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气不足,中气即命根

荆十三 2024-02-12 21:02:45

一、中气不足

何以谓中气?在祖国传统医学的语境中,中气者,乃中焦脾胃之气也。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脾者,五行属土,生养气血之基本,故而有厚土之德。

微信图片_20240120113724.png

一旦脾胃之气衰败、不足,气血生化失常,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没有了滋养,仿佛万顷良田没有了肥沃的土壤,身体岂能安好?

这么说,列位看官或许还是不能明白。

下面,我们就把中气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大家说一说。

中气不足,则四肢乏力、脸色发黄——脾胃生化气血,脾主肌肉。

气血不能濡养周身肌肉,必然导致肢体的乏力、枯瘦。

气血无法上荣面部,所以我们的脸色变得蜡黄,了无生机。

中气不足,则便溏、容易腹泻——脾主运化。

二便有常,全赖脾的约束和运化。

如果脾虚中气不足,大便就会不成型,常常腹泻。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降低、腹胀腹痛等现象。

中气不足,则懒得说话,声音不洪亮,底气不足——脾属土,肺属金。

土生金。

中气不足,肺气就会虚弱。

人语言声音,全赖肺气充盈作为发声之基,故而脾虚者,说话声音不响亮,甚至不爱说话。

中气不足,人会怕冷、四肢发凉,爱感冒——脾土不足,肺气虚弱,卫阳不固。

这个时候人就比较容易感冒,皮毛没有足够的阳卫之气来温煦,患者就会四肢发凉、特别怕冷。

由于肺卫不足,毛孔开阖失度,所以容易出汗。

中气不足,人会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耳聋——脾阳不振,人体清阳之气不能上濡头面,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官窍,所以会造成耳、鼻、眼等官窍功能的失常,同时人还会头痛和头晕。

这种头痛,往往是时作时休。

中气不足,人会口渴——这是脾阳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成水液而上濡口腔所致。

这一点,在很多糖尿病人身上是比较常见的。

中气不足,患者多崩漏、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这是中气不足而下陷,升举无力,不能固摄内脏所致。

中气不足,人会感到莫名发热——中焦阳热之气不足,正气虚弱,则清阳下陷,流于肾间成热。

这个时候的患者如果按照外感疾病发热来治疗,往往会走弯路。

由此可见,这中气不足,乃是人健康的大敌。甚至也可以说,人到了中老年以后,中气足不足,关乎寿命的长短。

中气不足了,我们该怎么办?

今天在这里,“精诚名医汇”要告诉你一张传统的补益、理气方剂。

它对于中气不足是有着非常好的调理效果的。

组方如下——

黄芪15克,炙甘草5克,人参9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9克。水煎服即可。

此方化自大名鼎鼎的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它到底在中医的世界里边多有名呢?

告诉大家,任何一部方论著作里,如果没有补中益气汤,可以说就是不完善的。

正因为补中益气汤如此重要,所以“精诚名医汇”才把它用很大的篇幅介绍给各位。

此方如何补中气?说起来并不复杂。

其中的君药,乃是黄芪莫属。

黄芪善于补中益气,大补脾肺之气,所以比较适合脾虚不振的人应用。

《本草正义》就说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最主要的是,黄芪在补脾的同时,还能补肺气。

而“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所以补肺气可以保护患者的元气,第一时间减少患者的损耗。

古人用药,实在让人钦佩。

接下来,我们用人参、白术和甘草来大补脾胃之气。

人参、甘草和黄芪,还构成了补气的铁三角。

其中,黄芪补外气,人参补内气,甘草补中气,故而大补一身之气。

其中的白术,能健脾助运,可以让脾胃更好地吸收如此多的补益良药。

气虚日久,必然伤及阴血。

所以,我们用当归来养阴补血。

有了血液的生化,阳气的补养不会浮越。

另外,中土气机升降失常,日久必然气郁。

所以,我们用陈皮来理气,使得全方补而不滞。

最后,我们有两味药十分关键,号称“方根”,这就是柴胡和升麻。

这两味药都是升引之良药。

你看《内外伤辨惑论》里说: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其中,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升,它们如两根绳索,将下陷之中气提升起来。

人体这个小天地,因为有了它们俩而气机一升,诸症悉平。

可见,这补中益气汤,十分有力量的补益剂。

中气不足日久的人,用它调理,是十分不错的。

此方原来是治疗气虚发热的。

但是后来人经过反复实践,认为其对于中气不足所致的诸多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此方虽好,列位看官应用前,务必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

切不可不顾自己的体质而盲目应用。

一旦应用得法,延寿何止十年?

二、中气即命根

人的命根是什么?

