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从诗歌中体味望诊

医案日记 2023-05-01 18:48:04

从诗歌中体味望诊

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望诊指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诊断疾病的方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诗人对医论方药、摄生防病有一定造诣,他们吟医论药,在涉及医史、医学理论、方剂药物、养生保健等内容的同时,也吟咏了不少医文并茂,脍炙人口能体现“望诊”的诗篇,兹选录一二。

肥胖症

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

走疾不待语,坐立汗未干。

——陆 游

这是陆游在“化成院”留下的一首诗,他记录了一个肚大腰园,头大脖子粗胖和尚的形象,描绘得维妙维肖。这位和尚胖得走不动路,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因为迎客,步子加大了一点,就累得他张口气喘,上气接不上下气,连一句应酬话都说不出来。客人已坐定,他却站着抬肩喘息,大汗淋漓,一派心肺功能不全的样子。

心因疾病

年来善病人憔悴,捧心欲定还惊。

都愁深院冷清清,盼不到鸡鸣声。

——王锡《燕旧梁·心悸》

王锡在《燕旧梁》词中写了自己年老体弱多病,近又感患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心悸怔忡等心气虚,心阳欲脱的体征和自觉症状,以及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和身边无人照料焦急等待救治的心情。

疟疾

疟疬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足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疟疾》

天宝十二年,杜甫将自己患疟疾冷得发抖,热得发昏,迁延一百多天后,头发变白,足部生疮成茧,面萎神疲,头晕眼花等病态向王倚诉说,不禁悲从中来,叹生命危浅,朝不保夕。

幽疥

性不耐喧聒,况遭疥痒牵。

此物有朋党,一搔千窍连。

幽阴及肘股,烂漫罗胸肩。

虮虱犹外患,尔独腠理穿。

——舒岳祥《阆风集》

此诗对疥癣等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描写得真实而风趣。小小的虮虱弄得他形神不安,无可奈何。不痒则已,痒则痒彻心肝,全身发抖,挠搐不停,把一位“不耐喧聒,”的老者折腾得心神不宁,苦不堪言。

病齿

三日对书不能读,支颐摇首双闭目。

半口无骨微觉肉,流涎于面下及腹。

老大不好作儿哭,回声强笑吻角缩。

欲设痛喻无其族,略似钝斧斫湿木。

——沈君烈《病齿》

这首诗详尽地叙述了牙病患者的痛苦的病态。他手托颐颊,闭着眼,痛得不住的摇头;牙龈肿胀,牙感浮高,不敢咬合,涎水从口角流出,沿着下颏一直淌到腹部。痛得他无法形容,就像用钝了口的斧头在潮湿的木头上斫的一样。真想哭,但年纪大了又不好意思哭,勉强笑,一笑就牙关紧急,口眼挛缩,如此疼痛已多日不能看书了。

眼病

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沙。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方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疾如何。

——白居易《眼病》

白居易仕途坎坷,直到三十七岁才结婚,长女金銮三岁夭折。五十八岁时喜得一子阿崔,三岁又死了。老年丧子,使他痛苦异常,“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如此官场失意和生活清贫,常秉烛苦读,不注意视力保护,再加上子女夭殇,使白居易患了严重的眼病。这两首诗详细叙述了他眼病的发生原因,以及视力模糊、幻视、头昏目眩等的病状。

目障

三秋伤眼望,终日哭穷途。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发为蒙。

——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这是刘禹锡向婆罗门僧医介绍他眼病的成因、现在视力模糊、畏光、幻视、怕风的翳障病态和精神颓废,体力不支等早衰表现。祈求僧医施行金针拨翳术,早日解除他眼疾的痛苦。

早衰

渐觉年来老病磨,两肩酸痛脊梁驼。

耳聋眼暗牙根断,腿软腰疼鼻泪多。

脏毒头风时又举,痔疮疝气不能和。

更兼酒积微微发,三岁孩童长若何。

——魏文靖骥《老态诗》

这首诗把早老病人的驼背曲腰,耳聋眼花,齿牙脱落,淌鼻涕,流眼泪等体表病态和关节炎、头风、疥癣、痔疮、疝气等老年常见病描述得十分详尽。

上列几首诗,既是文学作品,也可作病案史料。在诗的字里行间,还多少反映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他们把人民疾苦结合自己患病的深切体会,作为表现的对象,同病相怜,情感交融,集韵吟哦。向当时的社会呼吁,向医者倾诉,求得社会和医生的帮助。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扩展资料: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参考资料:诗歌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扩展资料: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 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参考资料:-诗歌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 扩展资料: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参考资料:-诗歌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节):“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其意为,诗人对神女峰“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美丽的梦”(神话传说),却留给了神女“美丽的忧伤”,进行了历史反思:“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相呼应,凸现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再如,唐祈《老 *** 》:“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省略了“嫖客”和“ *** ”,二者对比,寓意自明。 第三,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如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转变成了名词。余光中的《碧潭》写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句中的“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余先生用作动词,其用语新奇,意蕴丰厚。红旗插上 谢谢

