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又叫皮场庙,安国药王庙小考(二)

医案日记 2023-05-01 07:56:38

又叫皮场庙,安国药王庙小考(二)

张瑞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

历史上,在明代各地都有皮场庙。明太祖朱元璋时设立,在各府、州、县和卫所在衙门的左边,修一座小庙,里面供土地神;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边,悬挂着一个人皮楦满草的袋子,叫“皮草囊”,这庙是扒贪官皮的场所,因此人们叫它“皮场庙”。

安国的药王庙碑铭中有4通是明代的,有2通直称皮场的,并称皮场王为“州之灵神”。这里显然是对当地土地的崇拜,与明初的“扒贪官皮的场所”不同。

皮场信仰并不起自明代,宋代时皮场大王的信仰已很盛。据文献记载,在宋代的都城开封、杭州,以及苏州、相州等地皆有皮场庙。

开封:《文献通考·郊社考》中记载:“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封皮场土地庙神为灵贶侯。其后累封明灵昭惠王。”按此条记载,则明灵昭惠王乃北宋以后所封者。

南宋《咸淳临安志》中有一段记文:“曩自天师偶到衡阳,遇耆老曰,言此间有炎帝,神灵甚盛。遂入祠,视圣像古迹。因集天下孝义勇烈之士二十四人,分十二分野,播种采药,有巨功。天师闻言,图画圣像,奏大汉光武皇帝,于建武辛未四月十九日,降旨建祠于宇古洛之东。皮场镇之人,虔诚祈祷,雨雪并下,杀贼定乱,护国显灵。献帝赐号曰‘皮场’焉。殆唐朝正(贞)观戊申岁戊午月丙子日,应梦见祥,遂立祠长安。至五代朝,歼寇助顺,具有神迹。”

周秋的详细记述明确了供奉的是古神农;初建庙于东汉以前的衡阳,汉光武帝刘秀降旨在洛阳建祠;汉末迁到相州的皮场镇,显灵护国,献帝(公元190年~220年)赐名“皮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649年)显灵,在长安立祠;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在开封的显仁坊建庙。

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市市区中部有一条大袁坑沿街,明代此街一带有“富乐院”,邻近街道称院坑沿街。清代称袁坑沿街。1949年称大袁坑沿街。此街就是北宋时皮场庙的遗址。据《如梦录》记载:“大街向东,有皮场公庙。向南,三间黑大门,匾曰‘富乐院’”。今院坑沿街,皆其故地。俗讹为园坑沿。

杭州: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四,“东都随朝祠”记载了杭州药王庙的情况:“惠应庙,即东都皮场庙,自南渡时,有直庙人商立者,携其神像随朝至杭,遂于吴山至德观右立祖庙,又于万松岭侍郎桥巷元贞桥立行祠者三。按《会要》云:‘神在东京显仁坊,名曰皮场土地祠。政和年间赐庙额,封王爵。中兴,随朝到杭’,按庙刻云:‘其神乃古神农,于三王时都曲阜,世人食腥膻者,率致物故,因集天下孝义勇烈之士二十四人,分十二分野,播种采药,至今于世极有神功,两庑奉二十四仙医使者是也。自汉、唐至今,歼寇助顺,其有圣迹,不可殚纪。’”

《梦粱录》说明了惠应庙即东京皮场庙,其神像是直庙人商立在南渡时带到杭州的;除祖庙外,另立三座行祠;到杭后,对皮场王的封号还在增加,连夫人也授封;供奉的仍是神农。

南宋《咸淳临安志》“东京旧祠”:“惠应庙:即皮场庙。在城中者四所:一吴山,一万松岭,一侍郎桥,一元真观。按国朝《会要》东京显仁坊皮场土地神祠,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封灵贶侯,崇宁元年三月封公,四年闰二月封灵惠王,七月加封灵惠显通王。十月封其配灵婉夫人,十一月改封灵淑夫人。大观元年十一月改封明灵昭惠王,三月赐额‘显灵应感庙’及殿名曰‘享诚昭福’。政和五年七月改赐额曰‘灵应’。南渡初有商立者,携其像至杭,舍于吴山看江亭,因以为祠。都人有疾者,祷必应。盖以其为神农云。咸淳五年八月,寿和圣福皇太后降钱修葺,十一月王加封显祐,灵婉加嘉德,灵淑加嘉靖。”

