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曾创造出许多简单易行的外科手术疗法和外科医疗用品。随着历代外科名家的涌现,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切开引流、麻醉、清创缝合、截指、肠吻合、兔唇修补等手术方法和外科应用器材,在人类外科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创缝合术是我国外科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的开放性损伤,历代医家代有发明。《五十二病方》中有用酒清理创伤的记载;晋代葛洪首创用盐水清理伤口,外敷蛇衔膏后再进行手术;《诸病源候论·金疮肠出候》载:“金疮肠断,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而纳之。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证明当时已经能做早期的断肠清创缝合包扎术。这应是世界上最早的肠吻合手术记录。
隋唐时代,除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清创缝合术外,对缝合伤口的材料亦有了改进和提高。最重要的发明是使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取得了良好疗效。
用桑皮线缝合伤口,除见于《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世医得效方》等记述外,明·于慎行《谷山笔尘》中介绍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案例:武则天长寿三年,有人密告皇嗣李旦(即睿宗)“潜有异谋”。臭名昭著的酷吏来俊臣奉命审理此案。来俊臣惯于罗织罪名、严刑逼供。他对李旦左右的人严刑拷打,逼他们供出皇嗣“谋反”的罪行。太常工人安金藏宁死不屈,并向来俊臣说,如果不相信我所说的是实话,我宁可挖出心来证明皇嗣不反,立即拔出佩刀自剖胸膛,露出五脏,血流遍地。此举使武则天猛然醒悟,遂命人将安金藏送入宫中治疗。医者将其五脏复位,用桑皮线缝合伤口,敷上疗伤药物,患者经宿始苏。武则天因此取消了对李旦的追究。
所谓桑皮线,即取桑树之根皮,去其表层黄皮,留取洁白柔软的长纤维层,经锤制加工而成之纤维细线。桑皮线不仅制作方法简单,应用方便,且不易断折,更有药性和平,清热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作用。
上述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应用清创缝合术的国家。桑皮线作为缝合线,是我国医学史上重大发明之一,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手术名称 4 清创术的别名 5 分类 6 ICD编码 7 概述 8 清创术的适应证 9 禁忌症 10 术前准备 11 麻醉和 *** 12 手术步骤 12.1 1.皮肤及创口的清洗和消毒 12.2 2.扩大创口和清创术 12.3 3.肌肉的清创 12.4 4.肌腱的处理 12.5 5.神经的处理 12.6 6.血管的处理 12.7 7.骨折的处理 12.8 8.创口的处理 13 术中注意事项 14 术后处理 15 并发症 15.1 1.伤口感染 15.2 2.软组织广泛性缺损 15.3 3.关节功能障碍 1 拼音 qīng chuàng shù
2 英文参考 debridement
3 手术名称 清创术
4 清创术的别名 扩创术
5 分类 骨科/火器伤的处理
6 ICD编码 96.5901
7 概述 清创术是对新鲜开放性污染伤口进行清洗去污、清除血块和异物、切除失去生机的组织、缝合伤口,使之尽量减少污染,甚至变成清洁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有利受伤部位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
开放性伤口一般分为清洁、污染和感染3类。严格地讲,清洁伤口是很少的;意外创伤的伤口难免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如污染严重,细菌量多且毒力强,8小时后即可变为感染伤口。头面部伤口局部血运良好,伤后12小时仍可按污染伤口行清创术。
清创术是一种外科基本手术操作。伤口初期处理的好坏,对伤口愈合、受伤部位组织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起决定性作用,应予以重视。
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主要是清创术,清创术是战伤救治的一项基本治疗原则,是火器伤处理中防止感染、修复组织的基本步骤,十分重要。由于高速投射物损伤,伤道内有许多坏死组织、血块、异物及细菌,这些物质的存在将严重的影响伤口愈合及组织修复。只有尽早清创,才能给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8 适应证 8小时以内的开放性伤口应行清创术,8小时以上而无明显感染的伤口,如伤员一般情况好,亦应行清创术。如伤口已有明显感染,则不作清创,仅将伤口周围皮肤擦净,消毒周围皮肤后,敞开引流。
清创术适用于:
1.所有的火器伤口均是污染的,应尽早在6~8h内行彻底的初期外科处理。
2.危及伤员生命的内脏伤已经处理,休克及水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全身情况稳定,能耐受手术。
9 禁忌症 1.四肢火器伤、创面大而深,伤员合并有严重的休克和水与电解质紊乱,全身情况不稳定。
