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发皇古义融新知-承前启后立新派

祝由网 2023-11-11 06:40:38

发皇古义融新知-承前启后立新派

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了。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他老人家晚年未尽之业后辈继续在做——他心心念念的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已经开馆两年有余,集朱良春一生学术成就、临证经验之大成的《朱良春全集》(简称《全集》)已有6卷面市,另3卷将于近期出版,《医案选按卷》正在加紧整理。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和《全集》的内容我们得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章朱学派形成的基本脉络,了解朱良春是怎样八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章朱学派的发展殚精竭虑,进而深刻地认识朱良春特有的人格魅力以及章朱学派的创立与传承。

名师高徒 望道相见

古人云:“经师难遇,人师难求。” 机缘巧合,1937年11月,朱良春从孟河御医世家拜师习医转向上海中国医学院的现代中医教育时,幸运地遇上了中医大家章次公。章次公曾师从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医儒兼优。跟师学习过程中,朱良春虔诚笃意地学,章次公毫无保留地教。1938年底朱良春毕业,1939年初回江苏省南通市行医。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朱良春跟师仅仅一年时间,但恩师章次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朱良春80年来坚持师训“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认认真真地继承其学术思想;80年来坚持师教“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实实在在地弘扬其行医准则。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将此总结为:“师徒望道相见,一个得人传,一个敏求师,手足砥砺,共同开创了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标格的章朱学派。”(《全集》序一)朱良春的高足朱步先进一步指出:“这一学派从理论到实践建立起前无古人的体系,推动中医由传统向现代演进,为病人增福祉,为后学示门径,影响了医坛和一代代学人。”可以说,师为名师,徒为高徒,这是实至名归的“名师出高徒”。

“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朱良春在行医过程中常常救病患于水火,舍医赠药;同时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无论是中医院校学生,还是基层中医,他都以“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的胸怀带他们进入宏伟的中医药殿堂,以“伏奇邪,起沉疴”的回春绝技助他们参悟中医药的奥秘。如今朱良春的身后桃李满天下,已然形成一支庞大的“朱家军”,既有继承其衣钵的16名子女及孙辈、近百位入室弟子,更有短期研修、聆听讲学、私淑、遥从弟子位列门墙,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成为振兴中医的新生力量。”体现的是朱良春在章次公的影响下继承发扬、无私传教、提携后学的崇高人格魅力。

革故鼎新 章朱共耀

提出“章朱学派”时,一贯谦恭礼让的朱良春却“一时感到不能接受,太过誉了,岂可与老师相提并论”。任何时候朱良春对老师都敬重有加,至今不论是在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展示介绍还是《朱良春全集》的内容布局上,朱良春始终都将章次公放在最重要的部分。其实章朱学派不是自封的,是在传承创新的不断接力下自然形成的。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学派的形成,要有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学术开山宗师,二是有自己的代表作,三是有长期的传承系统,缺一不可。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传承,没有传承就不能叫学派,亦即出自于同一师门的“师承性学派”。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教授称赞朱良春“是章次公先生早期的入室弟子,堪称是章先生诸多弟子、门人中,在学验传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医家。特别是治学、学术、诊疗等领域的传承与弘扬,影响遍及国内外。作为古今不断产生的学术流派,朱良春继其老师章次公先生倡导的诸多卓见,力求弘扬、发展,实际上已逐步形成现时代的‘章朱学派’。”

章朱学派不仅有宗师章次公以革故鼎新的勇气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这一学术宗旨,亦有朱良春这样对目标持之以恒的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及高超医术。从章次公“皇古融新”“注重实效”的现代治学理念到朱良春“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的传承发展;从章次公突破中医辨证论治的“双重(中西医)诊断,一重(中医)治疗”新观念到朱良春“辨证与辨病结合”的传承发展;从章次公“发前人之未发,补古人之未逮”首开病机论药性先河的6卷《中国药物学》发展到朱良春将临证经验和盘托出增订3次重印30余次的《用药经验集》;从章次公对虫类药“当用则用”的胆识发展到朱良春虫药应用上里程碑式的继承与创新而创制出闻名海内外的“顽痹克星”——益肾蠲痹丸。

章朱二人都恪守章太炎“下问铃串,不贵儒医”的教诲,挖掘、收集民间验方。朱良春发现、培育并沿用至今的“三枝花”包括民间草药郎中季德胜的蛇药、陈照的淋巴结结核拔核药和成云龙治疗肺脓肿的金荞麦。师徒二人既根植于传统中医文化经典,汲取孟河医派精华,又兼收博采与时俱进地继承发扬、开拓进取、自成一家。“匠人之大者,莫过于以心守护;匠心之大者,莫过于敬畏传承”,从章次公到朱良春再到其诸多门人弟子,这百余年自然形成的章朱学派始终一脉相承。朱良春“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这是自然形成的学术传承,学界又如此重视中医师徒传承,只要有利于中医传承,只有诚惶诚恐、愧疚于心地接受吧。”朱良春的和厚谦恭令人起敬。

