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创新继承让传统火针焕发生机

医案日记 2023-05-01 15:18:01

创新继承让传统火针焕发生机

本报讯 (记者张凌燕)大量文献及相关研究均证实,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治愈率高、起效快、疗程短、后遗疼痛发生率低、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共同完成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评价及方法学研究”提出,“火针赞刺法”是一种集火针、火罐、针刺放血等疗法于一体的综合疗法,理论源于《灵枢·官针》“燔针”、“淬刺”和“赞刺”等经典针法,与单一疗法相比更具有疗效优势,而且操作方案较为成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该研究获得了2010年度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是以火针赞刺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为范例,探索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针灸临床诊疗技术)临床科研的设计、实施、质控与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它建立以临床疗效为中心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形成相关操作技术规范并加以示范,推动中医临床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目前它是国内外首次完成的,采用平行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法来验证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总结提出了适宜于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研究类课题的方案设计与实施模式,还创造性地拓展应用了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诸多方法学。该方案设计与实施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该项目形成了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多维临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者评价与患者评价结合、整体性与局部性结合、疗效评价与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结合以及一般统计方法与纵向数据分析方法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了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形成了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技术操作规范,成为全国同类研究的范例和指南。

该研究形成的中医诊疗技术临床评价与实施方案的整体思路及具体方法,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专项、中医药行业专项——50项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示范研究等科技计划的范例,在全国数百项课题的启动培训、实施检查、验收鉴定过程中得以推广应用,并且已被纳入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工作指南》向全国推广。

其形成的操作技术规范已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公开出版了《火针疗法》VCD光盘,其视频内容被国内495家大专院校的网上报告厅载录,供广大中医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学生学习。

目前该研究已通过多种途径,面向全国宣传和推广。有效地提高促进了火针赞刺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层提供了规范有效的特色治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医疗费用,促进了普通群众对以火针疗法为代表的中医传统诊疗操作技术的认知与认同。

火针是怎么抑瘤的?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疗法的论述,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火针疗法就相当于是一种集针、热消融等疗法为一体的综合疗法。因其具有寒热并治、虚实同调的特点,黄主任创新性地将火针运用于肿瘤治疗,并取得了不俗的临床疗效。

寒热并治:温经散寒、以热引热

火针疗法最初仅用于寒证,功效局限于温经散寒。

中医理论认为,寒邪属阴,易损耗人体阳气,阳气不足则无力运行气血,且气血遇寒则凝涩,凝涩不通则痛,因此《素问·举痛论篇》中载: “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提示“热”在治疗寒邪引发的疼痛上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因而,《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火针的适用证为寒证、痹证、经筋病与骨病。

热证曾一度被认为是火针疗法的禁忌。《灵枢·经筋》云: “ 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而后诸多医家才逐渐认识到,火针疗法具有“以热引热”的功效。

《备急千金要方》载:“ 痈有脓便可破之,令脓宜出,用铍针,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凡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郁于肌表则易发为痈肿疮疡,火针一方面刺破脓肿有利于引流,另一方面烧红的针体具有高温消毒之意,可祛腐排脓,对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较为适宜。

《太平圣惠方》还记载可以点烙法治疗黄疸,言“ 五脏极热,闭塞不通,疗不及时,甚损人命”,“速宜点烙,及依后方治疗,必得痊平也”,提出黄疸大致乃因五脏之热闭塞于内不得宣发而致,应当采用针刺与烧灼相结合之法,以热引热,使人体闭塞之热外达,从而解郁退黄。

虚实同调:温养脏腑、祛痰化瘀

《针灸聚英》中探讨了火针的功效,认为“ 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虚泻实之害”,指出火针可行气血,不会让虚证更虚、实证更实。

《红炉点雪》中云: “ 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也就是说无论患者病属寒热虚实,均适宜火针疗法。

对于虚证而言,火针疗法通过对应的腧穴、经脉、部位将温热之力导入人体,助长人体正气,激发经气,温养脏腑;对于实证而言,火针具有行气、发散之效,作用于局部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化痰湿之邪,用于治疗症瘕积聚、痈毒脓溃等。

