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糖尿病思考 | 丁和

荆十三 2024-03-03 15:29:50

文源:民间养生 作者:丁和

写完《高血压考》,接下来该写《糖尿病考》了;可是又是不知怎么下手,写还是不写,说还是不说;到底怎么写?由于老是考虑这些问题,十几天晚上睡觉质量不好;已经是元旦了,很多人都放假休闲去了,我却没有一点“闲情逸致”的感觉;上网看到网友发来的祝福:祝大家健康快乐,于是心中又多了一份沉重;

微信图片_20240120113724.png

所以先编个故事给大家说说:由于睡觉睡不好,总是半梦半醒之间;魂魄一游走,碰到了一个老朋友;是一个老是不安于现状人,今天干这,明天干那,属于多职业者;按北京人的话,叫“瞎捯饬”;于是和它聊了起来;我问它答,以下是聊天记录:

问:你最近在干什么呢?

答:我现在做职业杀手,研究杀人。

问:为什么干这行呢?

答:现代有一些人,都太愚昧;所以上天让我杀他们;

问:干这行很危险,没等你杀人家,可能人家把你杀了;

答:我研究的是绝招;

问:那你研究的是什么绝招呢?

答:“糖衣炮弹”杀人法,就是先和他们交朋友,然后慢慢诱杀;

问:能讲讲具体步骤吗?

答:就是先请他们吃饭:吃大鱼大肉多喝酒,吃烧烤喝扎脾;吃生猛海鲜,吃麦当劳,吃肯得鸡;慢慢他们就会吃上瘾、喝上瘾,慢慢他们就研究这里吃、那里吃;他们还会说你是好朋友,让他们学会了享受现代生活,他们很感激你;慢慢他们就会吃出“高血压”、“糖尿病”;

问:这些病也不全是吃出来的呀,就是吃出来的,现代医学这么发达,又能奈何了他们?

答:这你就不懂了,奥妙就在这里;我会帮他们找最有名的专家,给他们推好药,荐好针,他们就会更加感激我;他们吃上药,打上针,就再也离不开这些了,慢慢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差,慢慢他们就会……;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于是乎,我琢磨琢磨真是这么回事:所以我把我琢磨出来的道道给大家说说;

高血压被称为“魔鬼杀手”,糖尿病被称为“甜蜜杀手”,是又一个凶残的现代流行病;高血压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人人惧怕高血压;而糖尿病让人没有“危伏四起”的恐惧,所以人们是在不知不觉,甚至是在快乐无忧中迎接死亡的袭来。

2 导论(阳光下的迷失)

为什么要用“阳光下的迷失”作为导论呢?眼睛明亮的人在黑暗中才会迷失,阳光下怎么会迷失呢?诚然,现代人对一些疾病不再象过去那样惧怕,因为有发达的医学保驾护身;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也就是我在本文里将要和大家探讨的。

发明枪的目的是用来防卫的,可后来又成了杀人武器;发明药的目的是用来救人的,可后来也被用来毒人;发明汽车是为了交通和舒适,可因为路不好,司机为了躲路打偏了方向,结果冲进了人群;我们是怨路呢?还是赖汽车?还是赖司机?

如果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有错的地方,如果目前的防治措施有误的地方,大家还高兴得起来吗?所以说现代人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低能”表现,就是“盲目听从”“盲目信任”;而自己不动脑筋,把健康和生命轻易交给别人;被一些老观念所束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被一些“定论”所误导。

科学是发达了,仪器是先进了,它们不会出错;但它们是人操纵的,人的思想错了呢?就象开汽车,司机把方向盘没打正,路就跑偏了,这就是“阳光下的迷失”。目前对“糖尿病”的病理分析和防治措施,确实就象被“现代医学”掌歪方向的汽车,行驶在一个又一个布满陷阱的崎岖之路上。

一个果园里,有苹果树,有梨树,有石榴树;它们各开各的花,各结各的果;但它们从土壤里吸收的营养是一样的,接受的阳光是一样的,经受的风雨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收获的果实不一样呢?是因为大自然赋予它们的“自然本能”不一样。

一棵苹果树上嫁接一条梨枝,苹果枝上结苹果,而梨枝上结梨,它们从同一个枝干上获取同样的营养,为什么结的果实不一样呢?是因为大自然赋予它们的“自然基因”不一样。

这就是自然,人也是这样。人体也有非常强大的“自然本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非常严密的,非常高级的三大功能:“防御功能”、“抗战功能”、“修复功能”;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对付疾病的“自然本能”,就看我们怎么重视我们的本能,就看我们怎么保护我们的本能,就看我们怎么利用我们的本能。人来源于自然,最后归于自然,其中最重要的的是,人的一切都要融于自然,遵循自然;脱离自然就会一切变得不自然,改变自然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人们自古以来就幻想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找来找去找到目前找到了“基因工程”,可疾病却越来越多;其实“灵丹妙药”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我们却把它忽略了,放弃了。“灵丹妙药”就是如何保护和利用我们的“自然本能”,如挖掘我们的“自然本能”;一句话我们研究来研究去,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如何尊重我们自身的自然本能,如何享受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怎样更多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怎样掌握更多的自诊自疗本领,把健康和生命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3 认知血糖真面目

