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朮八分 陈皮五分 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 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 减白朮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实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
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长服诃黎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煨 陈皮 厚朴各三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 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研炼 栝蒌根 防风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乙余粮十分烧 干姜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脉证见上卷。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又方: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苏。麻黄三两 去节。一方四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又方:
韭根一把 乌梅二七个 吴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上疗自缢溺暍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关,实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数有暍病,非此遇热之暍。见《外台》《肘后》目。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见《肘后方》。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 绯帛如手大烧灰
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用 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 败蒲一握三寸 桃仁四十九枚,去皮尖熬 甘草如中指节,炙銼。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銼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用方不识方,服药不知药,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名方!
《薯蓣丸》—— 被玩坏的“补虚第一方”!!
在各种专家学者的吹捧下,在各种自以为体虚之人的信服下。“薯蓣丸”---补虚第一神方。横空出世了。然而,我们都不是张仲景,如此复杂的组方,没有任何人可以用“自以为”高深的知识去解读。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了解自己身体情况下随意服食。但是,不知为何,“薯蓣丸”就是这样的被“滥用”了。。。。
《金匮要略》
薯蓣(三十分)?甘草(二十八分)大枣(百枚,为膏)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人参(七分) 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防风(六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医宗金鉴》
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虽,滋诸枯搞,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提到薯蓣丸,就不得不提台湾的“JT叔叔”。他把“薯蓣丸”定义为,经常感冒的人就应该吃的药。还有很多其他的“专家”也把薯蓣丸说成补中有通,通中有补,气血阴阳平调,久服无寒热缺陷等等。导致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就去买“薯蓣丸”来吃。我曾经也是其中一个,我带动全家人做了1000丸,分给各个“身体虚弱”的亲戚来吃。结果现在还有900个在冰箱里。。。。。。。。
