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要怎么扎才能治疗肩周炎
针灸要怎么扎才能治疗肩周炎
最佳回答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主要是氛围针刺疗法或者针刺穴位之上,再加上电蒸汽来刺激穴位,从而得到更好的消肿止痛或者疏经通络的作用,另外,最常用的是艾灸或者是艾灸,艾灸通常可以患者自己在家里所。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逍遥子
回复
-
就是那个人
回复肩周炎的物理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等方法,所有做过理疗的病人都知道,在做理疗时会舒服一点,不做后又会和从前一样。
肩周炎的推拿针灸治疗方法
和物理治疗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为主,而非根治手段。
肩周炎的封闭疗方法
俗称“打封闭针”,就是直接把药物注射到椎管内或神经根周围,局部麻醉以达到止痛效果。封闭药效过后症状马上又恢复。
肩周炎的手术治疗方法
由于适应症要求非常严格,临床上适合做手术的人群不足5%,加上费用高,创伤大,恢复期长,易复发等特点,所以根本无法全面推广。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究其根源,辨证施治,中药膏立&正&藏*药&贴,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又结合数百例临床使用的观察结果而得来,该药遵循祖国中医学精华之一的“内病外治法”之理念,只需要采用外敷即可。此“外治法”避免了手术的高创伤,高费用、高复发、痛苦大且恢复、易感染的缺陷,又无内服药物易影响肝肾等脏腑功能之弊端,实为中医治疗肩周炎之典范。
除了用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治疗外,日常的防护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1、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但贵在坚持。如果不坚持锻炼,不坚持做康复治疗,则肩关节的功能难以恢复正常。
2、营养不良可导致体质虚弱,而体质虚弱又常导致肩周炎。如果营养补充得比较充分,加上适当锻炼,肩周炎常可不药而愈。
3、受凉常是肩周炎的诱发因素,因此,为了预防肩周炎,中老年人应重视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凉。一旦着凉也要及时治疗,切忌拖延不治。
4、加强肩关节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肩周炎的发生和发展。据调查,肩关节肌肉发达,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发作的几率下降了很多,所以,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锻炼强大,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
江苏-吴**
回复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针灸的优势病种,往往是下针立效,不乏有一两次治愈者。肩周炎中医名“五十肩”“肩凝”等,多发于五十岁左右女性。中医讲和风、寒、湿等邪有关和自身正气不足也有关系。
自己在临床中治疗了很多肩周炎患者,效果很好,故作此整理。自己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改善,方法如下:
一、局部针刺。刚开始实习的时候自己会的方法很少,能想到的是局部取穴和带教老师的方法差不多。一般是肩鰅、肩髎、肩前、肩后、曲池、合谷等针刺,有时加电针治疗。当时见针灸科治疗肩周炎也就是这种方法,如法炮制。不过有时见老师治疗后常在腿上扎一针然后让病人活动肩部,我对这种方法比较感兴趣,后面做详细解说。但局部取穴法一般治疗时间稍长,有时得十天半月。
二、远端取穴。
(一)对侧足三里下一寸周围找压痛点针灸,对侧阳陵泉针刺然后让活动患肩效果很好。第一次接触远端取穴法是跟带教仝老师时发现的,那时只知道是在足三里附近扎的针后来看书多了才知道是附近找的压痛,灵活取穴。后来运用是在毕业跟杨老师工作后,有一次来了个学生右肩活动痛,杨老师让我扎远端的董氏奇穴,我记得不牢扎了个足三里附近和梁丘穴让活动肩部结果两分钟后不痛了,让我感受到了远端取穴的神奇效果。此二穴结合是对肌肉(脾胃——足三里)和筋(肝胆——阳陵泉)的治疗。
(二)对侧条口透承山,这是治疗肩周炎的经典治疗法。后看髙树中老师的书才知道胃经上远端的穴位大都能治疗肩周炎,故可以灵活取用。
三、董氏奇穴。肾关穴(阴陵泉穴下1.5寸),此穴治疗肩周炎肩不能上举效果很好。此穴为治疗肾虚的要穴,为什么治疗肩周炎呢我想大概和所在脾经(主肌肉四肢)有关吧!至于为什么远端和董氏奇穴都让活动患肩和“动气针法”有关,动气让针感传达患部,效果很好。
四、超微针刀(刃针)。针具相同,操作取患部,找点针刺不留针。对严重影响活动粘连的肩周炎效果很好,多一次活动幅度就有很大提高。针刺不要求多,取阿是穴最好少而精,针刺就浅不就深。
五、小六合。震、坤、艮等,根据灵感灵活取穴,不必拘泥。多能立刻起效,不效和针刺方向、部位、深度等有关。应多用长经验。
六、膏贴。针灸治疗一般搭配传统膏贴效果更好,临床上选择三川归筋骨贴等国家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效果最佳,单独使用也可
小六合,右肩周炎,针灸一次活动幅度大增 按语:现在我常根据情况综合运用,这些年只有一例患者当天见效过两天又粘连,考虑和她肩部过于寒有关,应该配合三川归膏贴。当然有时配合上局部刮痧拔罐效果更好,但我少用,上面的方法是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分享出来。如有不效者,应从针刺部位、方向、深度、膏贴贴敷穴位等考虑。
-
艾江
回复肩周炎,是一种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群的慢性肩部疾病,多见于女性,患者通常会感觉到肩部逐渐开始疼痛,一般在晚上严重,疼痛会逐渐加重,并且会引起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且逐渐加重,一段时间后,疼痛以及相应症状减轻直至消失。
艾灸相关穴位可疏通气血、祛除湿邪,减少疼痛,从而治疗该病。
一、一般施灸:
灸肩髃穴:
【功效】疏导阳气上行,通经活络。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法。施灸时,手执艾条悬停于肩髃穴位置,距离皮肤1. 5~3厘米,患者感觉温热不烫即可。
【定位取穴】该穴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钟。
二、辨症施灸:
症状1:上臂痛。
1、加灸臂臑穴
【功效】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法。施灸时,手执艾条悬停于臂臑穴位置,距离皮肤1. 5~3厘米,患者感觉温热不烫即可。
【定位取穴】该穴位于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
2、加灸曲池穴
【定位取穴】该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取穴时,仰掌屈肘成45 ,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功效】清热去火。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施灸时,手执艾条悬停于曲池穴位置,距离皮肤1. 5~3厘米,患者感觉温热不烫即可。
3、加灸肩贞穴
【定位取穴】该穴位于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取穴时,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散热,通经络。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施灸时,患者俯卧位,施灸者手执艾条悬停于肩贞穴位置,距离皮肤1. 5~3厘米,患者感觉温热不烫即可。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症状2:肩胛痛。
加灸 天宗穴
【定位取穴】 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
【功效】生发阳气。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施灸时,患者俯卧位,施灸者手执艾条悬停于天宗穴位置,距离皮肤1. 5~3厘米,患者感觉温热不烫即可。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