苏州: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五转载了宋楼钥《攻媿集》后记载:“余寓吴下,见盛家滨有皮场大王庙。始不知何神,后闻杭州亦有之。考之《西湖志》,乃得其姓名。神姓张名森,相州汤阴人。县故有皮场镇,萃河北皮鞟蒸溃产蝎,蛰人辄死。神为场库吏,素谨事神农,祷神杀蝎。镇民德之,遂立祠。宋时建庙汴京显仁坊。”

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六也记载了此事,在“疡医”条有皮场大王之祀:“余在姑苏,偶一日过盛家浜,見一小庙,榜曰‘宋敕封皮场大王庙’,不知其何神也。后见《夷坚志》云:‘秀州外科张生,其妻遇神人,自称皮场大王,授以《痈疽异方》一册。’疑皮场大王,乃疡医所奉。”

以上记载可看出,皮场庙出现的顺序为衡阳、洛阳、相州、开封、杭州、苏州,至于祁州的出现显然要晚于以上各地。

至于皮场大王的身份,在宋代已不确知,虽然后世有邳彤的记载,但缺少必要的文献依据,显然会晚一些。如上所述,“肇迹东京汴梁,显灵河北”。

宋代敕封查哪些文献资料

熟悉明初历史的人一定知道朱元璋惩贪“剥皮实草”的皮场庙,也至少会对关于其是否信史的探讨有所了解。王世华首先在《历史研究》发文质疑“剥皮实草”的真实性,随后罗元信、陈学霖分别撰文驳其观点。罗文长于依据资料的细密推理和论证,而陈文则精于史料的挖掘与考索。这次规模不大的讨论曾引起了明史学界较多的关注,虽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罗、陈二人以精当的论证以及确凿的史料证据,暂时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
在探讨中,三人皆提到了宋朝的皮场庙,王世华将其作为皮场庙与惩贪风马牛不相及的证据,而罗元信指出这只是名称的复沓使观者产生的排挤效应,因而判定必有一假,实际两者皆是“名实相符”,名称相同仅是一巧合。陈学霖甚至另撰文专论两宋的皮场庙,以其向来对史料考索的深厚功力对其地望及传说的状况做了详细探究。
黄永年在讨论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时也因其中的赐封“皮场明灵昭惠大王”的文字而对“皮场庙”作一简要的考证,除此之外,两位医史学者对祁州(现河北省安国市)药王庙的历史进行考察时,亦提及了宋代的皮场庙,他们提到了陈学霖文中未征引的材料,但其关心点在祁州药王庙,因而对宋代皮场庙历史的认识并无太多的新意。

历代名医遗迹简介

目录1拼音2简介3神农4黄帝5扁鹊6华佗7张仲景8王叔和9皇甫谧10葛洪11孙思邈12药王13朱丹溪14兰茂15李时珍16陈修园17王孟英 1拼音 lì dài míng yī yí jì

2简介 历代名医遗迹系指中国历代对医药学卓有贡献的医史人物所遗留下来的史迹,或后人为了褒扬这些人物(甚至包括传说中的医神)而设立的一些纪念性的点和建筑。后者虽然每多附会,但其目的同样是表达后人对古代名医的崇敬和感戴。现知历代主要名医遗迹有:

3神农 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农业和医药发明者。在汉代的《史记》、《淮南子》等书中就记载了“神农尝百草”,而后知医药、以疗民病的传说。自古以来,神农被作为中国药物学的鼻祖而受到后人的尊崇。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即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神农氏活动的区域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因此,至今湖北的德安,还有“神农洞”古迹。据载汉代在湖南长沙有炎帝祠、祭祀神农,在其它许多地方也都建立了以神农为土地神的祠庙,今河北安国的药王庙的前身即神农祠,北京的药王庙所祀也是神农,汉武梁祠石刻有神农像。神农肖像常被描绘成头长双角,跣足赤膊,手握束草,腰围树叶裙。