首先,我要说,JT叔叔作为一个“讲师”,不可避免的有卖弄知识的情况,把其中每个药的药性讲的很“华丽”,把组方如何精到也描写的很“神奇”。乍一听肯定佩服的五体投地,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却跟“真相”相去甚远。对于现在经常在听各种“专家”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切勿沉迷,而导致滥用经方而伤身。《伤寒论》这种“上古神兵”,如果你驾驭不了他,很容易“擦枪走火”。
啰嗦了一些,也并无贬低之意。“JT”的庄子讲的还是蛮有意思的,中医嘛,可以乱听,但不可以乱学乱用。包括我blabla的这些文章一样。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
接着说“薯蓣丸”。出现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篇。原文“虚劳诸不足”。虚劳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古代的“虚劳”肯定不是胖子。胖子叫做“尊荣人”。虚劳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么地方都虚,干干瘦瘦的,虚弱,酸软,无力,干枯,瘦弱。这是使用薯蓣丸的先决条件。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
再来看“风气百疾”,感冒分为伤寒,伤风,伤温,伤湿等等,除非身体特别虚弱的老人,孕妇,会经常在体内积累一些风气。否则,一般人是不会的,大部分的感冒都可以自然痊愈,现在一般人不会虚弱到那种程度。除非你感冒时还在吹风扇空调什么的作死。
所以,第二个使用薯蓣丸的条件,就是真的有风邪残留于身体经络。而且牵连难愈。再结合前面的,就是说一个特别的瘦弱,干干瘪瘪,行动无力,又经常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但是又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饮食特别短少,运化无力。这种人,才可以吃薯蓣丸。
张志聪:虚劳诸不足者,荣卫气血,肌肉筋骨皆虚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薯蓣丸实际的药性。主药“山药,红枣,甘草”,一派甘甜滋养脾胃之药,其实看到这三味主药就知道,此人的脾胃早已干枯劳损,无津液滋养,再看其中的“生地,白芍,阿胶,麦冬,杏仁,人参”也全部都是滋阴以养全身水液之药。也代表此人全身上下都是干枯瘦弱,外加“防风,柴胡,桔梗,桂枝,豆卷,川芎”全部都是升提而散解风气之药。
那么如此分类以后就很明显了,滋养全身之水液,使脾胃得以濡养,使气血可以更生。再用升提散解之药,使下陷之气可以恢复本位,助邪达外。简而言之,就是“滋阴,提气,散邪”
至于其他药味,皆为补助此三类药物而辅助也。白术,酒曲,茯苓,干姜,再加酒服,使脾胃可以运化药力。从此也可以看出薯蓣丸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真的什么都吃不下,也什么都消化不了。才必须用如此小剂量的丸剂,再加入如此多的辅助之品来使药味可以运化。每次我想到如“薯蓣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无不慨叹仲景用方之细心谨慎。奈何后世将此神方扭曲歪解。泛泛而用。医心何存。。。。。
如果按现代医学来说,什么人适合服用薯蓣丸呢?比如手术后营养不良,经常感冒。孕妇产后虚弱。长期节食减肥的妹子。长期营养不良,怎么吃都不胖,又十分无力的人。大概这几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再结合辩证。才可以试服薯蓣丸。
干枯瘦弱,酸软无力为“虚劳人”
肥胖软嫩,疲劳乏力为“尊荣人”
虚劳≠亚健康虚劳≠脾胃差
所以可以说,现代人没多少人适合吃薯蓣丸。或许有些人吃了薯蓣丸觉得有点效果,有点改善。但是却察觉不到副作用,长期服食,甚为不妥。
这是几个反面教材,使用薯蓣丸最大的禁忌,就是“痰”。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痰湿”“湿热”。从薯蓣丸的药味上看,因为是治疗干枯瘦弱的阴虚人,所以用大枣,山药,甘草,再加上酒,白术,神曲,几乎就等同于一大块蜜糖吃下去。上火,舌苔等问题就会出现了。这也是乱服薯蓣丸最大的伤害。因为剂量很小,所以初期感觉不到。但是等感觉到的时候,问题已经很难解决了。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肾虚之人,不可吃。因为这里太多的提气药。肾气虚弱的人,再长期服食提气之药,会引动肾气外泄,类似补中益气,等提升之类的药,都禁忌如此。
