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伤寒论》教你用粥治病(《伤寒论》笔记74|心下痞兼下利—生姜泻心汤)

医案日记 2023-05-02 11:52:00

《伤寒论》教你用粥治病

用粥治病在中医学中由来已久,“医圣”张仲景就深谙此法。他在《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条文共34条,8个方剂,其中桂枝汤19条、白虎人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l条、十枣汤1条、三物白散l条、理中丸2条、桃花汤2条。我们学习这些用粥的经验,运用于临床中,对提高方药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有重要意义。仲景用粥主要有以下作用:

以助药力

在服药后食粥,主要是为帮助主药药力的发挥。如用于发表解肌、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在12条中说:“……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也就是说,服桂枝汤一段时间后,进食热粥一升,使谷气得充,汗源得以滋养,以助药力,使病邪得以微汗而解。正如《医宗金鉴》所说:“……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清代名医王旭高说得更明了:“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充胃气以达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以出,是渍形以为汗也。”笔者实践证明,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若不食粥,则疗效大打折扣。

理中丸(汤)是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剂,书中第386条说:“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其目的也是助药力,利用热粥的散寒养胃之力,以温养培补中气。

三物白散是攻逐水饮的温下之剂,以治疗寒实结胸。如药后仍不利,则“进热粥一杯”,以助巴豆温下寒实之药力。

和中养胃

《伤寒论》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与桃花汤,都用粳米为粥,是在方中作为辅佐药物,直接起治疗作用的。粳米味甘,为五谷之长。前三方均是取其补益中气、和中养胃、滋补胃津,使石膏等大寒之品不致伤胃的功用。正如清代医家柯琴说:“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桃花汤中用粳米,是取粳米和中养胃、健脾止泻之功,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共达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之效。

解副作用

用粥解除副作用的只有三物白散一方。141条说:服三物白散后“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三物白散为温下之剂,主药巴豆辛温有大毒,为药力峻猛之热性泻下药,治疗中如服药后“利太过”则会伤脾胃。而巴豆得热则助泻,得冷则泻止,此时速服冷粥以解药力即可止利,以缓解副作用。

扶养正气

第152条十枣汤为逐水峻剂,应用此方最易耗伤正气。故《伤寒论》中说,在服十枣汤“得快下利后”用“糜粥自养”。取其糜粥易于消化及和中补虚之功,以使正气尽快恢复。

《伤寒论》中因用粥的意义不同,所以在用粥的方法上也有区别。

综上所述,用粥有冷热之分。特别是其中三物白散一方就列举了用热粥和冷粥两种方法,实为后世用冷、热粥之典范。

另外,用粥还有先后之不同。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以及桃花汤用粥基本相同,都是先用粥法。如176条白虎汤中“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就是说将粳米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待米煮熟去滓后温服。其目的是用粥直接作为佐药,以协助主药共同治疗。桂枝汤、理中丸、三物白散、十枣汤四方都是后用粥法。桂枝汤是在服药后过一段时间食稀热粥以助药力;理中丸是在服药后立即饮热粥,以利用粥的温中散寒养胃之功,帮助有温中健脾作用的药物发挥药效;服十枣汤后再食热粥是怕十枣汤损伤正气,食粥取其“糜粥自养”之功。从以上分析看,在用粥时间上是有区别的,理中汤最早,桂枝汤稍晚,十枣汤以及三物白散则最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很多医生在运用仲景以上诸方时,多不重视粥的运用,甚至弃而不用,这不但违背了仲景制方之义,也会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是应当注意的。

仲景用粥治病是很科学和严谨的。仲景用粥治病给后世食物疗法中的粥疗开拓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在近代常用的粥疗方中,除用于助药力、和中养胃、扶补正气外,还多用于辅助治疗和预防疾病,这是对仲景以粥治病的发展。(南林)

