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可以治疗小儿遗尿吗
五苓散可以治疗小儿遗尿吗
最佳回答
首先像你说的这个五苓散可不可以治疗孩子尿床这种情况,它是可以帮助你去缓解你可以去尝试一下吃这个药物来缓解一下孩子的一个尿床这个症状,看能不能够彻底的缓解,如果不能彻底的缓解的话,你可以带她去医院看一下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太原`赵**
回复五苓散具有淡渗利水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疗水湿内停,小便不通等症状,有效缓解身体不适,??系统的吸收,提高身体机能的转变,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五苓散含有猪苓、茯苓、泽泻、肉桂、白术共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合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现象,还有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状。
五苓散能除去身体里多余的水分,间接能起到紧肤作用。还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的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对身体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五苓散的注意事项:
1、在熬制汤剂时,不能煮太久,否则会失去药材成分,喝了也没有用处。
2、湿热人群禁止服用,还有不能长期服用五苓散,会产生不良反应。
3、平时要戒烟戒酒,少吃辛辣食物,生活中要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
五苓散对身体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经常服用,所以,服用期间要多注意,不要盲目服用。平时要多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
匿名用户
回复我是一位中医学生,刚刚入学1年,关于医学上的知识我知道的并不多,但是我室友经常失眠,入睡困难,而且经常会口渴,老觉得喝了水也不解渴,每次喝完水之后,肚子里一晃就有水声,而且小便的次数特别少。
因为都是学医的,他起初用艾灸足三里来止泻,但是却没有什么用处。
这时,我想起来以前我奶奶也是这样,后来用五苓散止泻有了效果,于是我就出去给他抓了药,在宿舍里熬,没想到吃了半服药,他真的好了。
五苓散是一个常用的中药方,主要由 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5种药材组成,具有发汗、利尿消肿的功效。
说到为什么五苓散能够利尿消肿,首先要解释什么是小便不利。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论》篇说:“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尿”。所以中医讲,小便不利就得温补肾阳通利水道。
而五苓散中的泽泻能够利水、渗湿;茯苓与猪苓也能够帮助祛湿利尿;桂枝性温热,能化气以助肾阳化气利水,使亏虚的肾阳能得以恢复,所以五苓散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利尿消肿。
除了治疗小便不利等水肿疾病外,五苓散还能治疗以下几种疾病。
美尼尔综合征: 美尼尔综合征在中医中属于痰湿中阻型的疾病,属于眩晕范畴,主要是由于外邪传入体内,导致膀胱不利,水湿和痰瘀相冲导致的,而五苓散的方中重用泽泻,其直达肾与膀胱,能够利水祛湿,又能清热解毒。而其他的茯苓、桂枝还能够温通阳气,内助膀胱气化。
急性腰扭伤: 急性扭伤导致的腰椎间盘出现急性水肿,局部神经组织受压而形成水气不化的局面。五苓散中的茯苓和猪苓有利于祛腰部之湿,减轻水肿对腰部的压迫,还能够补气通络,加速腰伤愈合。
输卵管积水: 输卵管积水也是水肿的一种,在中医中属于带下症,由于脾虚湿盛,气淤湿气重导致。五苓散中的白术、泽泻、猪苓与茯苓都是利水化湿的良药,能够很快消除水肿。还可以再加上益母草,在利水的同时还能活血。
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 这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在中医中也属于水气不化的范畴,患者常常排尿困难,大量的液体积攒在体内无法排出,导致全身心性的水肿。五苓散能够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减轻小腹胀闷的不适感。
五苓散是一剂中药方,无论任何药物都有其禁忌,因此在服用五苓散期间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首先, 孕妇、儿童不能用。 由于五苓散中的一些药材会有一些的毒副作用,因此孕妇不宜服用,否则可能会对胎儿造成损伤。另外,儿童也不适合服用五苓散,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药物刺激太强可能会产生较强烈的副作用。
其次, 在服用五苓散时,要避免食用寒凉、刺激性的食物。 服用五苓散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五苓散是性热的药方,用以治疗肾气阳虚,因此要避免吃寒凉的食物。
另外, 服药后半小时不要吃水果、动物内脏和烈酒。 由于水果、动物内脏和酒精中都含有一些会影响药效发挥的生物碱和化合物,可能会与药物发生某些化学反应[2]。因此在服药半小时内不要吃别的东西。
五苓散最初岀自古代医学巨著《伤寒论》,是一味传统的中医药方。所含的五味中药都是利水祛湿的良药,适用于水肿、排尿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但要注意是药三分毒,不能将其当作保健品服用,服用时亦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39 健康 超能团# #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
