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精品 | 仝小林院士微博精彩100条

荆十三 2024-02-09 16:29:00

微信图片_20240120113711.png

1.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2.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承中启西,承宏启微,承上启下,承古启今。

3.中医有三大医学思想,至今仍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这三大医学思想包括: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整体观)、个体化医学思想、治未病思想。但是,在传统中医诊疗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

体现在:一、整体观多只注重当下,缺乏对疾病全过程的完整认识和把握。换句话说,空间感较强而时间感不足。时间轴短,就难以把握疾病的全过程。

二、强调个体化诊疗,但对于一个疾病的群体化、规律性、共性把握不够。不但使中医的经验难以继承,同时带来第三个问题。

三、治未病的目标和靶点不清,难以精准。由此可见,中医三大医学思想的先进性背后,隐藏着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带来的三个明显的不足。这三个方面的不足,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4.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解放以后,曾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病证结合和宏观与微观结合。但是,怎么实现结合呢?见仁见智,一直没有找到可行之路径。我们为此搭建了两座桥梁:即“病类期态靶,理法方药量”。

在病与证(态)之间,搭建了“分类”、“分期”,而使“病”与“证”牵手。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搭建了“靶”和“量”,使中医走向“量化”和“精准”。按照这种思路,使中西医结合的两个关键而重要的命题,得以落地。

5.古代中医,只关注疾病的“刻下”,虽然考虑到了病与病、病与人、人与环境等的空间,但由于条件所限,缺少疾病发展的时间轴,因此认识是不完整的,难以“全方位观照”。

现代已经有了加上时间轴的条件,也有了专业分科,所以,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6.对现代医学的疾病,要按照中医的思维,重新分类、分期、分证,态靶因果结合。病类期态靶,理法方药量。这就是“重构中医诊疗体系”的大体思路和基本框架。

证、候、态之关系:从维象医学的角度看,可以这样理解:形象(客观)为证,意象(主观)、比象为候,抽象为态。态为大势,态下分证(候)。

证候,更强调当下的实战,偏于“战术”。态,更强调宏观的势,偏于“战略”。所以,态,是全方位观照。态的提出,主要是适应现代疾病的分期。

7.态靶辨证及其诊治要点 

一、动态移靶:以病为时间轴,则态靶是变动之态和移动之靶。举例:肝炎:肝脾湿热(态)+肝功靶~肝硬化:肝瘀脾虚+纤维化靶~肝癌:肝积脾虚+肝癌靶。

二、前因后果:因态与果态。举例:糖尿病郁热虚损。

三、主症芯靶:症靶芯靶:抓主症,打靶心。

四、适应范围: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之处在于:把握具体疾病的动态时空,适用于内伤外感一切病,补中医辨证欠靶之不足。

五、如何选择靶方靶药。举例:以往异病同治的局限:靶不清晰。比如:同样辨证为肝胃郁热,可以用大柴胡汤,但高血压病的肝胃郁热,与糖尿病、肝炎的肝胃郁热,均可因靶不同、因果不同,处方策略不同。

8.中医学,把疾病和药物相联系的纽带是“态”。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是针对疾病的“态”。但药物本身,又具有其天然的一物降一物的属性,可以调节某些指标。

所以我们中医和植物药、天然药研究者最大的不同是辨“态”用药。而现代中医最大的短板,也在于辨“指标”用药。所以,我提倡“态靶”结合。

9.态靶(因果)辨证,是我提出的复合现代中医临床的辨证模式。该模式,是针对疾病的一种把握时空、全方位关照、简洁高效的诊疗模式。

其实,对中医在辨证治疗上的优势,对异病同治,大家的认识是基本趋同的。但为什么常常疗效不佳?一是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有缩窄趋势。

本应是“因机证症”的全链条、全方位考量,变成了过度强调“证”,以至于严重忽略了“查因、审机、对症”。二是打靶不足。

“症靶”,古人有许多宝贵经验,继承不够;标(客观检查的理化指标)靶,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利用不足。

以至于在现代医学指标上,中医往往力不从心。三是用量不准。我们提出态靶辨证,就是强调以态(包括因机证)为基立方,以靶(包括症靶、标靶)为参选药。

比如,肾虚型高血压病,我们可以选六味地黄丸,但打靶(降压)不足,在此基础上,加上怀牛膝、炒杜仲,就“态靶”双全。所以,按照中医的传统思维选方针对“态”,将现代药理提示的“靶”重新回归中药药性,再运用于“态方”中,就会实现“态靶”同调。

图片

10.态,的确是中医的发明,是中医认识疾病非常独特的视角。但是,不去研究靶方靶药,在现代医学指标面前,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纯中医,他们是标准的“守正”,是标准的“传承”。

他们不可谓不精通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但是,他们在现代医学有效治疗的强大攻势下,没有守住阵地啊!

