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后天肌病能治愈吗

时间: 阅读:2709

后天肌病能治愈吗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3-07-19 10:03:37

后天肌病通常是比较难治愈的,因为它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导致的肌肉变性,由于遗传性肌细胞的代谢缺陷造成的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进行性的出血及无力和肌萎缩,导致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下降,可以通过一些针灸理疗过,或者是用高压氧舱疗法。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武汉-严**
    回复
    2023-07-19 13:13:21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变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缓慢起病、逐渐进展的肌肉无力和萎缩。根据受累肌肉分布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异常基因但不发病。多见于儿童发病,逐渐进展。开始表现为走路不稳,易摔跤,上楼困难,以后发展至行走困难,12岁前不能行走,只能卧床。体检可发现四肢尤其是肢带肌萎缩和无力,典型者呈翼状肩,站立时腰椎
    过度前凸,行走时骨盆向两侧摇摆呈鸭步;从仰卧位起立时,必须先翻身
    为俯卧,然后用双手支撑着下肢逐渐将躯体伸直。某些肌肉呈假性肥大,大多为腓肠肌(小腿),也有表现为三角肌、舌肌等,假性肥大肌肉外观发
    达,触摸较正常肌肉坚实,但肌力下降。面部和手部肌肉也可轻度萎缩。常伴有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良性型肌营养不良症,也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多于5-20岁之间起病,表现与Duchenne型类似,但病程较良性,12岁时仍能行走,但起病15-20年后大多不能行走。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较少见。
    3、Erd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多于20-30岁间起病,主要累及近端肌群,常先影响上肢,多年后再影响下肢。偶有腓肠肌假肥大。
    4、Landouzy-Dejeri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通常于青春期发病,首先影响面部和肩胛带肌肉,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睑稍下垂,额纹和鼻唇沟变浅,表性动作变弱,上肢抬高困难。检查时可发现蹙额、皱眉、鼓腮、闭眼、闭口均力弱,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萎缩明显。
    5、其它还有远端型、眼肌型、眼咽型等肌营养不良症,但均罕见。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表现、肌酶化验、肌电图等。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b)、谷草转氨酶(GOT)等多种肌酶含量明显增高;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必要时肌活检可明确诊断。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
    本病西医目前无特效疗法。我所采用纯中药“肌复灵”进行治疗,服药6个月,大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并有好转或明显好转。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19 13:13:21

    婴儿痉挛症能治好吗 婴儿痉挛症惊厥不易控制,长期预后不良,则约90%~95%的病例存在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等症状,就可能会导致脑瘫,50%~60%的病例以后出现其他形式的癫痫发作。所以最严重的是,婴儿痉挛症除了全身抽筋外,还会导致小孩智力障碍,尤其是越到晚期,患儿的脑损害的程度越重,所以一定要及时发现,尽早控制和治疗。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病儿脑损害的程度可能就越轻,这样后遗症就越轻,所以及时发现的话是能治好的。

    药物治疗上的话,治疗婴儿痉挛症,目前主要使用的药物是硝基安定和激素,两者联合使用药效更好。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坚持有规律地给孩子服药,以保持必需的有效血浓度。

    婴儿痉挛症发作时的特点

    1、眼睛向上翻。发作时宝宝意识不清,双眼上翻或斜视。

    2、发作时间很短,但发作频繁。一般每次发作时间很短,最长持续10秒钟,发作却十分频繁,每日1—10次不等。

    3、头部和上半身向前屈曲。发作时全身大肌肉会突然痉挛,头及上半身表现最明显。

    4、常在入睡后不久发作。此时意识处于朦胧状态,更容易发作。有时在睡梦中听到突然的响声也会发作。

    5、发作前有异常。通常在痉挛前婴儿会大喊或发笑,脸色也变得异常。

    6、发作后会很累。痉挛过后婴儿非常疲劳,会更加嗜睡。

    引起婴儿痉挛症的原因

    第一种:先天因素

    1、发育不全。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因为感染了细菌、病毒及原虫,或者受到辐射等因素的伤害,造成宫内胚胎发育出现异常,使宝宝大脑受损。可能的原因有:

    (1)风疹、麻疹病毒感染。

    (2)弓形虫感染。

    (3)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

    (4)不当服药。

    (5)遭到强烈辐射。

    (6)准妈妈腹部收到外伤。

    2、遗传。遗传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染色体异常、有某些先天性疾病等。另外,父母如患有癫痫则遗传给后代的机率较高。

