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重探五行思想的起源建构(下)

医案日记 2023-05-01 12:11:56

重探五行思想的起源建构(下)

谭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五行思想体系的建构逻辑

用“木”字取象春季少阳之气

春三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所以地处北半球的中华大地阳气不断生发升散,由弱渐强,阴气相对被制约消散,阳长阴消,阳气主导自然界的变化趋势,所以春季阴阳合气以阳为名,称之为少阳。明媚春色中,草木最能体现这个季节的到来及其特征,所以五行学说用“木”字取象借代春季少阳生发之气。

春季阳气嫩弱,与阴气相争有进退屈伸、收散交作之象。“酸”从“酉”,“酉”为用草木之实发酵酿造的酒酪之类,酒酪的酵化过程从阴阳学的角度看是通过阴阳交争的屈伸收散过程实现的,这正好类象于春季阴阳二气的进退相争之象,所以五行学说认为“木生酸”;草木以青为色之本,所以春木之气“其色为苍”;春季阳气生发升散,万物生发,所以春木之气“其性为暄”、“其政为散”、“其令宣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春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东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东方生木”;立春为一年之始,月亮从立春开始大体经历十二个多一点的朔望月循环日为一个年周期,而岁星十二年左右则绕太阳运行一周,其节律与朔望月十二次为一个年周期规律有恰似之处,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岁星主一年开始,下应春木之气,后世据此改称木星。

用“火”字取象夏季太阳之气

夏三月太阳直射点折返北回归线附近,中华大地阳气最盛,阴气相对最弱,阳气主导自然界气候物候的演化变迁趋势,所以其阴阳合气以阳为名,称之为太阳之气。夏季最大特点是天气炎热犹如火炙,能够体现表征夏季这种酷暑之象的,莫过于“火”象最为传神,所以五行学说中夏季太阳之气取象于火,称之为“火气”。

“苦”从“艹”,从“古”,“艹”者草木之谓,“古”者,陈久之谓,草木久陈堆积,阳热蓄积不散则易自燃化火,所以“苦”在阴阳学上可借喻阳热蓄积炽盛之象,五行学说据此表征夏季太阳之气的暑热之性,认为“火生苦”;夏季太阳之气以火为象,火色为赤,所以“其色为赤”;阳热光明,夏季阳气最盛,万物繁茂,所以“其性为暑”、“其政为明”、“其令郁蒸”;“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夏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南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南方生火”;荧惑星肉眼观红色鲜艳,有如火色,所以五行学说认为荧惑星下应夏火太阳之气,后世据此改称火星。

用“金”字取象秋季少阴之气

秋三月,太阳直射点逐渐远离北回归线,中华大地阳气逐渐消衰,阴气相对逐渐增盛,阴气主导自然界气候物候的变化趋势,所以其阴阳和气以阴为名,称之为少阴。秋季西风劲扫,白露寒霜,万物凋残,子实逐渐成熟,秋季阴气这种消残生命万物的功能神似金属刀斧的杀伐伤残之性,所以五行学说用“金”字取象秋季少阴肃杀之气。

用以杀伐的刀斧在原始社会早期时代是石头做的,而石器一般是白色的,所以五行学说中以白色表释秋季少阴气色;“辛”,象形字,像古代刑刀,本义为大罪,秋季阴气用事,阴气以敛藏杀伐为基本属性,五行学说据此认为“金生辛”;阳热阴寒,阳化气阴成形,秋季阴长阳消,所以金秋之气“其性为凉”、“其政为劲”、“其用为固”、“其令雾露”;“斗柄西指,天下皆秋”,秋季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西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西方生金”。太白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犹如耀眼钻石,所以叫“太白”,白在五行学说中为秋金之象,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太白星下应秋季少阴之气,后世据此改称金星。

