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医外科肛瘘怎么分

时间: 阅读:2708

中医外科肛瘘怎么分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3-07-17 01:53:53

出现肛瘘的情况一般是需要结合医生面诊以后才能确定病情,根据病情来进行区分的,建议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出现肛肠疾病,也不要吃太多辛辣的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西安-杜*
    回复
    2023-07-17 04:04:46

  • 根河-李**
    回复
    2023-07-17 04:04:46

    肛瘘是常见的肛肠科疾病,影响着不少朋友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专家表示,肛瘘患者要注意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造成身心的损伤。那么,中医是怎么治疗肛瘘的呢?中医治肛瘘——托法托法治肛瘘,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泄,以免毒邪内陷。此法适用于肛周脓肿中期,正气虚弱,毒邪偏盛,不能托毒外透,肛周痈疽外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泄出脓毒,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造成后患。中医治肛瘘——消法中医消法治肛瘘,主要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肛周痈疽和炎性外痔等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和切开之苦。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肛周痈疽、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肛裂等病。但具体用法是极其灵活的,因为各种疾病的病因不同,病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必须因病而异。如有表邪者宜解表,里实者宜通里,热毒蕴结者应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应温通,气滞者要行气,血瘀者要活血化瘀等。同时,还需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痈疽所属的不同经络,灵活施治。中医治肛瘘——补法补法治肛瘘,主要是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患处新生,使疮口、瘘口早日愈合。此法适用于老年体虚,气血虚弱,溃疡后期,或肛肠疾病术后,热毒已去,病灶巳除,而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以及便血和脱垂等病人。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凡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凡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但在毒邪未尽的时候,切勿早用补法,以免病邪内蕴,久而为患。

  • 广东熊**
    回复
    2023-07-17 04:04:46

    肛直肠脓肿、肛瘘--肛门上的"偷粪老鼠"
    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有一个相连通的感染性的管道,在外科学上,肛瘘是属于一种慢性感染,一般认为肛瘘是肛周脓肿发生后的后遗症,即径过脓肿的切开引流手术或脓肿溃破自我引流后,感染局限化,并形成一个瘘管,它是身体内存在的一个潜在感染病灶,当身结抵抗力下降时,可出现反复的感染发作。又称肛漏,屁漏,四川人将办错事、搞砸了,叫做"出屁漏"。因脓粪常流,淋漓不尽,反反复复,就象有一只专打洞偷粪的老鼠,民间又形象地比喻为"偷粪老鼠"。可想而知,患上瘘管多么难堪和痛苦。哪什么是肛周脓肿呢?是指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近年来,有人认为:肛周脓肿与肛瘘本是一个病不同阶段的表现,过去一直分成两种疾病。肛瘘的初期以脓肿、炎症为主,即为肛周脓肿。炎症消退,瘘道逐渐形成,即为肛瘘,局部症状可逐渐减轻,但复杂性肛瘘或有急性感染时,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及全身的症状。

    分期
    一、脓肿期
    细菌感染肛窦、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进一步侵袭肛门直肠周围,而引起化脓性炎症。最常见的症状为肛门部不适,灼热坠胀感或跳痛,剧烈疼痛,坐卧不安,行走不便,红肿发热,甚至全身不适,全身倦怠,纳差,大便因难,排尿困难。总之,以红、肿、热、痛、活动不便为典型症状。自我诊脓:据发病急,肛周皮肤发烫、局部触及肿块、压痛明显。溃破后有脓血流出等症状,肛周脓肿的识别并不困难,至于是什么部位的脓肿、什么性质的脓性、什么性质的脓肿、会不会引起肛瘘等就得请专科医生检查后才能确诊。
    二、肛瘘期
    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
    流脓 是肛瘘的主要症状,当感染化脓破溃或手术后,瘘道逐渐形成,炎症局限,脓液随之减少,一旦流脓停止,局部又出现肿胀、疼痛等炎症反应,如此反复发作,呈周期性变化。
    疼痛肛瘘感染或脓液积存于管腔内引流不畅时,而肿胀发炎,则引起疼痛。若瘘道通畅,无急性反应时,则疼痛不明显,仅有局部坠胀不适。
    瘙痒因从瘘管道经常流出脓血,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肛周炎及瘘道外口组织增生,引起潮湿、瘙痒。
    排便不畅由于瘘管壁及瘘口的反复刺激,使纤维组织增生,尤其是复杂性肛瘘,如马蹄形肛瘘,管道围绕肛管呈环状或半球环状,结缔组织增生,影响肛门舒张排便不畅。肛瘘长期不愈,反复细菌感染刺激,可转变成癌症。
    全身症状多数无全身症状;为肛瘘侵犯范围较大较深或支管较多时,反复炎症感染,会导致消瘦、贫血、便秘等全身症状。

