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痹病针灸有效果吗
痿痹病针灸有效果吗
最佳回答
根据身体患有胃病病的临床病变表现情况,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针灸疗法良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通过针灸理疗按摩补肾,健脾,补气养血的方案进行综合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成都-陈**
回复[歌诀]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
(4)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6)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腰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0)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穴位定位及主治等]
1,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定位] 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操作] 针法:1 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针刺感觉:有麻电感向足背反射。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针刺感觉:酸胀感向下扩散到足背,有时向上扩散到膝。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
文献摘要: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2,内庭: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定位] 足背第二、三趾间逢纹端。
[主治] 主治发热,头痛、齿痛、咽喉肿痛、腹痛、腹泻、痢疾等。
[操作]斜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3,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定位] 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 针刺直刺1~1.5寸。
4,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所过为“原”。
[定位]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操作] 直刺0.5寸。
5,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太阳经所入为“合”。
[定位] 腘横纹中央。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电磁腘静脉出血。
6,承山: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操作] 直刺1~2寸。
7,太冲:足厥阴肝经所注为“输”,肝的原穴。
[定位]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肋痛、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吐、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 斜刺0.5~0.8寸。
8,昆仑:足太阳经所行为“经”。
[定位] 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 头痛、项痛、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9,环跳:系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定位] 在臀外侧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主治] 半身不遂、痿病、腰脊痛、风疹遍身、荨麻疹、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风湿所致下肢麻痹不仁、髋关节炎症等。
[操作] 针1~2寸;灸5~10壮。
10,阳陵泉:系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难经》
[定位] 在小腿前外面的下部,当腓骨下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冷痹不仁、脚冷无血色、咳嗽、虚劳、坐骨神经痛、癫痫、急惊风、膝部疼痛、腰骶疼痛、肝炎、胆囊炎等。
[操作]针0.6~1寸;灸3~7壮。
11,通里:手少阴心经由此穴别出,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而相通。
[定位] 在前臂掌侧面下段的尺侧,尺侧腕屈肌腱侧缘,去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 心脏疾病、头痛、目眩、面赤热、臂内侧痛、肘及前臂疼痛、怔忡、心悸、扁桃体炎、月经过多、狂症、失眠等。
[操作] 针0.3~0.5寸;灸2~3壮。
12,列缺:手太阴肺经由此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在前臂挠侧,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 头项强痛、偏头痛、下牙痛、咽肿、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噤不开、咳嗽、哮喘、呃逆、腕部肿痛无力、虚劳、无脉症等。
[操作] 针0.2~0.3寸,沿皮刺可针0.5~1寸;灸3~5壮。
以上天星十二穴都为人体十二经脉最重要和常用的穴位之一,其治疗病症广泛,疗效明显。
-
xuzhujun728
回复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痿的症状5痿的病因病机6痿的辨证分型 6.1痿病·肺热津伤证6.2痿病·湿热浸淫证6.3痿病·脾胃气虚证6.4痿病·肝肾两虚证6.5痿病·瘀血阻络证 7痿的治疗8参考资料附:1治疗痿病的穴位2治疗痿病的方剂3治疗痿病的中成药4痿病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痿病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痿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痿 已经自动替换为痿病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wěi bìng
2英文参考flaccidity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laccidity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痿病(flaccidity disease[1][2])为病名[3]。是指以四肢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渐至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出《黄帝内经素问·痿病论》。痿病亦称痿病躄[3]。
本病可见于中枢或周围神经、肌肉、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多种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3]。
4痿病的症状四肢痿病软无力[3]。尤以下肢痿病废,甚至肌肉萎缩[3]。
《证治准绳·杂病》:“痿病者手足痿病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
