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儿童湿痰证如何调理

时间: 阅读:9980

儿童湿痰证如何调理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3-07-18 16:23:12

儿童有痰湿证,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建议还是找中医大夫进行用药调理,可以选择健脾丸,参苓白术散,龙胆泻肝丸等等,在平时尽量少吃油腻、甜腻的食物,还要减肥,可以多吃一些例如白萝卜,紫菜,枇杷,扁豆,薏仁,红小豆等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18 19:19:59

  • 根河-李**
    回复
    2023-07-18 19:19:59

      治疗原则
      1. 多发结节
      (1)、 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减低者,可先试用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如经治疗后,结节更为明显,应考虑手术治疗。
      (2)、 毒性甲状腺结节,在甲亢得到控制后,手术切除。
      2. 单个结节
      (1)、 热结节:伴有甲亢表现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 冷结节:①儿童或青年男性,尤其是过去有颈部放射治疗史或结节质硬,不活动,颈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者,应直接作手术治疗;②新近出现的结节,生长速度较快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并发于各种甲状腺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其结节有单发或多发,临床上有良恶之分,必须详细鉴别,以区分良性和恶性。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和饮食及水土失宜、先天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长期愤郁恼怒或忧思郁虑 ,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调达,津液不能归正化而凝聚成痰。气滞痰凝,用结颈前,则形成瘿病。谈气凝之日久,使血液的运行亦受助碍而产生血型淤滞,则可致硬肿较硬或结节、瘿瘤。又因饮食失调或居高山、水土失宜,一则影响脾胃功能,脾失健运,聚温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气淤结聚颈前则发为瘿,而这两种原因往往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如妇女在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的关系。又因家族中有本病史其后代发病率较无家族史者为高,说明本病与先天遗传有关。结节组织淤积日久形成甲状腺瘤,局部细胞组织增生久而久之形成甲状腺癌,危及患者生命。
      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或切开处理为主,但是局部创伤较大,术后局部遗留瘢痕影响美容,甚至会损伤周围神经而发生各种后遗症,如喉返神经麻痹、声音嘶哑、失声、吞咽困难、永久性缺碘、复发等,所以治疗此病最好以纯中药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疏肝理气等从根本上治疗。

  • 北京-梁**
    回复
    2023-07-18 19:19:59

    建议: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代谢活动下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成人后发病的称为“成人甲减”,重者表现为粘液性水肿
    ,故又称为“粘液性水肿”,
    昏迷者称为“粘液水肿性昏迷”,胚胎期或婴儿期发病者,严重影响大脑和身体生长发育,成为痴呆侏儒,称“呆小病”或者“克汀病”.
    中医学认为,甲低,甲减的发生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情志刺激:由于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肝郁致脾虚,则运化失常,内生湿痰.
    2.饮食不当:由于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运化失常,饮食水谷不得运化,痰饮内生;痰湿壅盛,阻碍气机,损伤脾阳.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弱,日久则肾火滋养,以致脾肾双亏,则见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嗜睡懒动,全身浮肿等症状.
    3.外邪侵袭:多见风热毒邪,从口鼻入侵,毒邪结聚于颈前,则见咽部及颈前肿,痛;若过用寒凉之物,内伤阳气,虽颈部热毒祛除,疼痛消失,但可见发音低沉,怕冷,甚至浮肿等症.
    4.手术创作或药物中毒:由于施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或服用某些有毒药物(如治疗甲亢的西药),损伤人体正气,致使脏腑失养,机能衰退,可表现一系列虚损证侯.
    中医中药治疗甲状腺炎,甲减,甲低等甲状腺疾病的优势采取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已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众多的中西医治疗措施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炎,甲减,甲低等甲状腺疾病总的趋势,是采用西药替代疗法补充甲状腺素,结合中医辩证施治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不仅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且被众多病例证实,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 平淡之
    回复
    2023-07-18 18:18:49

    可能是有寒湿的现象或者是痰湿的情况。
    【拓展资料】
    一、舌苔,中医术语。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二、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望苔质两部分。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有时也可发生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常见于温疫、湿温,为湿热郁熏之征)、霉酱苔(红中发黑、又兼黄色的舌苔,常见于夹食中暑或内热久郁,主湿热病日久者)。
    三、苔的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浅轻重。薄苔主外感表证,亦主内伤气郁。厚苔主痰饮、湿邪、积滞。舌苔由薄变厚,病邪自表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为病邪自里达表,正胜病退。
    四、舌苔的腐腻和舌苔的偏全:舌苔在舌面分布的变化。舌苔布满全舌称为全。舌苔偏布于舌面的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断病变的所在。全苔为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舌苔偏见于舌的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苔中根厚腻,多为痰饮或胃肠积滞等。
    五、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六、黄苔:黄苔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孩子脾气大阴虚怎么办

儿童阴虚火旺的体质怎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