    分类
    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简单介绍下面三种: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1)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的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此种分类方法,临床较为常用。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1)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
    2)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
    3)肛管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
    4)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1%。这类肛瘘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按内、外口数量分类
    只有单一的内口、瘘管和外口的称单纯性肛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瘘管和外位的称复杂性肛瘘,进一步根据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的位置(下或上)分为低位复杂性肛瘘和高低复杂性肛瘘。
    自我诊瘘
    总之,一般可根据有肛周脓肿的病史、肛门周围有溃孔、经常有脓水流出,并且间断发炎肿胀疼痛的情况,基本上就可以认定自己患了肛门瘘管病。患有肛瘘病者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免瘘管复杂化后增加麻烦。
    当患者叙述了上述症状后,医师进行必要的临床检查:即望、触、仪器诊查。
    首先,寻找外口,根据外口形状和位置,可以初步判断肛瘘的病情。1、外口组织增生,肉芽突起,多以时间较长,外口距肛缘近,一般表示瘘管部位较浅;2、外口较多,距肛缘远,一般表示瘘管部位较浅;3、外口较大,平塌凹陷,边缘不整齐,周围皮肤淡灰色,且分泌物清稀发白,可能为结核性肛瘘,4、外口位于肛门两侧,可能为马蹄形肛瘘。
    寻找肛瘘的内口是诊治的关键,有哪些辅助检查手段?
    肛瘘内口绝大多数在齿状线附近的肛隐窝处,一般符合Goodsa11法则。辅助检查方法有:
    (1)触诊:是便于了解内口位置,同时了解有无索条状硬结及其行走方向位置深浅距离或范围。轻按可触及明显条索状瘘管壁,则表明瘘管较浅,反之较深。
    (2)探针检查:探针检查 探针是检查肛瘘的重要工具。"肛瘘诊治"篇已详述。常用的探针主要有五种:球头探针、槽探针、单钩探针、双钩探针、探棒,临床上运用最多的是球头探针。检查时要轻柔地将持针从瘘管外口轻轻插入,沿管道走行探至内口,另一手示指伸入肛门直肠内引导探针的尖端通过。如探针通过受阻,可能是管道狭窄、阻塞或弯曲,切记不要强行探,防止造成假管道,影响诊断及治疗,必时应调整变换探针方向,或牵拉外口使弯曲管道呈垂直方向,再继续探入。采用球形银质探外从外口顺瘘管走向探入,另将示指伸入肛内接触探针尖端以确定内口部位。如瘘管弯曲,可将探针弯曲成与瘘管相似弯度,有时能顺利探入内口。如管道弯曲过大或有分支不易探通,可注入亚甲蓝(美蓝)溶液或龙胆紫溶液检查或在手术中边切开瘘管边检查内口。
    (3)亚甲蓝(美蓝)检查:给瘘管染上点颜色,把隐藏的瘘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举歼灭。用肛门镜把纱布条放入肛内,拿出肛镜后,再将装有亚甲兰(美兰)溶液的针管生上小儿头皮注射用塑料管,将其插入肛管外口,插入一定将度后将外口周围用纱布紧压,加压往管内注入亚甲兰(美兰)。然后从肛门拉出纱布条,如有染色,则证实有内口,并可确定其部位。目前,常在亚甲兰(美兰)液中加入双氧水,利用其产生的气泡更好显示内口位置(局部兰染) ,也可用龙胆紫代替。
    (4)瘘管牵拉法:在麻醉下锅夹肛瘘外口向外牵拉,手指触摸肛管齿状线部位,如有牵动感伴有内陷,即可断定内口的位置。
    (5)其他方法:X线造影(采用碘油造影)、内镜检查、B起、磁共振检查等。