“糖尿病”患者一听到糖字,如临大敌,似乎糖是天下最讨厌的东西;其实糖是人类的最亲密的朋友,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七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其中“碳水化合物”指的就是糖;因为它的化学组成通常用Cm(H2O )n表示,所以又称为碳水化合物;糖又分为很多种类,我们所说的糖,是指葡萄糖;人们住院输液输的就是葡萄糖,是为了快速增加人的能量,利于身体修复;糖占人体每日所需总能量的6070,

人吃进去的食物中,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胃消化,在肠道内吸收,形成血糖。一部分贮存入细胞内,另一部分进入器官和组织,产生能量,细胞内能量消耗后,存入细胞内的糖份再放出来,满足生命的需要。也可以这么说,我们每天三顿饭,吃进去的食物主要就是转化成糖;

那么,我吃进去的糖都干什么呢?也就是糖的生理功能有那些呢?

(1)供给热能维持体温;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热量

(2)构成身体组织;

(3)辅助脂肪的氧化;

(4)帮助肝脏解毒;

(5)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如果通俗地讲,糖对于我们身体,就是主要能量来源,就象汽车需要汽油一样;汽车没了汽油,就是一堆废物,人离开糖就不能生存;如果我们细心琢磨体会就会明白,糖在人体有两个最重要的具体表现:一是我们的体温,如果我们吃得少、吃的食物含糖量低,身体就会感到“冷”;特别是冬天需要保暖,我们就要多吃牛、羊肉等含热量大的食物;有人为什么“手脚发凉”?那是因为血液循环差,中医叫“血脉不活”,血液不能“足量”地输布于远端的末稍循环,那里就没有足够的糖份“燃烧”产生热能;二是我们的力气,如果一个人胃口不好,面黄肌瘦,那么他就会浑身发软“无精打采”;如果我们不吃早饭的话,那么上午工作就没精神,如果再干比较劳累的工作,就会“出虚汗”、“心慌”、甚至“手脚发抖”,这就是糖份消耗过多出现了“低血糖”;

所以,得了糖尿病是一件很麻烦,也很恼人的事:一方面人吃饭主要的是需要糖、利用糖、离不开糖,而另一方面吃得多了就会血糖升高,甚至尿糖。服用降糖药掌握不好,还会出现低血糖。

那么,血糖的浓度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主要决定于其来源及去路。

血糖的来源:1、食物的消化,吸收; 2、肝糖元的分解糖份;3、糖的异生;

血糖的去路:1、细胞组织的能量消耗;2、合成肝糖元贮存;3、合成脂肪贮存;

上述任何一个环节的紊乱,都会造成糖代谢的紊乱。

当我们明白了糖的来源及去路以后,我们分析糖尿病的原因就好办了;那么,糖尿病是怎么一回事呢?通俗地理解,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糖进入血液再向身体各个部门送的时候,有一部分送不出去了;这部分多出来的糖老在血液里的转游,我们测量血糖的话就会高;

问题来了,为什么糖会多呢?按道理讲,有三种可能:一是我们吃的多,二是身体消耗的少了,三是储存的少了,实际上这三种情况都会存在;第一种我们好理解,如果我们吃的食物多点或者用了含糖量高的东西,血糖就会高;第二种也好理解,如果吃饭后活动的少,糖消耗的就少,血糖就会高;这可以理解为正常的“生理性血糖高”;第三情况就不同了,它又带来了问题;

如果对来源2和去路2、3进行分析,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请大家注意,这对于下面对糖尿病的分析至关重要;这个问题就是所谓“耐糖量”的问题,也就是人体“能量储存”功能;我们都知道“地震或其它灾难”中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能活很多天,除了精神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消耗自己身体里的能量储存,这也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抗击灾害的特别生存功能;这也就是人体的“能量仓库”,人们吃饭除了当时消耗能量外,还要把多余的一部分储存起来备用;但糖尿病患者肯定比不了正常人,因为他们的储存几乎没有了;我曾经和一个咨询的糖尿病患者这样讲:为什么不到吃饭的时候你就先饿了呢?为什么稍微一干活就累得发慌,甚至出现“低血糖”?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能量仓库”出问题了;正常人跑一百米后,休息一会儿就没事了,因为跑一百米消耗掉的能量,身体从仓库里快速拿出来给予补充;这就是“病理性”糖尿病,糖尿病的原因之一是“能量仓库”出了问题。

