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是阳明症吗
口干是阳明症吗
最佳回答
根据描述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口干这种情况有可能是阴阳两虚,出现了一些症状,阴虚也会出现口干,阳虚也有可能会出现口干,建议患者可以去当地的正规三甲医院中医科进行就诊,根据专业的检查,通过面诊确诊病因后作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服用一些对症的药物来缓解改善。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杭州-毛**
回复
-
广东熊**
回复#总是口干舌燥是什么原因#口干舌燥的原因多了,但不知你想问哪一种呢?对于口干舌燥,很多人说是阴虚火旺,这对吗?不全面,只是其中之一。
一、五苓散证。这也是口干舌燥,但是这个口干舌燥,口渴不欲饮。就是感觉口干舌燥的,但是却不想喝水。这就是五苓散证,也叫太阳蓄水证。当然治疗就是五苓散了。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这个也是口干舌燥,但是这个口干舌燥,是口大渴、大汗出、大热、多饮、脉洪大。就是喝水很多,还是渴,这是阳明经病,是阳明热证。也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当然治疗就是白虎加人参汤了。
三、猪苓汤证。这个也是口干舌燥,它是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也就是说患者不仅口干舌燥,喝水,还咳嗽,呕吐,内心烦热而失眠。这是少阴证热证,阴虚内热。治疗当然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湿。
四、秋季的时令病。这是由于气候的原因造成的。由于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湿气太小,造成患者的体内阴液向外蒸发,再加上患者自己的体内阴液不足,造成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种情况就要滋阴气,补阴液就好了。
五、将死之证。这是很危重的证候,一般是难治之病。患者多表现呼多吸少,嘴唇干裂,昏迷不醒,水米不进。看到这种患者一般就不要治了。
对于口干舌燥,西医多让患者回家多喝水,可是患者回家一天喝三四千升水,还是口干舌燥,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认知的问题,西医只看到了患者缺水,但没有看到水喝下去以后,怎样才能转化为可用的阴液,这是西医看不到的,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中医不叫缺水,叫阴液不足。只要找到病因,提高阴液的转化,病就好了。看似小小的口干舌燥,西医根本束手无策,没办法,只能让你回家多喝水。有人说:喝水不行,我就输液,输液总行吧?照样不行,患者还是口干舌燥,这就是认知问题。
当然口干舌燥还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
-
江苏-吴**
回复疾病进入阳明病,就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了,阳明病明显不明显?很显然,非常的显著,一个人可能判断不了太阳病,也可以判断不了少阴病,但是阳明病一定能够判断出来的,如果大家觉得阳明病就是便秘,高烧,脉洪大,那就错了,阳明病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
胃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是专门指胃,而是包含了胃,脾,大肠,小肠等与肠胃有关的脏腑。“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这种句式,在中国古代叫做转注,其实就是变化一下概念,比如“考,老也”,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为了说明,引出了另外一个概念,大家在解释时的无奈之举。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大家在想,阳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张仲景就很无奈了,只能用胃家来代替阳明病,其实胃家还不如阳明来的明了,毕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阳明的定义,但是胃家的定义就少了。
阳明为多气多血,为两阳合明,所以阳明是处于少阳与太阳之间的过度阶段,但是如何理解阳明,还是要回到三阴三阳的定义上来,为了简便,我们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阳气比较旺盛的阶段。
胃家实,其实就是胃家邪气旺盛,邪气旺盛,这个也是另外一个版本的《伤寒论》的原话。
伤寒二三日
阳明病比较特殊,所以张仲景没有给一个确切的脉,不管是白虎汤证的脉,还是小承气汤证的脉,或者大承气汤证的脉,都不是阳明脉,但是在《内经》里面,对于阳明脉有比较明确的记载“阳明脉长大”,根据脉象的意义,“大则病进”,阳明病是疾病正在往里进的阶段。
在判断阳明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就是,这种病一般都是疾病进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刚刚外感的疾病可能性不大,不过有的人因为历史原因长期处于阳明病,也很难说。
在现实生活中,阳明主要体现在中焦有热,便秘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原则上是要先通肠胃,也就是打开阳明之合,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治疗,不然的话,疗效不显。
三种阳明病
《伤寒论》中有三种阳明病,太阳阳明是脾约证,脾约证主要是因为膀胱气化,导致津液损失太多,所以有大便难,走的是下焦;少阳阳明主要是辨错了证,本来不能发汗的,用了发汗的方法,最后导致津液丧失,所以大便难;正阳阳明则是本来胃部就有邪气,所以阳明病是有不同的来源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阳明病就是热证么?肯定不是,脾约是阴虚,但是不热;吴茱萸汤证是寒证,只有三承气汤还有白虎汤是热证,当然栀子类方也是热证,阳明病类别很多,不是简单的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