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足太阳膀胱经
什么是足太阳膀胱经
最佳回答
病情分析:
膀胱的静脉叫足太阳膀胱经,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体的健康情况,要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要多做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也可以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多看书多读报,多与人交流。
指导意见: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武汉-严**
回复中医称膀胱为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张志聪注 :“洁净府,泻膀胱也。”《灵枢·本输》中说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说明膀胱是水液汇聚之所和排泄尿液的脏器,所以膀胱有“津液之府、州都之官”的称号。
在西医上,膀胱就像个罐子,一般储存 300 600 毫升的尿液,在膀胱外侧有一条括约肌,括约肌一松弛,储存的尿液就会自动的排出体外。如果膀胱的功能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尿急、尿频、尿失禁、遗尿等症状。据《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记载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之气实也,则宜泻之 ;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虚也,则宜补之。”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几乎贯穿整个身体。它运行人体中宝贵的体液,因此关系到全身的 健康 。此经脉起于内眼角睛明穴,止于足小趾端至阴穴,循行经过头、颈、背部、腿足部。《灵枢·寒热病》提到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 、阳 ,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入阳,交于目锐。”
膀胱的经脉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的睛明穴,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头顶下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头顶向内深入而联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此后就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脊柱的两旁,抵达腰部,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深入腹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肾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又一支脉,从腰部下行挟脊通过臀部,直入 窝中。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的肩胛骨处分出,向下贯穿肩胛骨,再挟着脊柱的两侧,在体内下行,通过髀枢,然后再沿着大腿外侧的后缘下行,而与先前进入 窝的那条支脉在 窝中相会合,由此再向下行,通过小腿肚的内部,出于外踝骨的后方,再沿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的末端,而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膀胱经的病变由于外邪侵犯本经所发生的病变,为气上冲而头痛,眼球疼痛像脱出似的,项部疼痛像被扯拔,脊背疼痛,腰痛像被折断,大腿不能屈伸, 窝部像被捆绑而不能随意运动,小腿肚疼痛如裂,这叫做踝厥病。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筋所发生的疾病,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囟门部与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 、小腿肚、脚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这些病证,属实的就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 ;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 ;气虚,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
北京-梁**
回复1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它从足后跟沿着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很大的经脉,十二经脉中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且预防及缓解疾病的作用最为广泛,通过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消除和缓和各种不舒服感。
2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沿头至下项,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至股外侧后缘,再至小腿外侧后缘,下外髁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3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从目内眦(睛明)开始,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交会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从头顶分出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等)。直行主干从头顶入络脑(络却,玉枕),回出项后(天柱)分开下行三条支脉:
1.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从腰中分出,夹脊旁,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3.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附分,魄户,膏肓,身体,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合阳,承筋,承山),除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5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肾经。
4 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症状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畅,会影响全身毒素的排泄,从而出现头痛,头重,全身肌肉酸痛,脸部皮肤无光泽,耳鸣,容易疲劳,精神欠佳等症状。
-
逍遥子
回复? 足太阳膀胱经简称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之一,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分,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 膀胱经一侧有67个穴位,其中有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22个穴位分布在项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所属穴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头面部9个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睛明穴:
位置: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2、攒竹穴:
位置: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流泪,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3、眉冲穴:
位置: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4、曲差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5、五处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6、承光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7、通天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8、络却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9、玉枕穴:
位置: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头项痛,目痛,鼻塞。
-
周口-李**
回复?? ? ???阳代表腑,阴代表脏。
五脏 :脾、肺、肾、肝、心; 六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阳明是阳气最盛的意思(阴气最少)。 少阳阳气较弱(但阴气较多) 。 太阳阳气算足(但阴气较少) 。
膀胱经:
? ? ? ? 人体 十二经脉 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 目内眦 ( 睛明穴 ),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 百会穴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 天柱穴 ),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 肾俞穴 ),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 委中 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 髀枢 ,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至阴穴 ),交于 足少阴肾经 。
主干与分支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 攒竹 、 眉冲 、 曲差 ;会 神庭 、 头临泣 ),交会于头顶( 五处 、 承光 、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 曲鬓 、 率谷 、 浮白 、 头窍阴 、 完骨 )
? ? ?膀胱经是身体中最大的一条排毒通道,它起到排除毒素、美容养生的作用,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大有用处。主要部分都在人体的后背和腿后侧
膀胱经当行
申时:下行15点至17点
? ? ? ? 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循环水液并将多余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是可以走到脑的一条经。此时是头脑最灵活的一段时间,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复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足太阳膀胱经是最长的一条经,以猴为形容上蹿下跳。申时人体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
此时适合养生的小动作:
1,龙首凤翼
2,手掌对搓
3,提肛运动
4,刮膀胱经(从脖子向头顶,从下向上刮推)
? ? ? 半握拳,指关节屈曲,用指关节端从脖子中间根部向头顶刮推,每次速度不要太快,缓慢而有力,重复此动作30次左右。此时敲打膀胱经,可改善脑部供血质量,刺激脑神经细胞活性,提高 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