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从《水浒传》说宋代瘟疫

佚名 2023-11-10 21:46:43

从《水浒传》说宋代瘟疫

《水浒传》开篇即描述,“嘉佑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疫……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和济局方,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那里医治得住,瘟疫越盛。文武百官商议,奏闻天子,专要祈祷,禳谢瘟疫。”嘉祐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早朝时,大臣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军。”

史书记载宋朝多瘟疫

中医“瘟疫”,亦称温疫、疾疫、疠疫等,是指感受疫疠之气,造成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早在2000多年前《周礼·天官》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何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说明古人对瘟疫早有一定认识。

据史料记载,嘉祐年间,“春夏季节京师旱灾又大疫,京兆府暑甚疫,泄痢大行,人病多死”。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的168年中,至少有59年发生疫灾,平均2.85年就要发生一次疫灾。在北宋的九位皇帝中,数宋仁宗在位时发生疫灾年数最多。当时,疫灾频发,与酷热、干旱、蝗灾、饥荒、战乱有关,并与城市人口相对密集、流动性大也有一定关系。当时,汴京(开封)时疫暴作,“民中其疾者死十有四五”。除汴京外,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江淮之间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和汴京地区为全国疫灾中心。

古代中医对瘟疫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瘟疫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中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乘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明代医学家吴又可的《瘟疫论》是我国论述瘟疫的第一本专著,书中认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这是古代中医第一个对瘟疫病因提出异议的创见。吴又可指出戾气是物质性的,“无形可求,无象可见。没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可用药物制服。”瘟疫“邪从口鼻而入”,“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他进一步指出,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发病,症状轻重,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正气稍弱者,触之即病。”

古人所说的瘟疫,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传染病。可能包括伤寒、疟病、痢疾、天花、麻疹、白喉、肺结核、鼠疫、霍乱、痘疮等,一旦暴发,如不能有效控制,会导致人群大量死亡,经济严重破坏,社会动乱。

古代防治瘟疫措施

宋朝朝廷对瘟疫的控制是比较积极的,如重视各地疫情信息上报与处理;除赴以时,以避炎瘴;下诏罪己,封神祭祀,赦天下;减免税赋;改称年号;考核官吏控制疫情的政绩,据此奖惩官吏。960年至1279年间,宋朝颁布190多条与疾疫有关的诏令。

当时,具体措施还有派医生诊治;免费施散药物;隔离病人,防止传染;快速掩埋瘟疫而死者的尸体,保护水源等。如992年,开封大热,疫死者众多,宋朝政府派良医医治病人,发放汤药;朝廷拿出五十万贯钱作为赐药药费,并特派内侍中黄门一人监督医治。1049年河北发生疫病,宋仁宗“遣使颁药”。1054年汴京大疫,宋仁宗把宫廷中名贵中药材碎“通天犀”(犀牛角粉)拿出来,和药以疗民疫,疫区各地还建立“病坊”隔离病人。1102年,宋徽宗下诏各地建立“安济坊”,“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还创建“漏泽园”,掩埋病尸及无名尸。

其实,2000多年前,我国对瘟疫已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有麻风病疠迁所。东汉时期,军队中还专设对传染病人隔离的“庵庐”。《汉书》记载:“元始三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学”,表明当时已有类似时疫医院的机构。隋唐开始,佛教寺院开设瘟疫隔离“病坊”。宋朝开始,寺院还开设安乐坊、安济坊、保寿粹、保养馆、养济院、福田院等隔离疫病的专门场地。

古代封建统治者认为瘟疫是上天示罚,鬼神作祟,所以在施医术同时,还常求于“巫术”。《水浒传》中,尽管皇帝祈祷上苍,张天师作法,瘟疫还是不断起伏着流行。“卢俊义分兵歙州道”一回中,梁山好汉在征讨方腊途中,杭州城内瘟疫盛行,已病倒张横、穆弘、孔明、朱贵、杨林、白胜六员将佐。宋江派穆春、朱富等留下看视病人。结果,朱富也被传染上。多位好汉均客死异乡,葬于杭州,可见瘟疫之烈。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5篇

《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农民起义的事情,表达了要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我为大家带来几篇《水浒传》 读后感 供大家阅读。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更多读后感相关推荐↓↓↓

《朝花夕拾》读后感

写《空杯心态》读后感作文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作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一

古人说,少不读水浒,是怕年轻人看了,错误地理解书的意思,学习好汉们见义勇为,乱杀人,从而导致天下大乱。但我们都知道,这本书是想说明什么:并不是学习书中人物那样见到坏人就杀。所以,“少不读水浒”这句话已不适合当今时代了。

