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失眠会复发吗
针灸治疗失眠会复发吗
最佳回答
身体患有失眠的临床病变表现情况,通过针灸治疗身体恢复健康状态良好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生活规律,定期体格,检查身体的健康指标,防止身体出现复发的临床情况。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松柏友
回复对于失眠的病人应该仔细了解睡眠的状况:是否存在入睡困难,是否容易醒来,是否做梦;做梦是噩梦、惊恐的还是悲伤的。这些问题询问的越详细,越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辩证。易醒指的是病人睡眠很浅,稍微有点响动就醒来了,这种情况多为心肾不交,由于心火上亢而热扰心神,所以病人睡不踏实。心肾不交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容易做梦,而且多做一些惊恐的梦,所以这类病人有时都害怕睡觉。
失眠的针灸治疗经验
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可涉及到多条经络和多个脏腑。但是归纳起来,失眠总的病机不外乎都是阳不入阴,而且大都以心肾不交为基础。入睡困难一般是肾阴不足,阴不纳阳。《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上·虚劳不得眠》就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入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肉间,行于五脏六腑。今邪气客于脏腑,则卫气独营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眠”。
我们大致梳理下卫气的昼夜运行过程。肾中原气通过三焦到达各条经脉的原穴,然后和脏腑之气也就是水谷之气共同发挥经络气化和濡养脏腑的功能。白天脏腑之气的彪悍之气也就是卫气,通过背俞穴这个输出口,到达膀胱经来发挥温肌肉、调凑理、抵御外邪的作用,到了晚上卫气通过表里经的关系到达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然后通过三焦渠道,从而蛰伏在五脏六腑的血脉中。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寐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失眠多因化源缺乏,心神失养;阴虚火旺,阴不敛阳;心虚害怕,心神不安或痰热、实火,扰动心神所致。本证多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贫血等疾病中。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
以针灸办法安息古代即有记载,针灸治疗失眠的机理和作用,在于能谐和阴阳,扶正祛邪,疏浚经络,从而到达改善睡眠的目的。
1.调和阴阳
针灸治疗疾病具有谐和阴阳的作用。人体在睡眠正常的状况下,坚持着阴阳相对均衡的状态。假如有招致失眠的缘由作祟,如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虚害怕、胃气不和等,均可招致阴阳失和而致失眠。
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就在于依据证候的属性来调理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生理功用。如阳气盛、阴气虚可招致失眠。反之,阴气盛、阳气虚可招致嗜睡。两者都能够取阴跷的照海和阴跷的申脉停止治疗,但失眠应补阴泻阳,嗜睡应补阳泻阴。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才能;祛邪,就是祛除致病要素。失眠的发作、开展在一些状况下也是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针灸能够扶正祛邪,故可收到改善睡眠之功。如胃气失和、心火炽盛、痰热内扰、肝郁化火证型的失眠,皆因邪实而发,久则伤及正气,使失眠愈加缠绵难愈。
这时就应用针灸扶正祛邪,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皆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详细运用时,必需分离腧穴的特殊性来思索。
3.疏浚经络
经络和气血及脏腑之间有亲密的联络,失眠的发作,能够与气血失和、脏腑失调有关,这些病理特征能够反响在经络上,并能够经过针灸调理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均衡,从而到达改善睡眠的目的。
最后北京四惠西区医院中医内科大夫封一平主任把本文的要点再总结一下:
失眠与脑供血不足密切相关,患者多伴有颈椎病,应该用针灸、正骨治疗,一般首诊即可取效。
临床上,我发现很多失眠患者伴有焦虑,心率过快。能把心率降下来,则可以取得远期的疗效。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心不宁则神不静。心率是一个很好的辨证抓手。
-
松柏友
回复医案作者:朱勉生教授亲传大弟子 陈春信教授
据调查,2021年已经有超5亿中国人习惯在24点之后入睡,这意味着中国居民中,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是“夜猫子”群体。网上更有“月亮不睡我不睡,我是秃头小宝贝”等类似的戏谑流行语,反应着“夜猫”们对于失眠的习惯,以及面对失眠等问题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时空针灸对失眠也是疗效显著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朱勉生教授的大弟子陈春信教授提供的两则时空针灸治疗失眠的医案。
患者,女,55岁,已婚。
初诊时间: 2017年10月4日16:30(-2h) 甲子日(1)辛未时(8)。
主诉: 早醒10年余,加重3月。
自述: 10多年来早醒,以3点左右最为突出,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腹胀,午后加剧,体倦,口淡无味。舌红少苔,脉细弱,尺弱小于人迎3倍。
中医诊断: 不寐,心脾两虚证,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治疗方法:时空针灸纳子法大通经,时间穴位(记忆时穴:丑时):曲泉,空间穴位:章门、期门、合谷、迎香、冲阳、大包、少府、大杼、至阴、俞府、天池、瞳子髎;营气底盘:照海、大椎、天突、中脘、气海。经验穴位:上星、神门、大陵、三阴交。得气反应:针后觉右侧上肢沉重、发热;得气效应:体倦感消失,内心平静,对生活充满信心。
2诊: 2017年10月11日16:00(-2h) 辛未日(8)乙未时(32)。
患者自述: 经上次治疗后睡眠明显好转3天,能睡到7点左右,之后出现5点早醒,体倦感减轻,偶有腹胀。
舌脉及治则同前,治疗方法:时空针灸纳子法小通经,时间穴位(记忆时穴:寅时):太渊,空间穴位:章门、期门;营气底盘穴位:照海、大椎、天突、中脘、气海。经验穴位:百会、上星、大陵、三阴交。得气反应:很快入静,之后进入半睡状态。得气效应:自我感觉精力充沛,腹胀感消失。
经过3次治疗,基本治愈。之后每隔30天左右复诊一次,整体状态良好。
按语: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指出“天周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仗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时空针灸纳子法以十二时辰配属十二正经的“显性系统”为应时敏感的一日周期为基础,并包含任督二脉、阴阳维脉以及女子以阴跷为经为计,男子以阳跷为经为计的四条奇经的“隐性”参与,共计二十八脉暗合二十八星宿。
时空针灸纳子法大通经的时间穴位是从应时敏感经的通经穴开始,顺序针刺十二通经穴。空间穴位由:章门、期门、合谷、迎香、冲阳、大包、少府、大杼、至阴、俞府、天池、瞳子髎“十二通经穴”及营气底盘:照海、大椎、天突、中脘、气海两部分组成,具有较强的疏通脏腑气机,调和营卫的作用。本案患者“定时早醒”,选用时空针灸纳子法应时敏感的经脉予“逢时而刺”,故患者经过三次诊疗即愈。
患者,女,60岁。
初诊: 2015年11月25日13:00(-1h) 乙巳日(42)壬午时辰(19)。
主诉: 入睡困难,睡而易醒5月余。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得知儿子在阿根廷死亡的消息后出现难以入睡、睡而易惊醒,身体倦怠,焦虑不安,心悸易惊,情绪低落,纳呆,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苔白,关脉弦、尺脉沉细涩。
中医诊断: 不寐,心肾不交兼肝郁脾虚证,治则:交通心肾兼疏肝健脾。治疗方法:时空针灸灵龟八法,选用得知儿子去世消息的记忆时穴,2015年6月22日马德里时间13:30(-2h),已巳日(6)庚午时辰(7),时间穴位:足临泣(4)、配穴外关。空间穴位见图13、图14、图15。靶向穴位用郄门。得气反应:患者诉留针期间左上肢热感流向胸部,并产生胸痛,随之感觉一道黑光出现在眼前,渐渐消失后出现蓝天白云,数十秒钟后疼痛消失。得气反应:胸闷消失,自诉“如同打开一扇天窗”,全身微热感,自觉十分平静坦然。
2诊治疗同1诊。
3诊: 2016年1月27日19:00,患者诉自上次诊治后有6小时以上连续睡眠,偶有胸闷感,但在1周前购买回阿根廷飞机票(航班时间2016年2月5日18:30)准备回国,阿根廷是她儿子死去的地方,因此焦虑不安、早醒等症复发。