再对来源1和去路1进行分析,这很好理解,这是很直观的“新陈代谢”;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进的问题,也就是吃多吃少的问题;另一个是出的问题,也就是身体利用多少、消耗多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不用探讨,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就不敢多吃,少吃就会血糖高,所以第一个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就是“糖利用”的问题,也就是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达成共识的成因问题,就是身体无法正常利用糖;但是,是身体的所有组织都无法正常利用呢?还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无法正常利用?这是探讨糖尿病的关键之关键;现代医学发现了“胰腺和胰岛素”的作用,认为是它们出了问题,导致糖无法正常进入到细胞组织;所以治疗的思路也把“胰腺和胰岛素”作为重点研究来研究去,可始终停留在药物降糖阶段,在防治和康复上几乎没一点办法;为什么呢?因为糖尿病不仅仅是“胰腺和胰岛素”出了问题,下文里将详细探讨;这里我们先要明白一点就是,糖尿病的原因之二是“糖利用”出了问题。

那么,是哪里无法正常利用糖了呢?能量仓库又是谁呢?我们进一步向下探讨:

4 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

我们先看看糖尿病的分类和定性:糖尿病一般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和非胰岛素依赖型(II)两种类型。我们通常所指的是II型糖尿病,我们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是II型糖尿病。尽管有报道I型糖尿病胰腺移植成功,目前世界范围内也就个别案例;它不代表众多的II型糖尿病。关键是糖尿病的群体是众多的II型糖尿病;并不是说能治好几个I型糖尿病就代表战胜了糖尿病,而研究攻克具有普遍性的II型糖尿病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严格意义上讲,II型糖尿病还应该分为两种情况:II型糖尿病在发病初期应该叫“高血糖”或者说“血糖高”,不能上来就定为糖尿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血糖高”是现代人的普遍现象;现代人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吃的好了、吃的热量多了,吃的高糖食物多了,再加上动的少,消耗的少,自然就会血糖高;但是,“血糖高”和“糖尿病”,是两个不同的状态和概念,“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只能说血糖高后期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但并不一定都会发展为糖尿病;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1)血糖高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糖份的多少,二是血量的多少;以往我们只考虑到血糖高了,就是糖多了,而忽视了“血量”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血液总量少了呢?测出来的血糖不也会高吗?把同样多的糖溶进10斤水和溶进20斤的水,浓度会是一样吗?一个人的正常血液总量是体重的8左右,就是说一个体重150斤的人,他的血液总量应该是12斤血,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循环和交换质量;如果他的血总量不是15斤而是10斤呢?喝水少的人,“漏尿”的人,好喝茶的人(茶有利尿作用)、高血压吃“利尿类”降压药的人,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血液里的水份减少,血浓度增高,血总量就会减少,测血糖就会高;

(2)大多数血糖高的人并不具备糖尿病“三多一少”典型的症状, “三多一少”是多渴、易饿、多尿、消瘦。“三多一少”是中医两千多年来对“消渴症”的不断探索,总结出的典型外在症状,正所谓“病在内症在外”;古代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主要是看“尿”是否招来蚂蚁来判断尿里有没有“糖份”;用现代的知识来验证“三多一少”的涵义,就能说明“血糖高”与糖尿病区别;所谓“多饮”,血液里糖份多了,血液就会秥稠,渗透压就会升高,血流速也会变慢,就需要水份稀释血液恢复秥稠度和流速;就象我们吃的咸了就会渴,就要多喝水一样;这也是人体的“自救行为”,再者身体为了自救,糖多了就会通过尿向体外排,就会造成“多尿”,水份也会流失,也需要补充水份;所谓“多食”,上面讲过了,糖尿病人的“仓库”出了问题,没有了库存,每天三顿饭吃的东西仅够维持当时的“生存”需要,连生理需要都谈不上;吃的那点东西很快就消耗完了,又没有备用的可以补救,所以就“易饿”;所谓“消瘦”,身体的仓库没有储存,身体需要能量时就要动用“老本”,就是消耗脂肪,这叫“自己吃自己”;所以,判定糖尿病,“三多一少”是很重要的参照依据;

(3)血糖指标的偶然性,我们都知道早晨验血糖不让喝水,为什么?喝了水血液就会稀释,血总量就会增大,再查血糖就会低,就不“准确”;那么不喝水就会“准确”吗?这里面也有很多偶然的变数,比如头天喝水多少,头天吃饭多少,头天晚饭时间,头天禁水时间,第二天的采血时间,平时喝水少的人等等,都会影响验血标准;那么还要补充查验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这同样也有很多变数,比如吃的什么东西,吃的多少,喝水多少等;所以不仅血糖指标,包括很多化验指标,都存在很多偶然性;比如说,你六点查的指标和11点查的指标就会不一样,你头天查的和第二天查的就会不一样;你喝杯水抽支烟,或者跟人吵上一架再查,那堆数据就会面目全非;所以有了数据,一定要对照“症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身体所有的疾病,都会发出“求救信号”,或者是身体上的(象粉刺、脓疖、肉猴等),或者是感觉上的(象疼、痛、酸、麻、木、胀等);关于这点,将在《现代医学考》里详细探讨。

