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七八岁了还尿床是肾亏吗
小孩七八岁了还尿床是肾亏吗
最佳回答
小孩子尿床有可能是肾虚所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小孩床洗尿床,应尽早就医,建议明确诊断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可盲目用药和食补,肾虚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导致尿床肾气不足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导致,通常服用中成药就可缓解尿床症状,脾胃不和也有可能会导致小孩尿中,主要是脾胃虚弱引起膀胱功能失调导致一般会伴有没有食欲,面色枯黄,小便短黄的症状,部分小孩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建议要在医生的指下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根河-李**
回复
-
常州-薛**
回复目前,儿童患有遗尿症的现象越来越多,那么孩子遗尿症的症状到底重不重呢?如何判断呢?石家庄精和门诊为您解答。
对于5岁以后仍然遗尿的孩子,判断其遗尿症轻重程度时,所要依据的指标是孩子的年龄、遗尿的频度、遗尿的时间段、易醒程度这4项综合指标。
(1)年龄的标准年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条要素,是要看和第二性征期的关系如何。很多遗尿患者都在第二性征期前后突然自愈。如果在这一时期仍然遗尿,那么就说明其生理发育进程有些迟缓,也可能是由于压力等心理因素,造成对发育的阻碍,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因此按年龄因素判断,5-8岁的遗尿算轻度,9-12岁为中度,13岁以后就是重度了。但是,还有必要与下面的三项指标加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即使超过13岁也不一定是重度遗尿。如果其他指标都是轻度,那么综合评价也有可能是轻度,因此,不要只看年龄指标一项就开始着急。
-
成都-陈**
回复前几天值班,有位妈妈带着个小男孩来就诊。
男孩7、8岁的样子,看起来很害羞,但不像是发热或者胃肠炎生病难受的样子。我心想:可能是来调理慢性病的。
当问及小男孩怎么不舒服时,孩子腼腆地笑着转过脸去。
妈妈也有点不好意思,附和说:“孩子有点害羞。我们家孩子都7岁了,还2-3天尿一次床,白天倒是没有尿床,但是上厕所的次数有点频繁,还有点憋不住尿,说尿的时候必须马上上厕所。”
“之前在诊所吃过药,具体叫啥名也没记住,好像有点效果,一周偶尔尿一次。这一段时间因为疫情诊所没开门,就没吃药。这一周有点频繁,又成了2-3天尿一次,也不知道是病情加重了,还是咋回事。赶紧过来看看。”
“从3岁以后有超过6个月没尿床的时候吗?大便干不干?有睡觉打呼噜或者鼻塞的情况吗?你跟他爸爸小时候有过尿床吗?”我问。
“没有,从小到大基本每周都有尿床,每次床单都能湿透,床单湿了都醒不了,大便一天一次也不干。平时身体很好,没感冒过,也没有鼻塞、打呼噜的现象。听他奶奶说孩子爸爸尿床到了6岁,是不是遗传?”妈妈回答。
▋那么,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尿床,是正常的吗?
可能很多宝妈都觉得是不正常的。没错,确实是不正常的。
因为3岁孩子基本可以控制尿道外括约肌,3-5岁时已经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上述患儿已7岁,仍有夜间尿床的情况,肯定是不正常的。
根据此患儿临床表现,初步诊断:遗尿症。
▋?什么是遗尿症?
国际疾病分类(ICD.10)把“遗尿症(NE)”定义为,5-6岁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且连续3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
▋?晚上尿床就是遗尿症吗?需要与什么疾病鉴别?
在诊断遗尿症之前,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几种疾病,以免诊断错误,耽误病情。
糖尿病:此病大多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症状,而且大多孩子形体肥胖。检测血糖、尿常规可以鉴别。尿道感染:此病大多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或者腹痛、恶心等症状,尿常规可见白细胞或者脓细胞。脊柱裂:需要仔细查体,观察腰骶部有无色素沉着、皮肤凹陷及毛发。并检查下肢活动、肌腱反射。腰骶正位片可协助诊断。尿失禁:无论白天或夜间都会出现尿液自遗,此病多见于先天发育不全或脑病后遗症患儿。神经性尿频:尿频、尿急出现在白天,入睡或转移注意力后症状消失。▋同样年龄,为啥别人家孩子不尿床?
有的父母会说,同样年龄,为啥偏偏我家孩子尿床,这跟什么因素有关?
和父母有关!据统计,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遗尿症的发生率为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遗尿症病史,那么孩子的发生率将高达70%。
另外,有调查发现尿不湿使用时间越长,NE的发生率越高。
除此之外,NE发生还与患儿的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自身因素,包括性别、下尿路其他症状以及肠道和其精神行为功能状态等。排尿异常、便秘及功能性大便失禁也是遗尿症相关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居住环境等。
-
周口-李**
回复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控制排尿,如果5-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医学上就称为“遗 尿床尿症”。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中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排除疾病引起尿床的原因,原发性夜遗尿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面的这些因素有关: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疾病因素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 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 精神因素 、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另外,还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控制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 [编辑本段]治疗 矫正习惯 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先治疗疾病。排除了疾病因素,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遗尿,可以通过耐心的教育,解释和劝 尿床慰来纠正。首先要帮助孩子了解遗尿症是暂时的功能失调,消除精神负担,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1、为避免孩子夜间熟睡后不易醒,白天应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中午最好安排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晚饭菜中少放盐,少喝水,少喝汤。 3、睡觉前制止孩子过度兴奋,要孩子养成睡觉之前排空小便再上床的习惯。 4、父母要培养孩子自觉起床小便的习惯。入睡前提醒孩子自我默述“今晚x点起来小便”,父母还可以在孩子经常遗尿的钟点到来之前叫醒他,让他在清醒状态下小便。 5、训练孩子白天憋尿也可作为一种方法,每当出现尿意时主动控制暂不排尿,开始可推迟几分钟,逐渐延长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对孩子时常鼓励能加强他们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哪一天没有尿床,就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另外。父母千万不要责怪,惩罚孩子。 详细请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3427.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