舌脉同前,选用时空灵龟八法,采用将来的乘机时间为记忆时穴:2016年2月5日18:30(-1h)丁巳日(54),己酉时辰(46)。记忆时穴:主穴公孙(6)、配穴内关,空间穴位:去通天加太阳,去太溪加足三里。得气效应:自诉针后入静时出现儿子的形象在空中,自己同他一起飞翔,随后渐渐落地,眼前出现海洋,随之入眠。得气效应:取针后自觉身体轻盈,身心愉悦。
经过5次治疗后,患者自述:情绪稳定,未再出现惊恐和失眠等症状。2017年6月27日随访得知以上症状均未复发。
按语:
本案在第1诊时,选用引起患者不寐的意外事故的记忆时穴主穴足临泣、配穴外关,巽为风位东南方,应人体胆,二穴配用可疏畅气机。再加上3组九宫空间穴位的组合,充分调动元气修复的功用。在第3诊中使用到达阿根廷可能再次产生精神刺激引发病症的时间穴位公孙进行治疗,使患者焦虑不安、恐惧等不适症状得到有效的预防,充分展现了时空针灸“记忆时穴”的临证良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认为经络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所,并反复告诫针刺以“得神”“得气”为要诀,患者留针期间的感觉即为“得神”“得气”的表现。本案灵活使用记忆时穴获得快速的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仅5次基本治愈了持续5个月的不寐。
陈春信,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云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副主席、时空针灸研究院副院长,师从时空针灸学创始人朱勉生。在西班牙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教学三十余年。
-
xuzhujun728
回复一名50岁妇人长期有失眠困扰,但因本身不爱吃药,导致病情迟迟未好转,直到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后,已逐渐舒缓症状;台中开业中医诊所中医师张铃珠指出,主要是因针灸能扎入人体穴道,帮助经络循行且调和气血循环,当身体状况逐渐稳定后,相对失眠情况就能渐渐改善。 根据不同症型 给予适合治疗 以传统中医而言,针对望、闻、问、切来辨证论治;张铃珠医师说,失眠问题通常会分为压力型、月经失调或更年期障碍型、肠胃失调型、身体痛而失眠型以及火气大型等症型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像是压力型失眠,患者会出现颈肩僵硬等全身紧绷现象,甚至偶尔会伴随头痛症状,这时可选择风池穴、安眠穴、肩井穴等进行针灸;而像是月经失调型,主要是因内分泌失调影响睡眠,则可选择三阴交、阳陵泉、血海等;另外像是患者肠胃功能较差,尤其躺在床上时会因胃食道逆流感到灼热感,这时就可选择足三里、合谷、上巨虚等调理胃气的穴道,进行针灸治疗。 良好生活习惯 有助改善失眠 若患者本身睡眠品质好,但某几天突然觉得口干舌燥等症状,且没有任何原因就出现失眠困扰,就属于火气大型,这时可做刮痧或拔罐的治疗即可;张铃珠医师提醒,除了透过中医治疗外,有失眠困扰者饮食上也应多注意,像是茶叶、咖啡、可乐等,或辛辣 *** 的食物,都应减少食用,且配合运动等良好习惯,相信能甩开失眠困扰。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lohas/article/27101/解决失眠困扰 针灸治疗也有效 关键字:失眠, 张铃珠, 中医, 更年期障碍, 针灸, 颈肩僵硬
-
李雲松
回复“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
汪文丽 1 刘 建武 2陈立国 1王晨光 1张艳红
寤寐是人体最基本的两个状态。 人体卫气昼行于阳, 阳 气盛则寤; 夜伏于阴, 阴 气盛则寐。 阴 阳 失调, 阳 气不得入于阴 分, 阴 不敛阳 则失眠。 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现代生活方式和 饮食结构, 引 起人体脾胃 功能的 紊乱 [ 1 ] 。 在失眠的临床调 查中 , 患 脾胃病者约占13.6%[ 2 ], 68%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 者和50. 2% 的 肠 易 激综合 征 患 者 存在 睡眠 障 碍 [ 3 ] 。胃 肠疾病引 起失眠的这种因果关系, 可概括为“胃 不和则卧不安”。
1“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原型及概念