所以说,血糖高也不等于糖尿病,血糖高不必惊慌,先闹明白是什么原因再说;如果是“血量”少的话,把血补上来就OK了;况且这一类“血亏”型的血糖高不在少数,带有普遍现象;因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不按时吃饭、不按时睡觉再加上损耗多),多数人的“气血”都处于“亏损”状态;所以,这类血糖高的人,把“气血”补上来,血糖就会降下去;如果是糖利用出问题,我们就解决糖利用的问题,而如果是库存的问题,我们修仓库就可以了,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这里捎带着又出来一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贫血”要多吃补血的食物,但却不知道“贫血”在西医和中医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补血的目的和结果也不同;西医“贫血”是指血液里的“红细胞”缺了,“红细胞”是干什么的呢?是血液里的一种介质,是负责“载氧”的;而中医没有“贫血”这一说,所对应的应该叫“血虚”、“阴虚”,中医“血虚”和“气虚”则偏重于量少和力弱;西医补血是增加红细胞,中医补血是增加血液总量;西医补血是提高血液的“载氧”能力,中医补血是提高血液的“载养”能力;氧和养不一样,氧是单指氧气,养是全面的营养;西医解决的是血液质量,中医解决的是身体质量;

所以血糖高所不可怕,可怕的是再出现尿糖就不妙了,就成了糖尿病了;

糖尿病人为什么尿糖?正常人的尿液中为什么没有糖呢?是因为有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才保证了人体在排尿过程有效营养物质不流失;控制体内血糖浓度最高限度的总阀门是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到危害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行的最高浓度时,肾糖阈开始开闸排糖。只有这时才会出现糖尿。这种糖尿,是体内血糖过高的表现。象高血压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自救行为;就是说当身体里的糖不能再高了,它就会自动排出体外;所以说,尿糖也不可怕,说明我们的身体的自救功能还能正常工作;但是出现尿糖是身体发出来的求救信号,告诉你身体里的糖超标了,要有危险了。

所以说,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只要不出现尿糖,就说明还没有达到危害身体的程度;我们只要在“生活方式”上提高警惕,“改正错误”行为,起码不再错上加错,就不一定发展为糖尿病。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少吃多动”,“少吃”是指含糖量高、含热能高的食物,并不是饭量的大小;另外给大家介绍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即能代替锻炼又能加大能量消耗,还能防治血糖高过渡到糖尿病;就是“刮痧、拔罐法”,将在后面的糖尿病自诊自疗里详细介绍,血糖高有血糖高的理疗方案,糖尿病有糖尿病的理疗方案;

这一章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大家一查体发现血糖高,就吓得不得了,马上吃降糖药,结果“假糖尿病”吃出个“真糖尿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讲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一条牛过去拉着车走平道,力气正好,现在车载加重了或者是遇到了上坡,它能力就有些不够了。作为主人我们这时应该做什么呢?(1)帮忙推一下(调养身体);(2)给它减轻负担(少吃减重多动);(3)还是拿鞭子抽它(吃药刺激);(4)还是不用它了(用胰导素);

这条牛就是胰腺及其它功能器官,或者叫身体的“控糖机制”,因为我们后面还要探讨,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胰腺自己的问题;如果在开始只是血糖高的时候,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控糖机制”还有挽救的余地,而上来就采取“打”和“替”的办法,牛被打爬下了或者慢慢变懒了,或者后来一点活也不干了(前面讲过了,人的器官也是“用进退废”,你不用它就废了),就成了真正的糖尿病了;再后来吃药吃得其它器官也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并发症;人就彻底没救了。

在这方面,人们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既然身体自己降糖不灵了,吃药降糖不是一样吗(当然忽略药物的毒、副作用)?不一样,我们身体自己控糖是智能的,它在量的处理上没有失误,而药物降糖是机械的,量多量少会有很大偏差;量小了完不成任务(降不彻底),量大了降过了低血糖对身体更有害;不多不少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身体的血糖高低是因人而已的,没有统一标准;我们都知道任何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人体的器官也是原配的好,不但自己的功能“尽善尽美”,而且和其它器官的配合也是“尽善尽美”;

这里又带出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如果“刺激疗法”把胰腺累“死”了,潜伏着一个更大的危险;现代医学只讲到降糖药物的好处,却没有对这一点进行确切描述;目前对胰腺的认知发现:胰腺细胞有A、B、C、D四种,其中B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吃药刺激就是促进B细胞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是帮助糖能够顺利进入细胞组织;而B细胞是分泌“高糖素”的,高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元分解升高血糖的;就是说,身体把备用的糖合成为糖元放进“仓库”,急用的时候通过分泌高糖素再还原成糖;所以胰腺就象调控糖份的“管理员”,如果管理员死了,怎么办?今天吃替代B细胞的药?明天吃替代A细胞的药?后天吃替代C细胞的药?大后天吃替代D细胞的药?将来再发现E、F、G细胞呢?

