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其氧化分解后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且还可为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此合理用油对健康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用油脂类产品,像经典的大豆油、花生油、色拉油,新出现的玉米胚芽油、米糠油、葵花子油、谷物调和油等,更有高端的橄榄油、茶油等等。但普通老百姓面对林林总总的食用油产品却显得无所适从。我国的食用油基本都是采取压榨法或浸出法生产的,那么究竟哪种油更利于人体健康呢?
制作工艺不能决定油的质量
压榨油和浸出油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是化学浸出法。
物理压榨法是通过对原料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但出油率低,对原料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据了解,压榨制油工艺目前在国内主要用于花生油、橄榄油、坚果油、芝麻油等高档油品。
化学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将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成为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健康有任何影响。
其实,影响食用油好坏的因素不是生产工艺,而是油的精炼程度及生产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压榨法和浸出法只是两种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艺,不应作为选择食用油的主要依据。因为只经过压榨或浸出这一工序而未经精炼处理的原油(毛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胶质、有色物质等,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须经过精炼处理和一系列的加工,使之成为颜色较浅、澄清的精制油,才能达到各级油品的标准而上市销售。所以,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脂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就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目前我国的食用油相关标准要求生产厂商标明生产方式,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选择食用油可遵循3原则
了解了压榨油和浸出油的区别后,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用油产品。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食用油的选择和使用:
健康原则 我们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健康卫生的食用油,不买散装油和来路不明的食用油及其制品。
保健原则 目前很多食用油厂商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类食用油产品,如添加了玉米甾醇、维生素A、海藻油等保健成分的食用油,还有直接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料植物生产的食用油,如葵花子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胚芽油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家情况选择一些对小孩、老年人有健脑益智、调节血脂等保健作用的食用油。
节约原则 在选择食用油时,我们没必要一定选择那些高端产品,像橄榄油、纯花生油等,一般的大豆油、谷物调和油等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营养需要。高端产品中所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摄取(如坚果类食物)。而且,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我国居民膳食宝塔,我们每日正常摄入的食用油应控制在25~30克,过多摄取会引起不良健康效应。
巧藏3种食用油
食用植物油有“四怕”:一怕直射光,二怕空气,三怕高温,四怕进水。因此,保存食用油要避光、密封、低温、防水。花生油、猪油、小磨香油各有什么贮藏妙招呢?
花生油 将花生油或豆油入锅加热,放入少许花椒、茴香,待油冷后,倒进搪瓷或瓷制容器中存放。这样,油可以较久存放而不变质,做菜用时味道也特别香。
猪油 猪油熬好后,趁其未凝结时,加进一点白糖或食盐,搅拌后密封,可较久存放而不变质。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在贮存过程中易酸败、失香。现介绍以下方法:把香油装进一小口玻璃瓶内,每500克油加入精盐1克,然后将瓶口塞紧,不断地摇动,使食盐溶化,放在暗处3日左右,再将沉淀后的香油倒入洗净的棕色玻璃瓶中,拧紧瓶盖,置于避光处保存,随吃随取。要注意的是,装油的瓶子切勿用橡皮等有异味的瓶塞。(辛桦)
导语:一个人可能每天都要吃油,但都吃了什么油?吃对了吗?其实,不同的烹调方式,适宜选用油的种类也不同!