所以,在继承传统中医基础上,还要借鉴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提示,通过药的性味回归,找到中医自己的武器——靶方靶药。

11.参与态者,未必是疾病;是疾病,未必参与态。多病一态,可能是多种疾病和体质因素的集合。态,有整体之态和局部之态。整体之态,一定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治疗的抓手。当你解决了主要的态,关联态就会迎刃而解。至于没有参与整体之态的局部之态,可以放到第二步、第三步,逐一解决。

12.调态之药,讲求药之偏性对证之偏盛,重在调平;打靶之药(因靶、症靶、标靶,),讲求一物降一物,重在拿下。若打靶之药,亦确有偏性,则加以佐制。此态靶结合组方之要义也。

13.凡事之出,均有逻辑,何况病乎?对症治疗,灭火也,常可轻快于一时;辨证论治,调态也,或可助力自身之修复;查机论治,拦腰一刀,断其生路。然此皆治标之不同层次。

唯审因论治,直捣黄龙,动其根器,治本也。奈何诸多疾病,本最难求,因最难消,故为医者亦不得不用治标之权宜。但厘清层次,知己所为、或可深究其发生背后之逻辑,而不至满足于浅尝辄止。

再说辨病论治。病就相当于“果”。果从青到熟,从熟到烂。“青”的时候,如何放其“熟”(一级预防),“熟”的时候,如何放其“烂”(二级预防),“烂”的时候,如何延缓其烂的进程(三级预防)。而每一阶段的态、靶不同,预防的重心也就不同。

所以,辨病论治的本质,是分阶段的态靶辨治。它和辨证论治最大的不同是:辨病论治看的是一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完整时空,而辨证论治只是看当下;辨病论治不仅着眼于态,而且有明确的靶,辨证论治往往靶较模糊。

图片

14.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大到人体之器,脏腑之器、小到细胞之器、分子之器…有序则健康,无序则疾病。通贯之构,皆为大器。如经络、皮肤、筋膜、血管、淋巴…故调理大器之法,皆为系统治疗。

而针对某脏某腑、细胞、分子…,则依次为层级治疗。此或可称为中医系统论的层级治疗观。

15.求因审机、态靶辨证、预后防果,始终是我们全面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16.我们提出的态靶因果辨证,就是针对一个动态发展的疾病,在调态基础上,寻找发病之因,预测未来之果,消除显像之靶。

17.辨证论治的证,本应该是包括因机症的。比如我刚才讲到的高血压病的寒凝经脉证,本身就是求因审机论治。但为什么还要强调求因审机论治呢?辨证论治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出在没有结合到病,没有结合到病的因、病的机。仅停留在“标象”上。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医生诊断气血两虚证,就用八珍汤。但气血两虚的因是什么呢?机是什么呢?就没有深层次去挖掘。

18.胃溃疡病的气血两虚,可能是寒湿伤脾,运化失常;慢性肾炎的气血两虚,可能是寒湿伤肾,肾虚血瘀水停导致的中焦升降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气血两虚,可能是髓海空虚,生血之源不足;心衰导致的气血两虚,可能是血脉受阻,脾失濡养……。

所以,证的诊断,仅仅到气血两虚这个层面还不够,还要在气血两虚前面,加上因机的诊断。这就是研究求因审机的价值所在。

19.症靶、标靶,与“态”互参,可以大大提高疗效。这一点,大家比较容易共识。至于哪些药是靶药,的确需要好好梳理。

但就目前中药研究来看,单味药、单组分、单成分,在临床使用中尚少,多数是复方使用。故阐明每一味药的机制,常常不易,只能借助一些动物实验等来间接说明。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有“态靶辨证”的思维,和单纯辨证论治,对许多靶点清楚的疾病来说,疗效差别很大。症靶药,许多可以借鉴古书继承,如某药治某症。

但标靶药,则主要靠借助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果的提示,再回归到临床中去实践、去验证、去创新。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特别需要我们各个学科的医生去探索。

从“态靶辨证”来讲,靶药,常常奠定核心方的基础。再结合到“态”下的不同证型,就会达到“态靶同治”。

“靶”药,特别是“标靶”药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找到“标靶”药,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大大增强中医的自信。我们共同努力。

20.以黄连为例。用其降糖,靶药也。用其治疗糖尿病肠道湿热证,态靶结合也。用其治疗脾胃虚寒证的糖尿病,更是靶药,须用佐药,以去其苦寒之性,存其降糖之用也。明晰靶药,尤其是态靶双合的药,就是组成核心方的基础。

21.缺乏现代诊断工具,打不开黑箱,对许多疾病的描述,缺乏内在的同质性,疗效评价亦欠客观。但这些都不是古人的错,是时代的局限性导致的。

现代中医,正是要在现代疾病的框架下,全过程的认识疾病,找出疾病的诊疗规律。这些工作本身就是不同于古人,本身就在创新。

22.态靶辨证,寻找态靶双合的靶方靶药,或许会带来中医和中药的一场变革。但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靶药,分为症靶药和标靶药。标靶药,又可分为西靶和中靶。西靶,可以不考虑态,如一些组分中药,按西医病理生理的靶来组方。而中靶就是态靶双合。

23.辨识“独藏”,是要顺藤摸瓜,识病机,找病因,用靶方。但前提是,有“独藏”,有靶方。“独藏”,和“但见一症便是”里的某一特异症相似,而不是在一个证候的一组症状里,随便见到哪一个症都可以。

我理解,我们要用仲景这一思想,努力寻找针对“独藏”病因病机的“靶方”。

像疟疾这样的病,相对于许多老年病、慢病,较为单纯。有一个本,是疟原虫(因、靶)。杀死它,是治本;杀不死,减缓证侯,是治标(态)。

中医恰恰是发现了可以治本的药~青蒿。但是,用法不对,或品种不对,没有能够完胜。所以我说,历史上,中医审因论治是非常薄弱的,应该大力发展。青蒿素提示我们:要深入挖掘审因论治的方药。

中医这些年,过分强调了辨证论治,忽略了足以和辨证论治比肩的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成功,足以证实了这一点。

24.我一直在提倡:态靶因果。态,是中医的特色,抓住的是状态(证侯),方法是“调态。靶,是客观指标或主症,关键症状或指标抓准了,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是本。因一除,态靶自然解除。果,是预防给药,预测未来,同时也是判断疗效。