“胃 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 素问 · 逆调 论》:“帝曰: 人有逆气 不 得卧 而 息 有音者 …… 皆 何脏使然? 愿闻其故。 岐伯曰: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 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 有音也。阳 明 者, 胃 脉也, 胃 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 阳 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 《 下经》曰: 胃 不和 则卧不安, 此之谓也”。“胃 不和 则 卧不 安”, 名 曰 “胃 ”, 实 则 包括阳 明经、脾胃 、大小肠。 《 灵枢· 本输》: “大肠属 上, 小肠属下, 足阳 明 胃 脉也。 大肠小肠, 皆属 于胃 , 是足阳明也”。 脾主升清, 胃 主降浊,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 运化腐熟水谷, 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人体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凡食积内 停, 胃 失和降; 脾胃 亏虚,气血乏源; 胃 阴 不 足, 阳 气 失和 等均 可引 起 气 机不利, 阴阳失和, 而卧不安寐。
2古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自 《 内 经》引 述以 来, 历代针灸医家均很重视此理论在失眠治疗中 的运用 。古代针灸处方中 , 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是使用最多的经脉, 上脘、 隐白 、 下廉、 阴 陵泉、 章门 是运用 最多的穴位 [ 4 - 5 ] 。 《 针灸大成》里记载了 心经实热证引起的失眠, 通过泻脾经的方法来治疗。 “凡针逆而迎夺, 即泻其子也, 如心之热病, 必泻于脾胃 之分”。 因脾经为心经之子经, 根据《难经》“实则泻其子”, 心经的实证, 可泻脾经的太白 穴。 一些医著记载了 失眠的选穴, 这些腧穴便具调理脾胃 之功。 如《针灸资生经》云: “期门 治不得久卧。 隐白 、 天府、 阴 陵泉治不得卧。 太渊、 肺 俞、 上管、 条 口 、 隐 白 疗不 可卧。 气海、阴交、大巨主惊不得卧。 公孙主不嗜卧……商丘治魇梦。 天牖疗夜梦颠倒。”《备急千金要方· 癫病》载: “阴 交、 气海、 大巨, 主惊不得卧”。 另 外 一些古籍, 明确指出胃 经、 脾经、 大小肠经的某些腧穴可用于失眠。 如《针灸聚英》: “大巨…… 主小腹胀满, 烦渴……惊悸不眠。”《针灸甲乙经》: “惊不得眠, 善 ,水气上下, 五脏游气也, 三阴 交主之。 不得卧, 浮郄主之”。 《 针 灸 集 成》: “心 热 不 寐 解 溪 泻 涌 泉 补 立愈”, 记载了 阳明经经穴解溪治疗心热引 起的失眠。
3现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现代医家治疗失眠亦非常重视调胃 安神, 取穴主要集中 在 足太阳 膀 胱经、 足阳 明 胃 经 和 督 脉 [ 5 ] 。刘良生等 [ 6 ] 运用“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 以 健脾和胃 治本、 宁心安神治标, 选取中 脘、 天枢、 足三里、 脾俞、胃 俞、 安眠、 神庭、 百会穴, 取得良好疗效。 因 脾胃 为后天之本, 其功能健全, 机体的精微物质才能充足, 髓海清窍才得以濡养, 方能神气充足、神机敏捷。依据“根结”理论, 足太阴脾经结于中脘, 中脘为胃 之募穴, 因而中脘具有健运脾气、 调 中 焦升降之功能。
刘立安治疗失眠常取调理脾胃 的穴位, 如 腹部选用天枢、中 脘、下脘, 四肢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内 关 [ 7 ] 。黄石玺 [ 8 ] 沿用 已故名 老针灸专家王乐亭教授经验,取中脘、天枢、气海、内 关、公孙、足三里和中健脾、通畅气机、升清降浊、消补兼施。 患者针后当晚即入睡良好, 经治疗10 次, 睡眠渐安, 食欲渐增, 再针5 次,夜夜眠安。 李行军[ 9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失眠43 例,取中 脘、 足三里、 脾俞、 肝俞、 太冲以 调和脾胃 、 疏肝理气, 配合五脏俞加风池、四神聪等, 加用耳穴贴压,失眠 多 梦 症 状 改 善 效 果 佳, 痊 愈 38 例, 总 有 效 率为100% 。
清代何其伟《医学妙谛》云: “失眠总由阳不交阴所致…… 若因 里症而失眠者…… 胃 病则阳 跷穴满,审病用方, 法无一定”。 任建宁[ 10 ]总 结 盛 灿 若 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基于“胃 病则阳跷穴满”理论, 选取中脘、水分、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内 庭、仆参、申脉穴, 每日 针刺1 次, 每次留针30 min , 10 次为 一疗程。 治疗3 次后, 患者夜寐明显好转, 治疗4 个疗程后, 诸症消失。 随访半年, 失眠未再复发。
4失眠从胃论治的机制探讨
4.1经脉联系