高山流水 徒知师心

章次公与朱良春师徒情深如亲人。章次公逝世时,朱良春悲恸哀悼“中医界巨星陨落,一代宗师溘然仙逝。”章朱学派桃李传薪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朱良春的肩上。他深孚师望,自觉地承先启后,不断充实创新老师的治学理念,使章朱学派一步步向前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副局长诸国本曾感叹:“朱良春对章次公的尊敬,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踏踏实实地继承其学术思想。”

1959年章次公逝世后及逝世20周年、逝世4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时,朱良春都在百忙中组织举办纪念活动。每次纪念活动前,朱良春均组织师友、门人与章次公后人主编老师的作品。1979年,在章次公逝世20周年出版了现已成为经典的《章次公医案》,有人誉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书不亚于华岫云所编清代医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在1999年章次公逝世40周年及2003年章次公百年诞辰纪念日之际,朱良春两次主编出版、修订增补《章次公医术经验集》,以此结合章次公的学术成就进行研讨,“大力弘扬章次公的人品、学品、文品、医品”(诸国本)。正如孟庆云所说:“就像没有王叔和就没有张仲景一样,可以说没有朱良春后人也难知章次公。”

著书立言 功在千秋

古圣遗训“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莫过于此”。朱良春不仅以“德功双馨”立起了他在业界中医泰斗、临床大家的地位,在“立言”上也堪称楷模。他像非常注重总结经验,撰写文稿,因此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可以传世,前者易而后者难。在中医学术发展的道路上,悟经和临床固然重要,但著书立说也不可或缺。古人云:“功在当世之德,更在传世之文” 。著名学者梁衡说:“写作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体现,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正是朱良春对章朱学派卓越的继承,成就了章朱学派超越的创新。朱良春常常语重心长地说:“我一个人力量有限,如果多一些医生使用我的方法,就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

朱良春之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论文写作及图书编撰,正是他要尽责地为章朱学派的传承发展,更是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文风上他始终坚持真善美,既要有真材实料也要质朴简明,按他的话说是:“立说才是著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新意,有新的见解,有新的发现。当然写书也要有实用性,学了有用就是莫大的善事美事。”他不屑于学界少数人资料堆砌、复制粘贴、拼凑成文、了无新意的抄袭恶习,他认为如果这样,即使著作等身也得不到学人的尊重,既害了自己,又浪费了资源,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文章必须是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有自己实践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经验,可以吸取应用,但必须经过头脑思考并临床实证,有心得有发挥,还要注明出处。这样才对得起读者,自己也心安。因此,朱良春写的书,虽谈不上巨制宏著,却本本都是岐黄新篇,都可传之久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经典《章次公医案》,还有被称之为“当代本草”的《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和《虫类药的应用》,被赞之为“现代内经”的《朱良春医集》,以及上世纪50年代被朝鲜平壤大学列为医学系学生必修课课本的《中医学入门》等。正如其弟子朱步先所说:“盖众多学者因袭古人者多,自出机杼者少,其学术面貌‘似曾相识’,日久自然被人淡忘。唯立言不袭者,方能自成一家。”这也是章朱学派得以自立于中医之林,“影响力趋增、备受推崇”的原因。在朱良春这里绝对没有学术腐败、抄袭剽窃、权学交易等人所共知、人所共愤的不良现象。这也是朱良春实事求是、重学重品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从朱良春的人格魅力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操守、胆识、胸怀和风范,朱良春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承传与弘扬的章朱学派,极大地丰富了伟大的中医药宝库,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广大中医后学尤其是朱良春的弟子门人当倍加珍惜。章朱学派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岁月如流水,记忆永长存。朱良春虽走了,但他的为人品格及学术精神将会世代相传。谨以此文缅怀朱良春先生。

医案四则原文及翻译

《医案四则》原文及翻译如下:

翻译:医师掌管有关医药方面的政令,收集药物以供医疗所用。凡王国中有患疾病的,有头上长疮或身上有创伤的,都到医师的官府来看病,医师派医者对他们分别进行治疗。

原文: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庀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夏历年终,考核医者医疗的成绩,以确定给予他们食粮的等级。