    第二种:后天因素

    1、外伤。头部外伤易造成出血,使脑神经受损导致痉挛发生。

    2、疾病。有些脑部疾病如脑膜炎、细菌和病毒侵害大脑,治疗后留有癫痫等后遗症。

    3、中毒。目前所知某些中毒,如煤气中毒、铅中毒可引起婴儿痉挛发作。

    4、生产过程中意外受到伤害。生产时胎儿出现意外,需要紧急处理时也可能造成颅脑损伤。常见有产钳助产、吸引器、胎儿脐带绕颈、窒息等造成脑损伤。

  • 平淡之
    回复
    2023-07-19 13:13:21

    问题一:遗传病可以治好吗???目前对基因疾病没有根治的方法。只是进行检查后尽量定位致病基因的位置。在怀孕时通过检查确定胎儿是否带有致病基因,带就流掉,不带就生,来避免遗传。目前是有人在研究如何去除有害基因,比如用病毒。但是有很多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比如在如何控制只替代指定位置的有害基因而不影响其它基因,也就是定位方面还是没有办法。 目前能做到的就是移植正常的细胞来替代病变的细胞来工作,比如治疗白血病移植造血干细胞。(说明下,白血病也属于基因病,有遗传倾向,不等于一定会遗传)

    问题二:遗传病可以治疗吗?不管什么遗传病都可以治疗,但到了病入膏盲就无法治疗了。请参考!

    问题三:肾不好的人,可能是遗传,可以根治吗佳学基因在疾病分析方面很有经验。它们有的采用口腔粘膜,有的采用抗凝静脉血,有的采用脐带和脐带血。都讲科学和检测准确性和便利性。

    问题四:遗传精神病能治愈吗?不能

    问题五:感统失调是遗传还是后天,能治愈吗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造成的原因: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 *** 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 *** 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

  • 逍遥子
    回复
    2023-07-19 12:12:11

    主要病因
    肌营养不良症各种类型的基因位置、突变类型和遗传方式均不相同,其致病机制也不一样,实际上各种类型均是一种独立的遗传病。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其中DMD患者因基因缺陷而使肌细胞内缺乏抗肌萎缩蛋白,造成肌细胞膜不稳定并导致肌细胞坏死和功能缺失而发病。DMD患者大脑皮质神经元突触区抗肌萎缩蛋白的缺乏,可能是智力发育迟滞的原因。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基因定位在四号染色体长臂末端(4q35),在此区域有一与Kpn酶切位点相关的3.3kb重复片段。正常人该3.3kb/Kpn片段重复10~100次,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患者通常少于8次,故通过测定3.3kb/Kpn片段重复的次数则可作出基因诊断。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是一类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肌病,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蛋白与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构成一个肌纤维蛋白复合体。在复合体内,各蛋白之间紧密结合,互相关联。任何一种蛋白的缺失均会影响到整个膜结构的稳定,导致肌细胞的坏死。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基因位于染色体14q1.2~13,PABPA基因1号外显子上的GCG重复突变增加是发病的原因;正常人仅6次重复,而眼咽型肌营养不良患者GCG重复8~13次,重复次数越多,症状越重。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
    基因位于染色体Xq28,该基因的突变导致位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核内膜的emerin蛋白消失,它的缺失可造成骨骼肌和心肌的损害。
    尽管目前已经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病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尚无特异性治疗。可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减缓病情发展,患者也要尽可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高质量的生活。

    治疗周期
    肌营养不良症目前尚不能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
    泼尼松
    长期服用小剂量泼尼松对延缓病情进展有一定作用,但同时要注意其不良反应较大。

    别嘌醇
    可使Duchenne型肌肉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地改善、CK水平有所下降。疗效以年龄小者较好,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白细胞。

    维生素E
    通过改善细胞膜的功能来提高受累骨骼肌的肌力。

    三磷酸腺苷(ATP)
    对症状有暂时缓解的作用,肌注后尿酸排泄增加、代谢活跃,但停药后病情进展迅速。

    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
    对于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可选用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治疗。

    艾地苯醌、辅酶Q10
    具有一定缓解症状作用,但深入研究不多。

    手术治疗
    如果挛缩已经形成而患者仍可行走,可行筋膜切开术。

    脊柱侧凸影响肺的通气障碍时,可行脊柱固定术。

    物理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早期病变的肌肉组织的微循环,加强和锻炼肌肉,促进代偿性肥大,转化和改善挛缩的肌腱组织,下述方法可供选用。

    超短波疗法
    通常选择下肢,将电极放在腰部及双足底,无热量及微热量,10~15分钟,每日一次,15~30次为一个疗程。

    红外线疗法
    可选择局部肢体或各个肢体轮流进行,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15~30次为一个疗程。

    电刺激疗法
    选用短脉冲的方形波电刺激或用感应电刺激,通常选择股四头肌、臀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等维持人体运动和生活功能的肌肉。每块肌肉治疗5~10分钟,30次为一个疗程,可以延缓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功能。还可应用干扰电疗法,使肌肉产生收缩性活动。

    超声波疗法
    对易发生挛缩的髂胫束、股二头肌、腓肠肌进行超声波疗法时,宜采用移动法。每次6~10分钟,每日一次,10~30次为一个疗程。

    石蜡疗法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其他治疗
    运动治疗
    通过拉伸和训练,让肌肉强壮、灵活,以预防肌肉挛缩。

    言语治疗
    适用于有咽喉或面部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通过言语治疗学习简单的说话方式。

眶上神经痛会引起胡思乱想吗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是罕见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