最高级是治因,其次是调态和打靶。但是,在未来的疾病谱里,更多的是多因,不明因。所以,调态和打靶就尤其显得重要。

25.经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历经千百年而弥新。经方在日本,无需像新药一样,走研发程序,而是视为经典药方,整建制搬到药典里来,应用于临床,销售于世界。

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本占据了极大的中药市场。

而中国,别说全部经方,就是任何一个经方做成中成药,都要严格走新药研发和审批程序,否则,视为违法。这就大大限制了经方的开发和应用。

这些年,经方的学习和传播,有所进步。但临床应用上,仍然受到《中国药典》规定用量的限制。

26.如经方的多数药物剂量范围,远远比现代宽泛,而现代药典法规的剂量整体偏小且限定过死,严重影响了经方的疗效。

特别是经方中有毒药物使用,被《中国药典》严格限制,剂量大大减小。如乌头、附子、水蛭等等。而有些有毒药物,药房根本没有,如甘遂、大戟、芫花等等。

这样,虽然说是用经方,但有的只有经方之药,而无经方之量,有的甚至根本就抓不到经方之药,怎么能够谈得上经方之效呢?

所以,要想真正发挥经方的神奇功效,服务于中国人民,服务于世界人民,就要重新审视对于经方的政策,就要放开对应用经方的束缚。

当然,从国家的层面,加大研究之投入,加大开发之力度,加快开发之速度,全面考虑、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是当务之急。时代呼唤经方,医改需要经方,百姓受益经方。经方大发展的时机到了。

27.西学中来中学西,以我为主筑根基。

专科全科都是你,深度广度两相宜。

莫把别人当己照,模式本来无统一。

28.中醫思維,是象思維。由外踹內,取類比象,療效試錯,不斷修正。在觀象、形象、比象、抽象中,觀象是能力,形象是對話,比象是實戰,抽象是昇華。這就決定了好的中醫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高超的闡釋能力,強大的實踐能力和精准的抽提能力。

当我们以现代医学诊断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后,从思维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简单的把传统中医的病名或证名,简单的和西医的病名相对接。导致我们错失了依据临床实际,重新对疾病分类、分期、分证的良机。以致到目前为止,能够用中医思维审视现代疾病的病种寥寥。

29.中医最大的优势是调态,把体质、性别、年龄、疾病、心理、性格等整合后的状态,抽象出某种证或侯或态,以平衡为目标进行干预,使失衡得以纠正。

中医最大的劣势是对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打靶欠准,因果欠清。

图片

30.十六字处方秘诀:

病类期辨,方态相合,药靶相对,因果关照。

以效择量,以毒限量,效毒权衡,合理用量。

态靶为抓手,求因是溯源,推果提前预,药病两相嵌。

对病因多一分探究,治疗就多一分胜算。

检查是发现敌情,指引方向。至于这仗怎么打,还要从中医思维去排兵布阵,调兵遣将。

泛化的不求因机的辨证,找不到与态靶相应的靶药,是当前辨证论治疗效欠佳的两个主要原因。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是否应包括以下内容:三才通观,形神一体,因果关照,抓主症,审病机,平态打靶,与时俱进。

31.十字处方歌诀    

态靶同调主病君,

症靶标靶佐君臣。

断因来路是为佐,

防果形成谓之使。

32.君臣佐使三句话:你最想干什么(主病之谓君),你还想干什么(佐君之谓臣),顾顾后,瞻瞻前(应臣之谓使)。

33.《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这段话,对医患关系做了深刻剖析。患者为病、为本,医者为工、为标。病不愈的原因,是“标本不得”,所以“邪气不服”。

标本怎么不得呢?治病,从病人角度看,有人与病两个方面:患者是否信任医生,疾病是否接受药物;从医生角度看,有人与药两个方面:医生是否看准了病下准了药;是否沟通好了病人。

有病人不信医生抵抗药物者,有病人信任医生而药不对病者,有医生认病不准用药不准者,有医生对病人缺乏信任者。林林总总,病遂难愈。

34.脚气这个病,看似很简单,但搞不清病因就很难治愈。找到了病因,就很好治。 这个病因,从西医讲是真菌,从中医讲是湿热环境。

虽都有效,但治菌可以临床治愈,治理环境可以彻底不生。有个病人,脚气非常重,二、三十年。用达克宁有效,但不能根治。他买了一双非常透气的鞋,结果彻底治愈,至今六年,未犯过。真菌无环境,怎么感染?这就是中医思维!

所以,态靶为抓手,求因是溯源。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

35.可否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成四期:隐痹期、发痹期、尫痹期、脏痹期。寒湿瘀毒虚,似可以看作是贯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条主线。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毒”的性质,其特异性、专一性、破坏性和顽固性、或许是难以治愈的关键,需要找到“解毒”的靶方靶药。这种“免疫之毒”,可以在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中筛选,找出靶药。

如雷公藤、穿山龙、黄蜀葵花、灯盏细辛等等。并要找到其量效关系以及最佳给药时期、配伍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阴邪为病也。脾肾督虚,阴邪也;寒凝经络,湿流关节,阴邪也;关节成形、变形,阴邪也;遇寒湿加重、反复、迁延,阴邪也;损肺、累心、伤肾,无伤阳腑,阴邪也。着力扶阳,温散寒湿,则阴邪无所遁形矣。

东垣时代的脾胃“亏”,关键是“补不足”,加强营养为治本。当代的脾胃“盛”,关键是“损有余”,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治本。

