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针灸扎哪个穴位
心肌梗塞针灸扎哪个穴位
最佳回答
出现心肌梗死的话,一般情况可以在心包经,针对这种情况良好的缓解,可以在神门穴,内关穴,以及印堂穴来缓解这种心肌梗死所带来的情绪感,所以也是能够针对这种病情有效的调理治疗。多注意观察身体情况。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宁吉儿
回复穴位,是中医学的瑰宝。自古人们就常常通过针灸、推拿、艾灸以及点按等方式刺激经络的对应穴位,以起到治病 养生 的作用。
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通通记住难度很大,记住这5个重要的 养生 穴位,经常进行按摩,对身体特别好。
1、足三里
位置: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
足三里是最常用的 养生 穴位,长期按摩足三里能够缓解胃部的不适,当患者出现胃痛、胃胀、胃部消化不良症状时,都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缓解患者症状。
另外平时按摩足三里,不仅能够疏通经络,还能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按摩足三里还可以清除体内的湿气。
该穴位可以每天进行按压、拍打,时间在10分钟左右。
2、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每天用食指的指腹按摩人迎穴100~200次左右,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一些咽喉炎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按摩人迎穴来改善咽喉不适的症状。长期按摩人迎穴还能有助于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面瘫等疾病。
3、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女性常用的保健穴位,按摩关元穴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改善患者排尿不畅等问题,对于女性患者来说还可以缓解宫寒痛经等妇科疾病。按摩关元穴不仅适用于女性,男性也可以按摩,能够缓解肾虚的问题。
4、养老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前臂伸侧,腕后1寸的地方。
经常按摩养老穴,不仅能够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还能够补充人体所需要的各种阳气,改善心脏供血问题。很多老年人心脑血管不好,容易高发心肌梗塞,长期按摩养老穴,能够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现象。另外养老穴还能够帮助半身不遂和神经病变的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按摩养老穴时,手微握拳,用拇指的指腹来按揉穴位,按揉时力度要均匀、柔和,力度以局部有明显的酸痛感为佳。一边按揉,一边配合舒缓的呼吸。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 3 分钟即可,左右手可交替进行按揉。
5、合谷穴
位置:虎口处。
合谷穴在中医上有一句话叫做“面口合谷收”,所以,头面部疾病大部分合谷穴都可治疗,比如头痛、牙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流鼻血、耳聋、口眼歪斜等。
合谷穴还有清热的作用,对于热病、无汗症、多汗症,合谷穴也有治疗作用。合谷穴对妇产科疾病,比如滞产、经闭也有治疗作用。对于腹痛、便秘、上肢疼痛,合谷穴所在的解剖位置,就是手掌附近的疼痛都有治疗作用。
按摩人体穴位,对于不同的疾病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按摩,不仅能够使身体变得更加强壮,还能够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虽然通过按摩穴位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但是在按摩过程中,也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法。
-
根河-李**
回复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的心搏节律、心率、传导等异常的一种病症。分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并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偶有胸痛、晕厥等,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心律失常,多因心气不足、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饮邪上犯、瘀血阻络等所致。
辨证要点
1.气血亏虚型 气短神疲,目眩头晕,面色无华,善惊易怒,不能自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痰火扰心型 头晕胸闷,心烦不宁,少眠多梦,舌苔白腻,脉濡。
3.阴虚火旺型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
4.瘀血阻络型 胸闷不适,胸痛时作,舌质淡红,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 调整气机,安神定悸。
2.单穴取穴
内关:适用于气血亏虚型、阴虚火旺型、瘀血阻络型。
神门:适用于阴虚火旺型、瘀血阻络型。
丰隆:适用于痰火扰心型。
3.治疗方法:用毫针治疗。
操作方法
用毫针治疗,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兼作用平补平泻法。气血亏虚型用补法,阴虚火旺型、痰火扰心型用泻法,瘀血阻络型用平补平泻法。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0.5 1寸,得气后,实证用泻法捻转,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兼有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不锈钢毫针,直刺0.3 0.5寸,得气后,实证用泻法捻转,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兼有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丰隆穴约1.5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证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病案举例
