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

祝由网 2023-11-11 04:30:30

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

昆明姚氏医学传承八代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名医辈出。姚氏医学“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地、因人、因时为治疗”,治疗妇科诸疾奉“以血为本,以气为动”为纲领,具有“辨证机要,首重肝脾冲任”、“因证立法,旨在运转机枢”、“详审病因,强调郁火为患”、“熟谙标本,治分层次缓急”、“善用逍遥,循古而有创新”的临证特点,创制有“姚氏新加补血汤”、“四物通经汤”、“七炭止血散”、“外用珍珠散”等,长期用于妇科临床,颇多效验。

在姚氏医学“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地、因人、因时为治疗特点”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姚克敏导师继承了祖父辈在妇科诊治方面的学术经验,经过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并以临床实践为佐证,提出了治疗妇科诸疾的纲领:“以血为本,以气为动”。认为女子的一切生理特点如经、孕、产、乳等无血不行,而这些生理机能又无气不顺,反之则病,其精要介绍如下。

1、辨证机要,首重肝脾冲任

张景岳论妇科,专从阴血立说,谓“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叶天士则尤重肝与冲脉,论言“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月水,诸络之血,必汇集血海而始下,血海者,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姚氏妇科认为:女科疾病,其病机源于气血失调,其辨证当首重肝脾冲任。尝谓“妇女以血为本,血生于中,统于脾,藏于肝,注之冲宫,任阴为养”。然血不独行,必因气而动,气血所以有运动升降之能,乃缘“肝有疏泄调达之功,脾有温煦散精之力,冲有渗灌之能,而任具当养之权。此四者,气血和调之要旨也”。倘因心思繁紊,情志抑郁,或产育频多,饮食劳倦等,则每致耗血伤肝,生热化火,或内伤脾胃,下及冲任。肝脾冲任既伤,疏调、温养、渗注无权,则气乱血逆,气滞血瘀,气弱血亏,气耗血脱……。气血之生化、调摄、升降失司,诸恙乃变化而生。

在重视病变矛盾特异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诸方面的普遍联系。肝脾冲任固为要,然人体乃有机的整体,气血之和调顺畅,是机体内各脏腑经络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肾为先天之本,为气化之始动,肾气充盛,天癸乃至,冲任方有温运渗灌之力;心为血脉之宗,脏腑之主,主明则气血调达,经讯如潮,不明则气血乖戾,胞脉壅闭。因之在辨证中更当着重整体,综合分析,要在整体观的基础上抓住病变矛盾的中心环节。

2、因证立法,旨在运转机枢

基于对妇科疾病病变特点的认识和阐发,在立法遣方时,不过用辛燥,不偏于寒凉,不骤施峻补,不妄行攻破,而是注重肝脾冲任的特性,从平谧气血阴阳,调节机体气化功能着手,以“枢转气机,调益冲任,温宫养血”为其基本治疗大法,并将此疏和、调达、温养的治疗法则,概之为“运转机枢”。所谓“机枢”,即气血生化、运化、升降、调摄之机要、枢纽是也。在具体法则上,根据妇女在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中之脏腑、气血、冲任的变化特点,又详分有“妇科三期治肝法”(健脾清肝、补血柔肝、育肝阴以治肝阳);“妇科三期补肾法”(青春期健脾益血,益后天以实先天;生育期养血调血,补其损耗;更年期后当补血益阴和阳);“妇科止血法九种”等,施之临床,多有效验。如治疗“室女崩漏”一病,即应紧扣女子青春期之生理特点“肾气初盛而真阴不足,天癸初泌而形质不充”的病机,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施以健脾养血,柔肝育阴之法以固其本。

此外,姚氏妇科亦十分赞许清代名医唐容川之“治血必治气”,“生新宜祛瘀”的学术观点,常以《血证论》中“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反为血之用”;“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3]等阐发治气、祛瘀与治血之辨证关系的精辟论述,告诫、启发子女门人,并时时以之为临证之借鉴。

3、详审病因,强调郁火为患

根据《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训,在病因方面姚氏妇科既重视传统理论,更重视和强调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妇女身心疾病的影响,并着意剖析其与妇女生理、病理的特殊联系及其临床变化,特别总结提出了“女子多郁火,气结百病生”的观点。“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女子一生数伤于血,常处于阴血不足,而肝常有余的状态;又因女子生性多愁善感,性情内向,易被七情所纷扰,使气结于内,郁而不畅,肝气不舒,内灼营阴,疏泄失权,郁火从生。所以临证之际,除四诊并重外,特别强调问、切(察)之重要,所谓“闭门塞牗,数问其情”。问诊之要在于详细了解发病原因,广泛收集相关的辨证信息,以明视听,察因果,析常变,更有利于断证用药。切诊者,除切脉之外,更为重视妇女相关之检诊,认为对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现代中医医者必备之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为准确细微的诊断结果。临证创“清郁火方”专司其用。

4、熟谙标本,治分层次缓急

《内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姚氏妇科十分强调审辨病证标本缓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诊治一些疑难重证时,每以阴阳气血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目,求本探源,务必辨清其新病旧病的主次,标病本病之缓急,脏腑经络的归属,七情六淫之由来,从而拟就出一系列程序井然的治疗方案。然“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4],要真正把握住标本缓急在病变过程中的规律性,就必须紧紧抓住证候机理之间内在的线索,注重初、中及后期的治则和方药的机转权变,在各诊次之间,治法上既要有显明的程序,又要注意一定的衔接性和连贯性。