4黄帝 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医学相传也创始于黄帝时期。今存《内经》即托称黄帝(号轩辕氏)与其臣下岐伯等论医时所作。因此轩、岐已作为中医的源起和代名词(或称中医为“歧、黄”之术)。今陜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建有黄帝陵,陵前有台,传为汉武帝所筑的祈仙台。黄帝陵墓为一硕大园丘,此陵周围有千年古柏数万株,郁郁苍苍、庄严肃穆。黄帝庙中还残存宋以来的碑石50多块,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扁鹊 即秦越人,战国时名医(参见“扁鹊”条)。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鄚州镇)人。见于史籍所记的扁鹊墓有多处。如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云:“卢城之东有扁鹊冢”。《元和郡县志》云:“扁鹊墓在朝城县罗城西北隅”。《咸阳记》云:“鹊冢在咸阳城东”。宋人笔记中屡见称河南伏道有扁鹊墓,时人以墓四旁土及艾入药。明·李恒茂称邢地亦有鹊王庙,在后周显德中(954~960年)即有王称。但影响最大的是鄚州镇的扁鹊遗迹。鄚州药王庙自古有“天下大庙属鄚州”之称,此庙在宋人王兆云的《挥尘新谭》中即记曰:“扁鹊墓在河间任邱县,其祠名药王祠。”经元明扩建,规模宏大,成为北方著名的庙会集中地,每年4月28日(相传即“药王”生日)前后,商贾云集,四方货物毕至。故有诗记曰:“鄚水环丘起暮烟,老翁遥指越人阡。千年药裹埋荒草,四月人奔拜墓田”(清·庞铠)。清康熙、乾隆年间屡遭火灾,景物消歇。1938年日寇侵华时焚毁殆净,今仅存白石砌成的三座山门,山门额部分别刻有“敕建药王庙、敕建三皇殿、敕建文昌阁”等字样。原大庙之后有扁鹊墓,鄚州东门外又有扁鹊故宅,或称为药王庄。另外,河北内丘县神头村也有许多扁鹊遗迹。据载扁鹊曾“田于赵而多游焉。既没,民思其功,立宇以祠,因号其山为鹊山。”鹊山在县城西(亦名蓬山)山中有一“太子巖”,均由扁鹊治虢太子疾而得名。鹊山麓有神头村,村北有鹊王庙,据庙中碑记所载,此庙至少在唐时已建。庙前有九龙桥及鹊楼。山门左前有碑楼,原有至元五年(1268年)所立:“国朝重修鹊王神应王庙碑”。庙内有鹊王献殿、鹊王殿等。据50年代的调查,庙中存有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碑石数十方,较详细地记述了当地扁鹊遗迹的历史。

6华佗 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参见“华佗”条)。华佗为沛国谯人(沛在今铜山县西北,谯,即今安徽毫县)。游学于徐州。清初于毫县始建华祖庵,近年修葺一新。华祖庵坐落在亳县县城毫州镇的西北角,全庵由两个庭院组成,青砖青瓦。右侧院内筑有小亭,作为相传华佗读书的处所。正厅塑有华佗像,布衣布履,高大挺拔,作行走状,犹如奔波在为民治病的道路上。最近又修建有“华佗纪念馆”,有华佗事迹介绍及有关陈列。另徐州亦有华庄,华庄内原有华佗庙,庙内有华佗铜像及华佗墓,墓前石碑上书“后汉神医华佗之墓”,墓前有石案及石人。今庙及墓已毁,铜像尚存。据传华佗真墓在许昌,当地还有哭佗村等与华佗传说有关的地名。

