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草药治疗疝气
什么是中草药治疗疝气
最佳回答
疝气是指体腔内的脏器突出,会形成疼痛肿胀下坠的感觉,可以考虑应用中药来进行治疗,主要是选择补气的中药,比如说补中益气丸,也可以配合针灸的方法来进行调理,可以选择大敦穴,关元穴,三阴交穴等等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成都-陈**
回复
-
宁吉儿
回复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而老人得了疝气,该怎么办呢?下面和我具体了解下老人疝气中医治疗吧!
老人疝气中医治疗方法
1、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一般4~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2、升麻,黄芪,大枣。用法:水煎服。
3、黄芪,升麻,桂圆肉,人参(党参),炙甘草。用法:水煎服。
4、伴小茴。活鲫鱼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5、荔枝核,桔核,大小茴香。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老人疝气食物治疗方法
1、茴香粥。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先煎小茴香,去渣取汁,然后入粳米煮为稀粥。每日分2次服,3~5日为一疗程。此方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功效。适用于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以及鞘膜积液、阴囊橡皮肿等症。
2、荔枝粥。荔枝核30克,粳米50克。先煎荔枝核,取汁,入粳米煮粥,任意食用。有温中、理气、止痛功效,可用于寒疝气痛、小腹冷痛等症。
3、茴香无花果饮。无花果2个,小茴香9克,同水煎服,每日2次。可用于疝气,有温中散寒功效。
4、纸煨麻雀。生雀3只,茴香9克,胡椒3克,缩砂仁、肉桂各6克,酒适量。将生麻雀去毛及内脏,将其它各药装入其肚内,再用湿纸裹上,煨熟即成。空腹以酒送下。可用于治疗睾丸偏坠冷痛、疝气,有温补肝肾及散寒功效。
5、橘核茴香粉。橘核、小茴香、黄酒各适量。将橘核、小茴香炒后研成细末,二者等分混匀即可。每日服1次,每次4~5克,睡前用黄酒调服。有温补肝肾、散寒作用,可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
6、楝脂二香脬。猪脬1个,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各等份,酒适量。将猪脬洗净,入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填满,放食盐适量,煮熟。食肉;其药焙干为末,每次2克,用酒冲服。有补肝肾、散寒作用,用于疝气坠痛。
7、茴香香乳煎。大、小茴香各9克,香乳少许,同水煎。每日1次,饮服后取汗。有温阳散寒之功,适用于小肠疝气坠痛。
老人疝气的护理方法
1、做好心理护理,吸烟者应在术前两周戒烟,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休息,较大疝块的患者应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尽量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至疝气更加严重。
3、观察腹部情况,若出现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回纳腹腔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手术。
4、术前一日备皮做好皮肤清洁,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
-
姜齐
回复小茴香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那么,疝气是什么?小茴香治疝气吗?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小茴香可以这样治疗疝气: 将半斤食用盐与少许小茴香放在一起炒热后装到布袋中敷肚脐,可达到调补阴液,促进阴阳平衡的目的。建议在17点到19点这个时间段敷,因为此时是肾经的当令时分,也是补肾的最好时候。此外,还要多吃一些黑色的补肾食物,比如黑豆豆浆、芝麻糊、核桃仁等。 食疗对疝气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用,现介绍几则民间小验方: 小茴香有健胃、理气、兴奋、强壮,有催乳、消疝气之功。适用于小肠疝气、寒气腹痛、睾丸肿痛、睾丸鞘膜积液、胃肠弛缓下垂等症。 小肠疝气,鼠蹊部胀垂,鞘膜积液: 小茴香15克,加食盐少许,炒至焦黄色,研为细末,然后以鸡蛋或鸭蛋两个,拌和煎炒,每晚临睡前与温黄酒同食,每日一剂,连吃四剂为一疗程,休息2~3天后,再服一疗程。
-
李雲松
回复【方一】导气汤
【组成】槟榔10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木香6克,枳壳9克,小茴香5克,橘核10克,荔枝核12克,川楝子10克,路路通10克。
【功用】疏肝理气。
【主治】腹外疝肝气郁滞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天台乌药散
【出处】《医学发明》
【组成】天台乌药18克,木香、炒小茴、青皮各6克,高良姜9克,川楝子12克,巴豆10克,槟榔9克。
【功用】温化寒湿,疏肝理气。
【主治】治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