用“水”字取象冬季太阴之气

冬三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折返,离北半球最远,中华大地阴气最盛,阳气最弱,阴气主导自然界气候物候的演化趋势,所以冬季阴阳相和之气称之为太阴。冬季寒风萧瑟,冰雪万里,草木枯竭,其中冰雪最能体现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物候特征,五行学说因此将冬季太阴之象取象于水。

咸为会意,从戌,从口,“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大斧砍人头,本义为杀,冬季太阴水寒之气以杀伐封藏及其毕终生命万物之性为功,所以五行学说据此认为“水生咸”;“黑”为会意字,引申为昏暗无光,阳明阴暗,冬季阴气最盛,阳气最弱,所以冬季主色为黑;阳热阴寒,阳化阴藏,阳升阴降,冬季阴盛阳衰,所以“其性为凛”、“其用为藏”、“其政为静”、“其令霰雪”;“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冬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北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北方生水”;辰星在九大行星中最小,同时最靠近太阳,常常被猛烈的阳光淹没,由于过于“暗淡”,肉眼平素难分辨,所以五行学说将其与冬季寒水太阴之气相配,后世据改称水星。

用“土”字来命名天地阴阳父母之气

没有天地阴阳本根之气的合和交蕴就无法形成四时阴阳合和之气,五行学说将这种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生母”称之为土气。五行土气既不单独是法“天”的独阳观,也不是法“地”的孤阴观,而是法“天地”二气合和之象的阴阳交蕴观,所以《黄帝内经》多次强调“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土气禀赋天地阴阳本根之象,为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共同造化者,是自然界四时气候物候万象发生形成的根本,所以素有“后天之本”的称谓,居中央天地之位总统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生化,而不独主于一时。土不主一时,但一年四时之中,总会有个时间最能体现这种天地本根之气功能属性。同时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基于各种理论表述要求,现实上也需要在四时之中给土气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特定时象位置。

地阴之气在本质上没有明显的四时盛衰差别,所以理论上年周期中的任何一个时间点都适合表示土气中的地阴本象。但天阳之气始终处在盛衰变化过程之中,而四时之中夏至阳气最盛,所以五行学说特意将土气置之于夏至时节。夏至阳极阴生,所以五行学说称土气为“至阴”之气,“至”者,到达之意,“至阴”,既是强调夏至之后,由于阳气盛极而衰所致的阴气相对渐生时期的到来。

表示天地阴阳本根之气的时序位置夏至最为合适,按照其他四行取象自然的名称规律,当以天阳之象来命名,但是四时阴阳五行学说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地阴之象“土”来命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将天地本根之气定位在夏至这个极阳统天,阴衰不彰时节,其本身已经明示了天阳本气的存在,既然天阳已经通过时间配位不言而喻地体现出来,那么在命名上自然需要特别体现地阴之本的存在,五行学说正是基于这一顾全左右的目的,特用“土”字来命名天地阴阳父母之气。

“甘”,会意兼指事,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食物是天地阴阳之气所化,其味多甘甜香美,所以甘为土气所生所主;天地阴阳之气所生化的草木百谷,当其颜色发黄时,意味着其所蕴化的天地阴阳精气完全成熟,所以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将黄色作为天地阴阳合和之气的色泽代表。土气为交合相蕴的天地阴阳二气,动静相兼,所以“其性静兼”;天地阴阳之气相互制化形成四时气候物候万象,所以“其用为化”;天地生化四时万物而无声,所以“其政为谧”;夏至湿热弥漫,易云易雨,所以“其令云雨”。镇星公转周期大约为29.5年,是五大行星中公转周期最长的一个,天空中镇星每年只能大体移动一个宿度范围,一年二十八宿顺次绕其一圈,犹如镇守四时之神,与五行土气贯通四时四方的特点非常类象,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土气上应镇星,后人据此改称土星。

孙悟空为何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作者想表达什么内心世界呢?

