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动与不动的养生哲学

医案日记 2023-05-02 12:28:09

动与不动的养生哲学

本报记者 周颖

马继兴:1925年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致力于中医药历史与文献研究。

已经85岁高龄的马继兴不戴眼镜可以看清书上的小字,不用人陪可以独自往返几十里。凭借较强的记忆力,年轻时代的许多往事历历在目;耄耋之年还撰写出版了《中医药膳学》。问老人长寿的秘诀何在,日常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什么信念支撑他度过了坎坷的人生旅途?马继兴的回答是,长寿没有什么秘诀,能做到两动、一空和三不动心,就可以延年益寿。

他解释,两动指脑动、身动;一空指适当肚空;三不动心指名利不动心,得失不动心,荣辱不动心。

“两动一空”身康健

马继兴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学习、爱看书、爱研究。书房里的书柜里、书桌上、椅子上、窗台上以及地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不久前,他还学会了电脑,收发邮件、浏览网页、查找资料都不在话下。他说,老人多动脑,一来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专业,二来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前几年,人们经常看到马继兴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身影。这几年,因为搬家离单位远了,加上子女担心他年龄大了,骑车不安全等因素,马继兴就自己坐公交车上班。每个星期,他去单位两三次,每次一两个小时。上车、下车、转车、走路,既活动了筋骨,也促进阴阳平衡和新陈代谢,练出了一副好身板。

马继兴生活很简单,以素食为主,蔬菜水果不断。偶尔吃一些牛肉、鱼、鸡蛋,进食只吃六七分饱。他说,人们有一个“误区”,认为“胃口好,吃得多”就是健康的表现。其实并不然。适当保持肚空,给机体一个消化吸收、自我调节的过程,人的阴阳气血会趋于平和,身体逐渐恢复常态,精神状态也会振作很多。

“三不动心”做学问

马继兴告诉记者,做学术研究,必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做到名利、得失、荣辱三不动心。漫漫人生旅途,诱惑无处不在。如果整天挖空心思与人周旋,或从中获取金钱,或当个一官半职,或图谋捞取好处。结果,做学问就是一句空话。

老实耿直的马继兴,不善言辞,不善交际,把名利、得失和荣辱看得很淡、很轻,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医学术之中。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就致力于中医药文献学研究,撰写了《微针探源》、《针灸刺激点位置的文献学研究》,创办《中国针灸学》季刊,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和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新中国建国初期,他是北京中医学会最年轻的发起人之一,担任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务,编写了全国中医进修学校通用教材《解剖组织学》和《简要针灸正骨》等。

20世纪50~70年代,马继兴陆续编纂《古佚医学丛书》、《中国本草学源流》、《中国针灸学史》、《伤寒论现存版本源流考》等著作。还参与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的工作,著有《马王堆古医书考释》等。

近年来,他仍笔耕不辍,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著作,先后获得国家、部、局以及北京市多项大奖。

坎坷之路志更坚

其实,许多人不知道,马继兴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从1957~1980年,他蒙受冤屈20多年。先是被打成右派,又到北京郊区农村劳动,文革时曾下放到江西永修县五七干校。他经历了世态炎凉,度过了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

凭借坚强意志和心中的信念,马继兴荣辱不惊,未因此停下学习研究的脚步。一有机会,他就去图书馆,查资料,学经典,搞论证,一本本学术著作从他手中脱稿。马继兴开辟了出土中医药文献、佚失中医药文献辑复、中国针灸史与针灸文献、本草史与本草文献、海外收藏中医药文献等诸多研究新领域,为中医药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的一天,马继兴到一家研究机构找人,看到会议室陈列的一些养生图片和文字有明显错误,就萌生了写养生书籍的念头。一辈子严谨认真的马继兴回家后就着手翻阅资料,潜心研究。时间不长,《中医药膳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

该书广泛收集了历代史档、类书、文集以及中医养生、药学、膳食等古籍中有关药膳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深入地整理研究而成,是一部中医药膳学专著。

马继兴说,中医药膳是在古代中医食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初步总结历代传世药膳文献的渊源、演变轨迹以及学术成就,一来以正视听,弘扬祖国传统饮食文化,二是为中医科研和教育充实内容。这就是自己撰写此书的初衷与目的。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用哲学原理怎么解释?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食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假如一道题目中的材料既提到了动,又提到了“不动”或者是“静”一般就是这个原理解释

修行养生方法

如何修行养生呢,我推荐道家的方法,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我现在就告诉你道家修行养生方法,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道家修行养生方法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老子的精气之说

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3、老子的神守养生法

“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 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

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三、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清心寡欲

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 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2、信道修练

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3、广积善德

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知足长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

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孔子说:“仁者寿。”董伸舒说“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俗话说:“吃饭欢乐,胜吃良药”。这是说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有利消化。

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简单,。胸怀大度,无忧无恼,,就能够使人的身心处于自然安详,平和的欢乐之中,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修炼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健康心理有关的充满爱心、与人为善、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四、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睡觉修行养生方法
第一条:子时之前一定要睡觉——睡觉是人生第一件大事。

如果每天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前不睡觉,看病时很多老僧医就会说:“不给你治了。”其实不是不给治,而是治不好了。

长年熬夜的人,无论男女,直接伤肝,日久伤肾,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每天照镜子时会觉得脸色灰土一片。这时候就是天天营养品,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带来的伤害。

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绝对不行。许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习惯,这往往容易伤肝伤精伤胆。这样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抑郁,快乐的时候不多(肺气也受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宣发的原因)。

还有的人认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补回来,其实根本补不回来,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够,即使感觉补过来了,其实身体气血已经损伤大半了。

第二条:睡时宜一切不思——“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先融化大脚趾,然后是其他脚趾,接着脚、小腿、大腿逐渐融化,最后化为乌有,自然睡着”。

这是入睡时的理想精神状态。很多时候,失眠源于入睡时有挥之不去的杂念。此时,不要在床上辗转反侧,以免耗神,更难入睡,最好的办法是起坐一会儿后再睡。

实际上,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想在晚上11点前入眠,早早地上床酝酿情绪也很关键,以便给心神一段慢慢沉静下来的时间。“先睡心,后睡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还是不行,可以尝试在睡觉前简单地压腿,然后在床上自然盘坐或者跏趺坐,两手重叠放于腿上,自然呼吸,感觉全身毛孔随呼吸一张一合,若能流泪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觉时倒下便睡。

第三条:午时宜小睡或静坐养神——午时(相当于上午11点至中午1点),此时如条件有限,不能睡觉,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在禅堂打坐修行的禅师都习惯于在午时打个盹儿。

其实,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3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5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第四条:睡眠一定要早起——僧人过的是晨钟暮鼓的生活,即使在冬天,也不会超过早上6点起床,春夏秋季尽量在5点之前起床。对人体养生而言,早起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早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如果起床太晚,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无法很好地完成排泄功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5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