《灵枢· 经脉》云: “胃 足阳 明 之正 …… 上通于心”“脾足太阴 之脉…… 其支者, 复从胃 别, 上膈, 注心中 …… 是主脾所生病者…… 烦心, 心下急痛……不能卧”“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 脾经、胃 经、小肠经皆与心联系, 脾胃 、胃 肠不和, 累及心神, 引 起失眠。 经言: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因 脾、 胃 、 小肠与心联系, 故调理脾胃 能治疗心神疾病。阳明之脉络于目 , 如《 素问 · 热论》中 提出 : “伤寒一日 , 巨阳 受之。 二日 阳 明 受之, 阳 明 主肉, 其脉夹鼻络于目 , 故身 热目 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阳 明胃 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 内 眦交会, 与阴 阳 跷脉在目 下及口 角 之旁交会。 阳 明 经病, 可使目 不得瞑而失眠。
4.2脾胃 中枢论
清末名 医张聿清《 医案》曰: “胃 为 中 枢, 升降阴阳, 于此交通, 心火府宅坎中 , 肾水上注离内 , 此坎离之既济也。 水火不济, 不能成寐, 人尽知之。 不知水火不济, 非水火不欲济也, 有阻我水火相 交之道者,中 枢是也”。 脾胃 居 于 中 州, 为 气 机阴 阳 升 降的 枢纽, 脾胃 不和, 心肾阴 阳 相 交的通道阻塞, 阳 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 故胃 和是阴 阳 气机升降有序、 元神潜藏、人得安寐的基础。 清代张琦在《 素问 释义》中指出: “卫气昼行于经则寤, 夜行于藏则寐, 而卫气之出 入依乎胃 气, 阳 明 逆则诸阳 皆逆, 不得入于阴 , 故不得卧”。
王洪图等 [ 11 ] 提 出 “五 脏 藏 神, 脾 胃 是 枢 轴” 理论, 认为脾胃 居中央, 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 的“枢轴”, 手、足阳明经是卫气自 阳经入于阴经之枢口 , 二经之气失和, 最易 影响 卫气 的 正 常 运行, 不 入于阴经,则出 现失眠。 因 胃 为 人体阴 阳 升降的枢纽, “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 营卫之源”, 而“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 故诸多经典的失眠学说, 如“阴阳说”“神主说”“气血说”“营卫说”与中 医的“胃 ”都有密切的联系[ 12 ]。因此若胃 气调和、 升降有序, 则气血化生有源,营卫循其常度, 阴 阳 相和, 卧则神安夜眠, 即 “胃 和”则“寐安”也。 反之,“胃 不和”则阴阳气机升降不利,五神内 舍其宅受扰, 致“神不安则不寐”。
4.3第二脑学说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Michael D. Gershon 为 代表的 一些国 外 学者提出 ,人类 除 颅脑 之 外, 还 有第 二 大 脑, 称 “腹脑” 或 “肠脑”, 它是肠神经系 统, 脱离了 中 枢神经系 统支配的独立活动系 统 [ 13 ] 。 几乎所有中 枢神 经系 统中 的 递质和调质均存在于肠神经系统中 , 诸如5 - 羟色胺( 5 -HT )、脑啡 肽、 内 啡 肽 等 脑 肠 肽, 肠 道 亦 是 其 富 源地。 而5 - HT 、苯二 氮类药物正 是临 床常 用 于 抗焦虑及镇静催眠的处方药物, 可缩短入睡时间, 减少觉醒的发生, 增加总睡眠时间[ 14 ]。
常小荣等 [ 15 ] 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 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 发现电针“足三里”可使胃 电活动增强, 同时胃 活动的 增强与 相关脑肠肽含量增加有同步效应。 高巍等 [ 16 ] 在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影响时发现, 电针大鼠“足三里”可使外周血和脑垂体中血管活性肠肽( VIP ) 含量明 显增加, VIP 主要产生于胆碱能神经元, 乙酞胆碱有诱发快波睡眠的作用, 它协同 乙酰胆碱参与快波睡眠的调节。
5结语
《内经》提出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指出了脾胃不和则导致失眠, 开启 了 从调和脾胃 论治失眠的先例。从古代针灸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可知, 该理论已成为针灸论治失眠的重要法则。 现代的第二脑学说及相关实验研究更作为该理论的基础依据, 阐释了该理论的作用机制。 失眠的证型复杂,在临床中我们应审病求因,谨守病机, 兼顾调和脾胃, 使脾胃 升降有序, 气血生化有源,营卫循其常度,则阴阳和谐而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