代谢综合征之治,堵截与疏浚也。节制饮食,减其来路;促进消化,增其排泄。堵截,靠健康之教育;疏浚,赖肝脾之调达。

“东垣时代之脾胃病,清瘦者为多。贫穷愁苦,营养不良,导致脾胃亏虚,生化无源,气血亏虚者为多,补中益气为其正治。

当今之脾胃病,肥胖者为多。膏粱厚味、饮酒无度,贪凉食冷,思虑过度,运化失常,中满内热,六郁交织,浊、痰、瘀、毒,耗气伤脾。益气健脾消导,除湿消浊化痰,为其正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治本之法。

此古今异轨,因变机变证变治变也。“亏”“盛”均可伤脾,脾虚必受寒湿。然要关注因机之不同。

“穷”和“富”所患之脾胃病,皆可生阴火。脾胃气虚,是阴火之源。东垣时代,“穷”阴火较多见,而现代过食,“富”阴火亦不少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6.关于阴火的产生机理,阴火既非实火,也不同于阴虚火旺之虚火,是脾胃气虚之虚火。阴火的产生,正常情况下,脾胃中焦之气可以滋养命火和斡旋气机升降,故脾气旺时,气机升降有序,热量可以散发出去;

若被寒凉遏制,或过食壅塞,或脾胃虚衰鼓动无力,脾气不旺,不能滋养命火,而命火产生之热量亦不能散发出去,渐积渐多而郁火成矣。

火性向上向外,或聚于胸膈之内,或聚于胸膈之上,或聚于皮肤之表,或聚于经络之内。虽有偏实偏虚之别,但火郁发之,确为治疗总则。偏实者,升阳散火汤,偏虚者,补中益气汤,半实半虚寒热错杂者,升阳益胃汤。

此治疗之大要也。至于行气,消导、化痰、除湿、散瘀等,凡有利于郁火发散之法,皆可配而用之。

37.支气管扩张:是以咳、痰、喘、憋、咯血等为主症,最终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等病肺及心之病。核心病机在痰瘀(热)损伤肺络。但痰瘀(热)如何产生?脾虚寒湿是也。

脾无虚则无痰,无痰则无瘀无菌无热,无痰瘀热则无损。所以,调理脾胃(包括调理肺肾),祛除寒湿,使痰饮无生成之环境,确为求因之策,治本之法。从这个角度和意义来讲,此病又属于脏腑风湿之范畴。

支扩,外邪伤络在前,痰瘀(热)损络在中,病肺及心在后,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治不得法,则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要分期,似可分为病气血阶段和病脏腑阶段。

应在流调基础上,确定每阶段有哪几个常见证候及有效方剂,并提出与发作期和缓解期相对应的治疗策略。因机证症之辨析,大致如此。

38.老年痴呆,早期是欲而不达的自责苦恼,晚期是无欲无求。

39.用中药之偏性,调人体之偏态,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而中药之偏性,正是基于植物、动物、矿物本身的一些特质。如虎胫骨、鹿茸、牛鞭等。中药复方的功效集合效应和一药多效应的选择性关闭,也是复方组方配伍之精妙处。

40.正邪较量,如同天平两端。危重之际,邪盛一端,占据绝对优势。倘若病重药轻,难以扭转格局。

但因每个人对药的反应性、敏感性不同,常需试药。此时,看似大剂,但小量频服,既可找准合理用量,又可进退自如。何险之有?

邪气本伏,伺机而动。正气一弱,旋即滋张。邪伏何处?在气、在营、在血,在奇(恒)、在腑、在脏。由内而外,波及于表。故治亦奇特。

41.急危重症,轻手轻脚,足成偾事。大剂量安全性的关键在于:多次频服,伺变而进退。或中病即加(有动静,但无大动静),或中病即减即止(撼动根基)。

图片

四道汤:用于心、肺、肝、肾等慢病导致气虚气滞血瘀水停,二便不畅。气道、血道、水道、谷道,四管齐下。生黄芪30,木香12,川芎30,泽泻30,益母草30,炒莱菔子30。

42.仝氏光明丸:抑郁如同阴霾,光明一出,阴霾自散。光明丸。仙茅15,仙灵脾15,羌活9,川芎15。二仙培补命火,羌活刮散阴霾,川芎理血中之气。“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阳明之语,乃治抑郁之大法也。有方歌曰:抑郁自有光明丸,培补命火属二仙。刮散阴霾羌活胜,川芎理血气亦宣。倘若焦虑伴失眠,黄连温胆枣仁煎。

43.我用蝉蜕、僵蚕,主要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表现为脏腑风湿者。每于扁桃体或咽喉壁有感染灶,蛋白尿则加重。蝉蜕、僵蚕,主要是疏散风热,透邪出表,从而减少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我不用蝉蜕、僵蚕,而用水蛭、土鳖虫、地龙等虫类药通络。

脾瘅肾病与消瘅肾病的发生发展完全不同。脾瘅肾病,除络脉外,脉络损伤明显,与痰湿浊瘀毒,关系密切,以伤阳为主线。消瘅肾病,主要损伤络脉。以伤阴为主线,治法差别甚大。 

44.红曲,是降胆固醇的靶药。因其含有洛伐他汀,有少数病人会出现肝功损害或肌肉酸痛(肌溶解现象)等。而且脂肪肝甚至脂肪性肝炎患者又常常合并高胆固醇血症。

我在临床上见到肝功损害的代谢综合征的血脂异常病人,仍用红曲,但配伍诸如茵陈、赤芍、五味子之类,至今尚未发现肝功恶化者,反而肝功损害减轻。

45.五味子:

五味杂陈酸第一,

降酶稳膜扛大旗。

汗尿阴精神气敛,

肝茵肌莶好伴侣。

(注:肝酶高配茵陈,肌酶高配稀莶草。)

46.吉林人参,我用于调补,每日1~3克;用于治病,3~15克;用于回阳,15~30克。然调补,亦须间断服用。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47.黄药子是甲亢大药、靶药。除注意选择热证(肝热、血热、湿热)、短时(不超过半个月)、适量(9~15克)以外,肝损,是可以预防的。我用黄药子,喜欢配伍五味子,防止肝损安全可靠。另外,甲亢肝热、血热者伍赤芍,湿热者伍茵陈。均可以大大减少肝损。

48.诸多疾病,或“起于中焦,及于上下”,或四旁久病,归于中焦。何也?土为中央,灌溉四旁。中央健则四旁通,中央病则殃及四旁。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反之,中土之外,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为四旁。四旁久病,亦少有不波及中央者也。故凡治病,调脾胃为第一大法。

49.吃药上火,亦当分补而上火与热而上火。干姜属前者,人参应属后者。

50.如何指导中医医生在临床上使用何首乌而避免肝毒性呢?查出何首乌易感基因,告知医生,当然是最好的,但有难度。

我个人的经验,一是慎用。补肝肾的药很多,不一定非选何首乌;

二是配伍。我在脱发上用之最多,用时少佐茵陈或五味子,比较安全。

三是监测。对原有肝病史(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者,非用不可则定期监测肝功。

51.寒凝肌凑闭汗,的确是诸多疑难皮肤病的病因。 发汗开凑解肌,是治疗寒凝肌凑闭汗引起的皮肤病的重要治法。麻黄的用量很关键,配伍也很重要。
剂量上,一是递进增量,二是多次分服;配伍上,一是佐桂枝、细辛、生姜、葛根、生石膏类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二是少佐生甘草、黄连、苦参类以解麻黄之刚燥,稳定心率。
52.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什么寒湿从热化?淤而不通使然也。治疗关节湿热、湿毒引起的红肿热痛,要在“通利”二字上着眼。
气血一转,水不独溜,热依何居?湿藏何处?肿痛岂有不减!故“通利”为关节湿热、湿毒治疗之不二法门。
有清而通,如忍冬藤、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石楠藤、天仙藤、海桐皮、稀敛草、黄柏、生薏米之属;有温而通,如川草乌、生麻黄、川桂枝、桑枝、鸡血藤、夜交藤之属;
有搜风剔络而通,如全蝎、蜈蚣、地龙、蜂房、僵蚕、蚕砂、白花蛇、土鳖虫、穿山甲、蜣螂虫、乌梢蛇  蕲蛇、蝉衣、蛇蜕之属。全在合理配伍,圆机活法。
53.痹症,病之本为风寒湿。热痹是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此时,温法即是通法也!用大剂量乌头为正治。但为防止寒热隔拒,可佐用一些凉性通络之药,如忍冬藤、络石藤之属,“杂合”以治。
54.蛋白尿心悟     
脾肾同调蛋白尿,芪参苓术配山药,
枸杞山萸菟丝子,压高膝杜天麻妙。
塞因塞用低蛋白,水陆蛇床五味调。
清上消除免疫源,金牛蝉连冬凌草。
糖肾肾络水蛭粉,丹参三七不可少。
通腑厚朴三物汤,利水苓车益母消。
55.“膏”即脂肪,“浊”即被人体吸收入血液的营养物质。膏和浊,生理状态下为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若营养过剩,不能完全为被吸收转化利用,则生理性膏浊堆积而成为病理性膏浊。
凝固为膏(脂肪堆积),流动为浊(血液中流动的浑浊之物。如血糖过高为”糖浊“,血脂过高为”脂浊“,血尿酸过高为'尿酸浊”等等)。膏积脏腑,浊入血脉。血本为清,浊沉为淤,淤凝成瘀。
56.脾胃为代谢之本。代谢综合征的多代谢紊乱,其根本原因,还是脾胃功能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代谢产物堆积。故治疗法则,应为通腑泻浊。可使多代谢紊乱“整体瓦解”。
57.格局
不谋整体者,不足谋一病;不谋动态者,不足谋一时。故治病必有格局,方可胜算。
58.中医古代,由于诊断手段的限制,加之个体行医所见疾病的限制,不可能对一种疾病或一个系统的疾病有全过程完整的认识。
所以,大大发展了黑箱,这是中医之所长。现代,已经有了这个条件,已经有了分科,已经有了基于现代医学诊断的条件,应该而且必须要重新研究每一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已经有条件走向微观、走向精细。
59.病因,有外因、内因。有些疾病,外环境可能是直接病因。但没有内环境的“内应”、“中招”,也很难得病。我们能做到的,是帮助病人“练内功”,消除内因。
比如,寒冷的北方,高血压病发病率比南方大约高四倍。许多东北的高血压病病人到了海南,大大缓解,减药甚至停服降压药物。说明寒冷气候的确是这些高血压病患者发病的直接外因。但改变这个外因,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能做什么?针对经络的寒凝血瘀引起的肩背僵凝等症,用葛根汤就可以祛寒解肌,通经活络,舒缓血压。这里的经络之“寒”就是我们要找的“病因”(内因),寒而至“凝”就是病机,血压高、肩背僵硬肌酸肌痛,就是症状。这组症状加舌脉,就是“寒凝经脉证”
60.凡右利者,多用左以纠偏,此反向之道也。喜右卧者,尽量左卧;喜右咀者,尽量左咀。以此类推。何也?
造物者,本欲使左右平衡,器官同步衰老。奈何人之偏好,曰舒曰适,久而久之,而成习性。故欲纠偏,反向为之,可冀脏器同步衰老。   
61.精神紧张、压力、心情不好,最影响消化、吸收、代谢,中国有句老古话叫:“牵肠挂肚”。
62.
神系:各种脑炎后遗症、脑瘤等;
髓系:硬皮病、银屑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格林巴利、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脊髓侧索硬化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上焦: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中焦:慢性胃炎、肠炎、病毒性肝炎等;
下焦:慢性肾炎、盆腔炎、生殖系、泌尿系慢性感染等。
均可在审因辨识前提下,按照脏腑风湿来论治。
63.湿久,无论寒热,均有淤滞,甚至瘀血。湿态愈久,瘀血越重,血活则湿难聚也。然活血之中,又必加理气之药。中焦之湿,通腑既是理气活血;下焦之湿,开肺气发腠理,理三焦而利小水,亦是理气活血也。

