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有非凡的造诣,而且对医药学也有深入研究,并为后世留下了一本有影响的方药专著——《传信方》。童年时代,刘禹锡体弱多病,曾受尽“针烙灌饵”之苦。他自称,每当见到同龄伙伴个个“武健可爱”时,就免不了为自己的羸弱之躯而羞愧。所以,他从小就有学医的愿望,对医药的兴趣促使他阅读了大量的医药书籍。
他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一文中说:“从世医号富于术者,借其书伏读之,得《小品方》,于群方为最古;又得《药对》,知本草所之自;考《素问》识荣卫经络百骸九窍之相成;学切脉以探表候。”这种勤勤恳恳的用心钻研丰富了他的医药知识,并且使他能用所学技能为亲属和朋友治病,还经常收到满意的效果。他还以“行乎门内,疾辄良已,家之婴儿,未尝诣医门求治”而自豪。
尽管刘禹锡最终未成为一个“职业医生”,还自谦是“行乎门内”,但从他所撰集的医方治病的记述中,有“前后试验数十人皆应”“此极神验,得力者数十人”等话来看,不难看出他并非对医术仅识其皮毛,而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刘禹锡对医学的主要贡献是编集了《传信方》一书,此书完成于元和十三年(818年)。他在自述撰集经过时说,在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时,与他在医药研究上志同道合的好友薛景晦,送给他一本薛氏自编的《古今集验方》。刘禹锡读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而薛氏写信也请刘禹锡将自己积累的医方及用过的验方拿出来交流。刘禹锡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于是就将行箧中积累的或经验证有效的50余方汇集成书,取名《传信方》。
“传信”一词颇为贴切,意思就是把自己所确信的东西传告给别人,此词出自《春秋》“信以传信”。《传信方》中每个方药“皆有所自”,大多数是来自民间有事迹可传的验方。比如“芦荟甘草治癣方”是刘禹锡在少年时从一卖草药摊上学来的;“葱涕治打仆损伤方”是从一位不知名的“军吏”那里学到的;“柳宗元救治三方”是从同僚挚友柳宗元那里获得的。这些方药不少经刘禹锡反复试用证明是有效的,正如他强调的:它们都是“一物足以了病者”的单方和验方。
《传信方》虽只收录了50余方,但涵盖了内、外、妇、儿、口腔、眼科等多科疾病,如腹痛、霍乱、脚气、痢疾、疔疮、月经病、虫咬伤等,这些都是当时的常见病。所收方药还具有廉(价廉)、验(有效)、便(易得)三个显著特点,如生姜治腹痛、牛蒡子根治热厥、山李子和野蔷薇根治口疳(口舌生疮或龋齿疼痛)、稻草灰治跌打损伤等。所用的药都是房前屋后、坡边沟旁易得易种的“贱药”,不用花钱或者花极少钱就能得到,因此这些方药深受劳苦大众喜爱。
《传信方》收录的验方临床价值较高,加之叙述严谨、言语生动,也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宋代著名的《图经本草》《证类本草》及明代《本草纲目》等医籍都引用过此书中的药方。有的验方还被《医心方》《东医宝鉴》等书所收载,《传信方》为中外医学交流也作出了贡献。
刘禹锡诗集
陋室铭 秋风引 堤上行 秋词 秋词二 登长安 望洞庭 步虚词一
抛球乐一 抛球乐二 踏歌词一 踏歌词二 踏歌词三 踏歌词四 忆江南一 步虚词二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潇湘神一 潇湘神二 蜀先主庙 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浪淘沙九首 竹枝词九首 杨柳枝词九首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雁去,山花半谢杜鹃啼.(《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赠致仕滕庶子先辈》)
[6]
3著作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陋室铭》被选中人教版8年级上册26课《陋室铭》,上海九年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12课.
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
刘禹锡书法,创作了《秋词》、《汉寿城春望》等仿民歌体诗歌.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十分赞赏,并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4山水诗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12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东垣与元好问的生死之交
下一篇: 三七-三到七年方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