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天雄

中药大全 2023-09-28 17:40:02
味辛温。

主大风,寒湿痹,沥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创,强筋骨,轻身健行。一名白幕。(御览引云,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名医曰:生少室,二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上艹下左米右焦),奚毒,附子也,一岁为萴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淮南子缪称训云: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

●《神农本草经》目录

我想知道学习中医应从哪些地方入手。

中医自学学习指导

看到很多病友都想自学中医,可资料库的书成千上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为了方便大家,共同切磋,我把自己学习中医所读书籍,和自己的思考经验总结后告诉大家.

如果你是绝顶聪明,触类旁通之奇才,经典原文能领会其奥秘,就不需要再往下看了,直接从经典入手,是学习中医的上上方法.这样能领会到经典之精髓而不受他说之影响.

我辈愚苯,只能由浅入深,逐步领会经典之奥妙.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也只是自己的体会,以方便初学者.

什么是经典:
1:神农本草经
2:皇帝内经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4:易经

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网络有)
2: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曹颖甫著)
3:伤寒论新义 , 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著)

第二阶段:初识本草和易理

1: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2:医易通说(唐容川著)

第三阶段:结识"火神派"
1:郑钦安医书阐释 医理真传、医法恒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著)

第四阶段:本草提高,经方提高
1:本草思辩录(周岩著)
2:陈修圆全集

第五阶段:继续全面提高
1:黄元御医学全书

最后阶段:博览医术,精读经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穿插听:王正龙和刘渡舟的多媒体讲座.

关于脉学:

我自己没有经验.

但我认为,背会"濒湖脉学",然后就去在实践中体会.我的针灸师傅诊脉很准,他就是到农村去(60年代),在老百姓中看了上万人,练出来的.他常说,教了你也不会,诊脉是练出来的.

最重要的环节: 在自己身上的实践,自己的病要自己治疗,一定要亲身试药.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到民间中医向先生们请教.一定不要学点知识就沾沾自喜,不亲身尝识就用于他人之身.

跪求热门资源 《黄帝内经说什么》---徐文兵、梁冬.epub,帮帮我找一下这本书呗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s/1J4FAv3W9Su7k3UTLN8Wu7Q?pwd=1234 ? ?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12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出自《黄帝内经》的诗文作品

共31个词条?1.3万阅读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如治法天纪,清阳不升,则升其阳;治法地理,浊阴不降,则降其浊;天有五淫六气,伤人则先入皮毛,治宜速,否则病伤筋脉——六腑——五脏。等待入五脏则半死了,提示早治的法则。风湿伤筋,燥胜风湿;风寒伤筋,辛胜风寒(如羌活胜湿汤);热伤气,寒胜热(如白虎汤);湿伤肉,酸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如用牛膝木瓜治风湿)等提示用药法则;阳热里结、阴寒里结,同有腹满症,不预通下则危。里结症在老年人多见到此症,共同特点是阴亏,圣人治以专精神,精神内守,邪不可干,提示养生法则。结尾:“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更完全是很明显的法则提示。本文的中心是“法则”,但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今特指出,读者进行归纳可以明了。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脉要精微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由于本篇讨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其中尤以论脉更为精要深微,故以“脉要精微”名篇。全文着重讨论了诊脉的时间、部位、方法,察色的善恶要点,以及脉色、脉证互参等诊法的大要,突出了“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以及脉与五脏气血盛衰相关,与四时相应的人体本身的整体观,及其与自然界的统一观。这些有关诊法的思想、观点、原则、方法,为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真要大论

《至真要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

共6个词条?7.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共4个词条?4.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相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难经》既是对《黄帝内经》脉学理论的发展,又为仲景临床平脉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难经》被后人列入中医四大典籍,其以问答形式记述了八十一个难题,曾经人们认为该书出自秦越人之手,但是目前认为该书成于东汉。全书根据《灵枢》《素问》中的问答,俾畅阙义,涉及诸多问题,在我国医典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中国传统中医药典

共10个词条?4.2万阅读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唐代苏敬等编撰的中医典籍。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孙思邈创作的图书。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年)。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养生保健类的书

共5个词条?4857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撰写的中医典籍。

从医疗看中国史

《从医疗看中国史》是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民。

东坡养生集

东坡养生集,系明清之际学者王如锡编纂而成,系统地收录了苏轼诗文杂著及同时代人相关记述。全书根据主题不同,分为12卷,共收录一千多篇文章。既关注了苏轼在医药、服食等方面的诸多实践,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苏轼在精神调养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中国传统中医

共7个词条?7.6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48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