身体是不是大乱套了?这些刺激疗法和替代疗法究竟给身体带来的好出多还是坏出多?这么多的并发症究竟那些是疾病本身造成的?那些是药物造成的?怎么能说得清?谁又能说得清?

5 II型糖尿病与I型糖尿病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看看现代医学对 “Ⅱ型糖尿病”怎么认知的呢?“Ⅱ型糖尿病”患者胰腺B细胞还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但Ⅱ型糖尿病患者身体中的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即发生了“胰岛素抵抗”。为了克服人体组织中存在的胰岛素抵抗,胰腺需要加紧工作,分泌出较多的胰岛素,以代偿胰岛素抵抗所带来的不足,使血糖水平维持在较为正常的范围内。当人体胰腺失去这种代偿后,胰岛素分泌模式开始出现异常,由于胰岛素分泌的这种异常在进餐后更加明显,因此使得葡萄糖在血液中蓄积,血糖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引起Ⅱ型糖尿病发生。随着体重的增加、体育活动的减少,Ⅱ型糖尿病中的这种情况会进行性加重。

这是现代医学界对II型糖尿病病理机制达成的共识,也是指导糖尿病防治的理论依据;果真如此吗?大家一看,觉得真是这么回事,不由你不信;错了,上述结论是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描述,什么是“假说”呢?就是想象推理出来的结论;就是我们常用的推理理论:开始假设怎么样,结果就会怎么样,然后又会怎么样;这象高血压的说法一样,也是一个“无证据结论”;

这种推理结论是对的呢?还是错的呢?要用实验结果来说话,要在实验中得到证据依据;(1)细胞为什么对胰岛素不敏感呢?谁给胰岛素造成的抵抗呢?谁做的实验呢?做的什么实验呢?(2)为了解决血糖增高,胰腺要多分泌胰岛素,这种“代偿能力”是会有的,这也符合身体的生理现象;但这种 “代偿能力” 又是怎么失去的呢?又是谁?用什么样的试验能证明这一点呢?所以说,目前没有进行实验,或者无法进行实验,至少不能证明它是对的;

这就象“隔皮猜瓜”,你说西瓜是生的,我说西瓜是熟的,谁说的对呢?只能打开看结果。那么在糖尿病的治疗上,按照这样的假说,如果能把糖尿病治好,也能说明它是对的;但现在的治疗不是解决的这些假说问题,理论是一套,实践又是另一套,所以也就不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治疗上既不是解决的“不敏感”,也不是解决的“代偿能力”;所以也不能证明这种假说的成立;

我们都知道,常用降糖药物有两类:磺脲类是刺激B细胞多分泌胰岛素,就是“一条牛干两条牛的活”,这种“透支”行为早晚把牛累死;双胍类是抑制延缓肠道吸收,就是吃的东西不让它吸收或少吸收就排出体外,光让人过“嘴瘾”;糖尿病人为什么整天浑身没劲,无精打采?因为吃得东西转化不成能量,哪来的劲?人为什么吃饭?人吃饭有两个目的,除了过“嘴瘾”以外,最重要的是给身体提供能量;

即使这种假说成立的话,我们只想到刺激胰腺多干活,为什么不给它减轻负担还干原来的活呢?这不是本末倒置自找麻烦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你以前体重100斤,100斤体重自身消耗的能量每天要提10桶水消耗的能量,每顿要吃一个馒头以维持这个标准,胰腺及其它功能器官也给你处理一个馒头的转化工作,这是一个100斤阶段的能量平衡(这是小牛拉小车);现在,你体重200斤了,200斤体重自身消耗的能量每天提10桶水消耗的能量,那么你每顿要吃两个馒头以维持新标准,那么胰腺及其它器官就要加倍的干活才能完成任务(这就出现了小牛拉大车);问题又来了,小牛(胰腺及其它器官)就那么点力气,它不给你多干活,就干原来那些;怎么办,我们就用药物刺激它多干,这无疑是“杀鸡取卵”;