本书主要讲“义”和“忠”二字。其中,“义”字为重点。我们读水浒,是为了认识好汉们身上的正义,学会做一个正义的人。坏的品信我们要摒弃,分辨好坏。若是把林冲的懦弱、李逵的急性子当好品质并学习,那就错了。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价值毋庸置疑。这本书讲述了宋朝官逼民反的状况,以及赞美好汉们的好品质。义气是主要。作为人,讲义气是种很好的品质。有了它,再加上其他好品质,何愁交不到朋友。看完水浒,能学习到做人要讲义气,也是个大收获。这么说来,应是“少应读水浒”。

这本书塑造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形象。他们的性格、外貌都各有特点,给人深刻印象,又互不重复。这是不易之处。好汉们各有优点和缺点。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全是缺点的人。就连白胜,这个胆小如鼠的人,参与智取生辰纲后被抓,面对严刑拷打还能坚持不招,直到听说已经暴露了,才不得不说出实情。此时,他已被打得皮开肉绽。像李逵,武艺高超、力大如牛,却有着十分暴躁的脾气。但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对于宋江,书中让他太过幸运了,死不了,总有人救了他。好不容易有一次没人救他了,就要被官兵抓到了,结果神明来救他了,还告诉他日后该怎么做。他有神明庇护,又有一帮好兄弟,多么幸运啊。虽说小说需要巧合,但巧合太多容易引起读者反感。武松到十字坡,差点让孙二娘性命不保,刚巧张青回来了。鲁智深也到过十字坡,喝了麻药,险些被杀了做成人肉包子,又是因为张青来得及时,最后才有惊无险。

书中女性角色不多,但命运大都不好。潘金莲、潘巧云这样的人死了倒是活该,但扈三娘这么勇猛的女将却要嫁给好色的王矮虎。实属委屈。被镇关西玷污的金翠莲好在有鲁智深相助,有个较好的归宿。看来作者不是很看好女性。

从《水浒传》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以不同的眼光阅读,也能有不同的感悟。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水浒传》。书里有一百零八位英雄,有宋江、吴用、卢俊义、公孙胜、关胜等, 故事 就以他们而展开。

这一伙好汉啸聚山林、劫富济贫。他们面对朝廷多次进攻也不退缩,都一一将他们打退,还从中收服了许多将领。朝廷面对这支越来越勇的军队一筹莫展。

有一天,皇帝手下的一个奸臣高俅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策略,叫皇帝招安他们,然后再让他们攻打那些农民起义军。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就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就说与方腊起义军的战斗吧,宋江的手下将士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隐的隐,损失大半,只剩下二十几个人。而剩下的人中,宋江和李逵被奸臣用毒酒毒死;卢俊义又被水银毒伤,失足落入水中而亡;吴用、花荣也在宋江和李逵墓碑前自缢而死。故事最终以悲惨的结局结束。看这本书时,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为他们的结局而伤心!

《水浒传》里,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逵了,他粗中有细、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忠义两全、勇猛无比。说他粗中有细,是因为他做县令时的一次审案。有一次,农民张老告当地的土财主,说他强行夺走了自己的两亩地。当土财主送给李逵几张银票后,李逵就知道肯定是这个财主霸占了张老的地。于是就诈他说:“张老告你说你偷了他四亩地契,你可知罪?”财主中计,急忙说:“哪来四亩?只有两亩。”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李逵立即叫小吏把财主拖出去打一百大板,并归还两亩田地。说李逵忠义两全、勇猛无比,是因为江州劫法场事件。宋江和戴宗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一马当先,冲入敌群,逢人就杀,勇不可挡,为救两位义士,立下汗马功劳。说李逵脾气火爆、直爽率真,是因为他在朝廷招安、诏书送到时,一怒之下,把诏书撕成两半,原因只是因为陈太尉说话不尊重梁山好汉,态度傲慢。诏书上多把梁山好汉比作草寇。李逵不仅撕了诏书,还把钦差大骂了一通:“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你那皇帝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儿,倒要做大!你那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书的官员,尽都杀了!”好在众人都来解劝,把黑旋风推下堂去,李逵这才罢休。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对朋友我们不能有福同享、有难不当,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能够患难与共的。曹雪芹有句 名言 :“万两黄金容易得,之心一个也难求。”同学之间应真心相待,建立永久性的友谊,而不是易破碎的!