1
案1 室上性心动过速(气阴两虚)
李某,男,58岁,干部。1978年10月23日初诊。
突发性胸闷憋气,心悸1天。患者素有嗜酒、失眠史。上午9点上班后,突发胸闷憋气,心慌心悸,烦躁,前来急诊。诊见:急性病容,痛苦呻吟,血压140/90mmHg,神志清楚。听诊心率约170次/分钟,心律快而规整,心电图:室上性心动过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证为心气阴亏虚。治疗宜宁心安神。令患者平卧于床上,取左手内关穴(或右),常规消毒,快速透刺,针尖斜向上,用补法捻转,针感上传,约1分钟,心率即刻转缓为76次/分钟,恢复正常心率。随访10余年,一直未反复。
按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患者表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内关穴用补法刺激,有调节心经气血、镇静安神之作用,故有调整心律失常的功能。本案虽为个案,但急症时,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2
案2 窦性心动过速(心失所养)
王某,女,49岁,干部,2009年10月6日初诊。
心悸时时发作1年余,加重3天。1年前患肝脓肿,高热不退,经治疗已愈,此后,心悸时时发病,心率达每分钟115次左右,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血压120/80mmHg,血脂正常,血糖10.1mmol/L(空腹)。近3天心悸加重,自认为与停月经、劳累等有关。来诊时心烦,急躁,出汗,有时头痛、头晕、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心率105次/分钟。证为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治宜疏导气血,宁心安神。取神门穴针刺治疗。
取神门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不锈钢毫针,直刺神门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1分钟,心悸即刻消失,心率68次/分钟,恢复正常心率。每隔10分钟捻转1次,留针40分钟,每日1次,后连针5天,症状未复。考虑病史较长,容易反复,又巩固治疗5次,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穴,心悸为手少阴心经治疗范围,选神门穴针刺,心率减慢,恢复正常,由此可知,神门穴具有调节气血,减慢心率,改善心律失常之功能。对于心悸发作,发作性心动过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
案3 快速房颤(气虚血瘀)
柳某,男,42岁,工人,2011年1月4日初诊。
心慌憋气4年,加重2天。4年来,时时心慌憋气,劳累、饮酒、熬夜等加重或反复。来诊前日晚上,因饮酒又心慌憋气发作,来诊时,口干口苦,胸闷憋气,有时胸部作痛,心率115次/分钟,心电图检查提示快速房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证为气虚血瘀,心悸失宁,治宜化瘀通络,宁心安神。
取内关穴针刺,用泻法捻转,针后约1分钟,心慌胸闷即刻缓解,心率由115次/分钟减为76次/分钟。巩固治疗5次,随访3个月未反复。
4
案4 发作性心动过速(痰火扰心)
张某,女,48岁,工人,2010年7月12日初诊。
头痛头晕,胸闷心慌2天。2天前,要账未遂,情志所伤,头痛头晕,胸闷心慌,面红耳赤,纳减乏力,恶心欲吐,舌质淡红,苔白,略腻,脉细数。心率105次/分钟,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证为痰火扰心,治宜清火化痰。
取丰隆穴针刺,用泻法提插捻转,约1分钟,头痛头晕缓解,头清眼亮,心慌胸闷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针2次,诸症悉除。
临证心得
心律失常,室上心动过速,发作性心动过速,住院输液打针,常常收效甚微,而单穴针刺内关穴,验案1、验案3一次获愈,实为奇功,取神门穴针刺也有较好疗效。由此可知,单穴治疗心悸,内关穴为首选。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宁心安神、宽胸利膈之功,因此内关穴对心律失常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神经对心率和心功能发挥调整作用,因此针刺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我们用单穴针刺,效宏力专,效果尤为显著。
-
松柏友
回复采用针灸益智法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地找到有关穴位。我们在上一节介绍了不少对智力有效的穴位,能否准确地找出它们,这关系到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取穴方法。
(1)标准折算法
这是目前普遍运用的最准确的取穴方法。该法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定出标准数字,作为标准,无论大人小孩、高矮胖瘦,都是按这个数字折算,比较方便。例如:将肘横纹到腕横纹之间的距离定为12寸,假如要取间使穴,该穴在腕横纹上3寸的两根筋腱之间,则只要将前臂划为四个等分,自下而上,第一个1/4处便是。无论什么体型的都是这样取穴。
我们在介绍穴位时,尽可能地将有关标准尺寸画在示意图上,故此处不详细介绍各部位的标准尺寸。
(2)标志取穴法
人体有不少自然标志,这些自然标志可以作为取穴时的参照。
有些标志是固定的,如肚脐正中为神阙穴,两耳之间在头顶部的连线中点为百会穴,两眉头之间为印堂穴,等等。
而有些穴位则需要人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才会成为取穴时的参照,如大椎在第七颈椎下,必须低头才能显得突出;取列缺时必须两手在虎口处交叉,食指尖所指处即是;取曲池时则要屈肘,在横纹外头处取之。
穴位取准了,就要实施治疗手法。下面介绍一些施治的常识。
(3)毫针刺法
现代针灸最常用的就是毫针。毫针进入体内时,要求迅速穿透皮肤,以减少痛感。进针的角度分为直刺(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与皮肤成45度角倾斜刺入)、平刺(与皮肤成15度角刺入,又称沿皮刺)。针刺角度要看穴位所处部位和治疗时的要求而决定。
刺入皮肤后的操作手法,一般分补、泻两种。补、泻的手法非常多,一般来说,补法用于偏虚者,针刺多沿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在呼气时徐徐插入皮下组织,先浅后深,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较小,用力较轻,选择吸气时快速出针,出针后揉按针孔。针刺泻法,所用手法与上相反。所谓平补平泻,其手法介于二者之间。