我们为什么非要“小牛拉大车呢”?我们为什么不把“大车变回小车”呢?我们少吃不行吗?我们多动不行吗?我们减肥不行吗?但是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少吃多动减肥,血糖只能降一部分,还是高;那么,这就不仅仅是胰腺和胰岛素的问题了。

自从英国医生Banting通过狗实验发现胰腺和糖尿病的关系,接近百年来,糖尿病的研究与治疗始终围绕着胰腺功能绕来绕去;诚然,这个发现对I型糖尿病人的治疗功不可没,对II型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毕竟不一样;

I型糖尿病是胰腺功能完全丧失,身体自身无法分泌“胰岛素”,没有胰岛素血糖肯定会高;对I型糖尿病唯一的办法就是外源提供胰岛素,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II形糖尿病胰腺能分泌胰岛素,由于受I型糖尿病的思路影响,第一个怀疑的目标就是胰腺和胰岛素,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就会想到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但是多少是足?多少又是“相对不足”?这似乎无法界定;血糖高了,胰岛素是降血糖的,不是胰腺的问题是谁的问题?这是很“顺理成章”的逻辑推理,也让人毫不怀疑,无懈可击;但是问题又出来了,临床发现一些糖尿病人的血胰岛素比正常人的不低,甚至还要高;这又怎么解释呢?显然这个推理也是错的;这也是“抵抗”假说的由来,既然是抵抗,刺激胰腺多分泌胰岛素就不抵抗了吗?这也难以自圆其说;所以对II型糖尿病的认知和治疗,仅仅聚焦于“胰腺及胰岛素”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反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什么我们的目光只盯在胰腺和胰岛素上呢?我们为什么不再从其它“致高”因素上寻找突破口呢?就象汽车,油门是控制行车快慢的,但传动部分的变化也影响车速,车载多少也影响车速,车胎爆了车也跑不起来;既然血糖高,既然胰岛素不少的情况下血糖还高,那么关键是这些高出来的糖本来应该去哪里?第一章里已经提到的问题:“糖利用”和“能量仓库”才是II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通过下章的详细分析,我们就会知道II型糖尿病的病理确实和I型糖尿病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II型糖尿病的病理和I型糖尿病的病理不是完全一样的,“胰腺和胰岛素”对II糖尿病的影响只是部分因素,不是主要因素;

但是,包扩血糖高在内,尽管它们在病理上有区别,而在发展演变上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血糖高、I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这三者可以把它们看作三个独立状态或者是三个`存在形式,但也可以递进式的发展演变;第一步是血糖高,如果防治措施不利的话,必然发展为II型糖尿病;从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这一级的预防主要是给胰腺减负,如果上来吃药是给身体增负,是用“新错误掩盖老错误”,是错上加错;第二步是II型糖尿病,如果防治不利的话,必然发展为I型糖尿病;这一级的预防就是怎样从新认识糖尿病,以及采取那些措施,才能防止我们把身体搞得越来越糟,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这里我用了两个必然,目的是给大家提高警示;捎带讲一个哲理故事,大家就会明白这个警示多么重要;二十多年前,中国各个行业刚开始搞职称评定,某单位某科室里给了一个“经济师”的名额;但是有两个老同志完全符合条件,都是马上50岁的人,学历同样,同一年参加工作,都要快退休;很可能这次评职称是末班车,以后恐怕再也没机会了;这不仅是影响一级工资的问题,还牵扯级别待遇问题,工作评价问题;但是二者必有其一呀,最后只有一个人评上了;落选的那个想不开,工资、级别待遇倒没什么,关键是自己的工作没人家干得好啊,同志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啊;于是请了病假在家不愿出门,这里不舒服,那里不痛快;结果一个月下来,真的有病了,到医院一查,“肝癌”中期;开始找了一个老专家,一问诊原来有肝炎病史,主要是“郁闷”引发和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建议保守治疗;中期保守治疗的话,有可能没事,最少也能活几年;家人不放心,又找了个年轻的专家,这回的意见是动手术,理由也很对,如果这样的心情发展下去的话,病病会越来越重;最后决定动手术,结果手术台没下来人就完了;人在极坏的心情下,连手术台这道砍都过不去;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评上职称的那个同志还活得好好的,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他也有肝炎史;尽管这是个现代寓言故事,可我经常想:如果那个落选的同志评上了呢?他现在是不是还活得好好的?评上的那个同志如果落选了,他会不会死?如果两个人都没评上或者一开始给两个名额,他们的结局又会怎样呢?当然,结局“必然”只有一个,但这里面确实存在着很多“如果”,也就是存在着很多“偶然”;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必然;但死于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而死就是一种偶然;这就是哲学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偶然是必然的条件,必然是偶然的结果;一个人从健康到血糖高,从血糖高到II糖尿病,再从II型糖尿病到I型糖尿病,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偶然”,所以不要忽视这些“偶然”,如果我们不让这些“偶然”发生,糖尿病以及并发症就不会成为“必然”。