《西游记》的成立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后期,明代宗教文化对明代文学有一定影响,道教与佛教相互融合,深入民间生活。所以我们在《西游记》中既有道家,又有佛家,又有道观,又有佛堂。另外,整个故事围绕西天的这个主题,是作者受到民间宗教文化影响的表现。

五行思想和数术思想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那是古代人认识世界,说明世界的5种物质形态,属于形而上的哲学范畴。在古人眼里,五行可以说明天地万物宇宙的苍生,其力量是无限的。

数术文化对道教和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道教中一生的二、二、三生万物,从简单到繁杂的宇宙创生过程。佛教思想通过《西游记》的表现更为明了。唐僧用了5048天,拿到的经书也是这个数字。猪八戒和沙僧的武器重量也是这个数字。

《西游记》本身的数字文化非常浓厚,开头用数字一行,用“一元”、“十二会”、“三岁”、“四象”、“五行”等来叙述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关于花果山仙石的记述,他的数字文化运用更加突出。数字文化的应用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特征。

那座山正在山顶上有一块仙石。那块石头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圆。三丈六尺五寸的高度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的圆为政历二十四气。上面有八个洞。请按九宫的八卦。

孙悟空有72种变化,72与中国古代的历法有关,是有关农业生活的数字。72起源于五行思想,一年360天分72候,一候5天。72是五行历法中重要的数字。这是五行和数术的组合。像猪八戒的36一样的变化,九十九日,七十九日等,书中的很多数字都受到了数术和五行思想的影响。

书中对数字“5”的运用也相当多,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间是500年。在《西游记》中,我们常说是四个师傅,实际上包括白龙马在内共有五个队伍。五个人分别代表五行,孙悟空作为金,对应着他的火眼和他的武器金箍棒。猪八戒在原著中被称为“树之母”,对应树木。唐僧的名字是“河流”,对应水。沙僧住在流沙河。沙子是对土的。白龙在前期的作品中,以火龙的形式出现,可以对应火龙。所以也可以叫他们五行队。

人们崇尚五行的力量是无限的,所以只有五行山才能压制住孙悟空,这正体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运用。这里的作者用数字“五”,五行山和五百年,都是五行思想的体现。

时间为什么是500年呢,有其他的解释。

作品本身的故事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唐僧在书中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肉,一个是仙人。他的肉有父亲和母亲,父亲被贼杀死了。妈妈生了他,不到三天就给他送行了。于是他成了金山寺的小和尚。现在开始大张旗鼓地推广佛教之道。

他的仙身、镇元大仙最早提及,他是如来佛的二弟子,原名金蝉子。到了西天,唐僧见了佛之后,佛也说他原来是自己的弟子金蝉子不听使唤,慢慢地告诉了我,于是就转生到了这个世界上。玄奘在唐朝之前经历了9个轮回,已经过了500年。这次是他的第十代。

那么,他的前九世去了哪里?沙和尚吃了。沙和尚的谐音杀了和尚,在他的脖子上拿着9个骷髅项链,取了9个经文人,也就是唐僧的前世,但在《西游记》里说不清。

易经杂说--南怀瑾3

◆ 错综复杂

>> 错综复杂

>> 我们中国人说话,常常都是来自《易经》,如说“不三不四”,为什么不说“不五不六”或“不一不二”呢?“不三不四”这句话,又是根据《易经》来的。因为《易经》的道理,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这两爻在卦的正中间,亦是中心的位置,如果一个人不成样子,就被形容为“不三不四”。又如“乱七八糟”,即是从游魂卦、归魂卦来的。中国人处处都在引用《易经》的话,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 错综——正对与反对

>> 错综——正对与反对

>> 卦的错综复杂是什么意思?现在先说综卦,为了使大家看八卦图案的方便,还是举乾卦为例来说明:

>> [插图]乾卦的第一爻变为[插图]姤卦,如果把这个[插图]姤卦倒过来看,或者是平放在桌面上,站到对面来看,就成了[插图]夬卦,这就是姤卦的综卦。综卦是相对的,全部六十四卦,除了八个卦以外,没有不相对的,这综卦是象,而综卦的理,是告诉我们万事要客观,因为立场不同,观念就完全两样。