《水浒传》虽然读完了,但书中许多情节令我回味无穷!回味作者精湛的语言,我仿佛置身于梦境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那些梁山英雄们一起经历当时的事情。好啊!这本书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啊!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三

忆往昔,读过的书不少,唯有那豪情万丈的《水浒传》,令我久久难忘,又是一个惬意的下午,轻抚有层薄尘的书面,手边的香茗冒着热气,令我不禁想起往昔读《水浒传》的点滴,轻品一口淡茶,轻启书页,好书需久读。

书中人物情节是那样的熟悉与陌生,少了一分表面的浮华,多了一分内心的思考。在我眼中,他们不仅仅武艺高强的英雄,更多了一分深沉与内心的表现,我亦非昨日,只见事之表象,未明事中真意,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正义在心中涌动。

初见林冲,总觉其过于怕事,虽有一身好武艺却未有男子气概,现在觉得并非其无男子之气,实其有观大局之心,有容人之度,大丈夫能屈能伸,岂料他人无容他之意,最终恍然大悟,奋起反抗,我觉得这才是真男人。

再说鲁智深,先觉他力大无穷三拳,便打死了郑关西,倒拔垂杨柳更是厉害无比。可现在看来他更有十分细腻的内心,不似一般莽汉,只有力,未见智。

最后说宋江,开始觉得他着实仗义疏财,求贤若渴,宽容大度,更有统领才能,可现在觉得他有些忠君思想过了头,最终断送了梁山好汉的大好前途,甚是可惜。

再读好书心中涌起千思万绪,汇聚成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神圣维护这一份“神圣”。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四

《暑假里,看了《水浒传》的几十个章回。看原著的时候,因为是半古文的,稍有些吃力,但故事的精彩总吸引着我接着往下看,因此看的速度一直很快。

小说着重描写了北宋末年,奸佞当道、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通过对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过程。一百零八个好汉,他们的性格迥异,令人能清晰地分辨出来。书中有几个人物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小旋风”柴进。他爱结识天下好汉,无论什么身份,他都会热情招待,林冲、宋江、武松等都受到过他的帮助。尽管他出身高贵,但他与众英雄惺惺相惜,同时也鄙夷那些以强欺弱、唯利是图的小人,是个性情中人。我觉得他是梁山泊好汉聚集起来的关键,我十分喜欢他豪爽的性格。

还有一个便是“黑旋风”李逵。他性格火爆,往往做事不分青红皂白就动手,还经常赌博,因此令很多人对他唯恐避之而不及。不过有些时候,直爽的性子反而更好一些,没有什么隐瞒。在书中他就是一个喜剧人物,蛮横的可爱。有他出现的地方,总是令人心中一乐,令小说一下子便有了活跃的气氛。李逵一心一意的追随宋江,我觉得是因为只有宋江什么事都顺着他,也不责罚他。他对宋江的依恋,就像弟弟对哥哥的依恋。或许只有宋江,才能让他找到一种归属感。

“豹子头”林冲也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忍耐性极其得强。记得在第七回中他的妻子被人在光天化日下调戏,他怒气冲冲的过去,结果发现是高衙内,怕得罪后会吃官司,顿时“先自手软了”,敢怒不敢言。当后来鲁智深要帮他,他却一味的阻止鲁智深。但鲁智深说的话却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智深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一个忍辱怕事,而另一个却仗义不平。刚读这本小说时,林冲的懦弱令我反感。他的弱点一开头便表现了出来。但当陆虞侯背叛他时,他生平最看重的讲义气致使他丢下了懦弱,拿着刀子要去杀陆虞侯,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在逐渐变得坚强,变得勇敢。后来被他救过一命的李小二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他高俅等人要杀他,这里又是可以充分体现出林冲的仗义,如若他平时不愿意帮助他人,又怎么会有人情愿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呢?我对林冲的印象逐渐开始转变。林冲也便是在这许多的经历后逐渐开始转变。他的善良在当差点被陆虞侯等人放火烧死在草料场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杀了陆虞侯等人,然后造反上山。他从软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他的官职、家庭的失去,让读者看到了林冲性格的巨大转变。他逐渐的变得越来越勇敢,就像是经过了一次蜕变。这也是我记住他的原因。

《水浒传》这本书中的 “忠义”尤其突出,林冲的妻子对林冲的忠,李逵对宋江的忠,宋江对朝廷的忠……而“义”更加重要。“义”在这部作品中引出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好汉们为朋友赴汤蹈火、为百姓们除暴安良都是“义”也正是因为“义”,最终一百零八个好汉聚集在了一起。

《水浒传》写出了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不同性格,不同的人生,却有着一样的目标:为国杀敌,令天下太平。《水浒传》是本值得一看的小说,同时,它也有着丰富的内涵。或许这也是它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一个原因。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五更三点,作者施耐庵的《水浒传》的故事便在此开始,单是《水浒传》中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就透露出"忠义”“贪婪”“正义”“邪恶”。梁山一百零八单将所表现出的那股义气便深刻的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挥去。