杜甫的诗的风格 杜甫的诗风格不同

诗圣杜甫的诗具有什么风格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杜甫的歌风格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

杜甫写诗的风格

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公认杜甫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沉郁”是就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即“积”,指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的思想内容,必须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姓的深刻同情,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 *** 的现。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议:“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自己。屋漏天,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命的担忧。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盛衰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注映了社会的动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言近体诗。他近体诗讲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因,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年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向来忧泪,寂寞洒衣襟。”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的意,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杜诗特别讲究音,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创作中,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有什么不同

李白诗歌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己有才必;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 *** 怀,揭现实,鞭挞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乱时并逐厂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疾苦,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

杜甫的诗歌的风格表现了什么?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杜甫的歌风格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文段 描写书籍的优美文段 下一篇:巴黎圣母院句子的赏析 巴黎圣母院句子赏析

杜甫诗风是??

诗风沉郁挫,忧国忧民。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食等方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一段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供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

有关杜甫的诗的特点风格的作文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挫、充满现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难的生活中形成,特是安史之乱时期和的生活。杜甫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深。感时花溅泪,别鸟惊心。”(《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吏》、《新安吏》《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都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安、忧心如焚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到宋代以来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的话,对某些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概括了千万家庭。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型而现的。他的现实主的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知识,以及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前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这样一种壮阔境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即小见大,近求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而杜甫笔下的安史

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何不同?

1.李白属于浪主,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

李诗歌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晋中之窗现,豪放之中充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 *** 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风明显转为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晋中之窗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自己心的感受。杜甫“没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杜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宗祖。他影响力巨。

2.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国维的话说,白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带有客观色彩。

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 *** 彩。其诗始终以“自我”为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的程度。例如:《蜀道难》。诗人反复咏叹“

形容杜甫该用什么诗词比较适合?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清一草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

民间疾苦,笔波澜。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在江楼。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骨;

草堂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孤愤去来今。

*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县(今河南郑州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杜工部,也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南湾。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此过着较为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八月梨枣,一日树能千回”。

*

写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上,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样评价杜甫:“至子美,盖所谓上薄 *** ,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美者,穷高妙之格,极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放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郁顿挫,语言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经》,他人诗乃诸子

怎样理解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为,沉郁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感情的抑扬曲折,语、音节的跌宕曳。

分析杜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他的诗广泛地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门酒肉臭,路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长篇作品。

2、 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中充满着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交加,喜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四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3、 语言凝练苍劲、质朴,刚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刻精警的点,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九重阳诗人扶病台,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的壮阔与悲凉。诗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了凄清悲凉气氛。

4、章法曲折多变,开合跌宕。

仍以《登高》一诗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沉郁悲凉的精工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会不同的原因?

两位伟大诗人作诗的时候所处的时代不同、

李的诗主要出自盛唐时期,那时候太平盛事,歌舞升平,所以李白的诗大多阔达豪迈、

而杜甫的诗主要出晚唐时期,那时候战频仍,生灵涂炭,土地荒芜

所以杜甫的诗一般都很关系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文段 描写书籍的优美文段 下一篇:巴黎圣母院句子的赏析 巴黎圣母院句子赏析

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诗歌

诗歌鉴赏的几个角度
一、从题目入手
读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如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菊花》、虞世南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例1、有人说《夏意》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出具体理由。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凉,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认同。第一句中的“夏”直接点明这是夏天,第二句中的“石榴开遍”是夏天特有的景象,第三句“树阴满地”、第四句流莺啼叫写的也都是夏天特有的情景,所以说这首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例2、读下面的诗歌,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
二、从字词入手
通过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用意,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可见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的用语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重点注意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特别要注意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
例3、《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把春意人格化了,把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把杏花在枝头开放比作很多有生命有感情充满活力的生物在玩耍打闹,从而写出了杏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和情趣,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例4、读下面的诗,你认为“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有什么妙处?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例5、阅读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体会“秋”字在诗中的作用。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例6、阅读王昌龄的《闺怨》,体会“忽”字在诗中的作用。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来表示转折,让杨柳色忽然闯入她的眼帘,使她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感情一下子转为伤感。一个“忽”字将感情的这种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从意象入手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例7、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
例8、阅读杜荀鹤的《小松》,分析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出生平凡低微、不为人知,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特征。
四、从意境入手
例9、阅读《山居秋暝》说说诗人在这首诗中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五、从风格入手
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风格有豪放的、婉约的,有浪漫的、也有现实的,有华丽的、有新奇的、也有朴实的等等。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往往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例10、阅读下面两首词,体会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甲]词作者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
[乙]词作者是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
六、从写法入手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反衬、渲染、铺垫、象征、双关、联想、想象、照应
例11、阅读《兰溪棹歌》分析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从整体上描绘兰溪的优美景色,写的是静景;后两句着重于写某一天的情景,写的是个体(雨、鱼),体现了一种动态美。
七、从感情入手
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例12、阅读《西楼》品味尾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千山急雨”是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更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打击;“卧看”表明诗人根本没把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当一回事,从而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雍容坦然的生活态度。
八、从注解入手
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例13、《闺意献张水部》和《酌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以酌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32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