>> 。除此之外,其余五十六卦都是相对的,这表明宇宙间事物都是相对的,这就是综卦的道理。

>> 错卦,是阴阳交错的意思,错卦的理是立场相同,目标一致,可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见也就不同了。如:[插图]天风姤卦,它的第一爻是阴爻,其余五爻都是阳爻,那么在阴阳交错之后,变成了[插图],这样第一爻是阳爻,其余五爻是阴爻,如上面的这个卦象,它的外卦是坤,坤为地,内卦是震,震为雷,就是地雷复卦,所以天风姤卦的对错卦,就是地雷复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对错的卦

>> 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这个宇宙大原则。

>> 以现在的观念来解说,综卦可以称之为反对的或相对的,错卦可称之为正对的。

◆ 复杂的道理

>> 复杂的道理

>> 《易经》还有一个道理——复杂,亦即等于交互卦的道理,我们都讲究互助,这个互象就是《易经》的图案,像同样的挂钩交相挂住,就是一个“互”字

>> 换句话说,这是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看绝了,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边看清楚,同时旁边亦要看反面,这样四面都注意到了,还不算完备,因为内在还有变化,而内在的变化,又生出一个卦了。

◆ 交互卦

>> 交互卦

>> 现在谈交互卦,以[插图]火雷噬嗑为例,说明如下:[插图]火雷噬嗑,如以噬嗑卦的第二爻与第三爻、第四爻卦配上去,便成为[插图]代表山的艮卦,这就是噬嗑卦的互卦。又把噬嗑卦的第三爻,交到第四、第五爻上去,便成为[插图]代表水的坎卦,这就是噬嗑卦的交卦。再把噬嗑卦的交卦[插图]和互卦[插图]重叠起来,便成为[插图]水山蹇卦,于是我们知道,噬嗑卦的交互卦就是蹇卦,以图示之即:[插图]

>> 至于复杂,复就和综卦一样,是重复的意思,杂是指彼此的相互关系,六十四卦可发展到无数的卦,每一卦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彼此相互的关系。

>> 再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事,这六十四卦八宫卦的最后一卦是[插图]雷泽归妹,而《周易》卦序的最后一卦是[插图]火水未济,这就告诉我们,自宇宙开始,人生最后永远是未济,有始无终,没有结论,所以学了《易经》,没有人能下一个结论的。历史没有结论,人生没有结论,宇宙亦没有结论,把握到了这个哲学,研究《易经》的道理就出来了。

>> 后人把它编成了一个韵文的歌,叫做《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帮助我们便于记忆。我们要懂《易经》且知道运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万事万物都能未卜先知。

◆ 六十四卦的方圆图

>> 六十四卦的方圆图

>> 下面有个伏羲先天卦的方圆图,很重要。

>> [插图]

>> 上面这个图,圆图是管宇宙的时间,代表宇宙的运行法则,亦可说代表太阳系统时间运行的法则或原理,圆图中的方图管空间,代表方位方向,这就是前人的秘诀了。

◆ 方图

>> 方图

>> 先说方图,右边第一行最下为[插图]乾卦,我们由下向上看,为什么先从下看?八卦的卦爻是自下向上画的,所以这方图亦是自下向上看,因此,乾卦上边的第二卦是[插图]天泽履,第三卦是[插图]天火同人,第四卦是[插图]天雷无妄,第五卦是[插图]天风姤,第六卦是[插图]天水讼,第七卦是[插图]天山遁,第八卦是[插图]天地否。

>> 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那么我们从方图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个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内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无妄、姤、讼、遁、否等八个重卦。

>> 我们再从乾卦起,从右向左看横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等八个卦,再仔细分析这八个重卦的内外卦,又可以发现,内卦都是乾卦,而外卦从右到左,则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又是先天卦的次序。