一张表看懂咋吃油4种常用油,就要这样用 1、橄榄油
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的含量高达83%。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患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推荐:橄榄油应成为中老年人食用油的首选。
用法:橄榄油含有清淡香味,适合制作凉拌菜。也可用水煮菜后,浇上橄榄油食用。用橄榄油炒菜时,油温不超过190摄氏度时,橄榄油不会受到影响。
用量:建议每天或隔日进食橄榄油,每日总量不超过35克。
2、花生油
含有大量油酸、亚油酸、卵磷脂等营养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0%。花生油价格相对于橄榄油低,且更耐高温。
推荐:对价格敏感者,可用花生油作为主要烹调油。
用法:将炒菜锅烧热后倒入花生油,油烧到7至8分热即可,避免出现烧到冒烟的程度。
用量:每日总量不超过25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中老年朋友每日不超过20克。
3、豆油
豆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较低,约为20%左右。
推荐:豆油和橄榄油交替食用,可有效补充豆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不足。
用法:将炒菜锅烧热后倒入豆油,微微烧热后烹调。
用量:每日总量不超过25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中老年朋友每日不超过20克。
4、菜籽油
人体对菜籽油的消化吸收率较高,但部分菜籽油中含有相对较高的芥酸,影响其营养价值。
推荐:尽量进食低芥酸菜籽油。
用法:将炒菜锅烧热后倒入菜籽油,并多烧一段时间,让部分芥酸挥发掉。
用量:每日总量不超过25克。
3个错最容易犯! 1、长期只吃一种油
橄榄油应与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以及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籽油换着吃。不能简单认为只有橄榄油最好,其他油都不好也不用吃。
2、油上加油
食用油作为纯能量食品,过量使用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家用烹调油最好每日限制在25~30克/人(即家用的汤匙3汤匙左右)即可。
3、先倒油再开火
炒菜时,不要先倒油再开火,等油锅冒烟才开始炒菜。油锅冒烟时,油温往往已经达到200℃以上,此时才把菜下锅的话,产生的致癌物会增加患癌症风险。
导语: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食用油的品种,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健康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用油。针对如何选择食用油的问题,我整理了一些资料供您参考:
如何判断一种食用油的好坏 (1)看油中的脂肪酸构成比例。一般而言,动物脂肪(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少,而植物油则与之相反。
(2)看消化率。动物脂肪比植物油的熔点高,这会影响人体消化吸收,动物脂肪在营养的消化率上也不好植物油好。
(3)看维生素。植物油中大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而在动物脂肪中,如鱼肝油、蛋黄油等含维生素A、维生素D,两者在营养上各有千秋。
各种食用油的特点 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亚油酸含量都超过50%,而牛、羊油及猪油的`棕榈酸及硬脂酸含量则超过40%。鱼油与一般油脂是显著区别在于含13%~30%的ω-3脂肪酸。
(1)大豆油。大豆油含有较高的亚麻酸、维生素E、丰富的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脂肪酸构成比较适合人体消化吸收,可以调节血脂,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益处。
(2)玉米油。玉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消化率比较高,且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也较高,且含有钾磷脂、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有软化动脉血管、降血压、调血脂的作用,适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花生油。最大的特点就是“香”,但在脂肪酸的构成上,却不如大豆油、玉米油合理,但是它含有的麦胚酚、磷脂等物质,对人体有益。需要注意的是:玉米、花生这两种原料如果在加工前储存不当的话,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B1,吃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花生制成的油,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在选购这两种油时,一定要选信誉和质量都很好的厂商生产的产品。
(4)橄榄油。橄榄油售价虽然较高,但其脂肪酸的构成比例,最适合人体消化吸收。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及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含有的丰富维生素E,是天然的抗氧化剂。
(5)棕榈油。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接近于动物脂肪,要尽量少食。
(6)菜子油。含芥酸相对高,心功能不全的人要少吃。
(7)调和油。营养学会推荐的各脂肪酸组成的比例,可基本满足人体营养均衡的原则。
向特殊人群推荐食用油 (1)茶籽油:是一种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的保健型食油,经常食用茶油炒菜,可以很好地预防糖尿病。
(2)橄榄油: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加入橄榄油的膳食是辅助糖尿病治疗的手段,同时它也是患者最好的脂肪补充来源,所以它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另外,还能调节血脂、降低血压、降低血黏度,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形成。
(3)葵花子油: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被称为“人体清道夫”。中老年人经常食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高血压、高血脂。有助于减少“富贵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4)芝麻香油:富含亚油酸,常吃香油,有益于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病症。
温馨提示: (1)油要经常换着吃,不能常年只吃一种。正确的做法是,购买小包装的油,可以避免过多摄入某些油中的有害物质;同时也使人体摄入的脂肪酸更合理。
(2)应选择压榨油。食用油的加工工艺主要有压榨和浸提两种。浸提需要加入有机溶剂,很难避免某些有害有机溶剂的残留,而压榨油是用机械方法生产,它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所以,最好选择压榨油。
(3)食用油不要长期放置,因为部分脂肪酸会分解成有害物质,对人体有害无益。正确的做法是现吃现买,购买时看清生产日期,挑选最近生产的产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2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食物也可能是头痛
下一篇: 谷雨养生,抓紧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