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郝万山:养生要修德、修心、修性

医案日记 2023-05-01 18:11:08

郝万山:养生要修德、修心、修性

郝万山,生于194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全国示范教学主讲人。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笔者见到年近七旬的郝万山教授,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优雅。作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全国示范教学主讲人、中医专家,他是如何认识养生保健的呢?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体原本就有很好的自动优化调节机能,这种“自调机能”可调节我们身体内环境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也调节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和顺应性。这种调节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健康的保证。

郝万山强调,不良情绪与情感会干扰和抑制人体的自调机能,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继而产生各种疾病。《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怒伤肝;喜则气缓,喜伤心;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则气消,悲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就是说不良情绪和情感对健康的影响。而情绪需要自己控制,所以健康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和不良习惯。因此,健康需要自己管理。

郝万山说,在病人面前,自己是医生,医乃仁术;在学生面前,自己是教师,育人为本,身教重于言教。故应加强身心修养,做到宠辱不惊,处之淡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谈及日常生活,郝万山说,家庭一日三餐,坚持多吃粗粮,少食荤腥厚味。即使节日聚餐,也都点到为止。所以多年来,他的体重比较稳定,身体各项体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

浇花要浇根,养生要养心。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来医。郝万山说,养生不需要特殊的保健品,把心态调整好是最重要的。养生要从养心入手。医家主张养心,就是修养心性;易家主张洗心,就是改变心志;儒家主张正心,就是使人心归向于正;道家主张静心,就是使心灵安定宁静;佛家强调明心,就是使心思清明纯正。气功家主张修心调心,即修养调摄心性。这些养生家都是从调心入手来养生。所以我们要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定位,正确恰当地评价自己,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有满足感和幸福感;有效率地工作与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从容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心理平衡调节为方

在郝万山看来,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困扰是百病之源,容易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要尽量不懊恼、不烦躁。因此,心理平衡的调节方法很重要,他向大家推荐几种方法:

宣泄法:如喊山、跳舞、唱歌等。

转移法:如果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不要陷在里面出不来,可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心理疏导法:找心理咨询师或长辈师友,倾诉自己心中的纠结,请对方解说开导。

以情胜情法: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这样的案例在医案、小说中有很多。

改变观念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可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四个原则和四个快乐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郝万山很看重善良对养生的作用,他认为善良者能长寿。故要提高道德修养,多读书,多学习,只有自己的视野宽了,才能够胸怀博大,遇宠不惊,临危不惧,每临大事有静气。

在日常生活中,郝万山严格遵循“四个原则”,这就是放松原则、专注原则、愉悦原则、理智原则。并要做到“四个快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没乐找乐。多年来,他就是在快乐中教学、临诊、著述的,而且乐此不疲。现在,他每周有四个半天出诊,每次要看三四十位患者。他并不觉得疲乏,也不勉强,很乐意为病人服务。

花甲之后,郝万山有一个新发现,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新的兴趣,不仅可以调节生活,而且可以增加活力。闲暇时,他喜欢听音乐和摄影,这些爱好总能让他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

自调机能需要鞭策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是愉快,淡是淡泊,一个人不过多地追求物欲,他体内的正气、真气,就会很好地发挥作用,即自调机能发挥作用,那么就会少生疾病。

郝万山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多人以为有病没关系,找医生就能看好,自己不需要注意。实际上,疾病都是长期以来自身不经意间慢慢形成的。如果每个人都随时利用自身的调节机制,就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让自己健康长寿。”

人到老年,自我调节机能下降了,各种慢性疾病就多起来了,这时候就要采取各种手段来鞭策我们的自调机能。郝万山指出,养生就是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经络气血运行,激发、促进、推动人体的自调机能,进而起到调节身心,促进健康的作用。郝万山说,运动是促进自调机能的方法,但老年人运动要轻、勤。另外,拍打、刮痧、拔罐、点穴、推拿、正脊、针刺、艾灸、敷药、光照、足部按摩等,都属于促进自我调节机能的方法,可以选而用之。郝万山说,他现在基本上每周请人在背部走一次罐,或者刮一次痧。他还坚持每天用按摩椅按摩双脚和小腿,用热水泡脚。他说,这样的一些养生手段,对上了年纪的人益处多多。(于丽珊)

养身必须要修性吗?

彭祖修性养生大要有三。一是强调“保神”的重要性。“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彭祖摄性养生论》)。嵇康对此有所论述:“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气也要靠神驭,神散则气散。二是强调“守神”。“责神之不守”,防“神不归室”、“神不守舍”。三是强调要“顺和平之道”,防止“极思”“极举”而“志伤”、“神伤”、“神散”、“神败”。“冬温夏凉”也是为了“和”四时而“适”其身。
要达到“守神”而“和平”,要有“四不”。一不贪婪,“常日淡泊”;二不执着,因为“切切所思,神则败”;三不逞强,因为“柔弱畏威,神强也;彭怒骋志,气强也”,而“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四不过度,“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败其神魂伤其魄矣”。
莫过度者防“四纵”。一不可“纵意”——“极思”“极举”,而要量力而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二不可纵欲,而要顺和平之道。“不欲过饥”,也勿过饱,“食戒过多”,“饮戒过深”,“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三不可纵情。“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四不可纵形过劳。“养生之法,不远吐,不骤行,耳不极昕,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切莫“劳其渺渺之身”。(以上见《彭祖慑性养生论》)。“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见《备急千金要方》)。

 茶道人生的感悟

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问我人生到底是什么,我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说:“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人生的感悟,一起来看看。

茶道人生的感悟

茶有四气

“气”指茶人饮茶后驻留在五脏六腑及口吻舌之间的气息,这种气息以平和、持久、甘香为机致,不但能益人体真气,而且能长养其浩然正气,故君子无故不撤茶器,用养气育得也。

一曰生气:

饮茶后有股清新生动的茶器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间,这既是大自然的生气,也是生命体的生气,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气。唯有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二曰灵气:

茶气不仅要生动,更要鲜活,有流动的感觉,称之为灵气;

三曰正气:

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稻之为正气。孟子日;吾善吾浩然之气,所养者,正气也;

四曰意气:

茶气不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生气,一般饮茶者可得,灵气,对茶觉悟者可得,正气,修身养得者可得,唯有意气,非胸次坦然、思兼济天下不可得。

茶有五性

清:形神俱清。

洁:品质高洁。

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

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

兴: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茶有六味

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无粗老之感;

软:无生硬之感;

厚:无淡薄之软。

对六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流舌厚,后味甘。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悦。

爱:茶德仁,但‘哀而不伤’。

幽:发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发人真情。

茶有八难

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饮。

采焙不精,非造也,辩形认色,非别也;

镂金刻玉,非器也;幽暗无明,非火也;

粗老浊重,非水也;不知茶时,非投也;

不谙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饮也。

茶有九香

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浓、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

茶有十德

晚唐时期,刘贞亮将茶道精神称之为茶德,著有《饮茶十德》:

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

茶道的基本要素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茶艺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3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