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什么草药可以治老年疝气

时间: 阅读:2089

用什么草药可以治老年疝气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3-07-28 13:38:50

如果老年人出现了疝气的这种疾病,那么对于这种疾病,最主要的一个治疗办法就是进行疝气修补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办法,对于疝气治疗疗效是不确切的,所以没有草药能够根治疝气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江苏-吴**
    回复
    2023-07-28 16:16:08

  • 常州-薛**
    回复
    2023-07-28 16:16:08

    药用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带根全草。
    采集:8、9月份采收,洗净、晒干、切断。
    性味:
    甘,平,无毒——《福建民间草药》;
    味甘淡,性凉——《闽东本草》。
    归经:
    入肝经——《百草镜》;
    入肺、胃二经——《闽东本草》。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克(鲜者50~150克);或捣汁。
    【禁忌】:脾胃虚弱及阴虚患者慎服。
    【选方】
    ①治高热,抽筋神昏:鲜牛筋草四两,水三碗,炖一碗,食盐少许,十二小时内服尽。(《闽东本草》)
    ②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牛筋草连根洗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热,去草食鸡。(《纲目拾遗》)  ③治湿热黄疸:鲜牛筋草二两,山芝麻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下痢:牛筋草一至二两,煎汤调乌糖服,日二次。(《闽东本草》)  ⑤治小儿热结,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鲜牛筋草根二两,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饭前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伤暑发热: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淋浊: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腰部挫闪疼痛:牛筋草、丝瓜络各一两,炖酒服。(《闽东本草》)  ⑨治疝气鲜牛筋草根四两,荔枝干十四个,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炖一小时,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牛筋草头一两,蒲公英头一两,煮鸡蛋一个服。并将草渣轻揉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⑾预防乙型脑炎:鲜牛筋草二至四两,水煎代茶。(《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用鲜草每日1两,1次煎服,连服3天;间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2~4两,1次煎服,连服3~5天,在184130人次预防服药中,发病仅2例,发病率为0.91/100000,与以往6年的发病率相比,是最低的1年。治疗每日用干草1~3两,洗净加水浓煎成50~100毫升,3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以此为主药,治疗27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获痊愈。体温降至正常所需日数短者1天,长者12天,重症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3.2天。少数服药后有轻微短暂的腰痛、腹泻、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对于血液及肾脏未见不良影响。(临床所用的牛筋草,有时与同科植物的鼠尾粟混用。)
    文献论述
    ①《百草镜》:行血,长力。
    ②《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疝气。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强筋骨,治遗精。
    ④《闽东本草》:治小儿急惊,石淋,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反胃,喘咳。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补气。治脱力劳伤,肺结核。

  • 武汉-严**
    回复
    2023-07-28 16:16:08

    疝气的病例

      【病例验证】杨某,男,29 岁。辜丸肿痛,伴梦遗1周,前来就诊。证见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痛,每遇劳累阴囊坠痛,舌质红,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动,水不涵木。治宜滋水涵木,润燥消炎。用本方去肉桂加生地、山萸肉各15克,白芍10克,黄柏、知母、牛膝各8克,桅子、川楝子、丹皮、地骨皮各10克,温水煎。服5剂,小腹仍有胀痛,照上方加木香、元胡各10克,服7剂痊愈。

      【病例验证】刘某,男,18 岁。素患疝气,过劳则发,胀痛甚则肢厥而冷汗出,且睾丸胀痛,某医院诊为?腹股沟斜疝?,久治无效。经诊:少腹结滞不舒,阴囊肿胀坠痛,脘胁不适,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弦。此因素体虚弱,过劳耗损中气,气虚下陷,寒湿内生,凝滞肝经,致少腹、睾丸坠胀痛而成疝气。法宜疏肝理气,散寒止痛。按此方服药6 剂,诸症消失而愈,追访10年,未见复发。

      治疗疝气的中医偏方

      1.当归茯苓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益气,补肾益肝。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当归、茯苓、枸杞各15克,肉桂、乌药、小茴香各10克,海沉香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

      2.槟榔佛手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槟榔、佛手各18克,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干姜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槟榔佛手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槟榔、佛手各18克,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干姜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刘某,男,18 岁。素患疝气,过劳则发,胀痛甚则肢厥而冷汗出,且睾丸胀痛,某医院诊为?腹股沟斜疝?,久治无效。经诊:少腹结滞不舒,阴囊肿胀坠痛,脘胁不适,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弦。此因素体虚弱,过劳耗损中气,气虚下陷,寒湿内生,凝滞肝经,致少腹、睾丸坠胀痛而成疝气。法宜疏肝理气,散寒止痛。按此方服药6 剂,诸症消失而愈,追访10年,未见复发。

