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宫寒有哪些症状?
请问宫寒有哪些症状?
最佳回答
宫寒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它比较容易出虚汗,而且是手脚冰凉的症状,像有宫寒的患者往往是在来月经期间会出现痛经的反应的,出现宫寒再平衡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去吃任何凉饮凉食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广东熊**
回复宫寒症状有哪些
有很多的女性都听说过或者经历过宫寒的情况。宫寒这种疾病其实会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损害,严重的情况还可能会影响到女性的正常生活。那么如何判断是不是宫寒呢?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宫寒的症状有哪些。
宫寒症状有哪些
1、发胖
宫寒的症状之一就是发胖。当女性出现宫寒的现象是可能会导致浑身发烫,并且还会出现失眠多梦,月经量减少不排卵等情况。因为宫寒的话说明子宫的热量不足,但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就会产生更多的脂肪来保护子宫,从而引起发胖。
2、月经异常
当月经之前小腹有一种坠涨感,并且可能还会感觉到白带增多,或者腰酸腰痛,量乳胀痛等等,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宫寒引起的月经异常。另外还有可能会伴随着反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月经时出现血块的现象。甚至有的女性还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痛经。
3、口淡无味
当发生宫寒的情况下,患者常常会觉得口袋没有味道,并且只喜欢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口味也会有所加重,另外可能还会发生舌苔白厚而且腻滑的现象。
-
宁吉儿
回复宫寒即子宫虚寒,为女性常见疾病,具体症状如下:
1.典型症状:腹部冷痛、白带增多、清稀、性欲下降等;
2.继发月经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经行泄泻、经行头痛;
3.引起妊娠疾病:妊娠腹痛、先兆流产、胎儿发育迟缓、产后腹痛等;
4.引起杂病:不孕症、子宫肌瘤等。
【拓展资料】
宫寒的症状可以表现在女性的经、带、胎、产,包括杂病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月经病表现为月经量少、月经推后、闭经、近期浮肿、经期腹泻、痛经,表现为孕期的疾病,可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宫外孕等,表现为哺乳期的疾病,有恶露淋漓不尽、产后腹痛等。表现在我们妇科杂病的如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炎、不孕症等等情况。它还可以有小腹冷痛、怕冷、手足发凉、腰酸、腰凉,表现为性欲淡漠,大便稀溏。在舌苔脉象上表现为舌质暗淡,苔白,脉沉濡等等。
宫寒的症状有:发胖,宫寒者常常体型偏胖,并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不排卵等症状。月经异常,经期有时错后,色淡而量少,经前小腹有坠胀感,并出现白带增多、腰酸或疼、两乳胀痛,少数有反胃做呕的反应,体质虚弱,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月经量少,性欲减退,舌苔淡黄,面色苍白,下腹部不暖,四肢不温,主要是脚凉。
宫寒对月经造成影响,在月经来潮前小腹有明显的坠胀感,而且还会出现月经失调、月经推迟或者提前、量少、颜色较淡。在月经期间出现白带增多以及两乳房有明显肿胀疼痛、腰部发酸、背痛,宫寒会导致女性发胖伴有失眠、多梦、气短、乏力、体质虚弱,宫寒也会对精神情绪造成影响,如情绪不佳、性欲减低、面色苍白。除此之外,宫寒的女性四肢不温、脚凉、下腹部不暖、腿软、小便增多、舌苔发黄。宫寒严重的女性会导致不排卵,宫寒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调理,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接触寒凉性物品,尤其是月经期。
-
姜齐
回复宫寒有什么症状
宫寒是大多数女性都会患有的一种妇科症状,大多是因为身体虚弱,受寒等原因造成的。或者是一些先天性的原因,比如体质等。或者是平时喜欢吃生冷食物,都是导致宫寒的原因。呢么宫寒有什么症状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宫寒有什么症状
1、月经异常:月经异常是大多数宫寒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一般来说我们的月经周期都是28天,而患有宫寒的人群会出现月经周期不稳定,月经时间不稳定、月经量少等情况。而且月经期间会出现排出血块严重、痛经等症状。月经前后还会出现白带异常、胸部肿胀的情况,甚至部分人群会出现反胃等症状。
2、体质虚弱:患有宫寒症状的女性往往会有体质虚弱的情况出现,平时的精神状态会十分萎靡,手脚无力,面部气色相对较差,特别是平时如果工作量大,还会使身体出现明显的酸痛感。冬天时期手脚也会长期处于冰冷状态,久久无法暖和。
3、发胖:如果女性的宫寒情况十分严重时,还会导致发胖的情况出现。因为宫寒会使体内的寒气增多,此时身体为了保暖,会慢慢的囤积脂肪,所以会使人慢慢变胖。
如何预防宫寒
1、按摩涌泉穴:平时得空的时候可以试着按摩一下涌泉穴,这个穴位对于宫寒、固阳有很好的作用。
2、适量运动:女性在平时进行适量的运动对于身体的体质是有很好的提高作用的,但是在运动前后要注意平时的保暖工作,以免运动后被寒气入侵。
3、少吃冷饮:女生平时要注意少食用生冷的食物,特别是在月经期间,要特别注意。平时也要注意身体的御寒工作。
-
武汉-严**