凡病都能准确诊断的为上等,有十分之一不能诊断准确的为次等,有十分之二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三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四不能诊断准确的为下等。

作者介绍:

陆渊雷,名彭年,江苏川沙人,民国元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朴学大师姚孟醺学习经学、小学,于诸子百家、史、地、物理、算学等书无所不读。毕业后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国学专修馆、暨南大学、持志大学、中国医学院等处任教。

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任教务长,以发皇古义,融合新知为办学宗旨,率先于教育计划中列入理化、解剖等课程。1932年应四方学者之请,办遥从部,函授中医学,一时遥从函授业者遍及国内与南洋诸地,1933年前后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医案四则》

古义是什么意思

古义的意思是: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古书的义理。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文字词汇的古代意义。人名。

部分词语古义:妻子—古义:妻和子女。文古义:刺花纹,彩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虽然古义:虽然如此。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地方古义:土地方圆。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木兰当户织(户:古义:门今义:窗户)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造句:本文以中古史书异文为例,从考求古词古义、把握新词新义、明了习语常词、明辨词的假借义、分析字形以求词义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论述。

名妓工诗,亦通古义,转以男女慕悦之实,托诸诗人温厚之辞,故其遗言雅而有则,真而不秽,流传千载,得耀简编,不能以人废也。古义而已,当日居明光宫时,也不曾以富贵骄人,何况今天。

六六大顺古义:春秋战国即有六顺之说,大顺首君义,二顺次臣行,三顺乃父慈,四顺则子孝,五顺是兄爱,六顺为弟敬。6月6日大顺日,愿你六顺全都有。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形成独具风格的临床医术思路