6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辩证法,任何事物都要辩证来看待;搞任何研究都一样,如果不会运用辩证法,那么事情不是辩得越来越透彻,反而会把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上章结尾讲了一个辩证法,这里再用一个辩证法作为开篇;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但是很多时候,现象被一些假象所替代,那么对本质的认识就产生错觉;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一种不真实的现象,它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虚假的表现;假象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属于客观的范畴。错觉则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最怕的就是主观上的判断错误;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大西瓜,一个小西瓜,如果要买的话,大多数人会挑大的买,因为大的长的时间“长”,肯定比小的熟;这就是不懂瓜,把假象当真象;所以任何事情,辩明真象,不要被假象或者错觉所迷惑是最重要的;

某企业老板,开宝马私家车;一天发现车出毛病,因在保修(相当于我们的公费医疗卡),就找到厂家特约维修点某家大型汽车维修站;维修站领导很重视有身份的客户以盼长期受惠,况且名车又是“金贵之体”,大有利润可图,反正是厂家埋单;于是直接安排值班主任技师亲自负责;

主述:在刹车或拐弯的时候,会听到“咯哒”响声;先上监测线进行全面“体检”,数据通过电脑打出来,一切正常;于是又用本站耗资1000万刚从某发达国家进口的目前世界最先进“彩超声波分析仪”,检查结果仍然正常;主任技师想:既然有响声,应该是传动系统的问题,就叫来传动技师;方向节、方向盘、驱动轮、驱动轴、传动轮、传动轴挨个查了一番,还是没查出问题;他两个想:是不是底盘可能有问题,于是又叫来底盘技师;这次连轮胎、轮毂都没放过,仍然没找到毛病;这次三个人犯了难,经请示领导找来本站正在休班的具有30年丰富经验的老专家;老专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排查,还是没找到毛病;这次是四人犯了难,怎么办呢,于是把本站所有专家都召集到一起,召开专门的会诊研讨会;所有到场的高手集思广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不亏是高手,引经典据、旁证博引,确实提出了几个让人看来无懈可击的方案;这次应该万无一失了吧,可结果令人更加不可思议,所有方案一路下来,还是没解决问题;这次是大家集体犯了难;于是领导急了,围着维修站转起了圈,骂起了娘:这么多专家竟然没一个能给闹明白的,都是白吃干饭的呀?

“追求健康第一”来信问:丁老师,你在《糖尿病自诊自疗详解》讲到这么一点,“打了几年胰岛素的患者,康复的把握就不是多大了。”;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咱们先探讨第一个问题,血糖高的人,要不要吃糖?

血糖高的朋友,都不敢吃糖,不敢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或者含糖量高的饮料。我们在其他文章里讲过,自然界万物都有个“用进废退”的自然规律,人体的各项功能也是这样,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什么意思呢?就是越不用,它的功能慢慢就减弱;就像胰腺,如果我们吃的糖多,它就会给你处理的多;而如果少吃或不吃,它就给你少干或不干;那么,它的功能就会慢慢地衰弱,最后衰竭。

所以说,血糖高的人,怕吃糖是错误的;我在《糖尿病考》里也讲过另外的原因,越不吃糖,身体的健康质量就会越来越差。

那么,血糖高了,怕发生并发症;所以,很多人在“少吃糖,吃降糖药,打胰岛素”这三个选择中做出一种选择,或者兼而有之。

问题来了,很多人认为吃药毒副作用大,一发现血糖高,上来就选择打胰岛素;其实呢,打胰岛素的后果更可怕。

打胰岛素,应该是在胰腺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下,才选择的办法;也就是I型糖尿病,胰腺彻底不工作了,没办法必须打胰岛素。

如果只是在初期,或者是在刚开始发现血糖高阶段,胰腺并没有停止工作;就像现代医学所讲的,“胰腺分泌少”或者“胰岛素”不敏感。

这时候打胰岛素的话,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打胰岛素少的情况下,打针降一部分糖,胰腺自己降一部分糖;这样的话,胰腺功能还能工作。

二是打胰岛素多的情况下,这就不妙了;所有的降糖工作都让打针替代了,胰腺闲置到一边,慢慢它就衰竭了。

在胰腺彻底衰竭以后,就只有依赖药物或打针了;这就是我在《糖尿病考》讲到的,假糖尿病成了真糖尿病。

这里面关键是,我们不知道打多少是“多”,打多少是“少”,所以我说,在血糖高初期就打胰岛素,后果更可怕。

康友开头问的那个问题,就是这个道理;打了几年胰岛素的患者,康复的希望就不大了。

讲到这里,康友们马上想知道一个问题;怎么判断胰腺工作是否正常呢?

