调肢体内部的平衡,使骨折移位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维持固定、矫正畸形的积极因素。

由于复位和固定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因此,骨折要首先区分是开放式骨折还是闭合式骨折。在地震灾区,95%的伤员是四肢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占30%,开放性骨折占70%。对这些骨折伤员,采取手法复位加上小夹板固定方法,可以获得正确对位,整复也比较容易。如果患者有休克、昏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需等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进行骨折整复。

针对闭合性骨折,主要采用复位和固定。医护人员就地取材,塌方后的木板、桑树皮、纸板都可以临时使用,以缓解病人的痛苦。针对开放性骨折,应当暴露伤口,充分消毒,避免厌氧菌的感染。

使用小夹板注意事项

小夹板是临床骨科非常有效且确切可靠的治疗手段,尽管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外固定材料层出不穷,但仍然不能动摇其在骨伤治疗中的地位。

现代的小夹板是厂家根据肢体的部位、长度及外形做成的不同规格及塑形的薄板,具有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和通透性、可调性、便于使用外用药、X线穿透性、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特点,既保留了关节的功能,又减少致残率。如桡骨骨折固定后,即刻可进行肘关节、肩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运动。

周中介绍,小夹板适应于四肢长骨的闭合性骨折者,如肱骨干骨折、尺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股骨干骨折也可配合持续骨牵引使用;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者,如肱骨近端骨折、肘关节骨折等;四肢开放性骨折和创面小或已经闭合伤口者;老年人及部分皮肤病患者不能耐受石膏固定者。

使用小夹板固定后,要注意抬高伤肢,观察患肢的颜色、肿胀等情况以及加压垫部位有无剧痛,预防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及时调整布带的松紧度,在复位固定后3~4天内,以保持布带能上下移动1厘米为宜;检查小夹板位置是否移动,定期进行骨折对位情况的x线检查,及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骨折上了夹板,在此期间要注意些什么的

(1) 夹板绑扎松紧适宜。太松固定无效,太紧可能导致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因此,开始一周应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2) 逐渐进行肢体功能锻炼。(3) 定期拍片复查,以排除骨折移位。高分子夹板塑性贴合,透X光,复查拍片时不用拆除。

手腕骨折小夹板固定2周后感到疼痛感是不是有移位的可能?

病情分析:看你情况,可拍个片子看看,一般只要是完全固定了,移位的可能性不大,意见建议:,1,加强营养,
合理膳食
,2,避免过度活动,3,配合
接骨片

三七片
,活血舒筋药物

论述伸直形桡骨下端骨折的诊断。手法复位方法及小夹板固定注意事项

伸直型骨折!

伸直型骨折(又叫Colles骨折)多为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可出现典型的畸形姿势,即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如图),检查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障碍。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因此表现出典型的畸形体征。可同时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及尺骨茎突骨折。

二、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

手法复位外固定:

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肩外展90°,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手指,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方作反牵引。经充分牵引后,术者双手握住腕部,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2-5指顶住骨折远端,加大曲腕角度,纠正成角,然后让尺侧挤压,缓慢放松牵引,在曲腕、尺偏位检查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稳定情况。

最后用超腕关节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夹板固定2周,水肿消退后,在腕关节中立位继续用小夹板或改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指针:1)、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下端关节面破坏。

2)、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

手术方法:可经腕背桡侧切口暴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复位,松质骨螺钉、T形钢板或钢针固定。若骨折块碎裂、塌陷,有骨缺损,经牵引复位后,分别于桡骨及第2掌骨穿针,用外固定支架维持复位,取髂骨植骨,充填缺损,用螺钉或钢针固定。6-8周后可取消外固定支架。

三、术后康复注意:

无论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术后均应早期惊心手指屈伸活动。4-6周后可除去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的活动。骨折愈合后,桡骨下端因骨痂生长,或由于骨折对位不良,使桡骨背侧面变得不平滑,拇长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复摩擦,导致慢性损伤,可发生自发性肌腱断裂。可作肌腱转移术修复。若骨折短缩畸形未能纠正,使尺骨长度相对增加,尺、桡下端关节面不平衡,常是后期腕关节疼痛及旋转障碍的原因,可作尺骨短缩术。

十天前,我的大脚趾骨折,大夫诊断为右足拇指远节内侧基底撕脱性骨折,当时大夫给我用小夹板固定了一下,

小夹板固定的作用是保持骨折处的的稳定,避免关节的活动,避免骨折处的进一步移位,促进骨折的愈合。骨头有裂开个缝就是属于骨折了,并不是需要碎了,有移位才为骨折,那个情况的话,不仅仅需要固定,还需要复位的。骨折不用固定的话,你肌肉收缩,牵拉肌腱,或者是站立走路的时候,骨折两端受力不均匀,就会出现剪力,就会有移动的可能,并且老是有力量影响,骨折之间的骨痂连接也形成不了,因为刚形成,就因为没有固定而被受力而重新断裂了。所有要固定,更换固定,或者是调整固定,一般由专业医生操作比较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55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