图片

64.不调则病。经方,昭示了调和之大法。
营卫失调方:桂枝辈;
升降失调方:旋复花代赭石辈;
水火失调方:黄连阿胶辈;
气血失调方:四逆辈;
阴阳失调方:金匮肾气辈。
65.寒包火态最蒙人,风寒风热两相混。
且莫顾寒不顾热,防风通圣显神功。
此时麻军都散热,表里分消寒热清。    
66.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许多湿热,需要细辨。尤其是寒湿的舌黄腻苔和舌质的暗红,这本身就是寒湿瘀的常见舌象。但很多医生却把它误判为湿热。这是临证时需要充分关注的问题。
67.老年病、慢病,将是二十一世纪的重头戏。我们中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许多空白。
对于老年病、慢病的虚损,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在复方配伍中,如何实现一药多能的“选择性关闭”?
古代人平均寿命短,除了传染病、战争、饥荒等外力折寿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某一脏器的提前报废而“一击致命”。
而现代医学可以“挽救濒危”脏器,延长人体脏器“同步衰老”的时间,从而实现“地老天荒”的长寿。
那么,中医在预防上如何实现脏器的“同步衰老”?在治疗上如何实现“带病上岗”?这就涉及到“精准扶贫”,而不是“乱补一气”。
换句话说,在预防上,中医能不能实现“大概率预测”某一脏器的“提前报废”,采取“精准扶贫”,而不仅仅停留在某种体质的未知干预上。
68.该混沌则混沌,该擒王则擒王。拎不清,则方药杂陈,主次不分。例如一老年人,一身是病,平时用“混沌法”,调补脾肾,着眼于根基;一旦换了肺炎,急则治标,暂放其它,专治肺炎,此擒王法”也。
69.小续命汤,对老年人的虚人中风,很好用。经络气虚,稍一感寒,则血涩流缓,极易引发中风。如果发病早期,亦无痰热腑实,则直用温通补气疏络可也,但需加黄芪、地龙。
70.老年人,未有气血不虚者,亦未有气血不滞者。故老年之方,益气养血通络之药,几为必用。老年皮肤之燥,貌似缺水,实则皮络不畅。
71.慢病老病,阴阳调平,五脏调虚,六腑调通,七窍调清,气血调畅。
急病重病,小制大量,精方中旳,撼动根基,见一分颓势,便有一分胜算。慢病老病,大制小量,围方合力,丸散膏丹,有一分起色,便有一分递进。
72.四元素致病说:空气、水分、营养、阳光,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必需条件。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失衡,都会导致人体的失调。
人有四道:气道、血道、水道(包括汗道)、谷道。大为气道,小为气络。大为血道,小为血络。掌管一身之气血。血道,是沟通气、水之枢纽,可载气亦可载水。故血道不通,则气道、水道亦不通畅矣。
阳光来自于先天命火(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甲状腺素类等,是其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和后天水谷精微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和热量。谷道常通,新陈代谢;水道(包括汗道)舟楫,调节湿(度)温(度)。
有诗曰:四大元素护命生,四道畅通无病成。气血上焦心肺主,汗尿肾卫下焦控。谷道代谢中焦运,升降出入四旁通。顶焦总理三焦事,体脏经络要平衡。
73.医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面临着六大疾病的挑战(老年病、慢病、代谢性疾病、心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突发瘟疫),要解决这些整体、疑难、复杂性疾病,中医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呼唤。
但是,我们中医人一定要清醒的看到自己的短板、不足,充分借鉴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努力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青春。
我个人认为,当今社会伤阳与古代不同者有五:经济条件改善带来的全社会代谢病,过食肥甘而伤脾胃之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病,肾阳逐渐耗损;现代医疗进步带来的慢病,久病暗耗阳气;
生活节奏、压力带来的“心阳耗损”;以及空调、饮冷、抗菌素滥用等造成的阳气耗散。因此,在治疗中应予以充分关注。保得一分阳气,便多一分生机。
74.如果一定要分的话,中医擅长“象思维”,西医擅长“器思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未来中西医之融合,一定是各自扬长补短,西医由器及象,中医由象及器。象器思维,是医学之大道。
75.我的简要脉诊十四个字: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气血水位肤管律神。表里者,浮沉也;寒热者,迟数也;虚实者,强弱也;阴阳者,统领六纲也。
气看充盈与否,血看流畅与否,水看磅礴与否,位看近心与否。肤显温湿,管显老嫩,律见调控,神见气定。此或益于初学者掌握。仅供参考。
76.讨论一下《金匮要略》的“病”,就是要告诉大家,同一个作者(医圣张仲景)的同一本书里所言的“病”,就可能包含了疾病、证候、症状、病机甚至“系统”等不同层面的内容。
大家在今后讨论辨病论治的时候,要以现代医学的“病”,为讨论的起点,而不要以中医的“病”为讨论的起点,否则会说的不是一回事。
77.抓主症,是关键。但一般理解,主症,就是病人的主诉。但在我看来,望、闻、问、切四诊,包括理化检查的关键指标,哪一种都可以成为主症。
沿着这一主症去追问,就会有的放矢,判因、判证、判果,才会来的快捷而全面。
比如,我看糖尿病。这个病人主诉糖尿病十年,我接着会问有无并发症及血压、血脂、尿酸、脂肪肝、肝功等相关的检查。如果有,再追问相关症状。
从年龄、病程、理化指标、四诊信息,就可做出一个全方位的判断。问诊,绝不仅仅是为证候做判断提供依据,而且为态靶因果的综合判断提供依据。这是现代临床和古代临床的最大区别。
78.“肥胖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撮要”:
一、脾瘅的临床发展路径,自始至终以脾胃为轴心。
郁~土壅木郁;热~胃肠肝胆;虚~脾虚胃热;损~痰瘀(结斑)损络(脉络、络脉)。
二、代谢综合征血管病变的共同特点是脉络、络脉共损,治疗须脉络、络脉同防同治。
虚胖类型的糖尿病,可以不经过郁、热阶段,直接进入虚(脾虚胃滞)、损(脉损、络损)。
早期治络、全程治络,是防治的重心。
79.关于糖尿病
一、糖尿病前期可分两大类型:胖型和瘦型。胖型可发展为脾瘅,瘦型可发展为消瘅。
二、胖型可分为两种:实胖和虚胖。前者是过食中满的脾滞,后者是代谢功能减退的脾虚。
三、脾滞主要有:1土壅~厚朴三物汤,2土壅木郁~四逆散。脾虚主要有:1脾虚痰湿~六君子汤,2气阴两虚~生脉饮(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
