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炎肌病怎么检查
肌炎肌病怎么检查
最佳回答
出现这种肌肉炎症的话,一般可以通过肌电图和磁共振,血常规的检测结果来看,主要是看一下肌肉酶的含量,检查一下肌电图的测试进入到敏感反应症状,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治疗,而且会出现这种感染性导致的肌肉炎症炎症,或者是非感染性产生肌肉的影响。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平淡之
回复
-
xuzhujun728
回复可能大多数人对于多发性肌炎都十分陌生,这种疾病并不是常见病。当出现多发性肌炎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肌无力和肌肉疼痛。
它是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引起疾病的病因在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针对多发性肌炎,需要在发生的初期采取积极的治疗,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诊断,能够推进治疗的历程。
在治疗的过程中诊断必须先行,对于多发性肌炎有专业的诊断标准,下面做深入的解析。临床诊断: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症状是十分类似的,所以诊断方法也比较雷同。一般有四种比较积极的诊断方法,这些诊断标准都是十分明确的,只要能够达到三条基本上就可以确诊。第一条就是通过临床诊断多发性肌炎是否有肌肉无力和疼痛的症状,由此类症状可以继续做下一条诊断。
肌酶谱检查结果升高:肌酶谱检查是诊断多发性肌炎的一种常用手段,通过肌酶谱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多发性肌炎的症状。如果肌酶谱检查的数值升高,多发性肌炎的患病可能是十分大的。
肌源性损伤:如果确诊肌源性损伤,基本上可以判定为多发性肌炎。疾病主要是由于肌源性损伤,与多发性肌炎是具有直接相关的病理。而诊断为肌源性损伤,主要是通过肌电图这种简单的方法。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经常使用到的一种确诊方法,病理检查主要是通过从病人的身上取标本,标本要选对最无力的部位。通过对无力部位的肌肉做并检,了解损伤的纹理,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是多发性肌炎。如果纹理是横纹,基本上就可以判断。
肌炎应该注意什么?1、保持心情舒畅,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
2、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注意保暖,避免著凉。
3、注意营养摄入,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海鲜及刺激性的食物并戒烟酒。不吃或少吃芹菜、黄花菜香菇,以免增强光敏感。
4、吞咽困难者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防止食物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必要时鼻饲。
5、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可进行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时忌剧烈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已有肌肉萎缩时应予以按摩或其他物理治疗。
-
广东熊**
回复包括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 MSAs)和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 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 MAAs)两大类。MSAs主要包括三种,即: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ARS)抗体,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和抗Mi-2抗体。
(1)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基因表型。MSAs主要针对参与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和抗病毒的细胞核或胞质内蛋白。①氨基酰tRNA合成酶是一组特异性胞质酶,参与蛋白质合成。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抗体阳性的患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包括肌炎、间质性肺炎、多关节痛、发热、雷诺现象和机械手,即所谓的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其中Jo-1抗体是最常见的ARS抗体,也是最早被确定为特发性炎症性皮肌病的特异性抗体。②信号识别颗粒是位于胞质中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抗SRP抗体阳性患者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患者常以严重肌炎急性起病,肌酶显著升高,对常规治疗抵抗,死亡率较高等。但是该抗体阳性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较低,而早期心脏受累较多见。③Mi-2抗体在PM中的阳性率为9%,在DM中为20%。该抗体多见于DM,而PM中较少见。Mi-2抗体阳性者均有典型DM皮损,包括Gottron丘疹,眼睑水肿型红斑,颈部V字区红斑等,而肌炎轻微,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对治疗较敏感。
