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风和肝肾阴虚有关系吗

时间: 阅读:2960

中风和肝肾阴虚有关系吗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3-07-19 22:00:08

中风和肝肾阴虚有一定的关系的当出现这种重要的时候,应该及时的进行改善的,是你得到有效的帮助的。如果得不到的话,会使身体上的严重的影响和损伤的建议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是身体的上的调整,如果得不到的话,会使你受到危害和损伤。建一个就目前的情况来进行改善,使身体得到有效的帮助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20 01:01:33

  • 周口-李**
    回复
    2023-07-20 01:01:33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发病急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猝然昏倒,神志昏蒙或不省人事。

    (2)常发生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3)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麻、心悸等症状,多因暴怒、饮食、劳倦诱发。

    2.诊断

    (1)本证应与厥证、痫证、痉证鉴别。

    (2)作CT等检查,常可发现脑部病变。

    三、辨证施治

    1.中经络

    (1)风痰阻络型

    【辨证】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弦滑。

    【施治】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白附子、胆南星各12g,僵蚕、地龙各10g,全蝎5g,法半夏、钩藤各15g,陈皮、甘草各6g。水煎服。

    【加减】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参20g,桃仁10g,赤芍12g。

    (2)阴虚阳亢型

    【辨证】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施治】平肝息风潜阳。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代赭石30g,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g,钩藤、龟版、龙骨、牡蛎各20g,天麻12g,牛膝18g。水煎服。

    2.中脏腑

    (1)闭证

    【辨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口噤,气粗,肢体偏瘫,或兼拘急。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施治】清肝息风,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0.3g(锉末冲服),菊花、夏枯草各15g,石决明、龟版各30g,生地黄、钩藤各20g,白芍15g,牡丹皮、天竺黄、黄芩各10g。水煎服。

    【加减】若痰湿偏盛、苔白腻,属阴闭者,方用涤痰汤加减(法半夏15g,陈皮10g,茯苓、竹茹、胆南星、枳实各12g,钩藤20g,石菖蒲9g,甘草6g,天麻10g。水煎服)。

    (2)脱证

    【辨证】神志昏糊,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气息低微,汗出肢冷。舌痿,脉微欲绝。

    【施治】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15g,熟附子12g,山茱萸15g,五味子6g,龙骨、牡蛎各30g。水煎服。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川芎嗪注射液、益脑复健胶囊、脑血康口服液(适用于中经络之风痰阻络型)。

    (2)清开灵注射液(适用于中脏腑之闭证)。

    (3)心脉灵注射液(适用于中脏腑之脱证)。

    (4)川芎嗪注射液、华佗再造丸、中风回春丸、散风活络丸(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2.验方

    (1)钩藤15g,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g,竹沥10ml,甘草5g,鸡血藤30g。水煎服(适用于中经络之风痰阻络型)。

    (2)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g,生地黄12g,生牡蛎、石决明各30g。水煎服(适用于中经络之阴虚阳亢型)。

    (3)生地黄、山药各20g,山茱萸、知母、钩藤各15g,天麻、麦冬、桑叶、菊花、夏枯草各10g,蝉蜕9g,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中经络之阴虚阳亢型)。

    (4)全瓜蒌30~40g,胆南星6~10g,生大黄10~15g,芒硝10~15g(熔化)。水煎服(适用于中脏腑之闭证)。

    (5)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剂,每片重0.3g。每日3次,每次5~6片,1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3.针灸疗方

    (1)半身不遂: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一般刺病侧,用泻法。病久者也可先针健侧,后针病侧。

    (2)口角歪斜:取地仓、颊车、牵正、合谷、内庭、太冲穴。按病部酌加取迎香、水沟、阳白、下关等穴。一般刺患侧,用泻法。病久可左右均刺。

    (3)中风不语:取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穴,用泻法。

    (4)中风闭证:取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人中等穴,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5)中风脱证:灸关元、神阙、百会、刺气海、关元、足三里。

    五、调护

    (1)中年以上,经常头晕痛,血压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风之先兆,应戒除烟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血压高者应适当药物治疗。

    (2)对中脏腑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等的变化。

    (3)对肢体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疮发生。

    (4)对恢复期患者,在综合治疗同时,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

  • 周口-李**
    回复
    2023-07-20 00:00:23

    中风又称卒中,临床以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证,并具有发病急剧、变化快,善行数变的风邪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西医的脑血管疾病,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发病是在人体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诱发,以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为标。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涩謇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为主症。
    (2)常伴有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如素有头痛、眩晕、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至昏厥。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5)结合颅脑CT,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鉴别要点
    (1)痫病: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如常人,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四肢僵直,两手握拳,双目上视,小便失禁,一般无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症。
    (2)痉证:神昏时间歇短暂,常伴有四肢厥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一般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特有的症状。
    (3)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后可出现神昏,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见症。
    (4)痿病:多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5)口僻:以口眼?斜,目不能闭,口角流涎为主症,但无肢体偏瘫,半身麻木,神昏等症状。

肝肾阴虚吃壮腰健肾丸管用吗

肾阴虚低热会有咽喉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