四、脾滞日久可发展为脾虚。
五、瘦型是消瘅的后备军,先天脾肾或肝肾不足(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80.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各阶段要点:在郁的阶段,“减掉一分体重,推迟一步消渴”;在热的阶段,“祛除一分火毒,保得一分气阴”;在虚的阶段,“留得一分阳气,推迟一步并病”;
在损的阶段,“净化一分环境(痰湿浊瘀毒),求得一分平衡(病理状态下的平衡)”。
81.凡治内分泌疾病,寒热为象,阴阳为辨,气血(水)为态,脾肾为基,命火为根
82.高血压病的治络可分三个阶段:早期血管痉挛阶段宜解痉疏络,如葛根、白芍、天麻、羌活、独活、蝉蜕、僵蚕、檀香等;
中期斑块形成阶段宜活血通络,如桃仁、红花、三七、血竭、降香等;晚期斑块破裂及导致各种复杂性心脑血管病并发症阶段宜搜风剔络,如蜈蚣、全蝎、地龙、水蛭、土鳖虫、麝香等。
83.疾病的预测性,基于对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完整认识。古代中医,由于个体看病的条件限制,对很多慢病缺乏群体化规律的认识,只能关注“刻下”。没有时间轴,就难以对慢性病的未来进行精准预测,也就不可能提前干预。
现代已经有了这个条件,应当运用全方位关照的时空观,充分研究慢病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84.李济仁先生,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痹痿通看,体脏互观”思想,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对疑难复杂的痹痿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系统性红斑狼疮,《金匮要略》称其为阴阳毒。阴阳毒,邪伏于中焦。根据体质之不同,可有区别。阳毒伏于阳明,阴毒伏于太阴。
“阳明为成温之薮”(陆懋修),酿毒日久,气分起病,波及营血,气营两燔,发于皮表。邪毒炽盛,则及于上下(多个脏腑受损)。
阴毒伏于太阴,面色青,身痛如背杖,寒毒聚盛,亦可及于上下(多个脏腑受损)。阳毒偏于免疫乖戾(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从伏气温病治);阴毒偏于免疫低下(以补脾肾祛寒湿为主,解毒为辅),从脏腑风湿治。
由是观之,伏气温病与脏腑风湿,有时可能是寒热体质差异造成,非仅取决于感受外邪之寒热属性。
85.如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分成阳毒、阴毒两大类型,可以看看激素、免疫抑制剂对哪类更有效。另外,激素、免疫抑制剂,可以作为“靶药”使用。
但激素毕竟是“火毒”之品,“中病即止”(类似于激素冲击疗法)、或“中病即减”(类似于口服激素足量后递减),的确需要准确把握,需要个体化。
尤其是表现为“阴毒”者,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状态如何?激素还是不是“靶药”?激素对这类病人效果如何?均值得深入探索。
86.西医使用激素治疗的炎症,有没有这样一个看似中医的规律:新感温病(往往属于非免疫性炎症)不用或鲜用,伏气温病(往往属于免疫性炎症)常用。
87.自然之理,即是绳墨。合之则效,不合则谬。自然之象,本即直白。雕琢太多,真象反藏。故中医治法,必源于自然之理,合于术数之规。
88.寒、咸,是北方高血压两大基石。咸,在于改变生活习惯;寒,在于改变(改善)生活环境。海南等温热地,是治疗与寒冷相关的哮喘、银屑病、高血压病等疾病之福地也。
89.如果说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史上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构建了中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框架。金元时期则是中医学史上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主要是拓展了内伤病辨治的疆域。
而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可以称做中医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主要是拓展了外感病辨治的疆域。假如有中医史上的第四次高峰,那一定是老年病、慢病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90.医学工作者和医学家的最大区别是,习惯于大量看病还是习惯于在大量看病之后善于抽提疾病的规律和套路,从而创建诊疗的模型。同理,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家的区别也在于此。
读名老中医不同时期的医案,早年看棱角、格局;中年看气势、修养;老年看浑然、老辣。    
学生跟诊时,往往不注意老师脉案和处方的不一致。因为有些病是靠“一望便知”的。这些心法,你不追问,就会一头雾水,一脸茫然。
91.徒弟      
临方形似非高级,神似拎纲会抽提。
跟师不在一方药,明理一片新天地。
92.概括地说:肝胆郁热耗气伤阴,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核心病机。
关键是:
一、这种基于方药的经方核心病机的抽提,使经方的应用,不局限于外感病,更可以灵活用于内伤杂病。
二、肝胆郁热的表现、耗气伤阴的表现,每位中医大夫,都是耳熟能详的,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不一定局限于经方描述的病因:“伤寒”、诱因:“已发汗而复下之”、症状: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这或许才是经方活用的基本思路。所以,我建议经方的教学,除了讲原文、理解原文外,最后应该给学生一个高度概括的核心病机。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很容易应用。因为在临床上、你已经不太可能找到“伤寒”、“汗下之后”、那也就不大可能找到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样的症状。你当老师的,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你让学生上哪儿去找呢?
93.我为什么提出研究老中医的医案要分年龄的不同阶段呢?因为老中医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年轻早期的医案多数是在探索阶段,中年后逐渐成型,老年后才炉火纯青。
如果不分期的研究,会扰乱视听。所以,我看医案,喜欢看他们晚年的,多是甘醇。医道医术的成熟和老辣,是随着阅历而同步成长的。