【方解】方中主药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辅以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青皮疏肝调气,木香行气止痛;佐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减川楝子之寒,又增行气散结之功。诸药合用,共奏解寒凝,疏气滞,调肝络,止疝痛之功效。
【药理】加速肠壁血液循环,降低小肠紧张性,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镇痛,消胀。其中乌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蠕动,排出积气,促消化液分泌;木香对抗和松弛肠痉挛;小茴香排出腹气,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槟榔增强肠蠕动,有致泻效应;高良姜健胃,兴奋肠管;青皮促消化液分泌,排肠内积气;巴豆促进肠蠕动,导致腹泻,增加胆汁和胰腺分泌;川楝子镇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补中益气汤
【出处】《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当归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升麻、柴胡各3克。
【功用】补中益气。
【主治】腹外疝气虚下陷型。
【方解】方中主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辅以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活血,取其补而不滞,气血相生;使以升麻、柴胡升清举陷。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药理】增强内脏肌张力,纠正贫血,护肝;解热,抗金葡球菌,抗癌,抗放射线损伤。其中黄芪、人参、白术促进白蛋白合成,降低麝香草酚浊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机体耗氧量,增强心脏收缩力,升高红、白细胞及血色素。白术护肝,防止肝糖元减少;当归抗贫血,抑凝血,调节子宫肌张力;陈皮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肠气排出;柴胡、甘草抗肝损害。柴胡加强回肠收缩,升麻兴奋膀胱和未孕子宫。升麻、柴胡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柴胡抗病毒,抗过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暖肝煎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枸杞子各9克,乌药、小茴香、茯苓、生姜各6克,沉香、肉桂各3克。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逐瘀。
【主治】腹外疝治肝肾阴寒所致少腹冷痛,疝气痛,下元虚冷,四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方中主药肉桂大热,暖肝温肾,散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行气止痛;辅以当归补肝养血,枸杞子补养肝肾,乌药、沉香行气散寒止痛;佐以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温散寒凝。诸药合用,温补肝肾以治其本,行气散寒以治其标,以温下元,散寒凝,畅气机,睾丸、少腹冷痛自愈。
【药理】解热,镇痛,改善血液循环,抑制平滑肌痉挛。其中乌药、小茴抑制平滑肌痉挛,排肠积气,促消化,缓疼痛;肉桂扩张皮肤血管,促汗腺排泄,解热镇痛;沉香调节胃肠蠕动;枸杞子护肝保肝,提高免疫力;当归抗贫血,抑制平滑肌痉挛,茯苓镇静,抗溃疡,降低胃酸分泌。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橘核疝气丸
【主治】腹外疝气滞型。
【用法】每次5~10丸,每日3次。
【方六】外治疗法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生香附60克(粗研末),食盐60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酒醋炒热,布包频熨患处。
【方七】外治疗法
【组成】阳和解凝膏掺黑褪消或桂麝散。
【主治】腹外疝。
【用法】外贴患处。
【方八】外治疗法
【组成】伤湿止痛膏。
【主治】新生儿腹股沟斜疝。
【用法】二手指捏拢疝孔,再用伤湿止痛膏贴紧,再用丁字带固定。
【方九】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小茴香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汤内服,每日2次。
【方十】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荔枝核15克,黄芪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汤内服,日1剂。
【方十一】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白头翁。
【主治】阴疝。
【用法】不限多少,捣之,随肿处敷一宿。
【方十二】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干丝瓜瓤烧末。
【用法】每服6克,热黄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