(2)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是一类与特发性肌病相关,更常见于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伴发的其他自身免疫病。其中抗Ku抗体是一种少见的抗核抗体,多见于系统性硬皮病与PM重叠综合征。在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病中的分布和阳性率均有不同。与Ku抗体相关的常见临床表现为雷诺现象、关节痛、食管返流和肌痛。抗PM-Scl抗体:与间质性肺炎的发生、食道受累高度相关,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另外可以合并肿瘤,并有机械手,雷诺现象以及关节痛等症状。 已被公认为治疗IIMs的首选药物,但有关类固醇激素的制剂选择、治疗的开始剂量、给药方式以及减量速度等多为经验性,缺少循证医学的证据。常用的类固醇激素为强的松。由于地塞米松容易引起类固醇肌病,故一般避免采用。近年来,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也被用于治疗重症IIMs。
(1)开始剂量及用法:强的松治疗的开始剂量一般为1mg/(kg·d),成人为60~100mg/d,可以分3次服用或一次顿服。儿童用量通常为2mg/(kg·d)。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成人每日静脉滴注500~1000mg,连续3天,继之用强的松60mg/d。
(2)激素减量与疗效判断:开始剂量一般要持续1~3个月,多数为4~6周,如果CK无明显下降,可延长至2~3个月,若此时CK和临床症状仍无改善,多提示类固醇治疗无效或应重新考虑肌炎的诊断。减量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减量的速度随剂量的减少而减慢。开始减5mg,服1周;再减5mg,服2周;再减5mg,服3周,依次类推,至30mg/d时,每次减2.5mg,直至10~15mg/d的维持量。若初始剂量为60mg/d,则总减量时间为55周(约为1年)。可根据疗效和类固醇的副反应情况,适当调整减量速度,达到以最小剂量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疗效。类固醇治疗的疗效判定要结合血清CK水平和临床肌力检查。如果类固醇治疗有效,CK下降一般早于肌力改善4~6周,因此早期疗效评估主要依赖血清CK水平监测而非临床肌力检查。如果在减量过程中症状复发应暂缓减量或重新增加至初始剂量。
(3)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库兴氏综合征、消化道溃疡、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及机会感染。在应用类固醇的同时应加用抗胃酸制剂、补钾、补钙,建议患者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 绝大多数PM/DM患者经合理的类固醇治疗后可取得满意疗效,但约有20%的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称为难治性IIMs。主要包括以下情况:①应用强的松60~100mg/d,1~2个月内未出现血清CK下降或肌力改善,即所谓“类固醇抵抗”(steroid resistance)现象;②激素依赖型,类固醇治疗有效,但减量后即复发,致使不得不长期应用大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如果超过3~6个月,就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被迫中断治疗。此外对于类固醇抵抗的患者,还应该重新考虑IIMs的诊断,注意排除肌营养不良继发炎症浸润的可能。③患者无法忍受激素副作用如严重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消化道出血等,或有禁忌症。难治性IIMs的治疗,可依次选用以下方法:
(1)硫唑嘌呤(AZA):常用剂量为2~3mg/(kg·d),一般成人剂量为100~200mg/d。半数患者有效,治疗2个月时开始显效,6~9个月疗效显著,减量速度为每月25mg,病情缓解后,维持量为50mg/d。为减少强的松用量,有时一开始就采用AZA和强的松联合治疗,待临床症状改善后,将强的松减至15mg/d。AZA的副作用大小与剂量有关,2mg/(kg·d)副作用很小。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机会感染和出现恶性病变。
(2)甲氨喋呤(MTX):成人口服剂量为7.5mg~10mg/周,1次给药,也可以分3次给药,每次2.5mg,每次间隔12小时,以后每周增加2.5mg,直到每周20~25mg。至少用药4~6周才能见效,有时需4个月,它能较好地控制肌肉炎症,也能改善DM皮肤症状,较硫唑嘌呤易耐受,在类固醇治疗无效的患者中,约有60~75%对MTX 有效。由于其显效较AZA快,因此也有主张将其作为非类固醇治疗的首选药物。减量方法是将每周剂量减少或延长给药时间。一般按减少总量的25%递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开始为2周给药1次,以后改为每月给药1次。如果与类固醇联合应用,减药时应先减类固醇,以后再减MTX。MTX的主要副作用有骨髓抑制、胃炎、腹泻、皮疹、感染、肝炎、恶性肿瘤等。对肥胖、糖尿病、肾病、老年及嗜酒者有一定危险,应慎用。另外,在MTX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MTX相关性过敏性肺炎或肺纤维化,临床上很难将其与PM/DM引起的间质性肺炎相区别,尤其对于快速进展性病例。硫唑嘌呤和MTX单独治疗无效时也可给予二者联合治疗,效果较单独治疗好,这两种药物也是治疗PM/DM主要的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
(3)环磷酰胺(CTX):口服剂量为50~200mg/d。有报告大剂量冲击治疗可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方法为1000mg CTX加入500~10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每周一次,用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小于3.0×109/L时停用,一周后复查,恢复后继续应用,总量8~10g。CTX的副作用为出血性膀胱炎、骨髓抑制、潜在性致癌作用及机会感染等。CTX疗效不肯定,且副作用较大,多数学者推荐仅局限于治疗伴有间质性肺病和(或)病情严重的PM/DM患者。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用于难治性肌炎或重症患者首次治疗时与强的松联合应用。用法为 400 mg/(kg·d),连用5天。每月一次,一般在2次输注后即可见效,平均疗程为4个月。主要副作用为无菌性脑膜炎、一过性恶心、头痛和呕吐。
-
平淡之
回复你好,皮肤:颜面、上胸、四肢出现紫红色水肿斑 肌肉症状:疼痛、无力,急性有发热和关节痛 辅助检查:尿肌酸、CPK、醛缩酶任一项升高 肌电图:肌原型改变 病理:肌纤维萎缩变性,横纹消失。 有以上2项症状和任一辅助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