松柏友
回复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基本介绍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分类 :祛湿剂-利水渗湿 出处 :《伤寒论》 歌诀,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附注,附方1,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附方 2,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附方3,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重要文献摘要,歌诀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用量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方义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配伍特点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运用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附注附方1四苓散组成白术、茯苓、猪苓各45g,泽泻75g。用法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渗湿。主治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出处《丹溪心法》附方 2胃苓汤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用法上二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出处《世医得效方》附方3茵陈五苓散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用法上二物合,先食,饮方6g,日三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出处《金匮要略》化裁方之间的鉴别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与倍量的茵陈相合而成,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用于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证。重要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人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
-
太原`赵**
回复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遗尿的病因病机5遗尿的症状6遗尿的辨证分型 6.1遗尿·下焦虚冷证6.2遗尿·肺脾气虚证6.3遗尿·心肾阴虚证6.4遗尿·肾督不足证6.5遗尿·湿热下注证6.6遗尿·下焦蓄血证 7遗尿的治疗 7.1方药7.2体针法7.3耳针法7.4头针7.5皮肤针法7.6穴位注射法7.7注意事项 8参考资料附:1治疗遗尿病的方剂2治疗遗尿病的穴位3治疗遗尿病的中成药4遗尿病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遗尿病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遗尿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遗尿 已经自动替换为遗尿病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yí niào bìng
2英文参考enure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nure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遗尿病(enuresis[1][2])为病名[3]。又称遗溺[4]。《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中医药学名词》(2004):遗尿病是指以小儿入睡后尿液不随意地流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中医药学名词》(2010):遗尿病是指以睡眠或昏迷中不自觉地发生排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遗尿病指年满5周岁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不能自行控制。偶见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尿床者,不作病态。
4遗尿病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又有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此虚极之候也。”
遗尿病多见于小儿,但三周岁以下小儿遗尿病者,属正常生理现象[4]。
遗尿病主要由肾气不足、膀胱失司所致,也可由脾肺气虚、水道失约或不良习惯而引起[4]。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症可由大脑排尿中枢发育不健全、脊髓反射弧失常、泌尿生殖系畸形、病变以及局部性 *** 等因所致[4]。
