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路氏医派的形成和传承脉络

佚名 2023-11-11 04:22:39

路氏医派的形成和传承脉络

以国医大师路志正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路氏医派是近百年来著名的中医学术流派,其诞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发扬于北京市,传播于海外。

起源于河间学派、易水学派诞生地

路氏医派产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滹沱河南岸北洼村。这里自隋以来就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这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创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产生。

中医药理论体系虽建立于秦汉时,但自晋至宋,一直偏重于经验方药的收集应用,忽略了理论研究。金元时期,因社会动荡,民流离失所,饥饱失时,瘟疫频发,既往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已不能较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迫使医家进行医学创新,诞生了著名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开创了中医药学发展的新局面。

河间学派鼻祖刘完素(约1110~1200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故后世称刘河间,后人统编有“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师从刘完素者甚多。攻下派的张从正(约1156~1228年),宗刘完素。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1131~1234年),在《黄帝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临床经验,著《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总结了脏腑寒热虚实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金代李杲(晚号东垣老人),师从张元素,创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名方,后世称为补土学派代表。罗天益,师从李东垣,尽得其术,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和李杲甘温除热的观点。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诸家,师承授受,形成了易水学派,对明代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后,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在继承张元素、李东垣学说的基础上,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以先天阴阳水火为核心的肾命理论,后世称为温补学派。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南传后得以发扬。婺州义乌的朱丹溪,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再传第子罗知悌,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后世称为“滋阴派”创始人。

可见,金元时期,河北医家开创了学术争鸣、继承创新的中医药学发展的新局面,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河北形成了崇尚医学的风气。时至清末民国,战争频发,政权变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疾病丛生,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藁城路氏家族以儒入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因医术精湛,成为第一个调入卫生部的中医,他博采众家,继承创新,终成一代国医大师,师从者众,并形成了医学流派。

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结合传承

以国医大师路志正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路氏医派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进行传承。路氏医派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有路永修、路益修。

路益修以儒入医,为当地名医,精通内、儿、针灸诸科。1934年,应乡邻要求,在村里创办河北中医专科学校,主讲《汤头歌诀》《药性四百味》等。一年后,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已游学河北,孟氏经验丰富,于医理造诣尤深,治学严谨,在无极一带医名甚噪,被聘请教授专业课,学生二十余名。路益修的儿子路士农、侄儿路志正,同村路继勋、路继德皆在此学习,路士农后中断学业而赴延安参加革命。学校于1937年7月因日本侵华而停办,路益修便在藁城南董镇创办“施诊所”,与孟正已共同坐诊,免费为百姓看病。

路氏医派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路志正(1920-),受家境熏陶,幼年即酷爱医学。弱龄之时,随父路永修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1934年入路益修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医,兼读四子之书。后拜孟正已为师,研习《素问》《灵枢经》《图注难经脉诀》《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等,随陈宣泽习《论语》《孟子》《周易》《古文观止》等,随王步举研习《灵枢》《甲乙经》《针灸大成》等。1939年,独立应诊。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以提高辨证分析能力,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1952年8月调卫生部医政局医政处中医科工作,1953年参与创办《北京中医》(后更名《中医杂志》),同年被中华医学会聘为“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54年11月入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同年参与筹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1960年,参加支援包钢医疗工作,与名中医余无言在包头主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和带徒,培养人才30余名。一年后回卫生部中医司工作,1973年调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81年参加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的创办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从事痹证的科研和医疗工作。先后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副理事长、顾问,《北京中医》《中医杂志》编辑,北京老年康复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伦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顾问等。路志正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

路氏医派第三代传承人分内传和外传。内传是路志正子女,有路喜素、路喜善、路京华、路京达、路洁。外传有高荣林等众多学生与弟子,大部分已成为全国各大医院中医学科、学术带头人。

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路京华、路京达,自幼受父路志正影响,喜爱中医,长而随父学习中医,后均于1980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路京华精通内、儿、针灸诸科,现往返于国内和日本从事中医临床,并在日本开展中医培训,弟子众多。路京达现在欧洲从事中医临床,在瑞士开办了“神针中医学校”,为欧洲培养了大量针灸人才。第四代传承人主要是路志正的孙字辈和弟子的学生,现在都是中医药临床骨干。