    预防
    1、调理排便最为先,无论排便秘结还是时时稀溏,腹泻频作,均可导致肛隐窝炎,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便秘时贮存在直肠内的粪便易堵塞肛隐窝,引起肛隐窝炎,最终形成脓肿。大便干燥硬结,排便擦伤肛隐窝也易引起感染。
    同时,干便的粪便排出时可以撕破肛门皮肤,破坏了抗病的第一道防线,细菌容易从伤口进入引起感染形成脓肿。许多肛裂病人继发脓肿就是这个道理。
    腹泻日久,时时稀溏,可使稀便进入肛隐窝,诱发感染。所以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2、坚持每日排便后坐浴,洗净肛门,因为肛门部有较多的汗腺和皮脂腺,经常分泌腺液。此处是细菌容易生长繁殖的地方,为了预防感染,应经常清洗,勤换内裤。不要在草地、湿土、石凳上久坐,肛门部受凉受湿,降低了抗病能力,寒湿邪易侵入肛门,引起感染。及时治疗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不耍让其发展成肛周脓肿。
    3、及时治疗可引起肛周脓肿的全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大肠炎、肠结核等。
    4、久坐久站的人肛门局部血液循环易发生障碍,降低了局部的抗病能力,容易发生感染,所以,久坐之人除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肛门抗病能力,如在肛门灼热不适,还可及时放入氯己定(洗必泰)痔疮栓等,然后就医,及时诊治。

    自我养治
    脓肿病人的护理调养是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局部病变处防止碰撞和严禁自行挤压,以防毒素扩散流入血管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导致生命危险。
    以清淡易消化,并含有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为主,即有清热解毒的辅助作用,又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平日可饮一些绿茶、菊花茶、绿豆汤等饮料,保持小便通畅,从而使各类毒邪从二便得以排泄。
    如果局部疼痛剧烈,伴有高热时,吃一些米汤、粥、藕粉、面条等均可。对于一些辛辣油腻、剌激性强的食物,尽可能不吃,以免引起燥热内生,加重病情。
    外洗后,可外用消炎膏或外敷玉露膏。口服消炎药作用不大。脓肿自溃或切开后,如由于脏液剌激,伤口周围皮肤呈湿疹样改变,瘙痒、潮湿明显者,清洗后可涂抹-些激素类软膏、收敛止痒的散剂,如氢考软膏、痱子粉等。分泌物污染衣裤及时更换。
    形成脓肿后,一般保守治疗效果差,应及时请医生手术治疗。
    肛瘘的调养护理
    肛瘘是由肛门局部感染所引起,少数可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损伤引起。肛瘘形成后经常有脓水外溢,肛门部潮湿难受,所以注意肛门部清洁卫生极为重要。
    清洁肛门:应经常用温水泡洗肛门,最少每晚要洗一次,或大便后即冲洗。一则可保持局部清洁,二则可改善肛门部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一般可用温盐水、明矾、新洁尔灭液外洗。
    如肛瘘的分泌物多时,内裤要勤换、勤洗暴晒。肛门带亦要经常换洗。亦可纸内裤、卫生巾替代,更方便。不要让脓液、分泌物积留患处。
    调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适当用药:肛瘘发炎化脓时,如外口闭塞,可用消毒的针头挑破外口,排出脓液,既可减轻胀痛,又可预防脓液向其他部位蔓延。同时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黄柏15、蒲公英10、朴硝30克、大黄30克、地丁草15克)煎汤外洗。
    择期手术患者,为了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可适当使用黄连素、替硝唑、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口服,以控制炎症。也可适当使用药膏等局部涂抹或中药内服外用。
    营养清淡饮食:此外中医认为肛瘘是湿热引起,所以辛燥油腻,滋淮湿热的食物应有所节制,戒掉烟酒、饮浓茶的习惯,应多吃清淡并含有较多维生素的食物,如冬瓜、丝瓜、绿豆、萝卜等。经久不愈的肛瘘多属虚塞型。饮食上宜选有健脾和胃、益气补血、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大枣、芝麻等。

  • 武汉-严**
    回复
    2023-07-17 03:03:36

    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肛瘘,取得了一定疗效。总结分型如下:

    ①湿热蕴结:肛门肿痛、下坠,漏出黄白稠厚的脓液,脓量多而且臭,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洪大滑数。考试大网站整理甚则身热恶寒,口渴不欲饮。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三黄泻心汤或黄连除湿汤加减。

    ②阴虚热蒸:症见肛门肿痛,下坠,下漏脓液清稀,色白如豆渣,淋漓不尽,大便秘结或溏泻,午后潮热,食少乏味,盗汗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也有兼有贫血。

    治则:滋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症见:肛门肿痛,隆起,坚硬如石,漏下脓血污水,如果冻状,恶臭异常,兼见消瘦、乏力、食少;脉弦,舌暗紫有瘀斑。

    治则:补气养血,清热利湿。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三黄泻心汤加减。

痈症是什么意思

中医理疗怎么解决颈椎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