《伤寒论》笔记74|心下痞兼下利—生姜泻心汤

一七一、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有表证反被攻下,造成心下痞,给泻心汤是正解。但病人本身有水饮停在下焦,致使“ 痞不解 ”,水停在下方不利,表水又回不到胃里面,造成 渴、小便不利 ,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的主要功能是去水而生水 。发表的剂量不够时,肠胃津液跑到皮肤表面,有些透发出去,有些没有透发出去,停在肌肉皮肤上。所以开发表的药要让汗透发,比如服桂枝汤后啜粥,让肠胃津液漫漫透发。

一七二、“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当病人告诉你胃里不舒服,呕酸,同时兼有下利,就已经是生姜泻心汤证了。

伤寒论里讲胃就是肠,心下就是胃。“ 胃中不和 ”,胃中有水,肚子咕噜咕噜叫,拉肚子,“ 心下痞鞭 ”,气结在胃里面,胃胀胀的堵到了很难过,“ 干噫食臭 ”,恶心呕酸,舌苔黄。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用生姜排胃里的水,胃外面的水产生的恶心用半夏。干姜温中,胃里有寒时用干姜,恢复肠胃蠕动,寒里有水时用生姜。胃有问题都会有胃热,用黄芩黄连去热,解肠里面的病毒。生甘草是蓄水,解宿食毒,这里要排胃中的水,故用炙甘草、大枣、人参补肠胃津液。
简言之,要利水时不用生甘草,必须用甘草时选炙甘草。

生姜泻心汤拿掉生姜就是半夏泻心汤,病人肠胃不舒服呕酸时用半夏泻心汤,如果兼有下利,半夏泻心汤里干姜3钱减到1钱,再重用生姜4片,便是生姜泻心汤了。

用量及煎煮法:

生姜四片,炙甘草3钱,人参3钱,干姜1钱,黄芩3钱,半夏5钱,黄连1钱,大枣12枚。十碗煮六碗,去滓,再煮成三碗,饭前温服一碗,日三服。

至此,已有两个下利的方子:邪热利用葛芩连汤,肠胃不舒服、肠鸣用生姜泻心汤,两方都是热利方。

经方治疗后,肠胃病好了以后,要注意饮食,要改变生活习惯。中医传承几千年,从不用仪器去分析食物里的成份,就算把桔子里的成份分析得很详细,真的要吃桔子还是要到树上去摘,实验室里无法合成一个桔子的,连水都造不出来。

很多营养学家研究说:每天要多少维生素、卡路里等等,好像很详细,但根本无法匹配每天不一样的生活节奏,于是出现了营养剂,补充每天不均衡的匹配,大错特错!

中医的观念是: 空灵为常, 宁可微饿,也不要过饱。尤其在治病时,胃病好了后,最好平时吃饭不要过饱,让微饿的感觉来强化我们的胃气。吃太多会养病,故经方里很少补药,都是和解、疏导的药。吃清淡些,人工的食物、咖啡等少吃。

伤寒论是讲什么的?教你治病的?

我们上学期刚学完《伤寒论》,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发汗后,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最好的表述,他通过六经辩证(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晋代王叔和把它分开为 伤寒论 与金匮要略,伤寒论主要讲外感 金贵将内伤杂病,
伤寒论的方子被后世尊为经方,“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对着书上的症状用,效果奇佳,很多老中医都是伤寒出身,我们校长就是 呵呵 中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仲景在明清被尊为医圣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笔记:赠送课之一 · 20110808

泻火汤总方:
栀子三钱、丹皮三钱、白芍5钱、玄参2钱、生甘草一钱。

理论上说,所有的火都跟肝有关系

心脉有火(左寸浮,尖),烦,加黄连一钱

如果舌头有疮,黄连一钱加菖蒲3钱,菖蒲是心经的引经药,让黄连的力道专门入心,不去凉到其它地方

胃火(右关),加生石膏三钱

肾火(右尺),加知母一钱,黄檗一钱。都是退下焦火的,知母润,黄柏燥,二者合用则不润不燥。

肺火(右寸),加黄芩一钱。是上焦有代表性的退火药。

大肠火(右尺),有便秘、痔疮,加地榆一钱。

小肠火(左尺),肚子会有点痛。加天门冬1钱麦门冬一钱。

膀胱火(左尺),小便会不舒服。加泽泻3钱。泽泻本身不是凉药,但可以泻火。

各种上火的面诊:

脑门的痘是心火,下巴两侧是肾火,右脸是肺火,左脸是肝火

鼻子是脾火。脾火不是真的火,是脾胃太寒,把阳气逼上来。反而不能用泻火汤,要有暖脾的理中汤。

下巴的痘有时反而需要补肾,是肾不够强,毒气代谢不掉。要吃济生肾气丸。

各种晕眩的治疗:

一、坐着OK,站起来眼发黑头晕——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证,消化道有痰压住,血液到达不了头部。要把痰抽掉。

茯苓1.5两,桂枝1两,白术1两,炙甘草6钱,用6碗水煮成三碗水,一天三次喝。

中焦的湿痰要慢慢去,需要喝一周左右。

茯苓、桂枝是帮助中焦水代谢,白术能够提高消化轴抽水的能力。

二、坐、站、躺着都天旋地转——泽泻汤

西医认为这种情况是脑血管中氧气供应不足。中医认为是血中有痰,即失去了生命能的死水。用泽泻汤抽掉痰。

泽泻1.5两,用于拔掉血管中的死水。白术6钱。两碗水煮成一碗水。

还可以加海盐一小撮,喝七天。

药渣可以二煎,故一帖药能用两天。比较省钱^_^

通常经方见效极快,但调体质的药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

三、颠眩、吐涎(吐酸水)——五苓散

西医认为是脑中有小的水肿,严重的会发展到癫痫。

五苓散不要煮,每次3-5公克,最好用稀饭吞,热开水、茶水也可。有水逆(一喝水就吐)的人用粥,把散和在粥中。一天三次。

猪苓、泽泻、白术(比较湿的年份可换成苍术)、茯苓 、桂枝,按照3:5:3:3:2的比例。

五苓散平时治口渴、尿少最有效,是调整人体水循环、水代谢的方子。猪苓加茯苓的结构,是调整水进来以后怎么走的。泽泻,是把不要的死水抽掉的。白术,是帮助脾胃吸收水的。

到了癫痫可以用五苓散,但只有三成功力。因为癫痫不全是水代谢的问题,还有风痰。

四、睁眼晕、闭目稍定——脑虚,用防眩汤

党参、半夏、当归、炒白芍、九制熟地黄、白术、川芎、山茱萸、天麻、陈皮。

防眩汤,五碗水煮成两碗。熟地黄很贵,可煮二煎。

脑虚的人,不管吃什么补药,都要同时补充胆固醇才会有效。因人脑中有3/4是胆固醇,吃得过于清淡会影响到脑。脑虚之人,要多吃猪油拌饭、生鸡蛋黄(如半生半熟的荷包蛋)。

胆固醇不足引起的脑虚有几种表现:

1, 神经很纤细,别人稍微碰一下也会很不舒服。2,神经有小短路,耳鸣、脑鸣。3,健忘。

补脑的食补方:

同样重量的黑豆、核桃,黑豆需要经过发芽、发芽后蒸足半个钟头来分解其毒性。(没有发芽的豆子会以毒性来自我保护,防止被其它动物吃掉)然后用豆浆机打成浆。补记忆力,补脑。

艾灸也补脑:

灸小腿上的悬钟穴(也叫绝骨穴,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热会沿着胆经传到小趾,然后从大趾绕回来,走到肝经。这就很补脑了。第一次灸的时间要长一点,让它走通,通了以后每次灸三五分钟就好。

五、少阳病——小柴胡汤

口苦(是早上苦,下午苦是阳明病)、咽干、目眩。小柴胡汤会特别清到淋巴。

六、晕车、晕船——小柴胡汤加五苓散。

七、头重脚轻——真武汤

高血压的人常见。真武汤是少阴病代表方。少阴病人自己感知疾病的能力很薄弱,有时不觉得晕,但走路莫名其妙摔一跤。

真武汤是高血压的特效药,但注意,脉必须不是弦、滑的。如果弦、滑,是肝气上逆,不是少阴病水毒。真武汤只用于水毒型高血压,即人由于水代谢不好导致的血压变高。

茯苓1两、炒白芍一两、白术6钱、生姜1两、炮附子2两(附子要煮久一点,一个钟头以上)