7张仲景 名机,东汉末名医,人称“医圣”(参见“张仲景”条)。南郡涅阳(多认为即今河南南阳,一说为邓县)人。据记载,明崇祯5年(1632年),在南阳城东、仁济桥西、三皇庙后,“园丁掘井圃中,丈余得石碣”,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关于此碑年代尚有争议,或疑为晋末时立)。清顺治13年(1656年),即此地修建“医圣祠”及仲景墓,立碑记事。后经多次扩建,有正、偏两院,正院墓门前有圣祖庙,故里碑亭。后为仲景墓、墓后大厅有仲景塑像。偏院有内经楼、灵枢阁、素问亭、医圣井、智圆斋、医林会馆等20多座建筑。经多次劫难,今仲景墓和祠堂正殿尚存,祠内还有明末掘出的石碑及历代修祠之碑记。1964年曾重修张仲景纪念馆,1981年12月在河南成立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时,仲景祠、墓又经整修,面目一新。

8王叔和 晋代名医(参见“王叔和”条)。山阳高平人。晚年定居湖北新洲,据传死后亦葬在新洲。今新洲县边缘有一老爷山,上有药王墓,建有药王庙,当地称此地为药王山,旧时常有人来此敬香。据说新洲县徐古区王氏宗祠还藏有王氏族谱,且有王叔和遗像。新洲药王庙正殿原供奉有王叔和塑像,后移至王氏宗祠。山阳高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山西高平县,故当地有王叔和制药石室和石碾等遗迹。最近经考证,王叔和乃山东高平(今邹县西南)人(陈存仁《中国医学史》)。故山西高平遗迹当是后人为仰慕王氏而设。

9皇甫谧 晋代针灸学家(参见“皇甫谧”条)。朝那(今甘肃灵台,一说为平凉西北)人。灵台张鳌坡,据传即其陵墓所在地。近年于此地修筑“皇甫谧之墓”。墓丘芳草萋萋,四周筑有方形陵台(分内外二层)。1963年,甘肃省将古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其附近有一大土山,旧时称作书台,传为皇甫谧读书处。清人有诗云:“山中谁筑读书台? 元晏先生著作来。载籍兼修高士传,行踪不与俗人㺓。 天还有意怜衰草, 云自无心锁绿台。 几度登临深景仰,长留明月共徘徊”。即就此景而作。此外当地还有药园、窖洞及皇家坪、皇帝花园等与皇甫谧的传说相关的遗迹。1983年为纪念皇甫谧逝世1701周年,当地又再次对皇甫谧的遗迹加以调查,并整修了皇甫谧墓。

10葛洪 晋代的道家和医药化学家(参见“葛洪”条)。江苏句容人。有关葛洪炼丹的遗址很多,最著名的为广东博罗县罗浮山所存的数处遗迹。据载葛洪在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于此山修道炼丹,行医采药,始建庵舍。共分辟都虚(后称冲虚)、孤青、白鹤、酥醪四庵,现存有冲虚古观、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遗迹,冲虚古观是葛洪所建四庵中的南庵。东晋安帝义熙初年建葛洪祠,在此观四周林木深郁,殿堂秀美,为当地名胜。葛洪炼丹灶在罗浮山东麓冲虚古观侧,初建于东晋咸和年间。苏东坡游罗浮山时,曾题“稚川丹灶”四字,灶顶高3.60米,四角形底座边长2.25米,八角形坛体边长0.80米,花岗石砌成,按方位雕有八卦图形和灵禽异兽图案,四角石柱上雕有云龙。据《罗浮山志》载,灶旁曾悬古剑、古镜等物,地上留有五色土,传为炼丹遗余残物。另麻姑峰下有洗药池,清人丘逢甲题诗于池畔钓鱼台:“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采药仙人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等(《中国名胜词典》)。

此外,在中国某些名山大川,亦有葛洪炼丹遗迹,如杭州葛岭,即因相传为葛洪结庐炼丹处而得名,山上有炼丹台、炼丹井、抱朴庐、葛仙庵等遗迹。福建霞浦县城南10里有葛洪山,亦因传葛洪炼丹于此而得名。山有石洞,洞中有石屏、石几、棋局等。类似的相传为葛洪炼丹处还可见于浙江、江西等省。