>> 如果以数字来代表,直行的乾是11、履为12、同人13、无妄14、姤15、讼16、遁17、否18。横列乾11、夬21、大有31、大壮41、小畜51、需61、大畜71、泰81。以图示之如下:六十四卦方图数字图[插图]

>> 这个六十四卦的方图,变化无穷。应了解这个图。以前的读书人学了八卦,就能未卜先知,做事遇到困扰,如有人被重兵包围了,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用这个方图来算卦,找到最有利的方位,安全地冲出重围。

>> 例如在目前所处的房间内,亦可以划分成六十四卦,而算出在某一时间,自己处在某一方位最有利

>>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的未卜先知,能知道未来的事情,只是一种非常精密的计算方法,但是如要算得正确,还是要靠人的。

◆ 圆图

>> 圆图

>> 围绕在这个方图外的圆图,亦是六十四卦,要从哪里开始看起?这更麻烦了,等于我们的罗盘,到处都是八卦,不知道上面有些什么名堂

>> 其实这也是一个法则问题,圆图是代表时间,和代表空间的方图配起来,某一空间在某一时间会起作用。

>> 那么这个圆图的六十四卦,是用什么方法排列起来的呢?我们看圆图上面顶端左边的第一个卦是[插图]乾卦,再看最下面右边第一个卦是[插图]坤卦,在这乾、坤之间有一条线,代表夜间天空中的银河,亦代表地球南极、北极的磁场,然后再来排列圆图。

>> 但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是画卦,还是要内卦画在内圈,外卦画在外圈,切不可错。

◆ 京房十六卦变

>> 京房十六卦变

>> 现在讲卦的变化方法,这方法用之于卜卦,人事的预知,最早是在汉朝的京焦易,由焦赣传给京房这一系统,后来演变成各家的卜法,而京焦易这一系统,也是来自孔子。

>> 京房的易变名十六卦变,后人把它归纳起来成为四句话:“自初至五不动复,下飞四往伏用飞,上飞下飞复本体,便是十六变卦例。”我们以乾卦为例说明:

>> 乾卦,第一爻变为天风姤[插图],第二爻再变为天山遁[插图],第三爻再变为天地否[插图],第四爻再变为风地观[插图],第五爻再变为山地剥[插图],第六爻不能变了,如再变成为坤卦就变完了,所以第六爻不变,因之第六爻在用的方面是不动的,这不动的第六爻,便成为宗庙。

>> 所谓下飞,实际上是上飞,从下往上飞,上飞是从上往下飞。

>> 像《系传》上孔子所说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从《系传》看京氏十六卦变

>> 从《系传》看京氏十六卦变

>> 继续谈到卦变,下飞四爻,变成火地晋游魂卦后,跟着八宫卦的变法,下面是最后一变——内卦三爻全变,成为火天大有[插图]卦,但京房十六卦变的变法则不相同,是到了游魂卦以后,下飞三爻变,成了火山旅[插图],这名为外在卦,刚才提出孔子在《系传》中所说的“外内使知惧”,就是这个外在。

>> 现在把乾卦十六变的卦名依次记在这里:乾、姤、遁、否、观、剥、晋(游魂)、旅(外卦)、鼎(内卦)、大有(归魂)、离(绝命)、噬嗑(血脉)、颐(肌肉)、益(骸骨)、无妄(棺椁)、同人(墓库)、乾(还原)。京房十六卦变表[插图]

>> 其他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十六卦变,也都同乾卦一样。

◆ 京房卦变与人生

>> 京房卦变与人生

>> 这种十六变卦,又说明了一个道理,由游魂、外在、内在,到归魂告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程序