真武汤原名玄武汤,是禁忌很多的药,生冷必忌。凉水也不行。

很多西医说的不可逆退化现象,如年纪大了的耳聋眼花,喝真武汤有可能恢复。帕金森氏病也可。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

只要是 太阳中风的,一定有汗出,恶风,当然也有头痛和发烧,只要有汗出和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 ,如果是太阳伤寒,那就没有汗了。 伤寒论第十四条辨: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如果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关于这个项背强几几,这个到底是读机机,还是读殊殊,我不想去研究他,只要知道那个意思就行了,反正就是项背不舒服,俯仰不自如,就是脖子绷得紧紧的。其实就是提示代谢循环系统不正常了。

平常感冒的时候,用桂枝汤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表水没有办法排出去,就会停留在肌肉里面,本来这个水是不正常的水,要发散出体外的,现在却停在了肌肉里面,就会造成硬绑绑的感觉,项背都会感觉冷冰冰的,这个时候就要依靠葛根把水提长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

在太阳中风的症状上多了一个项背不舒服,也就是说这个病人有发热,汗出,恶风,项背不舒服,那就是用桂枝加葛根汤,其实就是在桂枝汤里多加一味葛根。

葛根起什么作用呢?葛根的形状大家都应该见过,他是滕状,是靠攀护在枝杆上往上爬的,最后到达树杆的顶端,它绕着树杆往上爬,他的长度是不是比树杆要长好几倍,它为了能到达树杆的顶端,必须要把水分吸到顶端,所以,葛根的吸水能力特别的强,从葛根的生长习性来看,那么就是升提,所以,我们用药的时候就是取葛根的这个性,它既然是能把水分吸顶端,那么它肯定就能够生津液,消渴,它能够到达树杆的顶端,那它肯定就能升阳,它能绕着树杆上爬,我们人体就像是一棵树杆,所以,对项背强痛肯定也是有作用的。在神农本草里面,葛根还可以化脓。

项背强痛不舒服,其实就是身体里水液不能正常代谢,那么葛根正好就有这个性,当病人单喝桂枝汤的时候,桂枝汤它能够把旧的水发出来,但是没有办法把那些旧的水代谢掉,那么加了一味葛根,刚好就弥补了这一缺陷,葛根的性它就能够把水液提升,让新的水去替换旧的水,把旧的水代谢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要加葛根的原因

在加葛根的时候,剂量上很重要,我们前面说了,桂枝9克,白芍9克,葛根就要用到15克, 葛根永远都要高于桂枝和白芍的量 。

桂枝加葛根汤这个处方,对治疗面部中风效果很好, 面部中风一般都是当你从热处到冷处或者是凉处,有一边脸突然被冷风吹到而引起的面瘫,例如像有的开车,靠近窗户的这边脸,有的人就把玻璃窗往下摇,在高速行驶的时候,被冷风一吹,也容易引起面部中风,有的人从炎热的外面到室内,在空调底下一吹,也容易引起面部中风,一般面部中风就用这个桂枝加葛根汤效果不错,一般一剂就能看到效果,两剂很快。

为什么这个桂枝加葛根汤对面部中风效果很好呢,其实就是因为有葛根,葛根他可以治疗痹证,特别是对面部肌肉麻木的效果很好,因为葛根的药性是往上升,如果你是脚麻,那就没有效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葛根的药性是上升,往上走的,我们前面讲过,葛根还有化脓,所以,对头面部的脓疮效果也不错。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

桂枝加葛根汤煮的时候用七碗水煮成三碗水,温服一碗,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喝这个桂枝加葛根汤不需要再吃稀饭,在伤寒论中关于喝稀饭他是说是啜(chuò)粥,关于这个啜粥,在这里作一下解释,啜粥与喝粥不一样,啜粥就是慢慢的一点一点把稀饭吃下去,不是那种咕噜咕噜的一下就把一碗稀饭喝下去,他是慢慢的一点一 点的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5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