11孙思邈 唐代医学家(参见“孙思邈”条)。京兆华原(今陜西耀县)人,据说耀县孙家塬即其故里。耀县今存孙氏遗迹多处,以药王山最为著名。此山距城东1.5里,又名“五台山”。山上的建筑可分南庵(升仙台)、北洞(显化台)两个群体。南庵文昌阁(魁星阁)尚存,下有一“御道”。当地传说是唐太宗为嘉勉孙氏治愈其爱妃之病而亲临此山的通道。“御道”之前有晒药台,阁上原有静明宫、拜真台(系为一块八角石,今不存)等遗迹。南庵碑石甚多,今可见最早的碑文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据此碑孙氏封为妙应真人似始于北宋。此外还可见镌有孙思邈像、龙王献海上方、《福寿论》等内容的碑石。北洞主体建筑是药王庙,殿宇依山而立巍峨雄伟,山门前矗立两根铁旗杆,蟠龙缠绕,铁制对联云:“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铅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药王大殿正中端坐孙思邈塑像,原座前石虎和屏上云龙(所谓“降龙伏虎”)今不存。殿后一洞名太玄洞,传孙氏为龙王治病,龙穿飞而去所遗。药王大殿东庑塑有十大名医像(岐伯、雷公、扁鹊、华佗、仓公、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廊下及殿中石碑众多。碑亭中有明隆庆六年(1572年)秦王守中所刻“千金宝要碑”4块8面。另有“海上方碑”(残)、“历代名医神碑”等。殿西跨院尚有人工凿就的“洗药池”二眼,上刻“石盆仙迹”等字。药王山因藏有北魏石刻,1962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县城东北15里为孙家塬。村民相传孙氏世居村北,今可见旧堡残址及塌窑数孔。村中唐槐一株,传即孙氏读书处。村西南原“孙真人祠”及“圣母殿”塑象已毁,建筑仍存。孙氏祖茔已夷为耕地,今存者仅后世所立“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先茔碑”。

12药王 中国民间对某些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医王之称汉代即有)。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的人物也不相同。各地药王庙甚多,在封建社会中,每赋予药王以传奇色彩。前述神农、扁鹊、王叔和、孙思邈等都有药王之称,并有药王庙建立。史书所记药王韦慈藏,今无遗迹,惟民间传其形象为携黑犬行医云。河北安国 (古祁州)药王庙因在旧时成为药都的中心场所尤著称于世。该庙前身即广布各地的神农祠,东汉末改为皮场庙,为中原一带多见的土地神祠。安国皮场庙约始建于宋,规模甚小,金元时凋蔽不堪,至明中期以后不断扩建,香火颇盛。清康熙、乾隆间邻县任丘药王庙(扁鹊庙)毁于火灾,药材贸易转移到安国,地处南关的皮场庙改名药王庙,成为药市的旗帜。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安国药市即发展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今药王庙建筑仍存,门前两根铁旗杆上龙飞凤舞,另有牌楼、山门及石狮(一对)。门内有马殿、钟鼓楼、药王墓亭、大殿、后殿及廊庑(原两厢有十大名医像,大殿有药王塑像,今皆重塑)。庙内尚存明、清石碑多块。从明清以来,当地关于药王的传说愈演愈繁,最盛行的是以药王为汉代云台廿八将之一的邳彤(安国人),此实为清代文人嫌“皮场”不雅而附会。也有的记载说药王为宋时河南汤阴库吏张森,因谨事神农、祷神杀蝎有功于民,遂封为皮场大王。至于民间传说更多,不一而足。药王庙旧时散见于各地。北京有药王庙,建于明代,祭祀神农,且亦列有十大名医(各药王庙十大名医名称各异)神像。