咱们老百姓理解,有多种含义。一种,指代男性生殖器官。一种,指代人们心中最挂念的人或事。有一句俗话,叫做“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命根子”,说的就是亲情,乃是老人心头的“命根”。其实,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所谓“命根”,当指代我们的脾胃之气。

咱们的脾胃,负责受纳和运化水谷,衍生出气血。气血,运行于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是滋养身体、培补肾精的关键物质。同时,脾胃的气机,一升一降,处于人体正中,故而是人一身气机升降的中轴。所以我们说,脾胃之气,是十分关键的,乃养生的重中之重。恰如《灵枢·营卫生会》里面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就是高度概括了,脾胃化生气血、濡养经脉、腠理、五脏六腑的机能。

脾胃之气,又称为中气。中气,就是我们的命根。别看中气对人如此重要,但是当代人有很多“自毁命根”的行为。这里,我们逐一点破,供您参考——

第一,一边走路一遍吃东西。

边走路边吃东西,这是最容易伤害胃气的。为什么呢?你看看咱们的祖先,古人是怎么而吃饭的。古人吃饭,要端坐,要心平气和,要安安静静。等身体静下来了,再吃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过程,我们的脾胃行受纳运化之职,所以我们身体的气血,就要汇聚到脾胃之处。也就是说,只有让脾胃受血,吃进去的东西才能被运化。但是,一边走路一边吃饭,就坏事了。走路的时候,血液要分配给下肢,分配给和运动相关的肌肉。这个状态下,脾胃受血不足,就会导致消化不良等诸多问题。日子久了,就会伤脾胃。所以说,有边走边吃东西习惯的人,应该改一改了。这是“自毁命根”的行为。

第二,带着心事吃东西。

吃东西的时候,不要想事情,不要思考,应专心致志地品味饭菜。你去思考事情,就会令脾气郁结。所谓“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脾气郁结,有两个结果。

第一,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胃气不降则受纳失常,于是我们食欲降低,吃的东西就少,同时胃的蠕动也会减缓,这就导致了胃胀、胃反酸。

第二,脾气郁结,则运化失常,你吃进去的东西,来不及化作营养,吃了白吃,或者化作了痰湿之气,反倒成了祸害身体的垃圾。总而言之,带着心事吃饭,吃绝对应该避免的。但事实是,当代人有太多人,带着心事吃东西。

有的,一边工作一遍吃午餐,这边吃着,那边脑子在飞速运转。有的,边看手机边吃,这边在吃,那边在追剧。还有的,几个人在一起应酬,觥筹交错,各怀心事,美酒佳肴,成了达成目的的工具,当此际,一边吃,一边盘算怎么说话、怎么办事,还能吃好饭吗?所以,带着心事吃东西,是当代人的养生大忌,为自毁命根的行为。

第三,带着时间限制吃东西。

吃饭,不能心急。但事实上,很多人给自己吃饭的时间设置了限制。为了工作,为了上学,必须在几点之前吃饭,吃不完,放在一边,就不能吃了,或者等到下一顿再吃。

吃饭心急,有两个危害。第一,来不及咀嚼。口腔咀嚼,可以说是脾胃消化功能的第一个关口。

仔细的咀嚼,会大大减轻脾胃的负担。胃,需要把食物变成食糜。如果咀嚼细致一点,那么胃就容易把食物变成食糜。

如果咀嚼不细致,胃总需要消化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那日久会就伤及胃粘膜,给胃病的发生埋下伏笔。

吃饭心急,还有一个危害,就是在情急之下,气机逆乱。气机不平,则气血不顺。这个时候吃饭,脾胃升降之气失常。所以在饭后,我们就特别同意打嗝、嗳气、腹胀。所以,吃饭心急,这是养命根的大忌讳了。

第四,吃饭的时候高谈阔论。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吃饭的时候,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高谈阔论。这种习惯,从人际交流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是偏偏苦了我们的脾胃。

第一,边吃边聊,一定会影响到咀嚼。第二,人说话靠设么?靠脾肺之气。肺,为气之主。肺气宣降,是发声的基础。同时,脾为气生化之源,为气血之根。能言者气足,气足者中焦健固。

所以你看,人在大声说话的时候,小腹都是坚硬的。我们的中焦脾胃,一边要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一边还要支撑我们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情急之下还要大声吵嚷,你说它能不被累坏吗?所以我们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聊天。正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吃凉的,吃辣的,吃腻的。

凉的、辣的、油腻的食物,对脾胃来说,偶尔吃点没事,吃多了就是毒药了。

凉的,会伤及胃阳和脾阳。脾胃之阳受伤,我们就腹泻、腹胀、食欲不振,四肢不温。

辣的,主要会伤及胃阴。胃,喜润勿燥。它里面有大量的黏液,来帮助我们腐熟食物。

辣的食物,吃得太多,其燥热之性会损害胃阴。一些胃炎的人,就和吃辣有关系。

其辩证,就是胃阴不足。还有,油腻的东西,吃得多,容易加重脾湿。看官须知,胃,喜润恶燥。脾,恰恰相反,喜燥恶湿。油腻的东西,最初吃进去一些,脾可以将其运化掉。

但是吃得多了,脾运化不及,就会形成痰湿,困阻我们的脾,降低脾的功能。所以你看,常吃油腻的人,往往大腹便便。这就是痰湿困积太多,导致身体无法运化所致了。所以说,凉的、辣的、油腻的食物,我们最好不要吃太多。否则,就“自毁命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4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