      4.茯苓白术桂枝汤治小儿疝气

      【功能主治】温经通脉,燥湿健脾。主治小儿疝气。

      【偏方组成】茯苓、白术、台乌药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伴咳嗽者,加桔梗、川贝母各6克;疝痛甚者,加木香、元胡各6克;体质虚者,加黄芪、当归各6克。

      【病例验证】治疗小儿疝气病32例,服药4~40剂,痊愈2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86.1%。

      其它治疝气的药方

      1方

      [药物] 紫苏30克,艾20克,防风15克。

      [制法] 上药煎滚。

      [用法] 放脚盆内,先熏四面护紧,挨温洗之,重者两次根除。用于小肠气、肾囊坚硬,小便不通者。

      [出处] 《良方集腋》。

      2方

      [药物] 花椒30克,大葱7个,全瓜蒌1个,陈醋250毫升。

      [制法] 将上药和匀,白布包好加水煎熬。

      [用法] 熏洗患处,每天1次。用于疝气偏坠。

      [出处] 《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

      3方

      [药物] 苦椿树叶250克。

      [制法] 煮滚放坛内。

      [用法] 先熏后洗,每日数次,甚效,用于治疗疝气偏坠。

      [出处] 《外治寿世方》。

      4方

      [药物] 鲜生姜汁1小杯。

      [制法] 先用热水洗澡,待全身汗出时再将阴囊泡浸于杯中的生姜汁中,10多分钟后阴囊缩小如常。用于小肠疝气。

      [出处] 《中医外治奇方妙药》。

      5方

      [药物] 昌蒲适量。

      [制法] 煎水。

      [用法] 水洗思处。用于治疗小儿疝气,偏坠,阴部湿疮。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28 15:15:58

    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草果味辛,消食除胀,截疟逐痰,解瘟辟瘴。

    常山苦寒,截疟除痰,解伤寒热,水胀能宽。

    良姜性热,下气宽中,转筋霍乱,酒食能功。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

    神曲味甘,开胃进食,破积逐痰,调中下气。

    麦芽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龙胆苦寒,疗眼赤痛,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五加皮寒,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大茴味辛,疝气脚气,肿痛膀胱,止呕开胃。

    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热尤甚。

    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有功。

    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痛,破积之物。

    一般气虚,必用黄芪;

    一般虚脱,必用人参;

    一般白斑,必用陀僧;

    一般出血,必用三七;

    一般阳虚,必用附子;

    一般尿石,必用金钱;

    一般咽喉,必用桔梗;

    一般失音,必用大海;

    一般黄疸,必用茵陈;

    一般闭经,必用益母;

    一般郁证,必用合欢;

    一般呕吐,必用半夏;

    一般中毒,必用绿豆;

    一般阴虚,必用麦冬;

    一般咳嗽,必用杏仁;

    一般风湿,必用灵仙;

    一般妇科,必用当归;

    一般外感,必用荆芥;

    一般头病,必用天麻;

    一般阳痿,必用羊藿;

    一般面瘫,必用白附;

    一般腿病,必用牛膝;

    一般热病,必用犀角;

    一般肝郁,必用柴胡;

    一般热毒,必用二花;

    一般失眠,必用枣仁;

    一般骨病,必用川断;

    一般诸风,必用防风;

    一般白发,必用首乌;

    一般腰痛,必用杜仲;

    一般头疼,必用川芎;

    一般疼痛,必用元胡,

    一般气郁,必用香附;

    一般便秘,必用大黄;

    一般虚热,必用青蒿;

    一般牙疼,必用细辛;

    一般乳少,必用山甲;

    一般目赤,必用栀子;

    一般淋症,必用车前;

    一般鼻塞,必用辛夷;

    一般呃逆,必用柿蒂;

    一般疝气,必用橘核;

    一般目昏,必用青葙;

    一般鸡眼,必用鸦胆;

    一般阴痒,必用蛇床;

    一般痰厥,必用皂荚;

    一般胀满,必用槟榔;

    一般汗症,必用浮麦;

    一般疥疮,必用硫磺;

    一般遗尿,必用桑蛸;

    一般疮疡,必用麝香;

    一般耳鸣,必用磁石;

    一般痰多,必用竹沥;

    一般血虚,必用阿胶;

    一般蛇疮,必用雄黄;

    一般不孕,必用石英。

    中药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骨髓炎能用丹参治疗吗

骨质增生有什么中成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