回复宫寒是女性较为常见的病症,会对女性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而且对生理代谢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女性调理宫寒是非常重要的,宫寒的调理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除了生活护理之外,饮食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宫寒症状的女性非常多,因此不妨了解如何调理宫寒吧。
1、宫寒的症状表现
1.痛经
在经期时,出现痛经和血块的情况,经血的颜色也出现偏黑等症状,这些都是女性比较明显的宫寒症状。
2.月经出现异常
经期有时提前有时延迟,颜色变淡,量变少。白带量变多,腰酸两乳胀痛等情况,少数女性会出现反胃、作呕的情况。
3.怕冷
宫寒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手脚冰凉,或者是感觉自己全身体冷,白带也变得清稀量多,这种情况是受寒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但是宫寒体质的人白带是常常出现清稀量多。
4.容易发胖
宫寒的女性另外一种表现是发胖,还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女性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身体会开始囤积脂肪,子宫越冷也容易囤积的脂肪,来为自己提供足够的热量,从而引发自己发胖。
5.体质虚弱
常常表现的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比较多,欲望也会减退,脉沉,真阳不足的则腰酸如折,女性朋友面色也变得黯黄,自我感觉下腹部不暖和,四肢不温,主要表现有脚冷而疲软、口淡而无味,想吃辛燥食物,小编频繁舌质淡。
2、宫寒的食疗方法
(1)桂圆红豆大枣汤
食材:干桂圆30克、大枣50克、红豆150克、清水1500克。
做法:红豆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备用。桂圆去壳留肉备用。然后把泡好的红豆、大枣、清水,上火煮沸,加入桂圆,再次沸腾后,转文火煲60分钟。
(2)枸杞红枣煲鸡蛋
食材:鸡蛋2个、枣(干)8颗、红糖少许、水适量。
做法:鸡蛋_枸杞和红枣用水清洗干净,备用。锅中加适量水,放入鸡蛋和大枣开始煮。开锅后,煮10分钟左右,鸡蛋就熟透了。把鸡蛋捞出来放冷水冰一下,剥去鸡蛋壳。把剥好的鸡蛋再次放入锅中,一起煮。把红糖倒入锅中。最后把枸杞放进去。煮5分钟即可。
(3)红豆大补汤
食材:红豆50克、枣(干)5个、枸杞子10克、姜1块、红糖适量。
做法:红豆洗净,浸泡一段时间,再重新洗净,红枣、枸杞洗净,稍稍浸泡后再冲洗干净。最后把姜切片,将所有材料放入炖锅,煮成汤,即可饮用。
(4)黑豆核桃蜂蜜奶
食材:黑豆500克、核桃500克、牛奶1杯、蜂蜜1匙
做法:黑豆炒熟(可用烤箱烤熟的,倒在烤盘上,200度,10分钟左右),冷却后磨成粉(用料理机打成粉,尽量细腻,口感好)。核桃炒微焦(可用烤箱烤的),冷却后去衣,捣成泥。最后取以上两种食品各1匙,冲入煮沸过的牛奶1杯后加入蜂蜜1匙即可。
3、调理宫寒的方法
1.饮食
宫寒女性在饮食上一方面注意避免生冷和性寒的食物,如冷饮、冰淇淋、苦瓜等。
另一方面注意食用温补食物。如艾草红糖茶,利用艾草、生姜、红糖等一同煲汤饮用;当归鸡汤,用当归、枸杞和乌骨鸡一同煲汤,驱寒暖身;益母草炖鸡,暖腹、调经。
2.中药
宫寒的女性可将中药加入到饮食中做成药膳,如阿胶、红花、龙眼肉和枸杞等。也可服用中成药,仅就宫寒这一问题可服用暖宫丸、艾附暖宫丸等,针对肾阳虚可以服用肾气丸。
但是,在不是专业医生的情况下,是否是宫寒,是否需要服药还需要咨询医生。
3.艾灸
艾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和调节免疫力的作用,一般宫寒的女性可以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和命门穴等。
4.日常保健
首先,宫寒的女性要注意添加衣物,尤其是经期避免受凉而加重痛经。
其次,因为宫寒女性容易畏寒、手脚冰冷、血液循环差,平时可以多泡脚、搓脚心、搓腰和热敷肚脐进行保健。
另外,中医讲动则生阳,多进行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驱除寒邪、改善体质。
宫寒虽然对女性危害多,但不可怕,可以调通过饮食、中药、艾灸和运动等方法进行调理,选对方法摆也可脱宫寒困扰。
4、宫寒女性经期注意
宫寒对女性的健康威胁很大,但是经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反而容易出现疾病问题。
1.注意保暖
宫寒的女性经常在经期出现畏寒和腹痛现象,为了避免宫寒的加重,在经期一定要注意保暖,必要时可用进行热敷。
2.注意卫生
宫寒女性本就容易惹来妇科疾病,如上文提到的忙些盆腔炎等。如果在经期再不注意卫生情况,那么妇科疾病将加重。
3.避免饮酒
酒精的代谢注意再肝脏中进行,经期喝酒不仅易醉,还容易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延长经期和导致经血过多。
4.饮食上注意少生冷
宫寒女性如果在经期生冷食物食用过多,不仅容易发生月经不调,还可能加重宫寒。
5、预防宫寒的方法
1、莫贪凉
冷饮凉食虽然可口又解暑,但多吃容易刺激脏腑,引起内分泌失调。建议使用前先吃一些温热的东西垫补一下。
2、善保暖
夏末余温未退,空调风扇在所难免。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容易邪风入体,进而引发宫寒。建议身边常备一件挡风的小外套,不时起身走动一下。
3、多按摩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和肢体相关相连,手足之上都有许多强宫暖宫的穴位,趁现在衣服不厚不紧,时不时的按摩捶打几下,功效日久可见。
4、勤健身
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夏末初秋是最适合锻炼的季节了。适当的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辅助排毒,祛除体内寒邪,预防宫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