陆广莘的中医哲学家

◆他对中医原旨的独到见解常不易被人接受,自称少数派
◆他致力于中医学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呼吁中医要卓然自立
◆他在西医院临床26年,56岁归队研究中医,倡导“中医研究”
◆他中西汇通,诊疗思想独树一帜,治疗疑难杂病得心应手 陆广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著名的中医理论学家、临床家。听过他讲课的人都会被他激昂的语调、犀利的言辞、深邃的思辩、妙语连珠的中英文打动。“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是他对中医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他从医六十多年寻求中医学之道的收获,也是他对中医发展的期望。 3位名师的教导、西医名校的系统学习、综合性大医院坚持中医特色的实践,使他中西汇通,学验俱丰。他遵循中医学原旨,执着探寻中医精髓,真知灼见别具一格,是当代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而卓然自立的代表人物。
“我是正宗中医出身,当国家号召中医药人员要系统学习西医时,我通过考试,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了5年西医学,毕业后到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在西医院坚守中医26年,56岁时被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组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队伍。”
自18岁在上海开始学习中医后,陆广莘先后师从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影响了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观点,激励他对中医真谛孜孜以求,奋斗不已。
陆渊雷的古文学和中医学造诣很高,蜚声医界。民国18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国学大师章太炎为院长。“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办校宗旨要求既要学习传统文化,又要掌握新知识。陆广莘作为函授弟子,不但接受了现代科学思想,也打下了他兼收并蓄、融古汇今的学风基础。
章次公1955年任卫生部中医顾问时,陆广莘随他抄方侍诊。1956年关于五行存废问题的讨论时,章先生与他切磋讨论,并鼓励他发表意见。章次公“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教导使他对中医学充满自信、自强、自立的决心。陆广莘的文章发表在上海《新中医药》上,学术见解的锋芒和论辩的才气逐渐显露。
徐衡之提出“心知其意.不为所囿”,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取得良好疗效。陆广莘1957年到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时,徐衡之任主任,对他言传身教。敢想敢干的陆广莘在一流西医院里开设中医门诊,创建中医病房,扩大中医临床领域,并于1958年秋在北京医学院开设《中医学概论》课程,吸引医疗系四、五年级和儿科系四年级学生听课,以及利用中医临床病例编写教材,推动医院临床各科更广泛的中西医合作等,均得益于徐衡之的传教和支持。
对陆广莘学术思想影响深刻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这就是元末明初的医学家王履。陆广莘早年对王履进行了深入研究,很欣赏王履朴素求实的作风、科学的怀疑态度和历史的批判方法。王履的学术观点、论辩性强的文字,对陆广莘影响至深,这在其论文和言谈中处处可见。
3位名师的教诲,以及受王履等医家治学态度、观点和文风的影响,他不断勤求博采,继承创新。他思想解放,科学批判,独立思考,逐渐形成了高深独到的见解、超凡脱俗的观点以及执着的探究精神,这也使他在中医名家中独树一帜,个性鲜明。 他学贯古今,徜徉中外,才思敏捷,人谓之“明”;他兼收并蓄,思辨功深,学验俱丰,人言其“达”;他声名远扬,勤勉和蔼,言传身教,人敬之“尊”;他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卓然自立,人赞之“才”。
陆广莘是我国第一批“中学西”人员,受过正规的中西医教育,曾在中医、西医权威机构临床、科研和教学。他心智超群,且博极医源,遍求中外,不断参悟中医学的精髓,在中西医模式比较、当代中医的使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形成了逻辑严密、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在当今中医界中,因为敢于提出尖锐问题、善于逻辑思辨和观点独具创见,而被誉为“中医界的哲学家”。
“中医学之道是养生治病必求于本为主旨的生生之道,是辨证论治的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是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是通变合和谋求实现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凝聚陆广莘学术思想精华的《陆广莘论医集-中医学之道》一书,扉页上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
他认为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在于诊疗思想的转变。医生应该“从实际出发,究天人之际明乎物我之相分;实事求是,通健病之变以识环境利害药毒;有的放矢,循生生之道发现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讲求实效,用生生之具谋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这种深邃精辟、一针见血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当代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和医学界引起广泛反响,对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
“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他强调“稳态调节与中医养生保健”的关系,指出人的健康模型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和谐,并非是“邪”的彻底消灭。他严厉指出,现在人们对细菌、病毒采取除恶务尽的态度,是徒劳和好坏不分,反而使病害越来越多。
陆广莘的中医诊疗思想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说理精辟。他说:“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是中医学的目标对象和发展对象,是中医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他将这一思想时时落实在诊疗过程中,记者曾跟随他门诊,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他经常对病人机体顽强的生命活力发出赞叹,鼓励病人与病魔抗争:“你的病有好转,不是我的功劳,是你自己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坚持!”临床上,他从社会、人文学等角度对病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进行全面分析,鼓励病人发挥机体自愈能力,这是他“中医学之道,根本在学人”,“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的精彩体现。
由于陆广莘强调医生应充分调动人体内一切因素驱除病邪而恢复健康,所以他呼吁客观、正确看待药物作用。他指出,医生是“聚毒药以供医事”,不要绝对地看待某种药物的功效,利用药物治疗疾病时要趋利避害。
他早在1973年就发出的清醒而独到的警示“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在由于滥用药物、过分依赖药物等不断发生药害事件的今日,不能不令人赞佩。
自古江南多才俊,陆广莘的才气在中医界鼎鼎有名。他发表有百余篇论文,篇篇都言之凿凿,有理有据,精辟独到,充满了对中医学的热爱和殷切期望,洋溢着忧国、忧民、忧中医的激情。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其学术论文80篇汇集为《陆广莘论医集-中医学之道》一书。研读这些文章,正如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言:“中医界人士读陆广莘的文章,有时感到陌生的‘洋味’;哲学界读陆广莘的文章,有时感到新鲜的‘土气’,但它确实为中医界讲清了许多难以讲清的问题。”的确,捧读这本书,必须荡涤心中浮尘,才能通过其融合中西医学、物理学、哲学等概念的语句和别具韵味的行文表述,随其跃动的思绪,进入探究中医学千古奥秘的时空隧道。 他在国内一流西医院坚守中医26年并崭露头角,源于他坚定的中医信念;大量疑难危重病症用中西医治疗取得的显著疗效,靠的是他对中西医优势的巧妙组合运用。