少儿针刺,因为年龄关系,大多会哭闹畏惧,一般不预留针,只要找准穴位,下针后稍施手法即可出针。但对于年龄较大、懂事理或智力损害较重的患孩,应留针10~20分钟,在留针期间间歇加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以保持刺激量。
针刺治疗弱智或智力障碍,可1~3天针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天,视病情好转与否,决定下一疗程是否再针刺。
(4)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取材方便,手法简便,取穴无需太精确,病人不痛苦,因此最宜于家庭中的自我治疗,对智力障碍的康复尤为适宜。
①艾炷灸:艾炷灸是指用艾作原料,点燃后,烧烘熏人体特定穴位,通过热效和药效来产生治疗作用。
艾炷是用纯艾绒捏成的圆锥状物,放置于穴位上,点火时由尖部燃起。根据穴位具体情况,可制成米粒大小、半枣核大或半枚橄榄大小。艾炷灸的方法很多,过去有一种“瘢痕灸”,是用艾炷放穴位上直接烧尽,灼伤皮肤,使其起泡化脓,直到留下瘢痕。这种方法使病人十分疼痛,现已很少使用。①无瘢痕灸:穴位处涂少许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并防止灼伤;再放上艾炷点燃,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每个艾炷称一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②间接灸:即艾炷与皮肤之间加一层辅料。主要有隔姜、隔蒜、隔附子饼、隔盐等。对于治疗智力障碍来说,主要可用附子饼灸。即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硬币大小的饼,中间刺几个小孔,放穴位上,上加艾炷点燃灸之。由于附子有温肾壮阳作用,因此可用于阳虚不足或先天不足的智力低下。
②艾条灸:用市售的艾条点燃,手持对准穴位,离开穴位2~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烧;或对准穴位作上下移动(如雀啄食一样)熏烧。要使患者感到温热而不灼痛,直至皮肤起红晕为度。
③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当针刺皮肤,固定于一定深度后,将艾绒裹粘于针柄上点燃,或者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2厘米的艾条施灸。这种灸法可使热力和药效通过针刺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此法运用得当,疗效甚好。但必须将艾粘牢,防止掉下艾火烫伤皮肤,可预放一块硬纸板在灸火下隔开皮肤。
(5)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主要用于一些体表的浅穴位,如手指、足趾、头面、耳部等处的穴位。因为此种疗法以出血为治疗手段,所以又称为“放血疗法”。
操作时右手持针,拇指与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0.2~0.3厘米的针尖,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立即出针,然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
西安-杜*
回复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循行路线
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肋部,腋下三寸天池穴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处,沿中指桡侧到中冲穴处。
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处,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它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中医认为心本不受病,病的是心包膜,当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受病的就是心包。
在经络学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所以心包络也称为脏。
心经心包经~救人性命,调节心脏功能,是心脏的保护神。
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心慌,心火旺,心动过慢,心动过速,心绞痛,心肌缺血。
心包经气血循行时间晚上7点到9点,
一共九个穴。
天池穴:治疗腋下有硬块,乳房有肿块还可治疗乳汁不足乳汁不通。
天泉穴:心火过旺,睡不觉,天泉天池都可以。
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属性为水。
所以从冬至到夏至,心包经属水,那曲泽穴就是心包经的本穴。
今年的夏至到今年的冬至,心包经属火。
今年的冬至到来年的夏至,心包经属水。
夏天的时候,因为身体很热,外面也很热,所以这个时候会过热。这个时候心脏的火会
把热发散掉,所以夏天我们会流汗。
冬天的时候很冷,我们要把热内敛在身体中间,所以属性会相水。
要看夏至到冬至,属性是相火,心包经的木穴跟三焦经的木穴是它的母穴。
过了冬天以后,属性是相水,金穴是它母穴,木穴是它的子穴。
半年会换一次。
郄门穴:心包经的郄穴,镇痛止痛的效果很好。
急救大穴,当有心脏病突发,心梗,心痛等症,可以快速重按这个郄门穴,症状很快缓解。
间使穴:是心包经的经穴,穴性为金,金生水,冬至到夏至时,间使穴是心包经的母穴。
心脏及心包经的实症可以用间使来治,如手麻在心包经上就可以用大陵穴也可以用间使穴。
内关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交阴维脉。
阴维脉就是主管胸腔内部的经络。
所以说内关可以调理所有心胸肺胃如哮喘。
公孙(主冲脉)配合内关(阴维脉)使用,治疗一切胃心胸的疾病。
胃病胃痛:公孙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中脘穴。
心脏病,心口痛,心肌梗塞:公孙穴内关穴,关元穴,巨阙穴,天突穴。
气喘:公孙穴内关穴,云门穴,中府穴,肺俞穴。
按压内关穴还可以止吐,也可以催吐。
它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方法:止吐时按压,想着不吐不吐就不会吐。
催吐时按压想着,好恶心呀,想吐就会吐。
大陵穴:心包经的俞穴,穴性为土,夏至到冬至时,心包经属火,那火生土,大陵就是心包经上的子穴,实症在此穴上治。
大陵穴还有一个常用来治疗的症状是足跟痛,同样是对称治疗的法则。
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属火,所以夏至到冬至时,劳宫穴是心包经的本穴,儿推用的多。
劳宫穴常用于治疗心火过旺之症,可清心泻火,治疗如口舌生疮额头长痘痘。
中冲穴:心包经的井穴,急救穴,点刺放血中冲治前额两眉间的痘痘,清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