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吃中药祛湿痰少了是有效吗

时间: 阅读:2062

吃中药祛湿痰少了是有效吗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3-07-30 07:21:30

喝中药的话就是能够达到去痰湿的这种效果,尤其是能够缓解这种情况也可以,去痰可以使用一段时间的川贝枇杷露,配合使用人参归脾丸来进行治疗,看具体情况是否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或者是使用逍遥丸来进行治。临床中调理痰湿的中药有很多,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周口-李**
    回复
    2023-07-30 10:10:44

    随着现代 社会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吃饱这一层面,更是追求吃得好,但“吃得好”并不代表吃得 健康 ,那些不 健康 的饮食,带来的是营养过量的摄入和痰湿的积聚。而“百病皆因痰而生”,痰湿的积聚带来的是身体的多处不适,比如水肿、肥胖、痤疮、泄泻……甚至伤及五脏。轻微的痰湿是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调理进而去除的,但若是痰证严重者,就一定要注重药物调理了。那么,哪些药材可以调理痰湿体质呢?这6大中药材,个个都是祛痰除湿的高手,一起来看看吧!

    1.黄芩

    我国医书曾记载,“黄芩色青带黄,黄则入土,青则入木,故为调治木土之药。痰证为土家之实,宜调治以木,故黄芩善当此任”。黄芩味苦性寒,其苦能够帮助人们排出体内的泄邪,其寒能够帮助人们降低体内燥热之火,具有开降痰浊的功效,因而适合体质痰湿者服用。比如常见的小柴胡汤,主治脾胃症状,柴胡、黄芩就是其中的要药。

    2.茯苓

    因其生长特点,埋伏于地下,且形状似猪粪,因此得名茯苓。茯苓常与松树根相伴而生,不仅生长独特,其药用价值也是极高,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此药生长于土中,得阴气而如金,因而具有益阴功效,常常作为益肾的佳品。

    3.苏子

    苏子成熟于秋季,其色紫白,紫入肝,白入肺,其味辛,气温,可归肺、大肠经,历来便是我国中医治疗肺部疾病的要药,具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功效,可治疗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病症。同时,许多 养生 人士更是将苏子泡酒饮用,是比较出名的保健品。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长期服用苏子,脾胃虚寒的人会出现滑泄症状,患有气虚、阴虚的朋友日常也不宜食用苏子。

    4.半夏

    半夏收于夏秋季节,其色白,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且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中医常用的化痰药和止吐药,在一些痰浊壅肺和胃气上逆的治疗中常常会用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有镇咳、抗溃疡、抗早孕、抗肿瘤、抗心律失常、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但使用时需要注意一点,孕妇不得服用。

    5.枳实

    枳实,其味初酸,成熟后带香,酸者而入肝,香者入于脾胃,且冬季也不落叶,一年四季茂密翠绿。枳实性微寒,味苦、辛、酸,归脾经、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等功效,属于一种常用理气药材。同时枳实对人体肠胃道运动及子宫平滑肌有抑制和兴奋双重作用,有强心、增加心输血量和收缩血管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枳实功效虽强大,孕妇却不得服用。

    6.厚朴

    厚朴叶大荫浓,花大美丽,可以作为绿化观赏树种,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厚朴的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主要入药部位是其树皮,具有化湿导滞、行气平喘、化食消痰、驱风镇痛等功效,其种子有明目益气功效,其芽叶常作为妇科药使用。除此之外,厚朴的籽还可以榨油,或制肥皂,其木材更是使用广泛,真可谓是“浑身是宝”。

  • 江苏-吴**
    回复
    2023-07-30 10:10:44

    正所谓:“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这里的湿呢,自然就是湿气的意思,大家生病去就诊的时候,大夫一定给大家说过‘你体内湿气过重’这样类似的话吧,那么湿气是什么呢?它是怎么侵入人体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

    中医认为, 湿气不是水,也不是汽,而是像鼻涕一样黏黏的东西。通常是存在骨缝关节处,大家以为湿气是小事,往往不当回事。其实湿气才是各种各样病症源头。湿气从来不孤军奋战,湿气遇寒为湿寒,遇热为湿热,遇风为风湿,还有暑湿、痰湿,所以我们不要轻视湿气,排湿排寒刻不容缓。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湿气侵入人体的主要原因。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当脾虚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的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所谓的湿盛,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水湿(分),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1、喜欢吃重口味的食物

    如果大家在生活中经常食用重口味的食物,就会使体内的湿气不断加重。常见的重口味食物有生冷物、辛辣刺激物以及油腻性食物,这些食物均会影响人体的肠胃 健康 ,进而使机体中的水分无法正常代谢出去,长久如此就会使人体内的湿气不断加重。

    2 , 血气不足

    血气不足也是导致体内湿气加重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气不足的人其经脉通常都会存在运行不畅的情况,大大的降低了人体的脏腑功能,使机体的代谢功能不断减弱,进而导致脾胃受损,以致于体内堆积的水分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最终便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

    3,住在潮湿的地方

    在湿热潮湿的地方居住的人时间长了身体内产生湿热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为了去除体内的湿热,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居所的干燥通风,不要再湿热潮湿的环境中待的时间太长。即使是冬天的时候也一定要保持室内的通风,这样就可以避免体内出现湿热。

    了解了湿气的基本概念,知道了引起湿气的原因,接下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如何诊断以及 调理吧!