火针寒热并治、虚实同调之功效,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高度吻合。

肿瘤并不是单独某一种外感或内伤邪气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互相胶结致病,黄主任将其总结为寒邪、热邪、湿邪、情志不舒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导致某一部位组织液外渗形成痰湿肿块,痰湿内阻加重气滞血瘀与寒火之邪,肿块内的寒、热、痰湿、气滞血瘀日久引发癌毒内生,形成恶性肿瘤。

而火针是一种具备温热效应的针刺疗法,通过作用于人体特定腧穴以行其气血,一则可驱散寒邪阻滞,二亦可引郁闭热邪外达,同时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可调节脏腑功能,对内在虚证、寒证行温补之功,还可凭借其火热之性消融痰瘀阻滞等病理产物。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的病变瘢痕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经过反复、系统的火针治疗,机体对灼伤组织充分吸收、代谢,直至肿物缩小甚至消失,并新生正常组织。

因此,火针确实可用于肿瘤的治疗,其疗效在临床中亦不断得到验证。




火针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针具名·火针 4.1火针的发展史 4.1.1萌芽阶段4.1.2发展阶段4.1.3成熟阶段4.1.4普及提高阶段 4.2火针治疗原理 4.2.1借火助阳 温通经络4.2.2开门去邪 散寒除湿4.2.3以热引热 行气散毒5喉科治疗器械·火针6参考资料附:1火针相关药物 1拼音 huǒ zhēn

2英文参考 fire need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火针:1.针具名;2.喉科治疗器械。

4针具名·火针 火针为针具名[1][2]。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煨针、燔针、焠针或烧针[1][2]。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1]。针具用铜、铁制成,针柄夹以骨或竹、木,以避免烫手[1]。近人改用不锈钢丝或钨丝、钼丝制成不同粗细的火针,以酒精灯燃点,待针赤后 *** 穴位,主要用于痈肿脓疡未溃、瘰疬、疣、痣、息肉等[1]。现代所用的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长3~4寸,体粗圆,尖锐利,柄用角质或竹、木制作[2]。近有用钨合金丝制作者,形同毫针,略较粗长,受热散热较快,不易变形[2]。使用时将针烧红,于选定部位速刺速出[2]。应掌握深浅、部位,凡血管、内脏及关节附近等处禁用[2]。临床多用于痈疽、瘰疬、顽癣和痹证等[2]。或指大针[2]。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4.1火针的发展史

火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火针针具已经发展到电火针、电热针,治疗范围则扩展至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个方面。然而,许多有关针灸学的教材没有论及火针或只有小篇幅的论述,有关火针疗法的专门著作也很少,这对火针的未来发展很不利,火针疗法还需要得到广大从事针灸研究的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再次重视。

[3]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称之为火针疗法。此法为针灸之传统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对许多疾病治疗效果良好,现将其发展论述如下。

4.1.1萌芽阶段 对火针的针具、刺法以及其适应症、禁忌症有初步的描述,认为火针的治疗多局限于寒证,禁忌症是热证,对于经筋拘急及骨病可用火针治疗。

火针在《内经》中被称为燔针、焠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日焠刺”,《黄帝内经灵枢·筋经》也云:“治在燔针劫刺也”。而对于火针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日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

在火针疗法的适应症上,《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药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说明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寒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曰:“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焯针药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说明对于经筋拘急及骨病证都可以用火针治疗。