《儒门事亲》卷一:“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
《医学原理·痿病症门》:“痿病者,痿病弱无力,不能收持之谓也。”
5痿病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痿病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病躄。”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病疾起矣。”
其发病原因,《内经·痿病论》谓因五脏之热,以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并有肺热叶焦,发为痿病躄之说[3]。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3]。
仲景在《伤寒论》中认为伤寒病汗、吐、下后可以成痿病;在《金匮要略方论》谓酸伤筋,咸伤骨亦足以致痿病[3]。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病[3]。
后世又有暑痿病、夏痿病、食积痿病、血虚痿病、气虚痿病、肾肝下虚痿病、痢后痿病等名[3]。
6痿病的辨证分型6.1痿·肺热津伤证痿·肺热津伤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fluid consumption due to lung heat[1])是指肺热内盛,耗伤津液,以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2痿·湿热浸淫证痿·湿热浸淫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inundated dampheat[1])是指湿热邪气浸淫,以四肢痿病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体大,苔黄厚腻,脉细数濡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3痿·脾胃气虚证痿·脾胃气虚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虚弱,肢体失养,以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病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4痿·肝肾两虚证痿·肝肾两虚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liver and kidney[1])是指肝肾亏虚,肢体失养,以病久肢体痿病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5痿·瘀血阻络证痿·瘀血阻络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collaterals[1])是指瘀血阻滞络脉,以四肢痿病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7痿病的治疗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3]。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3]。
《张氏医通》卷六:“痿病证……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举世糜不以肾虚为事,阳明湿热从无齿及之者。……”
8
-
杭州-毛**
回复一)痿症是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行动,或伴有麻木,疼痛,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痿症最好的方法是中医中药 针灸和药物治疗 针灸的穴位你可以找中医查询 这有几味药方: 清燥救肺汤主要组成:人参、麦冬、甘草、生石膏、霜桑叶、杏仁、枇杷叶、阿胶、胡麻仁 注意:①勿滥用苦寒燥湿之品,以防耗伤津液;②清热润肺的同时,注意益胃养阴而清阳明之热;③若日久不愈,伤及五脏,出现肝肾阴亏之象,当兼养肝肾。加味二妙散主要组成:黄柏、苍术、萆薢、防己、当归、牛膝,龟版。临证加减:若湿盛,伴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泽泻;长夏雨季,可加藿香、佩兰;若形体消瘦,足胫发热,心烦,舌红苔剥脱者,为热甚伤阴,上方去苍术加生地、麦冬;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注意:①本证因湿热浸淫所致,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②祛湿要慎用辛温苦燥之品,以免伤阴。少食寒凉,避免食用芥菜、萝卜、绿豆、海带、紫菜、西洋菜、黄花菜、剑花、西瓜、苦瓜之寒凉品。少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苦品也应少吃,苦能泻热、容易伤胃。2、多食温补:患者脾胃虚损,宜多食甘温补益之品,能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常用补益:①肉类:牛肉、猪肉、狗肉、兔肉、鸡肉等;②鱼类、鸡蛋、牛奶、都是重症肌无力患者日常膳食中重要的;③蔬菜:菜心、韭菜、生姜、莲藕、番茄、土豆、栗子、核桃仁、花生等④患者适合食用以下:苹果、橙子、柚子、葡萄、杨梅、石榴、桃子、枇杷果、桂圆等。 二)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主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可以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1、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2、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3、除湿蠲痹法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4、清热散痹法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5、化痰散结法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6、活血祛淤法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7、健脾益气法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8、补肾壮骨法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9、养肝补血法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10、通经活络法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
李雲松
回复痿证要取阳明,阳明属于胃土,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以取胃经。阳明为胃肠之海,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可以营养周身
其次,土主管全身肌肉,所以要强胃土
第三,内经说宗筋为阳明之所合,筋虽然是肝在管,但是亦需要阳明胃肠供营养
第四,手足都有阳明经,互通,一般的情况都可以互取
第五,排刺我理解就是循经络刺,我认为这点虽然可以刺激经气,但是丢掉了经络针法的原则,就是不分虚实,不辨五行,并且痿证并不只是经络之气出问题,脏腑之气化也出现问题,所以只取手足穴位很难有疗效
第六.如果一定要排刺,请注意,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对称治疗,患侧不下针或后下针。这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