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药会伤胃吗?

荆十三 2024-03-30 14:43:16
导读:中药会伤胃吗?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中药也是药,遵医嘱真的很重要!

病各有异,药物各有性味。内服之药,必须经胃,用药不当,常先影响胃腑。

微信图片_20240330095233.png

  苦寒类药 

如不恰当地服用黄连、黄柏、大青叶、穿心莲等药,尤其是药量较大,连续多日,常可导致胃中寒凝、气滞,或呈寒湿之证。

常见症状如食欲不振,胃脘痞胀、隐痛,畏寒喜暖,舌苔薄白或白腻等。

凡见中焦寒湿之证,治宜温中芳香化湿,据证选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香砂平胃散等方。

一般湿阻者,宜陈皮、半夏、薏苡仁、生姜或干姜、茯苓、甘草、佩兰、石菖蒲等,中虚胃寒者可用理中汤加减。

如原有阴虚之证,频服过多苦寒药物,可促使阴液进一步耗伤。

寒性凝滞,有可能滋生湿浊,每可出现阴虚与湿浊中阻两种病机同时存在。两者程度各有轻重、主次之别,然而阴虚与湿浊又相互矛盾。治疗此等病证,化湿须防伤阴,滋阴又防助湿,调治比较棘手。

据我的经验,凡舌红而苔白腻,中焦湿浊较盛,食少、不知饥,脘痞,口干却不欲饮水者,先用藿香、佩兰、陈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等芳化湿浊。投数剂后白腻之苔渐化,逐渐撤去化湿药物。

若舌红口干,苔色白厚而干者,可用佩兰与芦根、麦冬相配。

芦根甘淡、泄湿生津,淡以祛湿,甘以养胃。麦冬生胃津而不滋腻,使津液上布,利于化湿。或以薏苡仁配橘皮、泽泻,化湿而不伤阴。

因苦寒药久服而致胃湿经久不化者,有时还可酌配祛风之剂,如少量防风、羌活等,化湿祛风,鼓舞胃气;也可酌加九节菖蒲醒胃而化痰湿。

 辛温类药 

如川乌、草乌、附子、干姜、桂枝或桂心、荜茇、细辛等等,多用久用,可使胃阴受损,胃脘出现灼热感,嘈杂,口干,食欲不振,舌质红等症。

上述症状的轻重程度,常同服辛温类药的量与时间久暂有关。

治法一般宜滋阴养胃为主,清其郁热为佐。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

我常配加象贝母、蒲公英、石见穿等以清郁热,白及、山药以护胃膜,并稍加橘皮、谷芽、鸡金等品和胃气而助运化。

据我的实践体会,口服抗菌药物之味苦者(外包糖衣,内药味苦),也具有不同程度之苦寒性味,服用日久常可出现前述苦寒类药之症状。

抗风湿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久服也有类似辛温类药之胃反应。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如常用的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多用久用后对食欲虽无明显影响,但也常会出现类似辛温类药的反应。

又如铋剂药治胃病,针对幽门螺杆菌,但有滋生湿热之弊。

现在因药物而引起胃肠道反应特别是导致胃炎者不少,已渐引起医家重视。

药物有寒热温凉不同,多用久用,或投药不当,以致损伤胃气、胃阴,古今如此。现代药物品种尤广,更应加以注意。总以辨证为要,参考药性,妥为治疗,以免延致慢性胃疾。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粹》,徐景藩著,陆为民、徐丹华、罗斐和整理,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65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