标病急而浅,浅则易治;本病缓而深,深则难图。故临证每以“治标为先导,意在清理层次,剖露本质,孤其病势,为治本创造条件” 。然虽“急则治其标”,却要讲究分寸,以免蹈过犹不及之弊,致伤其本;“缓则治其本”,更注重“标本相移”之理,辨治尤为灵活。

常忆贞白治李某之烧咳伤阴闭经证。刻诊:除见阴虚潮热经闭外,又复恶寒头痛,咳嗽发热。其铭守“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乃后治其痼疾”之训,首拟小柴胡汤以枢转少阳;待少阳证罢,阴虚象显,骨蒸潮热,两颧赤红,咽干痰凝,续进清骨二母,令气阴得复;随后见气血两亏,神疲肢软,经汛未至,庚续使用大剂滋养调达之剂,滋而通之,则神旺经至。

又有患者周某,婚后十年未孕,经常后行,量少色黑有块。先过服补涩之剂,遂致经闭,后又进攻破,然不仅经汛不通,反致气虚神疲,食纳锐减,少腹结块似鸡卵。脉象细弦,沉取滞涩无力。诊为:本已孱弱之体,杂进攻补,气血重虚,冲任受损,石瘕内生,虚实互见。贸进攻破,恐正虚不能运药;议用滋补,又犯实实之戒。权衡标本,首以滋培调达立法。拟方:当归、茯神、炒杭芍、炒柴胡等。

上方加味化裁连进二十余剂后,患者渐感精神振作,饮食渐增,腹中癥块转动频作,腰腹阵痛。此药后冲任得养,气渐行,血渐活之佳兆。遂乘势用桃红四物加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因势利导,运转气机,宣络通经,停闭近五年之经水,终豁然来潮[5]。

同为经闭重证,然因病因病机不同,标本缓急有异,故其治法一从标取,“标而本之”;一从本治,“本而标之”;治标意在治本,治本兼顾其标,先后缓急分明,立法层次井然,体现了姚氏妇科运用标本法则的灵活性。

5、善用逍遥,循古而有创新

逍遥散首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其原始方义来看,是属滋阴养血之剂,多用治“女室血弱阴虚”、“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血虚劳倦,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诸疾。然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本方的运用范围日渐广泛,对其方义,历代医家亦多有阐发,现已成为妇科临床上广为流行的方剂了。

以肝脾冲任为辨证机要,结合妇女善感而多郁的性格特点,从“运转机枢”的治法着眼,姚氏妇科喜用逍遥散一方广治多种妇科病证。认为此方之所以命名曰“逍遥”,乃在于它能畅达肝木,遂其曲直之性,使木郁达之。故其效能是调理肝脾而又以柔肝、养肝、疏肝为中心。全方药物性味平和,轻灵疏缓,寓意有四君、四物气血双补之妙,而无党参、熟地滋腻不化之弊;有四逆散疏肝理气之功,却无枳实燥烈下气之性;行而不破,补而不雍,行中有补,补中有清,寄补益之意于调和之中。其养血柔肝,使木气得以滋涵;健脾和营,使木气得以培养;疏肝解郁,使木气得以调达;终使木疏土运,肝平脾旺,气血顺畅,冲任调和。故凡因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肝郁血虚,肝脾不和所致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癥瘕、不孕以及胎前产后诸疾,皆可以本方为基础化裁调制。然需强调指出的是逍遥散于妇科诸疾,固有其佳良之效能,然并非万病皆治,它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灵活变化,正确使用,方具显效,所谓“有是证则用是药”。若舍此而欲图其神效,则枉然矣。

本逍遥散方义,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姚氏妇科于临证中总结、创拟了“香乌逍遥散”、“白薇逍遥散”、“养阴逍遥散”、“五子逍遥散”等十九个经验处方[7],对方剂的加减治疗规律作了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逍遥散的临床应用范围。

此外,克敏所创“姚氏新加补血汤”、“四物通经汤”、“七炭止血散”、“外用珍珠散”等,长期用于妇科临床,亦颇多效验。

正确的治则,来源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必基于对机体证候客观的病理病机分析。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辨证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环节,而针对不同特性的疾病,其辨证的重心亦当有所侧重。譬之咳喘、痰饮诸疾,在辨证上即应注重肺脾肾,盖因此三脏在机体的气化升降及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妇女以血为本,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经、孕、产、乳无气血不行;经、带、胎、产诸疾又每每耗伤气血;而与气血之生化、调摄、升降等联系最为紧密的脏腑经络,乃是肝脾冲任。因之妇科辨证

姚氏家族的形成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历史名人】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唐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百家姓系列故事之姚姓起源

百家姓系列故事之姚姓起源

  每个人的姓氏,陪伴我们走完一辈子,而且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那么你知道自己的姓氏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吗?下面内容由我为大家带来的百家姓系列故事之姚姓起源,欢迎大家学习!

  一、 姓氏源流

  姚氏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二、 迁徙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2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1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2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四、 历史名人

  1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2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3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4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5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6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7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8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9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宋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10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11 姚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一个伟大的共和国打响第一炮的地方,它就是中国的江西省.姚亮是江西赣县桃江人,暂还不是名人,不过相信日后他一定会成为名人的.他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12、姚开科:著名职业经理人。

姚氏家族的是谁的后裔

【姚氏的来源有三】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姚姓分布】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郡望堂号】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堂号: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历史名人】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唐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