>> 如以乾卦比人生,十岁到二十岁为天风姤很好,二十岁到三十岁为天山遁,事业一帆风顺,年龄步入中年,三十到四十岁为天地否,差不多了,眼睛快老花了,快腰酸背痛了,四十到五十岁更变了,到了六十岁则是山地剥了,六十以后游魂之卦,靠后天打坐、练太极、瑜伽术、吃补药等培养,到底不是本命的力量。游魂卦弄不好,就火天大有,进入归魂,如果搞得好,中间还可以变外卦内卦。所以人生到了这个时候,要晓得外在、内在的因素,如果还不能自知,而认为自己尚在天风姤卦的阶段,还想张扬得意,什么事都干的话,说不定一下子就到墓库去了,最后回到本体,就进入宗庙,到祠堂里放木头牌子(灵位牌)了。

◆ 京房卦变的用法

>> 京房卦变的用法

>> 以上已介绍了京房的十六卦变,至于如何用呢?其大要是这样的:“占者遇:变入本宫卦者,灾福应十分。外戒卦:吉凶从外来。内戒卦:祸福从内起。骸骨卦:生则羸瘦,死不葬埋。棺椁卦:病必死亡。血脉卦:主血疾漏下。绝命卦:事多反复,为人孤独,不谐于俗。游魂、肌肉卦:精神恍惚,如梦如痴。归魂、冢墓卦:坟墓吉,而无事可成也。”

>> 第一个变卦入本宫的,灾与祸应十分,就是十六变卦,最后动爻一变还是乾,就进入本宫卦,如果坏是十分的坏,好也十分好。

>> 外戒卦则不同,要看动爻的关系,吉凶是从外来的,譬如卜问房子,如是外戒卦好,这好是外来的,意想不到的;坏的话,说不定一架飞机掉下来,把整个房子压垮,不是本身的问题。

>> 内戒卦碰到祸福从内起,从本身起来的,或自己家里,或公司内部发生问题。

>> 骸骨卦是对人的看法,生来瘦,瘦得过分,有病的瘦,叫做羸瘦。死不葬埋,死了连一块地都占不到,死无葬身之地。卜到棺椁卦,如果是生病问卦,得到这个卦,就不要考虑痊愈的问题了。血脉卦,若生病就要开刀,或者外伤,或者要见血等。

>> 绝命卦,做事情反反复复,很难满意,如果看人的命运,一生都是孤独的,而与别人合不来。如果是游魂卦或者肌肉卦,对于人而言,一辈子头脑昏聩,精神恍惚,如梦如痴。

>> 假使卜到归魂卦或冢墓卦,除了安葬是好以外,其他免谈,都是不好的,人算命如走到墓库运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 先知——邵康节的毛病

>> 先知——邵康节的毛病

>> 这方法找不到,他把这个钥匙藏起来,不告诉人,如果把这钥匙一开,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话说回来,他也真值得尊敬,他可以把孔子以后古人们的各种法则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法则,的确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常常说我对《易经》仅只玩玩,不愿深入,我怕深入了成为邵康节。他五十九岁就死了,而且一年到头都生病,风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车子外面还要张挂布幔,还要戴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气好才敢出门,因为用脑过度了。

>> 可是在历史上一般懂《易经》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易经》要学通,智慧头脑要爽朗,如不爽朗被困进去,就变成蜗牛了。

◆ 五行思想的起源

>> 五行思想的起源

>> 《易经·系传》中说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我们先要认识另一个东西,才能对这句话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与了解

>> 占卜等数术方面的体系,就是用八卦、五行、干支配合起来,去作推算。

>> 那么阴阳五行的文化,可以说比《易经》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还要更古老一点,可能是黄河下游,北京、河北这一带的文化,如黄帝、伏羲这一时代的文化一样。

◆ 什么是五行

>> 什么是五行

>> 五行的文化,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现在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看乾卦象辞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

>> 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

>> 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现在先解释这五个字。

>> 金,凡是坚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时不像现代的科学分类,当时对于物质世界中有坚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 木,代表了树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后,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长起来。