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独特学术思想

路氏医派经国医大师路志正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继承创新

路氏医派诞生于河北,主要继承了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思想及家学。河间学派以治疗外感温热病为主,南传后发展成温病学派。路志正十分重视以河间学派、温病学派理论指导各种热病,尤其是当代传染性疾病的治疗。1960年,包钢工人孙某某被铁水灼伤,面积达63%,三度烧伤35.7%,出现败血症,持续高热、神昏。西医专家主张用抗生素杀菌消炎,用冰镇法降温。路志正查看病人后,根据中医“给邪以出路”的理论,反对冰镇,在中医温热病理论指导下,以清营解毒、滋阴宁神为法,用清营汤和黄连解毒汤加减及安宫牛黄丸治疗,使病人很快脱离生命危险,尔后用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方药治疗,病人很快康复。路志正将经验整理成文,发表在《中医杂志》,引起广泛反响。

易水学派重视脏腑辨证,并演化出以脾胃为核心的补土派,路志正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相兼观,即任何一脏疾病应从五脏六腑相互联系出发辨证论治。如冠心病,当代中医根据古代经验和西医的认识,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确实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降低了死亡率。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见冠心病,动辄活血化瘀,忽视其他法则而影响疗效。路志正据《黄帝内经》中九种心痛的论述,结合现代成果,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非独在心,五脏逆气冲心均可引发冠心病,首次系统阐述了厥心痛、肺心痛、脾心痛、肾心痛、肝心痛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形成与湿、痰、瘀相关,提出“调理脾胃,化浊祛湿通心”的治疗大法。对于脾胃学说,路志正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百病关乎脾胃,持中央、运四旁,调理脾胃以调升降、顾润燥、健纳化、怡情志为主,发展了脾胃学说。

据临床发新论

路志正认为中医学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发展中医学术必须勤于临床,要根据中医思维模式,善于总结临床经验,提出新论。1955年11月,路志正作为全国防治血吸虫病的专家调查组中的唯一中医专家,在通过大量调查后,发现西药杀虫虽然有效,但对腹水疗效欠佳,他根据古代中医水臌、蛊胀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中西医协作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方案”,1956年在《中医杂志》发表《中医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治疗》,推动了中医防治血吸虫的医疗实践。

又如痹病和风湿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痹”“风湿”的认识。路志正认为历代医家对痹与风湿类病虽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古籍记载及分类极不统一,不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鉴于此,他和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发起成立痹证学组和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研究。首先,总结历代医家认识,提出以“痹病”代替传统的“痹证”,编辑出版了《痹病论治学》,将病名中的证与证候中的证区别开来。然后,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提出了以“风湿病”代替“痹病”,将现代疾病中诸如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几十种疾病统归于中医风湿类疾病,并首次提出了“燥痹”“产后痹”,制定了五体痹、五脏痹、燥痹等许多风湿类疾病的诊疗标准,主持编辑出版了《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使之成为中医的新学科。

朱丹溪《格致余论》有“痛风”专篇,路志正为弄清其与西医痛风的关系,复印了朱丹溪家乡的《义乌县志》,并查阅《元史》,并到义乌考察,发现义乌在元代经济发达,人们善饮酒浆与常食海鲜,这是发生痛风的主要原因。后在浙江武警医院开设痛风门诊,通过对两千多病例的分析,证明中医痛风与西医痛风的一致性,继承朱氏“血中污浊”病因病机说,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将痛风的病机概括为血中有热,污浊凝滞;饮食不洁,酒色过度;正气不足,再感风、寒、暑、湿之毒;情志不畅,伤脑动神等,导致内脏失调,气血偏盛,阴阳失衡而诱发。急性期多湿热阻络,治

历史上出生于重庆的著名中医

1.历史上有翁全海医生这个人吗 虚构人物。《老中医》翁泉海的原型人物就是孟河医派传人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的结合体。这几人都是孟河医派的传人,为了此医派,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他们共同努力着,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而电视剧中翁泉海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治病救人他先是在自己的家乡开医馆,后来去到了大城市上海开医馆,用他的医术造福了人们,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翁泉海的中医手法乃至自己这个人受到了很大的排挤。

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为了孟河医派的传承,不遗余力,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这几位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物。

而中医在民国时期是最艰难的时刻,因为西医大举进军,洋人为了赢取暴利不顾及百姓的安危,为此中医西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其实中医跟西医的融合是必然的。

2.历史上记载最为长寿的奇人,李清云真的活了256岁吗 世界最长寿的人——李清云活了256岁!震惊世界 经常看到电视上经常有说有人活了120多、160多岁,其实这个并没什么, 我国的一位老中医,李清云先生,就活了256岁,而他是一位素食主义 者! 李清云出生于1677年,死于1933年,在世256年岁,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 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

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 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 学讲学。