    一,看手掌

    手部最大的特点是手背、手掌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掌形多厚实,大鱼际多饱满,手掌颜色发暗,或手形无 明显特点。手掌易出汗,有的人汗出发黏。

    二 ,看舌头

    舌苔白腻厚属于体内湿气偏重的表象,病理多为脾虚水湿不运,湿浊内生,舌苔有 有根苔和无根苔之分,有根苔当时可以涮掉,过几小时、一天有恢复如初,说明疾病多属于实证,正虚邪实。无根苔就容易刷掉,主要是虚证为主。

    1、分型论治:

    湿热症: 在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在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在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调理方案:萆薢渗湿汤。

    寒湿证 : 流出的汗是凉汗;经常腹痛、腹泻;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脸上长痘和斑,长湿疹、牛皮癣、白癫风,手、脚长年冰冷;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调理方案:甘姜苍术汤。

    2, 调理脾脏: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OK,关于湿气过重的内容就和大家说到这里,一定要坚持中医辨证调理的原则,要临病辨证哦!祝大家身体 健康 !

  • 西安-杜*
    回复
    2023-07-30 10:10:44

    少人常常出现肠胃不佳、精神不振、身体困乏的症状,这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中医对祛湿的治疗效果明显,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除痰祛湿的中药吧,仅供大家参考。

      除痰祛湿的中药方
      八 正 散

      组成:前仁 瞿麦 扁蓄 滑石 枝子 甘草 木通 大黄各50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热淋、血淋、小便混浊,溺时疼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 ,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 淋 散

      组成:茯苓18g 当归15g 甘草15g 赤芍60g 枝子60g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特征:血淋涩通,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

      二 妙 散

      组成:黄柏 双术各15g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

      特征:两足萎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 舌苔黄腻。

      三 妙 丸

      组成:黄柏12g 双术18g 牛膝60g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四 妙 丸

      组成:黄柏12g 苡仁20g 双术12g 牛膝12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两足麻萎肿痛等症。
      除痰祛湿的食疗调理
      1、冬瓜鸭汤

      鸭汤可清热利湿,有句俗语叫?大暑老鸭胜补药?,便是这个道理。更妙的是,其经典搭档冬瓜也同样是祛湿利尿的好食材。吃的时候别把冬瓜皮扔掉,其祛湿作用更强。如果您觉得自己身体有点浮肿,或者是脾胃消化能力差,喝冬瓜鸭汤必有效果。

      2、薏米红豆粥

      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去湿、减肥功效,尤其是对于中老年因体内湿气引起的肥胖,效果非常好。山药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有?气死小人参?之称,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要提醒注意的是,不要加入大米同煮。

      3、姜糖茶

      吃姜也是化解体内湿气的一种好方法。生姜有解表化湿功效,可将其带皮切下五六片,放入滚开的水中,待几分钟后就可饮用了。如果觉得生姜水味道难以下咽,还可加入一些红糖调味,对于畏寒痛经的人尤其有好处。

      4、扁豆粥

      扁豆又叫藤豆、沿篱豆、鹊豆、查豆,被称为?豆中之王?。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是一味补脾而不滋腻,除湿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湿良药。长夏时喝扁豆粥,有祛湿、健脾、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

      6、鳗鱼饭

      鳗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且极易消化,有?水中人参?的美誉。中医认为,鳗鱼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特别适合夏天湿气太重或人们食欲不振、身体比较虚弱时食用,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患者的良好营养品。

      7、鲫鱼汤

      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有助于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比较适合体内湿气重的人食用。选新鲜鲫鱼,处理后用油两面煎黄,再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

      8、茯苓粥

      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在湿度较大的地区,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药材。健脾渗湿以白茯苓为最佳。人们可在家自制茯苓粥服用,效果非常理想。
      除痰祛湿吃什么食物好
      1、赤小豆

      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肠经。有健脾利湿、消肿解毒功效,在西方营养学里,赤小豆含有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肠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有益;而且赤小豆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健美减肥;且富含叶酸,产妇、乳母多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针对需要祛湿健脾的朋友来说,可用鲮鱼和赤小豆共煮来调理。

      2、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他食材,如苹果、葡萄干,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3、玉米

      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就成了最常见的,也是最适合夏季祛湿的食物。玉米可以说营养是非常丰富的,含钙量可以和牛奶媲美,丰富的维生素E可起到减轻动脉硬化、脑功能衰退、皮肤衰老等功效;较多的膳食纤维,有润肠通便之功,能加速致癌物质和其他毒物的排出;丰富的烟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甘油三酯等;含有的玉米黄素,可有效的对抗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

      4、绿豆

      中医认为绿豆可解百毒,能帮助体内毒物的排泄,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绿豆可解酒毒、野菌毒、砒霜毒、有机磷农药毒、铅毒、丹石毒、鼠药毒等。绿豆还含有降血压及降血脂的成分。取食绿豆芽,可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夜盲症、缺乏维生素除痰祛湿2引起的舌疮口炎及阴囊炎、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坏血病等。绿豆芽脱下的豆皮名为绿豆衣,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之功。

    猜你喜欢:

    1. 排毒除湿吃什么药

    2. 调理脾胃除湿的中药方

    3. 除湿健脾的中药方剂有什么

    4. 除湿泡脚最好的中药方有什么

    5. 补肾除湿的中药方都有什么呢

  • 艾江
    回复
    2023-07-30 09:09:34

    痰湿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吐痰”的“痰”。
    痰湿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
    “湿”分为内湿和外湿。
    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
    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
    中药调理痰湿体质,主要是通过药物调理脾胃,改善身体内循环,去痰湿。

儿童肾阴虚会引起发育迟缓吗

脾肾亏虚的中药去湿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