>> 这就是木的功能,生长力特别大亦特别快,木就代表了生发的生命功能。

>> 水,代表了流动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 火,代表了热能。

>>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 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质世界的这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生、克。

◆ 五行的生克

>> 五行的生克

>> 说到生、克,我们研究《易经》,都知道综卦。综卦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力量:有生,有克。

>> 在学术思想上,则为祸福相倚,正与反,是与非,成与败,利与害,善与恶,一切都是相对的,互相生克

>> 帮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难中救济一下,他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了,他永不满足。往往对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结果反对自己的,正是那些得过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领导的人,对这点特别要注意

>> 现在青年人谈恋爱也知道,爱得愈深,恨得亦愈深,这亦就是“恩生于害”的原理,也是生克的法则。关于五行的生克道理,可以用下面这两个图案来表现:[插图]

>> A图的箭头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时针的方向顺序,依次而生,成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B图上的箭头是表示相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图相同,箭头所指的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图的箭头,是指向紧靠自己的邻居,而相克图的箭头,是跳了一个位置,指向隔邻的位置上,于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的方位

>> 五行的方位

>> 上面的两个圆图,只是便于说明五行相互生克的关系,而五行所处的方位,并不如上图,而是像下面的五行方位图:[插图]

>> 上面这个五行方位图(必须要记住的),为东方木(请特别注意,图中的方位,是以《易经》的方位为准,不是现代画地图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这个方位非常有道理。

>> 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东方木,植物易生发,早受阳光热能。南方火,气候炎热。北方水,冰雪最多。

>> 金生水,《千字文》——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个不同的字,写成了这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物理、政治等等,都容去了,幼年读来好像无所谓,实在是一篇很伟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丽水”,这个丽水不是浙江的丽水县。丽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带地区。

>> 金克木,当然砍木头要用铁器,或用锯子去锯,这还不足为奇。在古代,假如门口有一棵大树,认为风水不好,而又觉得砍伐麻烦,不如让它自己枯死,就用一枚大铁钉打到树的中心,这棵树很快就枯萎了,这就是金克木的现象。

>> 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说:“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儿子,于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儿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 克则是隔代相克

>> 所谓隔代相克,逢三必变,这是一个法则

>> 在生克之中,恩生于害,害又生恩

◆ 天干与五行

>> 天干与五行

>> 五行之外,还要加上干支,要学《易经》的卜筮,没有什么秘诀,不外是五行卜筮,重点在五行,不是在八卦

>> 现在介绍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们研究《易经》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地支,我们现在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出来,可见这个文化的来源很早

>> 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则,意思是说:在这个太阳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扰的作用。

>> 发现了五行的双重作用,天体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个字的符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并编定图案如下:[插图]

◆ 天干五行配

>> 天干五行配

>> 看到上面的图案,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图案配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 这里要问,东方或木,都是一个方位或一个动能,为什么要用甲和乙两个符号来代表?这中间又有另一个法则,这套法则在中国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

◆ 天干的阴阳

>> 天干的阴阳

>> 但是这一套法则,是来自科学的,如东方木,又为什么用甲、乙两个字来代表,而成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长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换言之甲木是代表生发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质。丙与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这中间又分阴阳,如甲木为阳木,乙木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如中国医学,在《内经》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经来,我国古代认为直接说出女人的隐秘很不礼貌,所以说“女子十四而天癸至”。为什么不说“天壬”至?因为月经是成形了的水,同时女子属阴,所以称为“天癸”

>> 中医对于人身各部位的代表为木属肝,火属心,金属肺,水属肾,土属脾

>> 这个五行和内脏的关系现在懂了,那么金生水,肺出了问题的时候,肾一定亏,所以生肺病的人,脸红红的,而是肾水不足,火气上升。肺病到了相当严重,肾盂就特别扩大,就是肾亏,所以中医之难学是除了讲究内脏的个别功能以外,还讲究互相影响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克的道理。