所以,脾胃不好,身体虚弱,应该从多方面辩证用药。不可盲目。薯蓣丸只适合长期瘦弱干枯之人,阴虚血燥,脾胃无气血滋养所以无法饮食消化的人。不可不知。
如果真的对中医有兴趣,不妨研读古籍,求知真相。切莫听信某些“专家”一家之词。即使读古书都要博众家所长,方可不失偏颇。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霍乱篇原被宋人归入《伤寒论》中,为保持《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完整性,倪师将此篇归入《金匮要略》。
一、何为霍乱?
上吐下泻就叫霍乱,与今之西医病名之霍乱有别,是西医抄了中医的名词。“霍乱”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呕泄 霍乱 之病相随属者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论》亦有:“太阴所至,中满, 霍乱 吐下。”《灵枢》中对霍乱的定义是:“太阴厥气上逆,名之 霍乱 。”
基本观念是:中国北方很少见霍乱,多生于南方,出现在春分至秋分期间,冬天无霍乱。
天地之六气中,少阳为相火,少阴为君火,这两个火配合到太阴的湿,火和湿夹杂在一起,产生霍乱。北方很冷,冬天也很冷,故不会生此病。当我们知道病因后,去湿去热就是治病的思路了。
二、霍乱的症状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看似太阳证,太阳有三证:中风(有汗,桂枝汤证)、温病(项背项几几,葛根汤证)、伤寒(恶寒,全身骨节痛,麻黄汤证),现在兼有吐和利,就是霍乱了。故 霍乱的症状是:有太阳表证兼有吐利 ,包括食物中毒。
伤寒脉一定是浮紧,现在脉是微涩,病由阳转入阴,由表入里时必下利。一般来说,当病人出现呕吐下利时,病在肠胃里,过去的中医是不去治他的,让他胃气自己恢复即愈。 如何知道胃气恢复了? 病人有便意却一直在排气,代表肠子开始蠕动了,食物在小肠里还未到大肠,所以会放屁。这是外来的病,如吃坏肚子,一般人都能自愈,但重症病人一旦吃坏肚子,可能就要了命。
如果排气后仍不排便,是阳明证了。 阳明便秘有两种 :一种是一段段堵在中间,大便细细的如鞭子;另一种是一大块堵在中间,只有水能通过边上的细缝,出来是下利,舌苔必黄,脉必数、实,小便必黄,天枢穴拒按。这种情况两周内会好,这是因为阳明经尽止于二周。
病入阳明无死症,阳明初证是葛岑连汤证,无便秘、微利或肚子痛,便秘后开始转承气汤证,上述两种都是腑病,阳明病另有经病,即白虎汤证,燥热、口渴、胃口非常大。阳明证只见热证无寒证。
下利之症如转热后,大便必硬。如果大便硬而胃口好,这是回到阳明证,表示会自愈,否则,病不在阳明。这段告诉我们: 病有无在阳明,以有无胃口为依据 。阳明证有胃口,阳明经病的白虎汤证更是胃口太好。
三、治霍乱的几个处方
正常人是空灵的,好比空虚的天空,才会有思考、灵感、志向。食物从口入,从谷道排出,有进有出,若只进不出就会产生实,就不是空灵的状态,所以大便一定要保持通畅。食物这一进出过程必须要有肠胃的津液才能完成,如果哪一天津液丧失了,大便便堵在肠子里。
如果下利很久突然停止了,代表肠子里已无东西可利,病人又出现恶寒脉微小无力,代表心脏搏动的力量不够,摩擦力小,心脏火很弱,故身体感觉冷。
为什么中医常问病人手脚是冷还是热? 心脏被设计好,刚好把血送到四肢末梢,脚指头最远。如果你的脚指头是冷的,中医就已经知道你的心脏磨擦力不够,冷到极限就是膝盖,所以用桂附增加磨擦力。
人身上有 三阴骨 :头顶的囟骨、耳后的智慧骨、膝盖骨,这三块骨头是离开母体后长出来的,所以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走路,膝盖骨到1岁左右才长好,囟骨关闭后才开始有记忆,智慧骨封起来后才有听力,这是人体骨之末端。冷到膝盖是极限,是四逆汤证。
脉微,代表恶寒是因为心脏力量不够,而非有表证,表证的脉必浮而紧,且病人会身痛。 痛来自压力 :表受到寒后毛孔悬浮被封闭,汗无法透发,要出却出来,停在肌肉里。肌肉里的水本应循环,现在停下来堵在肌肉里,新水不断去推旧水,造成压力。
已经利止了,之后又开始下利时,这就危险了,表示病人到最后阶段,亡血,津液都没了,前面利的是肠胃里的津液,再利时是血里的津液了,此时救逆的处方就是四逆加人参汤了。
张仲景用人参时是要救阴,同时存胃液,若胃气没有了,就走人了,救逆时用人参是1两2两的用。四逆汤是温阳救逆第一方,功能起死回生,多用于 心脏衰竭 之危症时。
生附子加强心脏的搏动力量,一下去血液通到四肢未梢,一吃下去手脚即开始热起来。
病人霍乱吐利不止时,出现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病家多热又欲饮水者,给予 五苓散 。如果是寒多而不饮水者,表示里寒湿重,此时给予 理中丸 。