13朱丹溪 元代医学家(参见“朱震亨”条)。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据考朱氏号“丹溪”,是因居地有水名“丹溪”而来,相当现在的赤岸。朱姓家族原为“蒲墟古族”,共18派,朱丹溪为其中西宅派。当地有“朱丹溪祠”。丹溪墓位于东朱山。新建的“丹溪庙”与墓地之间有林荫小道相连。墓坐北朝南,有“丹溪朱先生墓碑”一块,为其裔孙重修于1946年。朱氏后代每年清明、冬至均来扫墓,此习延续数百年。旧丹溪庙今亦存,1979年群众自发捐资另建了一座丹溪庙,新庙仿旧庙建造,正殿有丹溪泥塑像,中有天井,副殿墙上载有丹溪生平简介,右侧有药房。在今存的《赤岸朱氏宗谱》第二卷中,还保留有朱丹溪正面白描肖像一幅(《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6期)。

14兰茂 明代医药学家(参见“兰茂”条)。原籍河南洛阳,后为云南嵩明县杨林千户所石羊山人。以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及诗集《玄壶集》等闻名于世。卒后乡人于嵩明杨林镇南街尽头建兰茂墓及兰公祠。兰公祠始建于明成化12年(1476年)。康熙29年(1690年)翰林侍读李澄中捐金修葺。祠后院有兰茂墓,为石砌圆形土冢(高约二米,直径约十米),坐西朝东。后历经修缮,在1936年所立墓碑有清末状元袁嘉谷所书“明兰隐君墓”。碑两侧石柱刻有“古滇真名士,玄壶老诗人”对联。1912年兰祠一度被毁坏,后续有修整。1982年省人民 *** 重修祠、墓,并陈列有关兰茂的文物和资料。楚图南题词曰:“神农后裔,滇南乡贤”(《云南文物古迹》)。

15李时珍 明代医药学家(参“李时珍”条)。湖北蕲州(今蕲春县)人。今存的李时珍主要遗迹为其墓地。1956年和1983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大整修,建成了颇有气魄的李时珍陵园。该陵园坐落在雨湖南岸,首为高大的牌坊,上有郭沫若题额:“医中之圣”。进园后李时珍半身塑像高高端立,像座下有郭沫若题词及李时珍传记。其后即李时珍夫妇合葬墓和他的父母的合葬墓。李时珍父母的墓碑立于隆庆壬申,由“长男李果珍、次男李时珍奉祀”。最近又发现了李邻湖(即李果珍)的墓碑,由李建木立石于万历辛巳。这些墓碑为考证李时珍生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陵墓现修缮一新,供后人瞻仰。陵墓两旁各建有纪念亭,四周还种植了药材(如蔓陀罗等)。西边还有二层楼的李时珍展览馆,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蕲州特产药材等。陵园内设李时珍文物管理所,收集和整理有关文献。李时珍陵园于1981年已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墓地西北方向过雨湖,原为李时珍居处“��所馆”遗址,在此附近发现了一块清光绪乙巳(1905年) 的石碑,载明为李氏祖孙三代的坊表故址(即李时珍、李建中、李建木、李树初)。石碑斜对面原有一座“玄妙观”,据说是当年李时珍和他父亲李言闻为群众看病的诊所(今此观已不存)。为了纪念李时珍,当地办起了李时珍医院,该院设李时珍医史文献馆,收藏了部分文献资料和名人题词等。

16陈修园 清代名医。福建长乐田乡溪湄村人(参见“陈修园”条)。卒后葬于溪湄村“面前山”(附葬其父坟)。陈家祠旁有陈族家墓,有陈修园于嘉庆癸亥(1803年)为其父母所立石牌坊。

17王孟英 清代温病学家(参见王士雄条)。咸丰11年(1861年)秋,寓居浙江秀水县(今属桐乡县)濮院镇,并题所居曰“随息”(所著《随息居饮食谱》即以此命名)。今濮院镇平桥尚存王氏旧居,系二楼二底之瓦房,分三进,王氏曾居第三进,其住房还部分保留了原状,惜王氏故物不复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18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