>> 以中医能站得住,针灸亦是一样,中医的医理,病在上者其治在下,病在下者其治在上,病在左者其治在右,病在右者其治在左,病在内者其治在外,病在外者其治在内。

>> 由此可知人必须读《黄帝内经》,懂了《黄帝内经》就懂得养生之道,亦懂得如何修道了。

关于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古代文献中有哪些记载

阴阳五行思想肇始于齐文化.齐地八神崇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阴阳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原始质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体现,这为后来阴阳五行思想在齐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阴阳之说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方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六府”。如晋却缺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尚书·洪范》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
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他曾在赵国批驳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使公孙龙被绌。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使人难于置信。如《后汉书·刘瑜传》“邹衍匹夫,……有霜陨之异”。李贤注说:“《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列子·汤问》载,“邹子吹律。”张湛注说:“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衍的学说
邹衍跟儒家的关系密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盐铁论·论儒》引御史的话说:“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率以显名。”这是说,他先是儒家,以后成为阴阳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终始说,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进一步演化而来。
邹衍的学说体系“闳大不经”,包括天论、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邹衍的天论,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的自然、历史的变化发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他的天论在当时很著名,被称颂为“谈天衍”。
邹衍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名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
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
在历史观方面,邹衍有《主运》一书。“主运”的意义和“五行”相当。《史记·封禅书》说:“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史记集解》引如淳的话说:“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邹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深观阴阳消息”有得的理论,也是他显名于当时的主张。五行说有相生和相胜的两种说法。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用五行来配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为土没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这种五行相生说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到了邹衍把相生说改为相胜说,把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五行,附会到社会现象上,叫作“五德”(德是属性的意思),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政权兴衰,“递兴废,胜者用事。就是五德终始说。所谓五行柏胜,就是:木克上,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还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蚯蚓)大蝼(蝼蛄)。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邹衍的五德终始,即五行相胜说,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顺序,“终始”循环“转移”。他从五行相克出发,说明历史是依五行运转而有王者代兴。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天的机样,就必须定出相应的制度,所谓“载其?祥制度”。他说的制度是指其色尚黄(或青、白、赤、黑),其事则土(或木、金、火、水)等等。《史记·封禅书》载,“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这也是《中庸》所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的具体表述。
邹衍的学说,从方法上考察,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指出的,“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乃仅凭臆测推想立说,他的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命论。依五德终始说,历史是变化的,不是停止不动的,但变化过程不是发展,而是循环。把历史变化的原因说成是由于五行相胜,是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趋向大统一的客观形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政权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学说,认为历代王朝不是万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换,这对打破世袭制度有着一定作用,他的学说到两汉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并为中国两千多年来迷信的渊薮。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我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差距事物五行归属见下表:
自 然 界 五行 人 体
方位 气候 发展过程 五色 五味 时令 脏 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东 风 生 青 酸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南 暑 长 赤 苦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血脉 喜
西 湿 化 黄 甘 长爰 土 脾 胃 口 肌肉 思
北 燥 收 白 辛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中 寒 藏 黑 咸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模式。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尽。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
在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在相克的两个方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
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所有部分的状态,同时也受五行整体的统一制约。在其任何二“行”之间,由于存在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总是处于不平衡的运动之中。然而从五行整体来看,生和克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平衡。五行学说,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自然界的运动如四时昼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运行,动植物的生长壮老已,都在直观形式上大量呈现周期循环。古人认识到“循环”是自然界普遍法则,把事物内部结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看成循环性运动,综合模拟成一个(如图)循环式动态平衡规律。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平衡协调下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种生克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制化”关系。它推动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如果失去协调,便会引起事物的反常状态。相克的反常包括“相乘”和“相侮”两种。相生的反常称为“子母相及(子母相犯)”,包括“母及子”,和“子及母”两种。
相乘属于过度的相克,有乘虚侵犯的意思。相侮属于反方向的克制,有恃强凌弱的意思,是反过来克制“克我者”。子及母也与相生的方向相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