身处国内一流西医院的西医强势环境中,一个中医很容易被西化,但陆广莘反而更坚守中医,并且从医院中脱颖而出。他才智过人,勤勉不懈,博闻强记,1957年至1983年,在北大人民医院的26个春来夏往中,他用中西医诊治各种疾病,不但取得了科研、临床、教学的丰硕成果,还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对中西医诊疗思想进行比较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其能深刻诠释中医原旨、实践基础深厚的诊疗思想。
在中西医诊治乙脑、急腹症、小儿肺炎、肝炎、肝硬变、糖尿病、高血压、肾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苯中毒等大量疑难危重病中,陆广莘先后得到钟惠澜、吴阶平等名家的指点,受益良多,也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阑尾合剂和肺炎合剂等协定处方,供西医外科和儿科直接使用,取得了比单用西药显著的疗效。一些西医大夫开始认识中医,遇到难题时求助中医,提高了中医在综合性医院的地位。他与高水平的西医同事交流合作,针对一些疑难疾病如急腹症、血液病等开展科研。在北大人民医院后来取得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中西医科研项目中,也有他付出的心血。
陆广莘长于临床,勇于实践,但他在全面细致的临床观察中,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临证实践的反思,笔耕不辍,经常写出了理论水平高、见解深刻的论文,以至于有人误以为他只是个中医理论家。1959年他在总结中医治疗乙脑的论文中,提出乙脑不是“温邪首先犯肺”,而是“暑邪直入心包”。讨论了叶天士、程文囿、张畹香等人提出的“邪入心包”之证,及时应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截其路”的治疗思想,谓他们开了近代“截断疗法”之先河,较早挖掘了后来名闻遐迩、在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中有重要价值的“截断疗法”。写此文时,陆广莘刚到医院两年。
1976年,陆广莘在长期治疗高血压病中观察到,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血流供求不平衡是治疗的关键,辨证论治可助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比单纯的减压治疗更有意义。
1987年,陆广莘作为我国首批中医治疗艾滋病专家组成员被派赴坦桑尼亚。面对对方专家的质疑,他沉着应对:对艾滋病这些病毒性疾病,抗病毒治疗未必是唯一的或最佳方案,中医治疗乙脑、乙肝、天花、麻疹等并非消灭病毒,而是重在提高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中医有许多治疗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经验可以借鉴,可推之百病而不惑。这种看待疾病的思想体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他对事物超乎常人的深邃领悟和体验,也是他临床治疗疾病取得疗效的法宝。
陆广莘不爱细谈某个病人的治疗方案,记者多次询问,他只是说,每个病人都不同,有些个案很难重复,关键是诊疗的思维方式。记者猜想,抑或是64年行医生涯中看过的病例数不胜数而使他不胜枚举,抑或是一病一方不足以反映他的整体诊疗思想,抑或是他默然牵系于心以论证自己的观点。陆广莘每周一出门诊,主要接诊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类风湿等疑难杂病,病人中既有附近的老熟人,也有定期乘飞机来的外地人,还有远涉重洋的海外人士。
小李是陆广莘的传承博士后学生,她告诉记者,老师总是从战略高度对疾病的中西医诊疗进行讨论,比较中西医学模式、诊疗思想,这突破了仅仅着眼于一病一方研究的套路。尽管如此,陆广莘还时常向自己、向别人发出提问:辨证论治的“证”是什么?辨证诊断要发现什么?辨证论治要实现什么? 他56岁回归中医大本营筹建中医理论科研队伍,对“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论述已成当今的圭臬;他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他发出“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的呐喊,惊世骇俗,石破天惊,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
1983年,陆广莘56岁时被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名称是陆广莘策划并在多次讨论会上坚持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一词也是由此产生。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区别在于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能互补互渗。”他提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主张自主的“中医研究”。这一认识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继承与发展中的一个判定标准和一句名言。
他先后组织了北京首届“中医证的研究”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对“证”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等进行论述,在中医“证”的认识上进行从辨证到求本的认识论分析。
“旁开一寸,更上一层”是陆广莘借鉴针灸术语,提倡解放思想、扩大科研思路而提出的。他带领同事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主持“肝血风(郁)瘀”和“脾津痰湿”两大系列“七五”攻关课题,先后获部级一、二、三等奖。
作为中医药大家和倡导中医研究的提倡者,他主持了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提出中医药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2005年2月,他参加了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的论证会,对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提出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并致信科技部、卫生部主要领导直陈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等。
他以独特的中西医身份、研究经历和开放大胆、严谨执着的工作精神开始了新一轮中医研究之路。
陆广莘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他声名远扬,许多高校、医院邀他去讲课,他在各种场合宣讲中医,反复论说和疾呼中医学术。一个耄耋老人,对中医药仍然捧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陆广莘在邻居眼中是一个慈祥的老者,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和蔼的老师,但在学术上却是严谨执着、锋芒显露的人,他发出“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的呐喊振聋发聩,惊世骇俗,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有人听不懂,有人似懂非懂,有人不置可否。但记者注意到,在2009年7月北京大学举办的“信仰、哲学与科学”国际会议上,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菲利普斯“科学不是观察世界的唯一一扇窗的观点似与其异曲同工。这是威廉·菲利普斯、陆广莘等大师洞悉世界的先见,是他们慧眼识天下的呼声,愿我辈也能早日透悟。
如今,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一支他带出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队伍,在相隔千里的广东等地也有他培养的高徒。他言传身教,垂范后人,其诊疗思想正在被认识、研究和光大。
“勤求博采老弥笃,学究天人称大医”。陆广莘说:“我最初选择了中医,这辈子就献给了中医。”的确,他每天的安排紧张有序,读书、看报、写作、讲课、坐诊、带教……他继续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探寻着“生生之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