《黄帝内经》对火针的针具、刺法以及其适应症、禁忌症都初步的描述,认为火针的治疗多局限于寒证,禁忌症是热证,说明当时火针的应用并未得到较全面的推广,只是萌芽阶段。

4.1.2发展阶段 汉晋唐宋时期,有关火针的论述已打破了《黄帝内经》的范围,对火针的刺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均有扩张,特别是火针已推荐用于内外科等各种疾患,但其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至汉代,火针的使用已渐广泛。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称其为“烧针”,其论述不仅扩大了火针的主治范围,用火针治疗伤寒表证,而且补充了《内经》中关于禁忌症的内容,提出了火针误治后的处理以及火针治疗后的处理。《伤寒论》对误用火针后的变证提出了补救的措施,如“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等。此外《伤寒论》还指出,火针治疗后针孔护理不当,感受外邪,则可并发奔豚。其曰:“烧针另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同时,也提出火针治病必须考虑体制因素,其云:“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陈延之的《小品方》则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记载了火针可治疗附骨疽并首次提出眼科疾病也可以用火针治疗。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火针的适应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突破《黄帝内经》的范围。而在唐宋时期,其治疗范围不只局限于痹证、经筋、骨病的治疗,而已扩大到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以及急症的治疗;同时,火针的选穴、操作、禁忌等问题均已提出,并有了火针治疗的医案记载。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火针称之为“白针”,首先将“火针”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和出血等疾患。同时也可用于内科黄疸、风眩疾患,其曰:“侠人中穴火针,治马黄疽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千金要方·风眩》卷十四日:“夫风眩之病……困急时但度灸穴,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此外,孙思邈对“火针”的禁忌穴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规定腹部的“巨阙,太仓,上、下管等及诸小弱者,勿用火针”。并且说明火针在操作过程要热,在《千金要方·用针略例》卷二十九日:“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则与人有损也”。

宋代以后,火针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内脏疾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了如火针治疗腹痛、哮喘、腰痛等病例。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圣济总录·钩割针镰》卷一百一十三日:“凡目生顽翳者,可用火烧铜针轻点,传波斯国银矿名悉兰脂,点之不痛,勿用别法。”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则对痈疽用火针或不用火针的证型进行了分析,认为“夫痈疽者,头少肿处多出脓。不快者宜针烙”,其也首次提出小儿无辜疳用火针治疗的方法:“烧针似火色,看核子大小,作一纸环子束定,无辜仍须捏定,以针当中烙之,可深二豆许,即贴沉香膏”。

汉晋唐宋时期,有关火针的论述已打破了《黄帝内经》的范围,对火针的刺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均有扩张,特别是火针已推荐用于内外科等各种疾患,但其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4.1.3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火针理论基础,从刺法、适应症、禁忌症上有所扩展,还对火针的针具进行了规范,火针已用于内外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专科疾病的治疗,并且有大量的医案记载,为火针疗法的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就是火针的成熟阶段,在此期间,有关“火针疗法”的记载非常多,其对火针针具、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禁忌范围都有发展提高,特别是明代,有关火针的描述最为全面。

明代著作中高武的《针灸聚英》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火针疗法”,所讨论的内容包括针具和刺法方面,强调了针具的质地和加热,以及针刺的深度和适应症,以及对其禁忌症等多方面都有很详尽的说明。如其载:“世之治火针者,皆用马蹄铁,……铁熟不生为工,莫如火炉中用费或筋治针为家业。”首先提出制造火针要选用耐烧的熟铁。同时强调刺火针针刺深浅要掌握适度,并且酒醉的人不可行针;在出针方面,其认为要“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痛止,不按则痛甚。”

在火针的适应症上面,《针灸聚英》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运用火针治疗外科疾患和痹证,并明确记载了治疗这些疾病的操作方法。高武也是首次提出火针治疗疾病的机理的医家,认为“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虚泻实之害”;“盖火针大开其针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

此外《针灸大成》、《名医类案》等对火针的刺法、适应症、医案等均有详细的描述。李时珍则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基础,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里较全面的论述了火针的刺法,治疗作用,并且对火针治疗痈疽,痹证的机理进行了阐述,而且也对火针治疗目翳的刺法进行了描述,曰:“其法用平头针如翳大小,烧赤,轻轻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药敷点。”《外科正宗》、《外科启玄》里有关火针治疗外科疾患的详细论述,如火针可用于疮疡、瘰疬等症,薛己的《保婴撮要》则用病例方式说明了用火针治疗个小儿气血虚甚的腋痈要“当先大补后用火针”,肝肾先天禀赋不足的疮、肌肉不生不能用火针治疗。明代是火针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清代,由于那个时代采取了限制中医的措施,火针疗法发展也相对比较缓慢。只在火针的治疗范围上有所延伸,而在针具和操作方法上却没有很大的改进。