也就是说,你现在是假糖尿病呢?还是真糖尿病呢?

这个问题,对已经打胰岛素的人很重要,而对于血糖高初期的人更重要。

因为判断胰腺工作是否正常,是采取什么

“降糖措施”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首先,我们看看现行糖尿病的标准:

1,空腹测血糖≥7.0mmol/L 2,餐后2小时测血糖≥11.1mmol/L

糖尿病确认:

(1)如已有糖尿病症状,以上两项任意一项达到。(2)如无糖尿病症状,以上两项同时达到。

对于(1)中的糖尿病症状,应该包括“三多一少”及“尿糖”有加号,这没有什么疑问;而对于(2)来说,我们就需要探讨了;现在的很多人,都只是具备其中一项,而又以空腹血糖高为多;大家一查血糖高,马上害怕了;这不敢吃了,那不敢吃了;吃药的吃药,打针的打针。

有没有必要呢?不要慌忙,应该先把问题搞清楚再说;怎么搞清楚呢?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什么现象呢?

我们再看健康人血糖标准::

1,空腹测血糖3.9-6.1mmol/L

2,餐后1小时测血糖≤8.33mmol/L

3,餐后2小时测血糖≤7.22mmol/L

4,餐后3小时测血糖≤6.1mmol/L

这里面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餐后几个小时,血糖是逐步下降的;为什么下降?人体在转化能量+消耗能量。

当能量转化(加消耗)到“空腹”时,血糖应该是达到最低;也就是说,肚子里的东西转化完了,身体的能量消耗也应该达到最大化。

问题出来了:

(1)首先看正常人的“糖差”,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是3.9的话,餐后一小时血糖是8.33,高出来4.4。那么,这高出来的,就是吃饭“补上”的。

(2)如果单纯空腹血糖高的人,假设空腹血糖是8的话,那么加上吃饭补充的4.4,餐后1小时血糖应该是12.4左右。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你的“肝功”和“胰腺功能”没有大问题。

单纯空腹血糖高,只是说明一点:身体没有用完(消耗掉)。

这种情况,只要找到身体缺糖的地方,打开瘀堵,清理淤积,问题就会很快解决。

这属于“新陈代谢”的问题,在“糖尿病考”,“糖尿病自诊自疗详解”里面有具体的调理办法。

(3)如果空腹血糖平时很平稳,都是在8左右波动,而餐后1小时血糖特别高,有的达到接近20或者20以上。

这说明什么呢?“肝功”有问题,餐后的血液先流人“肝脏”,餐后的养分不能顺利转化为“糖原”储存。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首先应该检查“肝功”,大部分人应该知道自己“肝功”是否有问题,像脂肪肝、肝炎等。

如果理疗的话,(1)后背刮痧在“肝区”会出痧很多(重),或者有僵硬、粘连,甚至有痣;很多人都认为,痣是小时候就有的;其实肝病(其它病也是一样)的隐患也是在早期就埋下的,是“经年累月”积累(演变)的。(2)拔罐的话,肝区“罐斑”会比其它部位严重,有的还“深浅不一”

(4)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特别高,而肝功排查又没有问题,就要考虑胰腺分泌问题或者胰岛素拮抗问题,糖分不能进入“仓库”——转化成“肌糖原”。

这种情况,有一个“排查法”,就是到医院检查“血胰岛素”,如果“血胰岛素”不低反而高,说明只是“肝功”有问题,就先调理“肝功”。肝功正常了,餐后血糖高的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

如果“肝功”有问题,“血胰岛素”也低(匮乏),那么说明两个问题都存在。可以在排查和调理“肝功”的同时,用同样的办法,在“胰腺”区域排查,也会发现上述类似的症状。

同样的道理,“胰腺区域”的血液循环畅通以后,胰腺功能正常,餐后血糖“奇高”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就是我要重点告诉康友的焦点问题,不要一查血糖高,马上就给自己带个“糖尿病”的帽子。

另外,关于(1)中“新陈代谢”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明确,也是为了稳妥起见;怎么办呢?检测中午的空腹血糖;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检测的早晨空腹血糖;早晨的空腹血糖,是头一天夜里睡觉“消耗少”的结果;而如果早晨六点吃早饭的话,中午12点吃饭之前检测“正常消耗”的结果,就会更准确地知道自己的血糖究竟“高不高”?

探讨到这里,很多康友就会明白了;现在单纯空腹血糖高的情况占大多数,也就是假糖尿病;而再检测“中午空腹血糖”的话,又会淘汰一批假糖尿病;那么就更没必要担心了,即使排除不了这些因素,也不一定就是胰腺真出了问题;我们在《糖尿病考》里都已经探讨过了,按照《糖尿病自诊自疗详解》里讲的办法做,照样会找回我们的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47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