2.疑有火器伤所致的肢体主要血管损伤,血源缺乏,技术条件受限时。
3.有或疑有内脏伤的火器伤。
4.出口很小的软组织贯通伤,或浅而小的切线伤。
5.已发生感染的火器伤,不宜行过多的清创操作,应充分引流,以免感染扩散。
10 术前准备 1.清创前须对伤员进行全面进行,排除重要内脏伤,确定是否合并有血管及神经、骨骼伤。如有休克,应先抢救,待休克好转后争取时间进行清创。
2.如颅脑、胸、腹部有严重损伤,应先予处理。如四肢有开放性损伤,应注意是否同时合并骨折,摄x线片协助诊断。
3.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改善伤员全身情况。根据手术大小和术中出血的可能,适当备血。
4.应用止痛和术前镇痛药物。
5.如伤口较大,污染严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术前1小时,手中术毕分别用一定量的抗生素。
6.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轻者用1500u,重者用3000u麻醉。
7.X线检查以确定金属异物的部位及数量。
11 麻醉和 *** 上肢选用臂丛麻醉,下肢选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如果创口小,亦可采用局麻。依损伤部位,采用不同 *** 。较小较浅的伤口可使用局麻;较大复杂严重的则可选用全麻。
12 手术步骤
对深部组织清创时,光源要充分,显露要清楚。应彻底清除创口内坏死组织(图3.28.16)、血块及金属异物(图3.28.17),清洗创口后应仔细止血。尽量少用粗丝线结扎止血,以免过多的线头存留在伤道内。如是贯通伤,应在入口和出口两处分别进行清创。对较深的盲管伤,有时为引流或清除异物,需从对侧切开。对离开伤道较远的金属异物,如取出有困难,可暂不取出,以免加重伤肢的损伤。
13 术中注意事项 1.伤口清洗是清创术的重要步骤,必须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务必使伤口清洁后再作清创术。选用局麻者,只能在清洗伤口后麻醉。
2.清创时既要彻底切除已失去活力的组织,又要尽量爱护和保留存活的组织,这样才能避免伤口感染,促进愈合,保存功能。
3.组织缝合必须避免张力太大,以免造成缺血或坏死。
4.术中应彻底止血,否则手术后易发生血肿,有利于感染形成。切除失去生机的组织时,要避免过多地切除健康组织。如果是贯通伤,不要行来回拉锯状清理伤道,因此法不可能将失活组织及异物清除,反而可引起深部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5.肌肉清创时不能过多的剪除,否则有可能残留很大很深的死腔,愈合甚慢;清创后伤道要反复应用等渗盐水和过氧化化氢溶化氢溶液冲洗,对个别深达肢体主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清创后应用邻近正常组织覆盖,预防继发性大出血及神经压迫性损伤。
6.火器伤伤口因未能及时地得到处理,而发生感染时,不宜行彻底清创术,其主要目的在于切开深筋膜,以解除深部组织的张力,保证引流通畅,以扩大引流为主,清除明显易于取出的异物、血块或坏死组织,不作组织切除。
7.创口内用纱布疏松地充填引流,最好用长条大纱布,不用小纱布,以免在后送过程中,因情况不明而被遗留在创腔深部,造成久治不愈的感染灶。纱布填塞不宜过紧,也不宜使用凡士林油纱布条,以免影响引流。贯通伤入口与出口匀应引流,盲管伤必要时作对口引流。
14 术后处理 1.根据全身情况输液或输血。
2.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促使炎症消退。
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如伤口深,污染重,应同时肌肉注射气性坏疽抗毒血清。
4.依创面情况及时行延期缝合(术后4~7d)或二期缝合(术后8~14d)以及晚二期缝合(术后14d以后),如缝合有困难可采用植皮、皮瓣转移以及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较小的伤口,并无很大张力,可以不作缝合而用蝶形胶布牵拉,使创缘对合,以利伤口愈合。
5.对广泛软组织缺损者,应用石膏托功能位固定肢体,预防关节屈曲畸形。
6.抬高患肢,以利循环,减轻局部肿胀。注意保持有利于引流的 *** 。
7.严密观察伤情,注意伤口引流情况,及时检查伤口,如伤口有恶臭要警惕气性坏疽。局部引流不畅或有化脓感染时,应及时扩大伤口,再次清创,去除坏死失活组织。清创后,也可能因止血不彻底,或因血管组织坏死和血栓脱落等原因,会发生继发性出血,如发现应及时处理。
8.抬高伤肢,促使血液回流。
9.注射伤肢血运、伤口包扎松紧是否合适、伤口有无出血等。
10.伤口引流条,一般应根据引流物情况,在术后24~48小时内拔除。
11.伤口出血或发生感染时,应即拆除缝线,检查原因,进行处理。
15 并发症
综述:意思就是清理创面。除去伤口或创面失去生机的组织、血块、异物等有害物质的治疗措施。
一般有外伤的,有伤口的,需要清创,包括扩创,清创,和缝合。
清创方式:
分为外科、机械、酶、化学清创等。外科清创使用手术刀、剪除失活组织,适用于组织损伤重、已污染的伤口或创面的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创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1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扁鹊——中国最早的砭石刮痧高手
下一篇: 最早的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