我们的《水浒传》便要从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开始引出我们的第一位英雄好汉——史进,为什么将他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直接是宋江,可能作者是想引出史进是想表达——历史是在前进。就像各个朝代发生的所有事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哪来的蒸汽时代,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哪来的电气时代,也不会有世界大战,也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顺应时代的变迁。史进后来也找到了鲁智深。

鲁智深也是因为为了金氏父女而三拳打死镇关西,后来为了避祸出家当了和尚,又是喝酒闹事,被智深长老“送”到了京东的大相国寺,在那遇到林冲,又因为那兄弟的情谊救下了林冲。遇到曹志等好汉夺下二龙山,一起上梁山,一起随着宋公明哥哥打赢一把把战斗,一直到一百零八单将齐聚忠义堂,坐化在浙江杭州。

完成了自己那精彩不悔的一生,有过善良,有过迷茫,有过愤怒,有过自责。像三拳打死镇关西,如放在我们的时代那可不是说笑,不是鲁智深的鲁莽,那就不会不小心给打死了。所以我们也因该要用大脑去思考,去理性思考,去思考下一步,做好自己,用心创造明天。

《水浒传》它深刻地描写了宋代农工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时代的黑暗和腐朽的统治阶级。揭示了中国封建时代农名起义的的根本——官逼民反。

合起《水浒传》,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英雄好汉,所体现出的“忠“”义“”孝”三个字的含义在我们心头回荡。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相关 文章 :

★ 阅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5篇精选

★ 阅读《水浒传》有感5篇读后感500字小学作文

★ 阅读《水浒传》5篇读后感500字范文

★ 水浒传阅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

★ 《水浒传》读后感体会精选5篇

★ 《水浒传》读后感心得5篇精选

★ 水浒传读书笔记

★ 水浒传读书有感范文5篇

★ 《水浒传》读后感最新5篇

★ 读《水浒传》5篇读后感700字高中范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阅读感想 阅读感想 阅读感想。多点。

第一回
前言:宋哲宗时,东京有一个浮浪破落子弟名叫高俅,他踢得一脚好球,被哲宗弟弟端王看中,成了端王的亲信。后来端王当了皇帝,这就是徽宗,不到半年,就把高俅提升为殿帅府太尉。高俅上任的第一天,就整治因病未到的教头王进,逼得王进带着母亲逃离东京。王进来到华阴史家村,被史进收留,拜为师父。后因高俅追捕得紧,王进只好告别史进投奔延安府。王进去后,史进与少华山的头领结交为友,华阴知县知道此事后,诬陷史进私通草寇,派兵烧了史家庄。
提要: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感想: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却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急!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简介(300字左右)

(一)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二)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施行报复。
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
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
(三)智取生辰纲
北宋末年, 朝纲败坏, 奸臣当道, 民不聊生.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 为讨好权臣蔡京, 民脂作生辰纲献京. 三都捕快何涛受委任护送生辰纲顺利通过配州, 杨志负责押送. 刘唐饱受贪官迫害, 遂联同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白胜等智劫梁中书向京贺寿的生辰纲.志在押运途中, 步步为营, 但终为盖等人所算, 于黄坭岗被迷倒, 尽失生辰纲. 黄坭岗为涛所管辖, 涛被责失职, 惨遭受刺青之刑并被判监, 幸得其属下求情得免入狱. 涛奉命追查, 胜将所分获之生辰纲财物带回家时为涛之弟何清所见, 清告密于其兄. 涛将胜擒获, 在严刑迫供下, 胜供出盖等人. 涛率领雷、朱二人及一众官差往盖家捉拿盖等人. 余众获宋江通报, 乘夜渡江上梁山.

(四)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在当和尚之前,和二友在酒楼中喝酒,听人啼哭,扰了酒兴,大怒,便问何事.一姓金父女道:有一个卖肉的镇关西,强抢民女,又要挟钱财,想到苦楚,不忍痛心.鲁达听后,怒不可遏.便救济了金氏父女,第二天提着个哨棒到了镇关西家,县耍弄了他一番,之后大打出手.鲁提辖打了镇关西三拳,拳拳正中要害,三拳便使镇关西一命呜呼.之后因杀人,惹了大祸,便更名换姓,做了和尚,因身有花色印记,便人称"花和尚".

(五)风雪山神庙
林冲被调到草料场替代老兵,林冲好友陆虞侯为讨好高俅,前来害他,要在大雪夜烧掉草料场以烧死林冲。幸被店主(曾在东京被林冲解救过)偷听到,告诉林冲,加之当夜风大将林冲住的草屋掀倒,林冲无处栖身而到山神庙避雪,躲过一劫,不知情的陆虞侯烧着草料场后走到庙外,林冲将之杀死,雪夜上梁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0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