除了热多欲饮水外,五苓散的主证是小便不利,因为新的水无法取代旧的水,水停在皮肤表面,而中焦无水,皮表的水无法回头,肠胃里没有水,很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后又吐掉,因为身上已经有很多水,故五苓散还可治婴儿吐奶、全身水肿。临床上得水则吐,便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中: 泽泻 把全身表水收集到中焦, 茯苓 通利三焦的水,入中焦, 猪苓 下焦,泽泻、茯苓、猪苓三味把全身水集中到膀胱里, 桂枝 强心强肌肉,桂枝的强心是增加血液循环,肉桂的强心是加强心朦的喷射力。白术茯苓健脾,脾藏意,肾藏志,志是志向,意是意念、注意力,孩子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就要强脾了,健脾除了开胃口外,还有意的层面。 白术 去湿,配合桂枝入肌肉,泽泻把肌肉里的湿收集过来,到中焦交给茯苓,茯苓再交给猪苓,小便排出。
伤寒治则是:当有表症时,必先解表。而今有伤寒症但兼有吐利时,就不可解表。
五苓散之功在能将表之寒水引回体内,再自小便排出,使得新水能取代旧水,故能止渴 。
理中丸能去里寒湿同时补足肠胃的津液,是治疗肠胃寒湿之主要处方,补泻兼顾。 寒的定义是:一息小于四至,速度变慢。用丸剂时取其药缓力专。干姜温胃,生姜散胃中积水。干姜、灸甘草去里寒,白术去湿,人参把肠胃津液补回来。轻症时可用党参代替人参,救逆时必须用人参。
丸不及汤,汤法是八碗煮三碗。 脐上动悸或心悸 是肾气引起,肾水回逆到心脏,去白术加桂枝; 脐下动悸 用茯苓; 呕者 去白术加生姜; 下利者 再加白术,白术去湿,把肠胃的水导入膀胱小便出,利不止时用利尿,但必须确定需要止利;腹中津液不够(非便秘)引起的痛加人参; 寒者 加重干姜;寒湿严重时引起 腹胀满 ,加炮附子去下焦的寒,因为白术只能去湿,干姜只能去胃里的寒。服汤后再喝一碗热稀饭,微盖衣被,让寒湿慢慢出来。
这里是说里症之吐利好了以后,如果病家还有身痛等表症时,我们就该帮他解表,解表用桂枝汤就可以了。痛在皮肤用麻黄汤,痛在肌肉用桂枝汤,痛在骨头关节用附子汤。用到桂枝汤,病人一定有汗, 临床上肌肉痛用桂枝汤加玉竹 ,疗效很好。
常人:心脏搏动产生热,中医定义为火,肺法象天,寒、色白,心肺平衡时为常温,人不会怕冷怕热。
上吐下利汗出,津液不够了。当肺的津液不够时,无法制衡心脏的热(火克金失去平衡),心脏的火往上走,便有发热现象,身体会感觉冷。因为正常人的心火是往下走,进入小肠,心和小肠都是火,火往下到四肢末梢,心火到手指,小肠火到脚趾。现在火往上走,手脚会冷。冷水不动,津液又不够,便出现抽筋,这是四逆汤证。
常人,阳要被阴封存在里面,故背摸上去是冰的,并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外界越热时,阴在外面越盛。而里面的容量又是固定的,当阴入里时阳只能往外走,呈现出内寒外热的症状,此热非高烧的热,而是阳往外走了。这个阳是心臓搏动产生的动能,这时脉必微欲绝,用四逆汤救逆。
用到四逆汤一定是寒症,即心脏搏动力量弱,摩擦力小,不够热,但频率还在,西医没有寒热观念,光测心率是不够的。
遇到吐无可吐、利无可利的阶段时,病人必虚汗出不止,因为里阴已极虚,无法固阳,仅存之阳外出,故可见汗出,此时四肢已经无阴可以滋润,又无阳可以伸屈,所以四肢会拘急不解,脉当然微细欲绝,这是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证。
用猪胆汁取代人胆汁,去帮助肠胃消化。生附子一枚约3钱,救逆时最多用到4钱,救回来后逐渐减到2钱。甘草本甜,灸后焦苦,故灸甘草入心和脾,干姜温胃,猪胆汁化肠胃宿食(急救时才用,平常无需用,无猪胆用羊胆代替)。
这是说按照前面所说的用四逆汤后吐利停了,再服用桂枝汤发汗后,病人的脉已正常了,但吃饭后肠胃消化还不好,这是因为病体刚恢复过来,肠胃之气尚虚故也,所以病人恢复时要注意饮食,先喝点稀饭或白水煮面加点葱白,盐也不要放,更不可吃肉,让肠胃慢慢恢复就好了。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经方是真正代表中医的正统医学
金匮要略在条文的叙述上常用如下:
金匮要略在条文的叙述上,常用正文形式 。
金匮药方作者东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流传版本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至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金匮》时,依据此本,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两卷杂病和妇人病两部分,并把下卷方剂分列各证之下,重新编成《金匮要略方论》,分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类版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