图片

94.为什么讲伤寒论,学生像听天书一样?就是现代临床很少能见到“伤寒病”里描述的这些证候。因为基本病因“伤寒病”变了,基本诱因“误治、过治、延治等变了,证侯则更难按图索骥了。
只有把经方的核心病机抽提出来,甚至把经方再回归到最原始来源的方剂(比如《汤液经法》,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方剂的核心病机。讲原本(核心病机),则一通百通,讲《伤寒论》的条文,则只能或重点学习张仲景如何成功地应用古方来治疗“伤寒病”的思路。
所以,我认为,把经典里真正有效的方剂,放到方剂学里去讲。而经典方原著的讲座(包括温病),只做开阔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思维的高级讲座。
启发他们,当你遇到了大疫或新发疾病时,你应该怎么活用经典方剂?这样去讲经典,就满盘皆活了。
95.讲经典条文是给学生展示一个场景。但不把方剂核心病机讲清楚,真让学生按照条文去看病,那只有靠学生的悟性了。伤寒那一场景下的证候,你认为现代能对上的有多少?这正是学生们学习困惑的根本原因。
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按图索骥又索不到,痛苦万分!若学经方思路则全盘皆活。若学经方条文看病,就要痛苦摸索几十年,或许才能达到“纯熟”。这正是中医成才为什么那么久、那么难的关键所在。
96.做医生的,
一要感恩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理论和经验;
二要感恩病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对象和提高的机会;
三要感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医药资源;
四要感恩生命,那些为拯救人类健康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动物、植物。
感恩,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医生的信仰和习惯。   
97.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每一种疾病的规律,从而分期分证治疗。这是古人无法想象也无法做到的。我们有现在的诊断条件,不去研究疾病的规律,仍然是以古套今,疗效如何提高?如何超越古人?
以临床的视角看经典,以科研的头脑做临床。
98.我谈点对各家学说的看法。凡在临床上能卓然独立的各家学说,往往都有“补前人之未备”,“察常人之未察”。启迪智慧,提高疗效,功不可没。
然而,往往由于要“卓然独立”,“个性鲜明”,就难免会以偏概全,甚至有时会出现“话不惊人语不休”之偏激。而临床实际,临床越久,往往处方越是不单一,鲜有纯补、纯泻、纯阴、纯阳。
因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者比比皆是,很难纯而又纯,于中年以上,由其是老年之病人,所费思量更多。
有人称我为“仝黄连”,这个我不反对。因为没有恶意,只是突出强调了我善用苦寒降糖而已。
但是,你如果只学了“仝黄连”,不知其背后有“仝干姜”做保障,更不知道,高血糖时“仝黄连”汤药迅速降糖后,紧接着就是丸散膏丹长期服用,那你“苦寒伤胃”就跑不掉了。你没看懂“仝黄连”,更没学会“仝黄连”,于是乎就可能攻击“仝黄连”。
我举此例是说,我们看各家学说,一定要多思考“独树一帜”背后的东西,那些“细活”,那些“缜密”,往往被后人淹没了,或者没有真看懂。
99.做医生,必以医魂、医德、医道、医术,护佑苍生,方为良知。当你看到把生命都托付给你的病人,你忍心草草率率吗?
当你看到为家人看病已经竭尽所有的下岗工人,你忍心开大处方么?当你看到卖掉房子来找你看病的穷人,你忍心去赚他的钱吗?当你看到颤颤微微拄着拐杖来找你看病的老人,你忍心让他失望而归吗?
100.凡传于人者,必倾囊相授。不欲真传,只为炫耀,则不写全药名,或不写药量。如是,无异于让人家吃半生不熟之“四季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4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