赵诔的《医门补要》论述了火针用于背腹部时的针刺方向以及火针的禁忌症。 *** 洛《本草从新·卷十五火土部·火针》则提出火针的功效为“通、祛风”。《针灸集成》内则认为:“性畏艾条者,当用火针”。李学川之《针灸逢源·卷三》里火针法篇对火针的刺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强调“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之,医者临时用之,以免手热”;“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人,毋另惊恐”;“凡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从两旁按之,另脓随手而出”。

吴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归纳了火针的适应症。“火针者,即古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机体,留而不能过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

此阶段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火针理论基础,不仅从刺法、适应症、禁忌症上有所扩展,还对火针的针具进行了规范,火针已用于内外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专科疾病的治疗,并且有大量的医案记载,为火针疗法的成熟阶段。

4.1.4普及提高阶段 针具由传统的粗火针发展到细火针、电火针、电热针,治疗范围则扩展至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个方面,近些年甚至发展到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火针的治疗机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针灸得到普及和提高,火针疗法也从新得到重视,针具由传统的粗火针发展到细火针、电火针、电热针,治疗范围则扩展至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个方面,近些年甚至发展到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火针的治疗机理。

对火针治疗机理的研究 近年来对火针的抗炎机制研究较多。卓鹰等用火针针刺关节周围阿是穴治疗23例类风湿患者观察提示火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李晖等则报道火针可以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度,使血清皮质醇升高、IL1β降低,并认为火针对血清皮质醇、IL1β的调节可能是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内在机制之一。于雯等研究表明,火针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外周血清IgE的含量,从而提示火针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抗炎、平喘、抗过敏的作用。

对火针刺法的研究 师氏“新火针”采用金属钨制作的细火针,其刺法上为深速刺、深留刺、浅点刺、慢烙刺、速烙刺,对火针的创新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王祚邦等用火针刺水道、归来穴治疗卵巢囊肿的研究表明深刺比浅刺疗效好。唐勇认为烧针的方式需与针刺部位的 *** 呈垂直方向,并认为将所需加热部分置于外焰一次性烧针以达到“针红”的要求,而不是分段进行烧针。也有资料对火针针刺时间进行研究表明对风、寒、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三伏天效果好。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

对治疗范围的研究 温丽君对1950年~2002年的火针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得出在此年间,外科文献报道最多,其次为内科及皮肤科疾病,且多为常见病,肿瘤科、神经疾病、心血管病方面的报道较少。近几年来火针的适应症也有扩充,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主治范围,用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如火针对乳腺纤维瘤、更年期综合征、外阴白斑、治疗慢性结肠炎等疾患均有较显著的疗效。

4.2火针治疗原理

火针既有针的机械 *** ,又有火的温热 *** ,对风、寒、湿、痹等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于借“火”之力 *** 穴位或局部,具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以及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作用。

4.2.1借火助阳 温通经络 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通过腧穴将火热直接导人人体,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火针借火热之力,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畅通,通则不痛。

4.2.2开门去邪 散寒除湿 开门祛邪,即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外邪出路。痹证日久,必然在体内产生一些诸如瘀血、水湿等致病性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就会停滞于局部经脉、关节,火针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2.3以热引热 行气散毒 针借助火力强开外门,将邪引出体外,火针不仅对于风寒湿引起的痹证和寒证有效,同时对热症也卓有成效。热证由于局部血气塑滞,火郁而毒生,往往出现红肿热痛等多种表现。使用火针,借火力强开其门,引动火热毒邪直接外泻,从而使热清毒解,同时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

现在临床研究认为以火针直接 *** 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黏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黏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流循环状态随之改善。

5喉科治疗器械·火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8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