5遗尿病的症状睡眠或昏迷中不自觉地发生排尿的表现[2]。包括睡中遗尿病、昏迷时小便自遗、清醒时小便自出不知及小便频数而尿出难以自制等情况[3]。
临床表现有轻重的不同[4]。轻者数夜遗尿病1次,重者每夜遗尿病1次或数次,少数人可迁延至成年[4]。患者常可伴有神疲乏力,面白纳差,智力减退等全身症状[4]。
6遗尿病的辨证分型6.1遗尿病·下焦虚冷证遗尿病·下焦虚冷证(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in lower jiao[1])是指阳气不足,下焦虚冷,以神疲畏寒,腰膝酸软,两足无力,小便清长,腰背发冷,尿自遗或不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或脉沉缓等为常见症的遗尿病证候[5]。
6.2遗尿病·肺脾气虚证遗尿病·肺脾气虚证(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1])是指肺脾气虚,膀胱失约,以尿意频急,时有溺自遗或不禁,甚则咳嗽、谈笑均可出现尿不禁,面晄气短,小腹时有坠胀,舌淡红,脉虚软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遗尿病证候[5]。
6.3遗尿病·心肾阴虚证遗尿病·心肾阴虚证(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kidney[1])是指心肾阴虚,虚火内生,以睡中遗尿病,或尿不禁,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夜寐不佳,心烦而溲频淋漓,舌尖有红刺,苔薄,脉沉细而数等为常见症的遗尿病证候[5]。
6.4遗尿病·肾督不足证遗尿病·肾督不足证(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insufficiency of kidney and governor vessel[1])是指肾督不足,膀胱失约,以遗尿病,头晕目花,腰膝酸痛,脊背酸楚,或阳萎遗精,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遗尿病证候[5]。
6.5遗尿病·湿热下注证遗尿病·湿热下注证(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6])是指湿热下注,膀胱失约,以小便频数,尿热,有时尿自遗,溲赤而臭,或有腰酸低热,或尿滴涩淋漓,舌质偏红,苔薄腻,脉细滑而数等为常见症的遗尿病证候[5]。
6.6遗尿病·下焦蓄血证遗尿病·下焦蓄血证(enuresis with syndrome of blood amas *** ent in lower jiao[1])是指下焦蓄血,膀胱失约,以小便滴沥不畅,小腹胀满隐痛,可触及块物,时有尿自遗,舌暗或有紫斑,苔薄,脉涩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遗尿病证候[5]。
7遗尿病的治疗针刺治疗遗尿病效果较好,但对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者应治疗原发病。治疗期间嘱家属密切配合,逐渐养成自觉起床排尿习惯。
7.1方药《类证治裁》卷七:“大抵遗溺失禁,由肺肾膀胱气虚。肺虚,补中益气汤加五味、牡蛎;肾虚,菟丝子散;膀胱虚,固脬丸;夹寒,家韭子丸;夹热,白薇散;滑脱,秘元丹、牡蛎丸;命火衰,右归饮、巩堤丸。”《张氏医通·遗溺》:“有热客肾部而遗尿病者。经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此系热证。其证发热作渴,或时闭涩,或时自遗,或阴挺不能约制。午前小剂补中益气加黑山栀,午后大剂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常服自效。夏月暑病遗尿病者,白虎加人参汤,一服即应。有先因病淋,服利药太多,致溺不禁者,补中益气少佐熟附子。有所伤损,污血畜于胞中,亦令遗失,鹿解屑炙黄为末,和桃仁泥等分,酒调三钱。咳而遗溺,属膀胱,茯苓甘草汤;不应,五苓散。小儿胎中受冷遗尿病,一味补骨脂,炒研,临卧红酒调服,即不遗。”亦可用桑螵蛸散等方。
7.2体针法1.取关元、三阴交、肾俞、膀胱俞、气海等穴为主。沉睡难唤醒者加百会、神门;体虚纳差加足三里;尿频加次髎[4]。
2.治则:健脾益肺,温肾固摄。处方: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方义:中极乃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为俞募相配,能振奋膀胱气化之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之经气而止遗尿病。
随证配穴:肾气不足—肾俞,尿频—百会。
操作:毫针刺,补法;可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3耳针法1.取肾、膀胱、脑、缘中、枕、尿道区及敏感点等处,每次酌选2~3穴,中等 *** 。可埋针。
2.选穴:肾 膀胱 皮质下 尿道
方法:毫针刺,中等 *** 强度,每次选用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20min。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7.4头针取足运感区、生殖区为主,间歇捻针或用电针[4]。
7.5皮肤针法选穴
小腹部任脉经 夹脊(第11~21椎) 三阴交 肾俞 脾俞 膀胱俞
方法
每天睡前叩打1次,每次叩打20min,轻度或中度 *** 。
7.6穴位注射法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ml,隔日1次。
7.7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家属应配合,夜间定时督促患儿起床排尿,鼓励患儿树立信心。对因器质性病变及不良习惯而造成者,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及纠正旧习惯[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