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 子,子孙满堂。

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 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3.历史上有没有一位叫李清云的人物 确实有这个人

【基本资料 】

李清云(1677-1933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 *** 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180位后人。当时的 *** 与时代杂志都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岁,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

4.历史上有名的女中医 历史上有名的女中医如下:

1、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今山西省复县)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2、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3、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相传其神奇医术为山中仙人所授,并受赠《痈疽异方》。其貌美心慧,精通百草,扶危救弱,声名远播朝野,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医师之一。

4、谈允贤(1461年-1556年),明朝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汉代义妁、晋代鲍姑、宋代张小娘子、明朝谈允贤)之一。

5.历史上的李清云究竟是何人 一个网上回复说,他祖上听过他的讲座,他的子孙也在世能证明。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份博客说: 2006年05月23日02:28 重庆晚报 “中国最长寿的人曾在重庆开县生活过,并与当时的川军将领杨森有过交往。他不仅活了256岁,还著书立说,他就是李青云……”近日,重庆开县传媒网上一条100字的短文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勾起公众对李青云长寿之谜的关注。

民间传说开县一老人活了256岁 民间关于李青云的传说大约有出生地、年龄和与川军将领杨森的交往等内容。有的说李青云1677年出生于云南,死于1933年。

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当时go-vern-ment的特别奖励。他200岁时,仍去学校讲学。

又有传说,李青云是四川綦江(今重庆市)人,主要生活于清代。还有传说他是生于上海附近。

李青云酷爱体育运动,足迹遍布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江苏、安徽、福建,乃至新疆、 *** 一带。他每到一地,都要详细考察当地的民情风俗,重点了解中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和气功导引活动的情况。

关于他的年龄,据说主要是根据他1928年所撰《长生不老秘诀》一书的自述。他在书中说,长寿的关键在于健身。

李青云提出用“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的方法锻炼身体。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还有一种版本是,1926年(亦说1927年),杨森驻军万县(今万州),听他的副官说开县陈家场有一位奇人李青云,有250多岁。杨森当即命副官把李青云接来万县传长寿之道。

李到时,万县城万人空巷观看。他一袭蓝布长袍,一双厚黑布袜,脚穿草鞋,望之如五六十岁,目光炯炯,声若洪钟。

据称李13岁随三位采药老者云游四海走遍天下,常年在深山老林,靠药材充饥,吃得最多的是何首乌、黄精等,一晃就是200多年。 也有一种传说是,1926年杨森在万县主持建“森威桥”(后改为“万安桥”)时,邀李青云赴万州参加大桥落成仪式,当时万县万人空巷争相观看这位200多岁的李神仙云云。

记者调查 “神仙”原来是传说 既然是一位地方传奇人物,那么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呢? 近日,记者先后到开县、万州等地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地方史志编纂部门和民间走访,并查阅了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民国人物志等资料,试图找寻李青云的蛛丝马迹。 在开县档案馆,工作人员说,民间的确有传言,李青云在开县一带活动过,但档案馆里没有找到关于此人的资料。

《开县志》老编辑向明阳说,上世纪90年代,在修《开县志》时,有人送来一篇关于李青云长寿的文稿,内容与民间传说相差无几。文中记载:1806年—1814年间,李青云居开县陈家场,以采药治病为生。

“因为当时提供这条史料的人无法找到更可资证明的材料,在审定此稿时编辑们认为不可作正史收录。但考虑到他是地方传奇人物,就收录到县志的‘附录’里。”

记者来到开县陈家场,先后走访了几位70岁以上老人,得到的回答是“确有其人”,但谁也不能确证。至于李的后人更是无人知晓。

万州区史志研究编辑办公室总编室主任黄玉华在编辑《万州志》时收集到同样的资料,但他认为不可信,就没有收录。 那么,更早的史志上有没有记载呢?黄带记者查阅了编纂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民国志》,均未找到李青云的踪迹。

而万州图书馆里也没有关于李青云的只言片语。 对于李青云1928年所撰《长生不老秘诀》一书,记者在三地图书馆都没有找到索引。

而李青云1927年应杨森之邀参加万县“万安桥”落成庆典之事,记者查阅了《重庆市志—报业志》、《万县市志》(桥梁篇)等,关于“万安桥”记载中并无李与杨交往的记载。 李青云生于我市綦江的说法也无从考证。

记者托云南昆明的朋友到当地文史部门查找,也无李青云的记载。 昨日,第三军医大学遗传教研室王燕副教授认为,人活到256岁是不可能的。

1986年《气功》杂志第六期又刊载开县籍人刘成勋所写“忆二百五十六岁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即李青云)的文章。笔者利用参与编修地方志之便,对李青云在开县的活动情况,广为收集,现将所得资料加以整理,供有兴趣者参考。

李青云,原名陈远昌,籍贯不详,传说是上海附近的人,又说原籍云南省。约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单身一人来到开县陈家场上。

李身材魁伟,体态肥胖,秃头无发,皮肤光滑无皱纹,肌肉结实,来时约摸五十有余岁年纪。但自称已一百五十多岁(一说九十多岁到开县定居),在一百年前来过开县,能讲出陈家场附近百年前的人名和情况。

李会武功,以卖草药为生,先借住于陈家乡石龙村(现龙凤村),后移往开县(现兼善乡平和村),并娶妻向氏,定居于此。

6.名中医李阳波的出生年月 李阳波是我院名医,虽然英年早逝,所幸其三名弟子,刘方,刘力红,唐龙皆有大成。

李阳波,号八卦,生于1947年,卒于1991年,广西平南人氏。其父为当地著名中医。其幼就学城,为南宁市第一中学“老三届”高才生,逢“文革”失上大学之机,愤而励志,自学中医焚膏继晷,埋首岐黄,并得多名异人传授方术。1982年毕业于南宁业余中医专科学校。生前致力于医、易、道的系统研究及现代运用,并于传统经、史、子、集诸学均有广泛涉猎,从中创造性地提取了宇宙生物观和宇宙社会观的重要思想观点。1983年于“医易道阴阳术教隐谦斋”授徒多人。

他的病因我们学生不是很清楚。

7.历史上李庆远真有此人吗 从现有的网上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这是一个炒作或人为编织的谎言;首先,有关他的故事传言的出现是在最近几年所谓的‘历史揭秘’等以猎奇和八卦为主栏目的话题中的。既没有正式的比较官方的记录文档佐证(他去世的是1933年,已经应该留有比较官方的记录,比如户籍资料等),也没有任何比较留长的民间的传说(比如讲,他家乡周围1940-2000年代之间有关他的传说的记录。不管怎么说家乡出了一个活了200岁,世上仅有的人,肯定是会吸引周围人的关注而成为话题,也就会有很多有关他的传说的等等。)。而且,即使现在这种网上的‘揭秘’描述也是错误百出,牛嘴不对马嘴的。比如,说他出生是1677年(即是康熙16年),是清初年间;100岁时“获 *** 的对其中医成就的奖励”,那就是1777年(乾隆41年),是清朝中期锁国,近代的西洋文明(包括西医)尚未进到中国,哪有中医西医之说?何来“ *** 的表彰”?

而‘揭秘’中所举的唯一“正式”文件证据是一个当地的县志。但县志上并没有任何他的岁数描述,只是讲他对百年前之事熟知而已,根本没法佐证他的“长寿”

道医天台派传承人是谁

道医天台派的传承人是**张高澄**。
张高澄,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道教协会副会长、桐柏宫住持。
天台山桐柏宫道医是道医天台派的发源地,道医天台派是依托道家和中医理论,在遵守黄帝内经等道家经典传承基础,根据时代特点和个人体质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套道家健康养生理论和方法,对道家医学和道家养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能代表苏州文化的吴门三个文化流派

一、《吴门画派》,“吴门画派”始创于苏州的“明四家”,即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代中期,是苏州画坛的鼎盛时期,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画家,而“吴门四家” 为其主要代表。明四家不为当时的时代风尚所局限,敢于上追唐宋,取其精华而另僻蹊径,师古而不拘泥,且能兼事造化,使得作品神形兼备,别开生面。“吴门画派”又主张“书画同源”及“诗、书、画一家”。故其作品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 开创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的“吴门画派”,影响深远。

二、《吴门印派》,中国篆刻史上第一个这样的艺术流派。这一流派印风的主要特点是平和安详、文雅秀丽、幽静灵逸,有艺术主张,有创作思想,有印人群体,讲求篆法、丰富刀法、注重章法,逐渐将篆刻打造成一门专门的艺术,成为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这一流派以吴地为中心,印人之多、活动之频繁、艺术成就之高,是其他地区难以与之相比的。

三、《吴门医派》,苏州历代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吴中医家以儒医,御医、世医居多,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编撰能力,善于著述、总结前人经验及个人行医心得。苏州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清初叶天士《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从而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三大特点。这是吴医的精华所在,也是"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由来。吴门医派为苏州人民数千年来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